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謙

《刪補名醫方論》~ 卷八 (7)

回本書目錄

卷八 (7)

1. 刪補名醫方論(八)

佐細辛味極辛,能達三陰,外溫經而內溫臟。通草其性極通,善開關節,內通竅而外通營。倍加大棗,即建中加飴用甘之法。減去生薑,恐辛過甚而迅散也。肝之志苦急,肝之神欲散,甘辛並舉,則志遂而神悅,未有厥陰神志遂悅,而脈微不出,手足不溫者也。不須參、苓之補,不用薑、附之峻,此厥陰厥逆與太少不同治也。

若其人內有久寒,非辛溫之品所能兼治,則加吳茱萸、生薑之辛熱,更用酒煎,佐細辛直通厥陰之臟,迅散內外之寒,是又救厥陰內外兩傷於寒之法也。

吳茱萸湯,治厥陰病乾嘔吐涎沫、頭痛者,少陰證吐利手足厥冷、煩躁欲死者,陽

明食谷欲嘔者。

吳茱萸(一升),人參(三兩),生薑(六兩),大棗(擘,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溫服七合,日三服。

【集註】羅謙甫曰:仲景救陽諸法,於少陰四逆湯必用姜附;通脈四逆湯倍加乾薑,其附子生用;附子湯又加生附至二枚。所以然者,或壯微陽使之外達,或招飛陽使之內返,此皆少陰真陽失所,故以回陽為亟也。

至其治厥陰,則易以吳茱萸,而並去前湯諸藥,獨用人參、薑、棗者,蓋人身厥陰肝木雖為兩陰交盡,而一陽之真氣實起其中,此之生氣一虛,則三陰濁氣直逼中上,不惟本經諸證悉具,將陽明之健運失職,以至少陰之真陽浮露而吐利,厥逆煩躁欲死,食谷欲嘔,種種叢生矣。

吳茱萸得東方震氣,辛苦大熱,能達木鬱,直入厥陰,降其盛陰之濁氣,使陰翳全消,用以為君。人參秉沖和之氣,甘溫大補,能接天真,挽回性命,升其垂絕之生氣,令陽光普照,用以為臣。佐薑、棗和胃而行四末。斯則震坤合德,木土不害,一陽之妙用成,而三焦之間無非生生之氣矣。

諸證有不退者乎?蓋仲景之法,於少陰則重固元陽,於厥陰則重護生氣。學者當深思而得之矣。

烏梅丸,治厥陰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飢而不欲食,食即吐蛔。又主久痢。

烏梅(三百個),細辛(六兩),乾薑(十兩),黃連(一斤),當歸(四兩),附子(六兩),蜀椒(去汗,四兩),桂枝(六兩),人參(六兩),黃柏(六兩),

上十味,異搗篩,合治之。以苦酒浸烏梅一宿,去核蒸之五升米下,飯熟搗成泥,和藥令相得,內臼中,與蜜杵二千下,九如梧桐子大。先食飲服十丸,日三,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集註】柯琴曰:六陰惟厥陰為難治。其本陰,其標熱,其體木,其用火,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或收、或散、或逆、或從,隨所利而行之,調其中氣使之和平,是治厥陰法也。厥陰當兩陰交盡,又名陰之絕陽,宜無熱矣。第其具合晦朔之理,陰之初盡即陽之初生,所以厥陰病熱,是少陽使然也。

白話文:

刪補名醫方論(八)

吳茱萸湯的組成中,細辛味辛,能到達三陰經,外可溫暖經脈,內可溫暖臟腑。通草性通利,善於疏通關節,內可通利竅道,外可通利營衛。方中大棗用量加倍,這是沿用建中湯加飴糖的補益方法。方中減去生薑,是擔心辛味過盛而藥力散失太快。肝臟的特性是急躁,肝的精氣容易散失,因此方中甘辛並用,可以使肝氣得以舒暢,精神愉悅。厥陰病患者精神舒暢,脈象也不會微弱或消失,手腳也不會冰冷。此方不需要人参、茯苓等補益之品,也不需要生薑、附子等峻猛之藥,這是因為治療厥陰病與治療少陰、太陰病的方法不同。

