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豐

《時病論》~ 卷之三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3)

1. 火瀉

火瀉,即熱瀉也。經云:暴注下迫,皆屬於熱。暴注者,卒暴注瀉也,下迫者,後重裡急也。其證瀉出如射,糞出穀道,猶如湯熱,肛門焦痛難禁,腹內鳴響而痛,痛一陣,瀉一陣,瀉復澀滯也,非食瀉瀉後覺寬之可比,脈必數至,舌必苔黃,溺必赤澀,口必作渴,此皆火瀉之證也。

張介賓曰:熱勝則瀉,而小水不利者,以火乘陰分,水道閉塞而然,宜用通利州都法去蒼朮,加芩、連治之。大概暴注新病者可利,實熱閉澀者可利,形氣強壯者可利,小腹脹滿者可利,今泄瀉屬火而不寒,屬實而不虛,故可用通利之法,如久病陰虧者,氣虛屬寒者,皆不可利,醫者不可以不知也。

白話文:

【火瀉】

火瀉,也就是熱瀉。根據古籍記載:突然劇烈的拉肚子,以及感到肛門有強烈下墜感的症狀,都是因為體內過熱所致。突然劇烈的拉肚子,指的是突然間猛烈的腹瀉;肛門有強烈下墜感,指的是直腸和肛門區域有緊迫感和急迫的排便需求。這種症狀的特徵是排泄物會像射箭一樣快速排出,大便就像熱湯一樣,肛門感覺到灼熱且疼痛難忍,腹部內有咕嚕咕嚕的響聲並伴隨著疼痛,疼痛一段時間後,隨之而來的就是一陣拉肚子,拉完肚子後排便仍感到困難,這與因飲食導致的拉肚子,拉完後會感覺舒暢的情況完全不同。此外,脈搏必定跳得很快,舌頭上會有一層黃色的舌苔,小便呈現紅色且排尿時感到刺痛,口渴,這些都是火瀉的症狀。

張介賓說:體內過熱就會導致拉肚子,如果同時小便不通暢,這是因為體內火氣太盛,影響了陰分,導致水道閉塞。應該使用通利法,去除蒼朮,加入黃芩、黃連來治療。通常來說,突然劇烈的新發病可以使用通利法,實熱型的拉肚子,伴有排泄困難的也可以使用通利法,身體強壯的人也可以使用通利法,小腹脹滿的也可以使用通利法。現在的拉肚子屬於火熱型,而不是寒涼型,屬於實證,而不是虛證,因此可以使用通利法。然而,如果是長期患病導致陰分虧損,或者是氣虛型的寒涼拉肚子,就不能使用通利法,這是醫生必須要了解的。

2. 暑瀉

長夏暑濕之令,有人患泄瀉者,每多暑瀉也。夫暑熱之氣,不離乎濕,蓋因天之暑熱下逼,地之濕熱上騰,人在氣交之中,其氣即從口鼻而入,直擾中州,脾胃失消運之權,清濁不分,上升精華之氣,反下降而為便瀉矣。考暑瀉之證,瀉出稠黏,小便熱赤,脈來濡數,其或沉滑,面垢有汗,口渴喜涼,通體之熱,熱似火炎,宜以清涼滌暑法,用卻燔蒸,譬如商飈颯然倏動,則炎𭶟自蕩無餘矣。如夾濕者,口不甚渴,當佐木通、澤瀉。

如濕盛於暑者,宜仿濕瀉之法可也。

白話文:

在長夏季節,由於暑氣與濕氣的影響,有些人會患上腹瀉,這通常被稱為暑瀉。暑熱的氣候總是伴隨著濕氣,因為天空的暑熱向下壓迫,地面的濕熱向上蒸騰,人處在這種氣候交匯的環境中,這些氣體通過口鼻進入人體,直接擾亂中焦,導致脾胃無法正常消化和運轉,清濁不分,原本應該上升的精華氣體反而下降成為排泄物。

考察暑瀉的症狀,糞便稠厚黏稠,小便色黃且熱,脈搏快而弱,或有時出現沉滑的脈象,臉部有油膩感且多汗,口渴且喜愛冷飲,全身發熱,熱度如同火燒。對此,應採用清涼解暑的方法,消除身體內的暑熱,就像秋風驟起,能將酷熱一掃而空。如果伴有濕氣,口渴程度不會太嚴重,應輔以木通、澤瀉等藥材。

如果濕氣比暑氣更重,應按照處理濕瀉的方式進行治療。

3. 濕瀉

《內經》云:濕勝則濡泄,《難經》曰:濕多成五泄。可見泄瀉之病,屬濕為多。濕侵於脾,脾失健運,不能滲化,致壻門不克泌清別濁,水穀併入大腸而成泄瀉矣。濕瀉之為病,脈象緩澀而來,瀉水而不腹痛,胸前痞悶,口不作渴,小便黃赤,亦或有腹中微痛,大便稀溏之證。

