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病論》~ 卷之五 (4)
卷之五 (4)
1. 秋暑
(附:秋涼)
七月大火西流,暑氣漸減,而涼氣漸生,其時炎𭶟尚存,一如盛夏,亦有較盛夏更熱之年,人感其熱而病者,為秋暑,即世俗所稱秋老虎是也。斯時濕土主氣,猶是暑濕交蒸,但見壯熱煩渴,蒸蒸自汗,脈象洪濡或數,是秋暑之證,其治法與陽暑相同,亦宜清涼滌暑法。倘交秋令以來,涼氣襲人,人感其氣,即患頭痛惡寒,發熱無汗,脈象浮弦或緊,是秋涼之證,其治法與陰暑無異,亦宜辛溫解表法。若交秋分之後,燥金主氣,遇有秋涼之見證者,是為燥之勝氣,宜用苦溫平燥法。
遇有秋暑之見證者,是為燥之復氣,宜用甘寒生津法。每見近時之醫,不究六氣者多,一交秋令,便云秋燥。不知初秋煩熱,是為秋暑;又不知斯時濕土主令,指暑指濕,而為燥氣,不甚謬哉!
白話文:
七月天,太陽往西邊移動,天氣開始轉涼,但暑氣仍然殘存,像盛夏一樣熱,甚至有些年份比盛夏還要熱。有些人受熱而生病,這就是所謂的「秋暑」,也就是俗稱的「秋老虎」。這個時候,天氣濕潤,暑氣和濕氣交織在一起,會讓人感到發燒、口渴、滿身大汗,脈搏洪大濕潤或快速,這就是秋暑的症狀,治療方法和陽暑一樣,都需要用清涼退暑的方法。如果到了秋天,涼氣襲人,有些人會感到頭痛、怕冷、發燒但沒有汗,脈搏浮動或緊,這就是秋涼的症狀,治療方法和陰暑一樣,需要用辛溫解表的方法。到了秋分之後,天氣乾燥,如果出現秋涼的症狀,就說明燥氣太盛,需要用苦溫平燥的方法。如果出現秋暑的症狀,就說明燥氣又回來,需要用甘寒生津的方法。現在很多醫生不注重六氣的變化,一到秋天就說秋燥,其實他們不知道,初秋的炎熱是秋暑,也不清楚這個時候濕氣主導,把暑氣和濕氣都當成燥氣,實在是錯誤的。
2. 擬用諸法
清營捍瘧法,:治暑瘧惡寒壯熱,口渴引飲。
連翹(一錢五分,去心),竹葉(一錢五分),扁豆衣(二錢),青蒿(一錢五分),木賊草(一錢),黃芩(一錢,酒炒),青皮(一錢五分)
加西瓜翠衣一片為引。
此治暑瘧之法也。夫暑氣內舍於營,故君以翹、竹清心,卻其上焦之熱。臣以扁衣解暑,青蒿祛瘧。佐以木賊發汗於外,黃芩清熱於內。古云瘧不離乎少陽,故使以青皮引諸藥達少陽之經,瓜翠引伏暑透肌膚之表。
白話文:
清營捍瘧法
治療暑氣引起的瘧疾,症狀為惡寒發熱、口渴欲飲。
藥方:
- 連翹(一錢五分,去心)
- 竹葉(一錢五分)
- 扁豆衣(二錢)
- 青蒿(一錢五分)
- 木賊草(一錢)
- 黃芩(一錢,酒炒)
- 青皮(一錢五分)
輔料:
- 西瓜翠衣一片(引藥)
此法專治暑瘧。 因為暑氣侵襲人體,積聚在營氣之中,所以用連翹、竹葉清心瀉火,消除上焦的熱邪。以扁豆衣解暑,青蒿驅除瘧疾。輔以木賊發散外邪,黃芩清熱解毒,內外兼治。古人說瘧疾不離少陽,因此用青皮引導藥性到達少陽經脈,西瓜翠衣引導暑熱從肌膚表面透出。
辛散太陽法,:治風瘧寒少熱多,頭痛自汗,兼治傷寒傷濕。
嫩桂枝(一錢),羌活(一錢五分),防風(一錢五分),甘草(五分),前胡(一錢五分),淡豆豉(三錢)
加生薑二片,紅棗三枚,煎服。
凡外邪襲人,必先傷於太陽之表。瘧雖因於伏暑,又必因外感秋風而觸發也。蓋風瘧有風在表,故宜辛散之方。其中桂、羌、防、草,即成方桂枝羌活湯,本治風瘧之劑也。內加前胡散太陽,復泄厥陰。淡豉解肌表,且祛瘧疾。更加攘外之姜,安內之棗,表裡俱安,何瘧之有哉!