如果病人體內有久寒之症,單用辛溫藥物無法兼顧,則應加入吳茱萸、生薑等辛熱之品,再用酒煎煮,配合細辛直達厥陰臟腑,迅速驅散內外寒邪,這是治療厥陰病內外俱寒的良方。

吳茱萸湯,主治厥陰病症,如乾嘔吐涎沫、頭痛;少陰證的吐瀉、手足厥冷、煩躁欲死;以及陽明病症的食慾不振欲嘔等。

組成:吳茱萸(一升),人參(三兩),生薑(六兩),大棗(擘開,十二枚)。

用法:以上四味藥,加水七升,煎煮至二升,溫服七合,一日三次。

集註:羅謙甫說:仲景治療陽虛的諸多方法,在少陰四逆湯中必定使用生薑和附子;通脈四逆湯中則加倍使用乾薑,附子則用生附子;附子湯中更加入兩枚生附子。之所以這樣做,或是為了增強少陽之氣使其外達,或是為了引導陽氣回歸內臟,這些都是因為少陰經的真陽之氣失常,所以急需回陽救逆。

但治療厥陰病則改用吳茱萸,並去掉前述諸方中的其他藥物,只用人參、生薑、大棗,這是因為人體的厥陰肝經雖然是陰中之陰,但其中也蘊含著真陽之氣。如果這一點生機虛弱,則三陰的濁氣就會直逼上中焦,不僅會出現本經的各種症狀,而且陽明經的運化功能也會失常,導致少陰經的真陽之氣外洩而出現吐瀉、厥逆、煩躁欲死、食慾不振欲嘔等一系列症狀。

吳茱萸具有東方震卦的特性,辛辛苦苦,大熱,能疏通肝氣鬱結,直達厥陰經,消除盛陰的濁氣,因此作為君藥。人參秉承著平和之氣,甘溫大補,能補充先天之氣,挽回生命,提升垂危的生機,使陽氣普照全身,因此作為臣藥。生薑、大棗則和胃,並通暢四肢末端。如此震卦與坤卦相合,木與土不互相克制,一陽之氣得到妙用,三焦之氣都充滿了生機。

如果症狀沒有減退,那可能是用藥方法不對。仲景治療少陰病時注重固護元陽,治療厥陰病時注重保護生機。學習者應該深入思考才能明白。

烏梅丸,主治厥陰病的消渴、氣上衝擊心胸、心胸疼痛、飢餓而不願進食,進食即嘔吐蛔蟲等症狀。也主治久痢。

組成:烏梅(三百個),細辛(六兩),乾薑(十兩),黃連(一斤),當歸(四兩),附子(六兩),蜀椒(去汗,四兩),桂枝(六兩),人參(六兩),黃柏(六兩)。

用法:以上十味藥,研磨成細粉,混合均勻。用苦酒浸泡烏梅一夜,去核後蒸熟,再將五升米蒸成飯,搗爛成泥,與藥粉混合均勻,放入臼中,加入蜂蜜,搗杵二千下,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飯前服用十丸,一日三次,逐漸增加到二十丸,忌食生冷滑膩、臭氣的食物。

集註:柯琴說:六陰病中最難治療的是厥陰病。厥陰病的本質是陰,其表現是熱,其臟腑屬木,其功能屬火,必須抑制其主要症狀,並先治療其病因,或收斂,或疏散,或逆治,或順治,根據病情需要而採取相應的治療方法,調整其氣機使其平和,這就是治療厥陰病的方法。厥陰病正值陰氣將盡之時,又稱陰氣衰竭之陽,理應無熱。但它符合陰陽交替的規律,陰氣將盡之時就是陽氣將生之時,所以厥陰病出現熱象,是少陽經的陽氣導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