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豐

《時病論》~ 卷之三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2)

1. 洞泄

經云:春傷於風,夏生飧泄,邪氣留連,乃為洞泄。蓋因風木之邪,留連既久,木氣剋土,則倉廩不藏而為洞泄,可見是病,亦由伏氣所致也。李士材曰:洞泄一名濡泄,濡泄因於濕勝。此病非但因伏氣內留,中氣失治,亦有濕氣相兼致病也。考其脈象,軟緩乏力,或關脈兼弦,身重神疲,肢體懈怠,下利清穀,小便短赤是也,宜乎培中瀉木法加蒼朮、澤瀉治之。經曰:腎脈小甚為洞泄。

蓋腎為胃關,因腎虛失閉藏之職,伏邪乘虛而深陷也,宜乎補火生土法加煨葛、荷葉治之。總之脾虛以補中為先,腎虛以固下為亟,風勝佐之疏透,濕勝佐之滲利,臨證之頃,神而明之,則旋踵之禍,庶幾免焉。

程曦曰:觀飧泄洞泄之論,總不離乎木氣剋土,故治洞泄,皆仿飧泄之法,然其中之虛實,當細別之。蓋飧泄因脾虛為多,所以完穀不化;洞泄因濕勝為多,所以體重溺紅。屬脾虛者,不宜偏利;屬濕勝者,不宜偏補。斯二者,皆當審其虛實而分治之。

白話文:

[洞泄]

古籍提到:春天如果受到風邪的侵害,到了夏天就可能產生飧泄,也就是食物未能完全消化就排出體外的情況。如果這種邪氣在體內逗留過久,就會導致肝氣過盛,進而剋制脾臟功能,使脾胃運化能力減弱,造成洞泄,也就是嚴重的腹瀉。由此可知,這種疾病往往是由潛伏在體內的邪氣所引發的。

李士材指出:洞泄又稱為濡泄,主要是因為濕氣過重所致。這種疾病不僅因為潛藏在體內的邪氣未能及時排除,脾胃功能失調,也可能同時伴隨濕氣過重,加重病情。從脈象來看,患者可能出現脈象軟弱無力,或者在關脈處有弦脈的現象,並且身體沉重,精神疲憊,四肢無力,大便稀薄如水,小便顏色深紅。對此,治療上應採用調理中焦和疏肝的方法,加入蒼朮、澤瀉等藥物進行治療。

經典提到:腎脈微弱可能是洞泄的原因之一。腎臟是控制腸胃運作的重要器官,若腎虛無法正常執行封閉收藏的功能,潛伏的邪氣就會趁虛而入,深入影響身體,此時應該使用溫補腎陽、強化脾胃的方法,加上煨葛、荷葉等藥物進行治療。

總結來說,對於脾虛導致的疾病,應優先考慮補益中焦;對於腎虛導致的問題,則應迅速地固攝下焦。若風邪過盛,應輔以疏散透邪的方法;若濕氣過重,則應配合利濕的治療。在臨牀診斷的過程中,需靈活運用這些原則,才能避免病情惡化。

程曦提到:從飧泄和洞泄的討論中,我們可以看到,這兩種疾病的發生,總歸不離肝氣過盛,剋制脾臟功能這一主題。因此,治療洞泄時,通常會參考飧泄的治療方法。然而,對於虛實的不同情況,仍需仔細辨別。一般而言,飧泄多由脾虛引起,所以食物無法完全消化;而洞泄則多由濕氣過重所致,所以身體會感到沉重,尿液顏色偏紅。對於脾虛的患者,不宜單純使用利尿的治療方式;對於濕氣過重的患者,也不宜單純補益。這兩種情況,都應根據實際的虛實情況,採取不同的治療策略。

2. 寒瀉

寒瀉者,因寒而致瀉也,不比飧泄洞泄,皆屬春傷於風之伏氣。伏氣之瀉,前二篇已詳晰矣,所有寒、火、暑、濕、痰、食等瀉,雖不因乎伏氣,然又不可不詳。蓋寒瀉致病之原,良由感受乎寒,寒氣內襲於脾,脾胃受寒則陽虛,虛則不司運用,清陽之氣,不主上升,反下陷而為便瀉。

故所下澄沏清冷,儼如鴨糞,腹中綿痛,小便清白,脈來緩怠近遲,此宜暖培卑監法去西潞、益智,加木香、楂炭治之。書又云:寒瀉即鶩瀉,以其瀉出如鴨鶩之糞也。又謂:鴨溏者,濕兼寒也。若有濕證所著,宜佐化濕之藥,隨其證而加減可也。

白話文:

【寒瀉】

寒瀉的情況,是因為受到寒冷所導致的腹瀉,這與一般的因食物未消化或嚴重腹瀉不同,它主要屬於春天時因風邪入侵而埋下的隱患。對於這種由潛藏病氣引起的瀉症,我在前面兩篇文章已經詳細說明過了。除了這類瀉症外,還有因寒、火、暑、濕、痰、食物等因素引起的瀉症,雖然這些並非由潛藏病氣引起,但我們仍需對其有深入的理解。

寒瀉的病因,主要是因為身體遭受了寒氣的侵襲。寒氣進入體內後,首先影響的是脾臟和胃部,使脾胃功能受損,導致體內的陽氣虛弱。當體內的陽氣虛弱時,就無法正常運作,原本應該向上提升的清陽之氣,反而向下沉降,從而導致腹瀉。

因此,寒瀉排出的糞便清澈且冰冷,就像鴨子的糞便一樣,同時伴有腹部綿綿的疼痛,小便呈現清白色,脈搏緩慢且無力。對於這種情況,可以使用溫暖脾胃、增強消化功能的方法進行治療,具體可以去除西潞、益智,加入木香、楂炭等草藥。

另有一種說法,認為寒瀉就是鴨瀉,因為其排出的糞便形狀類似鴨子的糞便。此外,還有一種說法稱之為「鴨溏」,這表示瀉症中同時伴有濕寒。如果患者確實存在濕證,應在治療時輔以化濕的藥物,根據具體病情進行調整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