白話文:
辛散太陽法
治療方法: 適用於風瘧,症狀表現為寒少熱多、頭痛、自汗,也可用於治療傷寒和傷濕。
藥方:
- 桂枝(一錢)
- 羌活(一錢五分)
- 防風(一錢五分)
- 甘草(五分)
- 前胡(一錢五分)
- 淡豆豉(三錢)
另加生薑二片、紅棗三枚,煎服。
原理:
外邪侵襲人體,必先傷害太陽經絡的表層。瘧疾雖然是由暑氣伏藏體內引起,但必須受到秋風外感才得以發作。這是因為風瘧的病因是風邪在表,所以應採用辛散的藥方。藥方中的桂枝、羌活、防風、甘草,正是經典的桂枝羌活湯,用於治療風瘧。加入前胡散則可以疏通太陽經絡,並泄除厥陰經的熱邪。淡豆豉能解表肌,並祛除瘧疾。再加上生薑以抵抗外邪,紅棗以溫補內臟,表裡雙解,何患瘧疾呢?
宣透膜原法,:治濕瘧寒甚熱微,身痛有汗,肢重脘懣。
厚朴(一錢,薑製),檳榔(一錢五分),草果仁(八分,煨),黃芩(一錢,酒炒),粉甘草(五分),藿香葉(一錢),半夏(一錢五分,薑製)
加生薑三片為引。
此師又可達原飲之法也。方中去知母之苦寒及白芍之酸斂,仍用樸、檳、草果,達其膜原,祛其盤踞之邪,黃芩清燥熱之餘,甘草為和中之用,擬加藿、夏暢氣調脾,生薑破陰化濕,濕穢乘入膜原而作瘧者,此法必奏效耳。
白話文:
宣透膜原法
適用症狀: 濕瘧,寒氣重、熱氣輕,身體疼痛伴有汗出,四肢沉重,胸悶腹脹。
藥方:
- 厚朴(一錢,用薑汁製)
- 檳榔(一錢五分)
- 草果仁(八分,煨熟)
- 黃芩(一錢,用酒炒)
- 粉甘草(五分)
- 藿香葉(一錢)
- 半夏(一錢五分,用薑汁製)
加生薑三片引藥。
註解: 此法效仿達原飲的方劑,去除了知母的苦寒和白芍的酸斂,保留厚朴、檳榔、草果,直達病邪所在之膜原,驅除盤踞的邪氣。黃芩用來清燥熱,甘草和中調和藥性。加入藿香、半夏暢氣調脾,生薑破陰化濕。濕邪侵犯膜原而引起瘧疾,此法必能奏效。
清涼透邪法,:(見前)
清熱保津法,:(見前)
宣竅導痰法,:(見前)
芳香化濁法,:(見前)
和解兼攻法,:治寒熱瘧疾,兼之裡積。
柴胡(一錢五分),黃芩(一錢,酒炒),半夏(一錢五分,薑製),甘草(六分),元明粉(二錢),熟軍(二錢),枳殼(一錢五分)
流水煎服。
柴、芩、夏、草以和解,元明、軍、枳以攻裡,此仿長沙大柴胡之法也。
甘寒生津法,:治癉瘧獨熱無寒,手足熱而欲嘔。
大生地(五錢),大麥冬(三錢,去心),連翹(三錢,去心),竹葉(一錢五分),北沙參(三錢),石膏(四錢,煨)
白話文:
治療寒熱瘧疾,兼有內積時,可用和解兼攻法。藥方為:柴胡一錢五分、黃芩一錢(酒炒)、半夏一錢五分(薑製)、甘草六分、元明粉二錢、熟軍二錢、枳殼一錢五分。水煎服。柴胡、黃芩、半夏、甘草用於和解,元明粉、熟軍、枳殼用於攻裡,此法仿長沙大柴胡湯。
治療癉瘧獨熱無寒,手足發熱且想嘔吐時,可用甘寒生津法。藥方為:大生地五錢、大麥冬三錢(去心)、連翹三錢(去心)、竹葉一錢五分、北沙參三錢、石膏四錢(煨)。
加蔗漿、梨汁每一盞沖服。
《金匱》癉瘧條下,但云:以飲食消息止之。嘉言主以甘寒生津可愈。豐立是法,即遵斯訓也。首用生地、麥冬,甘寒滋膩以生津液。此證不離心肺胃三經,故以翹、竹清心,沙參清肺,膏、蔗清胃,梨汁生津。
