吳謙

《刪補名醫方論》~ 卷八 (1)

回本書目錄

卷八 (1)

1. 卷八

2. 刪補名醫方論(八)

小柴胡湯,治傷寒五六日,寒熱往來,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口苦耳

聾,脈弦數者,此是少陽經半表半裡之證,宜此湯以和解之。

柴胡(半斤,黃芩(三兩),人參(三兩),半夏(半升),甘草(炙,三兩),生薑(切,三兩),大棗(擘,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若胸中煩而不嘔,去半夏、人參,加栝蔞實。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參、栝蔞根。若腹中痛,去黃芩加芍藥。若脅下痞硬,去大棗加牡蠣。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黃芩加茯苓。若不渴外有微熱者,去人參加桂枝,溫覆取微似汗愈。若咳者,去人參、大棗、生薑,加五味子、乾薑。

【集註】程應旄曰:方以小柴胡名者,取配乎少陽之義也。至於制方之旨及加減法,則所云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盡之矣。何則?少陽脈循脅肋,在腹陽背陰兩岐間,在表之邪欲入里,為裡氣所拒,故寒往而熱來。表裡相拒而留於岐分,故胸脅苦滿。神識以拒而昏困,故嘿嘿。

木受邪則妨土,故不欲食。膽為陽木而居清道,為邪所郁,火無從泄,逼炎心分,故心煩。清氣鬱而濁,則成痰滯,故喜嘔。嘔則木火兩舒,故喜之也。此則少陽定有之證,其餘或之云者,以少陽在人身為遊部,凡表裡經絡之罅,皆能隨其虛而見之,不定之邪也。據證俱是太陽經中所有者,特以五六日上見,故屬之少陽,半表半裡兼而有之,方是小柴胡證。方中以柴胡疏木,使半表之邪得從外宣,黃芩清火,使半里之邪得從內徹。

半夏豁痰飲,降裡氣之逆。人參補久虛,助生髮之氣。甘草佐柴、芩調和內外。薑、棗佐參、夏通達營衛,相須相濟,使邪無內向而外解也。至若煩而不嘔者,火成燥實而逼胸,故去人參、半夏加栝蔞實也。渴者,燥已耗液而逼肺,故去半夏加栝蔞根也。腹中痛,木氣散入土中,胃陽受困,故去黃芩以安土,加白芍以戢木也。

脅下痞硬者,邪既留則木氣實,故去大棗之甘而泥,加牡蠣之咸而軟也。心下悸、小便不利者,水邪侵乎心矣,故去黃芩之苦而伐,加茯苓之淡而滲也。不渴身有微熱者,半表之寒尚滯於肌,故去人參加桂枝以解之也。咳者,半表之寒湊入於肺,故去參、棗加五味子,易生薑為乾薑以溫之,雖肺寒不減黃芩,恐乾薑助熱也。總之,邪在少陽,是表寒裡熱,兩郁不得升之,故小柴胡之治,所謂升降浮沉則順之也。

大柴胡湯,治熱結在內,心下急嘔不止,鬱郁微煩,柴胡證仍在者,與大柴胡湯下之。

柴胡(半斤),黃芩(三兩),半夏(半升),芍藥(三兩),枳實(四枚),大黃(二兩),生薑(五兩),大棗(擘,十二枚)

白話文:

小柴胡湯:

這個方子用來治療傷寒病發病五六天,出現忽冷忽熱、胸口和兩脅脹滿不舒服、默默不想吃東西、心煩意亂、想吐、口苦、耳朵聽不清楚,脈象呈現弦數等症狀。這些是屬於少陽經,介於表裡之間的病症,適合用這個方子來調和解決。