考治濕瀉之法,惟念莪先生可宗,乃曰滲利使濕從小便而去,如農人治澇,導其下流,雖處卑監,不憂巨浸。經曰:治瀉不利小便,非其治也。若此論之,必當滲利膀胱,宜用通利州都法,則瀉自得止矣。

或問曰:觀先生是論,既引《內經》之濡泄,復引《難經》之五泄,何書中不列濡泄之門,又不發五泄之論,如斯簡括,詎無掛漏乎?答曰:濡泄即洞泄,洞泄之病,已論於前。五泄即胃、脾、大腸、小腸、大瘕也。考《五十七難》中,胃泄、脾泄,即今之食瀉也,大腸泄、小腸泄、大瘕泄,即今之痢疾也。食瀉、痢疾,皆詳於後,可弗置論耳。

白話文:

【濕瀉】

《內經》中有提到:濕氣過重會導致濡瀉,《難經》也有說:濕氣太多容易形成五種瀉症。由此可見,瀉症這類疾病,多是由濕氣所引起。濕氣侵襲脾臟,使脾臟功能受損,無法正常運作,不能將水分正常吸收和代謝,導致肛門無法正常分離清濁,食物和水分一併進入大腸,造成瀉症。濕瀉這類疾病,脈象呈現緩慢且滯澀,雖拉肚子但腹部不會疼痛,可能會感到胸悶,口中不會感到口渴,小便顏色偏黃或赤紅,偶爾可能腹部會有些許疼痛,以及大便稀軟等症狀。

在治療濕瀉的策略上,可以參考念莪先生的方法,他認為應讓濕氣從小便排出,就像農夫治理水災,引導水流向下游,即使地勢低窪,也不用擔心被淹水。古籍記載:治療瀉症時,如果無法讓小便順暢,那治療方式就有問題了。根據這種理論,必須讓膀胱順利排尿,適合使用能促進排尿的方法,這樣瀉症自然就能停止。

有人問:從先生的理論中,既引用了《內經》中的濡瀉,又引用了《難經》中的五瀉,但在書中並未列出濡瀉的專門章節,也沒有進一步討論五瀉,這樣的簡略,是否有所遺漏呢?回答是:濡瀉就是洞瀉,洞瀉的病情,在前面已經討論過了。五瀉指的是胃瀉、脾瀉、大腸瀉、小腸瀉、大瘕瀉。考察《五十七難》中的胃瀉、脾瀉,就是現在常說的食瀉;大腸瀉、小腸瀉、大瘕瀉,就是現在常說的痢疾。食瀉和痢疾,在後面都有詳細的討論,所以這裡就不需再特別說明瞭。

4. 痰瀉

痰瀉者,因痰而致瀉也。昔賢云: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夫痰乃濕氣而生,濕由脾弱而起。蓋脾為太陰濕土,得溫則健,一被寒濕所侵,遂困頓矣,脾既困頓,焉能掌運用之權衡,則水穀之精微,悉變為痰。痰氣上襲於肺,肺與大腸相為表裡,其大腸固者,肺經自病,而為痰嗽;其不固者,則肺病移於大腸,而成痰瀉矣。其脈弦滑之象,胸腹迷悶,頭暈噁心,神色不瘁,或時瀉,或時不瀉是也。

宜以化痰順氣法治之,俾其氣順痰消,痰消則瀉自止矣。

白話文:

【痰瀉】

痰瀉的情況,是因為體內有痰導致的拉肚子。古人說過:脾臟是產生痰的源頭,肺臟則是存放痰的地方。痰是由濕氣生成的,濕氣則是由脾臟虛弱引起的。脾臟屬於太陰濕土,得到溫暖就會健康,一旦被寒濕侵襲,就會陷入疲憊狀態。當脾臟處於這種疲憊狀態,怎麼可能還能正常運作,控制身體的平衡呢?於是,食物和水分中的精華部分,都轉變成痰。痰氣向上影響到肺部,肺部與大腸相互關聯,如果大腸本身就很堅固,那麼痰就會直接影響肺部,造成咳嗽有痰;如果大腸不夠堅固,那麼肺部的問題就會轉移到大腸,形成痰瀉。這類病人的脈象通常呈現弦滑的特徵,會感到胸腹悶痛,頭暈噁心,面色蒼白,時而拉肚子,時而不拉。

對於這種情況,應該採用化痰順氣的方法來治療,讓氣血順暢,痰消失,痰消失了,拉肚子自然就會停止。

希望以上資訊對你有所幫助。如果你有任何其他問題,歡迎隨時向我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