宣陽透伏法,:治牝瘧寒甚熱微,或獨寒無熱。
淡乾薑(一錢),淡附片(一錢),厚朴(一錢,薑製),蒼朮(一錢,土炒),草果仁(一錢,煨),蜀漆(一錢五分)
加白豆蔻三顆,去殼細研分沖。
白話文:
將甘蔗汁和梨汁混合在一起,每次服用一杯。
《金匱要略》中癉瘧條提到,可以用飲食來緩解病情。好的方法是用甘寒性質的食物來滋陰生津,就可以治好病。豐立先生的方法,就是遵循了這個訓誡。首先使用生地黃和麥冬,它們性甘寒,滋潤黏膩,可以生津液。這種病症不離開心、肺、胃三經,所以用翹搖和竹茹來清心,沙參清肺,膏粱和甘蔗清胃,梨汁生津。
宣陽透伏法,用來治療寒甚熱微的牝瘧,或是只有寒症沒有熱症。
將淡乾薑、淡附片、厚朴(用薑製)、蒼朮(用土炒)、草果仁(煨)、蜀漆各一錢,再加上白豆蔻三顆,去殼研成細粉,每次服用一劑。
乾薑宣其陽氣,附子制其陰勝,厚朴開其滯氣,蒼朮化其陰濕,草果治獨勝之寒,蜀漆逐盤結之瘧,佐以豆蔻,不惟透伏有功,抑且散寒化濕,施於牝瘧,豈不宜乎!
化痰順氣法,:(見前)
楂曲平胃法,:(見前)
驅邪辟祟法,:治鬼瘧寒熱日作,多生恐怖,脈來乍大乍小。
龍骨(三錢,煅),茯苓(三錢,雄黃染黃),茅蒼朮(一錢,土炒),廣木香(五分),柏子仁(三錢,正粒),石菖蒲(五分)
白話文:
乾薑可以宣發陽氣,附子可以抑制陰氣過盛,厚朴可以開通阻塞的氣機,蒼朮可以化解陰濕,草果可以治療單純寒邪引起的瘧疾,蜀漆可以驅逐瘧疾引起的盤結,佐以豆蔻,不僅能透散伏邪,還能散寒化濕,用於治療婦女瘧疾,豈不恰當?
驅邪辟祟法:用於治療鬼瘧寒熱,每天發作,病人容易恐懼,脈象時大時小。
龍骨(三錢,煅燒),茯苓(三錢,用雄黃染黃),茅蒼朮(一錢,土炒),廣木香(五分),柏子仁(三錢,完整顆粒),石菖蒲(五分)。
加桃葉七片為引。
(方解刪)
補氣升陽法,:治氣虛患瘧,寒熱汗多,倦怠食減。
西潞參(三錢,米炒),上黃耆(二錢,蜜炙),於潛術(二錢,米炒),粉甘草(五分,炙),廣陳皮(一錢五分),當歸身(二錢,酒炒),綠升麻(五分),柴胡梢(五分)
加生薑二片、紅棗三枚為引。
此東垣補中益氣湯也。首用參、耆、朮、草以補其氣,陳皮以行其氣,弗使補而呆滯,俾其補而靈動也。當歸以活其血,血氣流行,則邪不能容矣。升、柴提其瘧邪,薑、棗和其營衛。此方治虛瘧,最為確當。
白話文:
將桃葉七片作為引子,用來治療氣虛導致的瘧疾,症狀包括寒熱交替、出汗過多、疲倦乏力、食慾不振。配方以人參、黃芪、蒼朮、甘草補氣,陳皮行氣,避免補氣後氣滯,使補氣靈活有效。當歸活血,血氣流通,邪氣無處藏身。升麻、柴胡提振瘧疾邪氣,生薑、紅棗調和營衛。這個方子是東垣補中益氣湯,專治虛寒型瘧疾,效果確切。
營衛雙調法,:治灑寒烘熱,脈濡且弱,虛瘧、勞瘧並宜。
嫩桂枝(一錢),黃耆皮(二錢,蜜炙),當歸身(一錢五分,土炒),白芍(一錢,土炒),西潞參(三錢),甘草(五分,炙)
加生薑二片,紅棗三個,煎服。
古人云:胃者衛之源,脾者營之本,今脾胃累虛而作寒熱者,宜以營衛雙調。故用桂、耆護衛,歸、芍養營,參、草補益胃脾,薑、棗調和營衛,此從源本立方,勿見寒熱,便投和解。
