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豐

《時病論》~ 卷之三 (4)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4)

1. 食瀉

(附:飲瀉)

食瀉者,即胃瀉也。緣於脾為濕困,不能健運,陽明胃腑,失其消化,是以食積太倉,遂成便瀉。其脈氣口緊盛,或右關沉滑,其證咽酸噯臭,胸脘痞悶,惡聞食氣,腹痛甚而不瀉,得瀉則腹痛遂松,當用楂曲平胃法治之。又有渴能飲水,水下復瀉,瀉而大渴,名為溢飲滑瀉,即《金鑑》中之飲瀉,良由水漬於胃而然,宜用增損胃苓法去厚朴、蒼朮,加白朮、甘草治之。近來之醫,飲、食混稱者多,豈可不為分別哉!

或問:先生之書,專為六氣而設,今痰瀉、食瀉,不關六氣,亦雜論其中,究系何意?答曰:痰從濕生,濕非六氣之一乎?食瀉即胃瀉,胃泄居五泄之一,越人謂濕多成五泄,食瀉豈無濕乎?前論飧泄洞泄,皆因伏氣致病,其寒瀉因寒,火瀉因火,暑瀉因暑,濕瀉因濕,然痰瀉、食瀉,雖因痰食,亦難免乎無濕,而飧、洞寒、火、暑、濕等瀉,偶亦有痰食相兼,兼證如文字之搭題,弗宜顧此失彼,醫者不可不明。

白話文:

【食物引起的腹瀉】

食物導致的腹瀆,實際上就是胃部問題所引起的腹瀉。由於脾臟被濕氣纏繞,無法正常運作,導致陽明胃腑無法正常消化食物,於是食物在胃中積聚過多,進而形成腹瀉。在脈象上表現為氣口緊盛,或者右關部位呈現沉滑的特徵。病徵包括喉嚨感到酸澀、打嗝帶有異味、胸口和腹部感到悶脹、對食物味道感到反感,腹部疼痛但不一定會馬上腹瀉,一旦腹瀉後腹部的疼痛就會緩解,這時應使用山楂、神麴和平胃散等方法治療。

另一種情況是口渴且喝水,但是水一喝下去就開始腹瀉,腹瀉後又感到極度口渴,這種現象被稱為溢飲滑瀉,也就是《金鑒》中提到的飲瀉,主要是因為水分滲入胃部所致,應該使用增損胃苓法,去掉厚朴和蒼朮,加入白朮和甘草進行治療。近來有些醫生將飲水和食物混淆,我們必須要清楚地區分它們!

有人問:先生的書專門為六氣而寫,現在討論的痰瀉、食瀉,並未涉及六氣,卻也在書中提及,這是什麼意思呢?回答是:痰是由濕氣產生的,濕氣不正是六氣之一嗎?食瀉即是胃瀉,胃瀉屬於五瀉之一,黃帝內經認為濕氣過多會形成五瀉,那麼食瀉怎麼可能沒有濕氣的影響呢?之前討論的飧瀉和洞瀉,都是因為潛藏的氣候因素導致的疾病,寒瀉因寒冷,火瀉因熱,暑瀉因高溫,濕瀉因濕氣,然而痰瀄和食瀄,雖然主要因為痰和食物,但也難免不受濕氣影響。飧瀉、洞瀉、寒瀉、火瀉、暑瀉、濕瀉等情況,偶爾也會同時出現痰和食物的問題。各種症狀就像文字的標題,不應只顧一方面而忽視另一方面,醫生必須明確理解這些道理。

2. 風痢

《針經》云:春傷於風,夏生後泄腸澼。注家謂春令傷乎風邪,風木內干,損其胃氣,則上升清陽之氣,反內陷而為飧泄,久則傳太陰而為腸澼,此分明因風而致,故謂之風痢也。夫風痢之證,先作泄而後作痢,脈象每見沉小而弦,腹微痛而有後重,似腸風而下清血,此由春令之伏氣,至夏而發,是屬木勝,土虧之候。

如體素寒者,宜用培中瀉木法加木香、蒼朮治之;體素熱者,宜本法去吳萸、炮姜,加芩、連、煨葛治之;如胸悶溺赤者,必夾濕也,宜佐赤苓、澤瀉治之;吞酸噯腐者,必夾食也,宜佐山楂、厚朴治之。

或問曰:古云:先瀉後痢,為脾傳腎。今風痢亦先瀉後痢,究竟系脾傳腎否?曰:否也。昔賢謂先瀉後痢,為土剋水之證。此言先瀉後痢者,由風木克胃,胃傳脾之證,自是兩途,當辨治之。又問曰:嘗見痢疾發於秋令者多,夏令者少。今言至夏而發,得無謬乎?曰:諸痢多發於秋令,或發於夏秋之交,惟風痢獨發於夏,蓋由春時之伏氣,從內而發。經曰:春傷於風、夏生後泄腸澼,此之謂也。

白話文:

【風痢】

《針經》提到,如果春天受到風邪的侵擾,到了夏天就可能產生慢性腹瀉,甚至腸炎。專家解釋,春天若受風邪影響,風屬木,會內侵脾胃,損害胃氣,導致原本應該上行的清陽之氣反而內陷,造成食物未消化即排出的瀉肚現象。長期下來,風邪傳到太陰經,發展為腸炎,這類情況由於是由風邪引發,所以稱之為「風痢」。

風痢的特徵是先出現腹瀉,然後才轉為痢疾,脈象通常呈現出沉小且弦的特徵,腹部輕微疼痛並伴隨下墜感,類似腸風的症狀但排出的是清血,這是因為春天潛藏的風邪,在夏天爆發,屬於木旺土弱的表現。

對於平時體質偏寒的人,應採用培養中焦、疏肝理脾的方法,加上木香、蒼朮等草藥來治療;對於體質偏熱的人,則應去除吳茱萸、炮薑等溫熱性藥材,加入黃芩、黃連、煨葛根等草藥來調理;若是胸部悶脹、尿色偏紅,顯示可能夾雜濕氣,應輔以赤苓、澤瀉等利濕藥物;若是有噁心、打嗝、胃部有燒灼感,表示可能有食物積滯,應輔以山楂、厚朴等消食藥物。

有人問:古人說,先腹瀉再轉為痢疾,是脾臟傳至腎臟的病狀。現在風痢也是先腹瀉再轉為痢疾,是否也是脾臟傳至腎臟呢?答:不是。古人認為先腹瀉再轉為痢疾,是脾土剋制腎水的病症。這裡所說的先腹瀉再轉為痢疾,是由風邪剋制脾胃,脾胃再傳至脾臟的病狀,這是兩個不同的路徑,應當分辨清楚,對症下藥。

又有人問:常見到痢疾多在秋季發生,夏季則較少。現在說夏季會爆發風痢,是否有誤?答:大多數痢疾確實多在秋季爆發,或者是在夏末秋初的季節交界期,唯有風痢獨特地在夏季爆發,這是因為春天潛藏的風邪,到了夏天從身體內部爆發。《針經》曾說:「春天受到風邪的侵害,夏天就會產生慢性腹瀉和腸炎。」正是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