藥材組成:柴胡(半斤)、黃芩(三兩)、人參(三兩)、半夏(半升)、炙甘草(三兩)、生薑(切好的,三兩)、大棗(掰開,十二枚)。

做法:將以上七味藥材加入一斗二升水,煮到剩六升,撈掉藥渣再煮到剩三升,溫熱服用,每次喝一升,一天喝三次。

如果胸中煩躁但不嘔吐,就去掉半夏和人參,加入栝蔞實。如果口渴,就去掉半夏,加入人參和栝蔞根。如果肚子痛,就去掉黃芩,加入芍藥。如果脅下感覺硬硬的,就去掉大棗,加入牡蠣。如果心悸、小便不利,就去掉黃芩,加入茯苓。如果不口渴但身體微微發熱,就去掉人參,加入桂枝,蓋上被子讓身體微微出汗就好了。如果咳嗽,就去掉人參、大棗、生薑,加入五味子和乾薑。

註解:

程應旄說:這個方子叫做小柴胡湯,是因為它針對的是少陽經的病症。至於這個方子的用意和加減方法,主要是讓上焦(心肺)氣機通暢,津液能夠順利下行,胃氣也能夠調和。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少陽經脈是沿著兩脅走的,它位於腹部陽面和背部陰面的交界處,當在表面的邪氣想要進入體內時,會被體內的正氣所阻擋,所以會出現忽冷忽熱的情況。邪氣在表裡之間被阻礙,就停留在交界處,導致胸脅脹滿。神識因為被邪氣阻礙而昏沉,所以會默默不語。

木氣受到邪氣影響會妨礙脾土運化,所以不想吃東西。膽屬於陽木,位於清道,被邪氣鬱結,火氣無法宣洩,就逼迫到心,所以會心煩。清氣被鬱結而變得混濁,就會形成痰液積滯,所以會想吐。嘔吐可以使木火得到疏解,所以會想吐。這些是少陽病一定的症狀,其他可能出現的症狀,是因為少陽經在人體是遊走的,凡是表裡經絡的縫隙,都可以隨著身體虛弱的地方而顯現出來,是不固定的邪氣。這些症狀其實太陽經也會有,只是在發病五六天後才出現,所以歸屬於少陽病,是屬於半表半裡的病症,這才是小柴胡湯所針對的。方子中用柴胡疏通木氣,使在表面的邪氣可以從外發散,用黃芩清瀉火氣,使在裡面的邪氣可以從內消散。

半夏可以化痰飲、降逆氣。人參可以補養虛弱,幫助氣的生髮。甘草可以輔助柴胡、黃芩調和內外。生薑、大棗可以輔助人參、半夏通達營衛之氣,相互協調,使邪氣不會進入體內而能向外散發。至於如果煩躁但不嘔吐,那是因為火氣太盛,導致燥熱,逼迫胸部,所以去掉人參、半夏,加入栝蔞實。口渴是因為燥熱耗傷了津液,逼迫到肺,所以去掉半夏,加入栝蔞根。腹痛是因為木氣侵犯到脾土,導致胃陽虛弱,所以去掉黃芩以安定脾土,加入白芍來抑制木氣。

脅下感覺硬硬的是因為邪氣停滯,導致木氣壅滯,所以去掉大棗的甘甜滋膩,加入牡蠣的鹹味來軟化。心悸、小便不利是因為水邪侵犯到心,所以去掉黃芩的苦寒,加入茯苓的淡滲利水。如果不口渴但身體微微發熱,那是因為在表面的寒氣還停留在肌膚,所以去掉人參,加入桂枝來解表。咳嗽是因為表面的寒氣侵入到肺,所以去掉人參、大棗,加入五味子,將生薑換成乾薑來溫肺,雖然肺寒,但也不減少黃芩,是怕乾薑助熱。總的來說,邪氣在少陽,是表寒裡熱,兩者鬱積而無法升發,所以小柴胡湯的治療,就是讓升降浮沉的功能恢復正常。

大柴胡湯:

這個方子用來治療熱邪結在體內,心下急迫、嘔吐不止、心中鬱悶煩躁,同時還有柴胡湯證狀存在的情況,就用大柴胡湯來瀉下熱邪。

藥材組成:柴胡(半斤)、黃芩(三兩)、半夏(半升)、芍藥(三兩)、枳實(四枚)、大黃(二兩)、生薑(五兩)、大棗(掰開,十二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