調中暢氣法,:
雙甲搜邪法,:治三日瘧,久纏不愈。
穿山甲(一錢,醋炙),鱉甲(一錢五分,炙),木賊草(一錢,去節),嫩桂枝(一錢),制首烏(三錢),鹿角霜(二錢),東洋人參(二錢),當歸身(二錢,土炒)
白話文:
營衛雙調法,用於治療散寒烘熱,脈搏濡弱,虛瘧、勞瘧等症。
處方:嫩桂枝一錢、黃耆皮二錢(蜜炙)、當歸身一錢五分(土炒)、白芍一錢(土炒)、西潞參三錢、甘草五分(炙)。
加生薑二片、紅棗三個,煎服。
古人說:胃是衛氣的來源,脾是營氣的根本,現在脾胃虛弱而出現寒熱症狀,應該用營衛雙調法治療。因此用桂枝、黃耆保護衛氣,當歸、白芍滋養營氣,人參、甘草補益脾胃,生薑、紅棗調和營衛,此方從根本入手,不要看到寒熱就用和解藥。
調中暢氣法,用法待補充。
雙甲搜邪法,用於治療三日瘧,久治不愈。
處方:穿山甲一錢(醋炙)、鱉甲一錢五分(炙)、木賊草一錢(去節)、嫩桂枝一錢、制首烏三錢、鹿角霜二錢、東洋人參二錢、當歸身二錢(土炒)。
頭服輕煎,次服濃煎。
瘧邪深竄而成三瘧者,須此法也。穿山甲善竄之物,主搜深踞之瘧。鱉甲蠕動之物,最搜陰絡之邪。木賊中空而輕,桂枝氣薄而升,合而用之,不惟能發其深入於陰分之邪,而且能還於陽分之表。以何首烏養其陰也,鹿霜助其陽也,人參益其氣也,當歸補其血也,陰陽氣血並復,則瘧邪自無容身之地矣。
清宣溫化法,:治秋時晚發之伏暑,並治濕溫初起。
連翹(三錢,去心),杏仁(二錢,去皮尖研),栝蔞殼(三錢),陳皮(一錢五分),茯苓(三錢),製半夏(一錢),甘草(五分),佩蘭葉(一錢)
白話文:
頭一次服用時要輕輕煎煮,第二次服用時則濃煎。
對於瘧疾邪氣深入體內,導致反覆發作的情況,必須用這個方法。穿山甲善於鑽入深處,可以搜出深藏的瘧疾邪氣。鱉甲能夠蠕動,最適合搜刮陰絡中的邪氣。木賊空心而輕,桂枝氣味清淡且上升,二者配合使用,不僅可以將深入陰分中的邪氣引發出來,還能使其回歸陽分表層。用何首烏滋養陰氣,鹿霜助長陽氣,人參增益氣血,當歸補益血液,陰陽氣血都得到補充,瘧疾邪氣自然就無處藏身了。
清宣溫化法主要用於治療秋季晚發的伏暑,以及濕溫初起。
藥方:連翹(去心,三錢),杏仁(去皮尖研,二錢),栝蔞殼(三錢),陳皮(一錢五分),茯苓(三錢),製半夏(一錢),甘草(五分),佩蘭葉(一錢)。
加荷葉二錢為引。
連翹寒而不滯,取其清宣;杏仁溫而不燥,取其溫化:蔞殼宣氣於上,陳皮化氣於中,上中氣分,得其宣化,則新涼伏氣,皆不能留;茯苓、夏、草,消伏暑於內;佩蘭、荷葉,解新邪於外也。
潤下救津法,:(見前)
辛溫解表法,:(見前)
清涼滌暑法,:(見前)
苦溫平燥法,:(見後)
白話文:
加入兩錢荷葉當引子。
連翹性寒而不滯,取用它來清熱宣泄;杏仁性溫而不燥,取用它來溫和化解;蔞殼宣散上焦之氣,陳皮化解中焦之氣,上中氣分得宣泄化解,則新涼伏氣都不能停留;茯苓、夏枯草,消解內伏暑氣;佩蘭、荷葉,解表外新邪。
潤下救津法,見前。
辛溫解表法,見前。
清涼滌暑法,見前。
苦溫平燥法,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