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病論》~ 卷之五 (6)
卷之五 (6)
1. 臨證治案
虛寒之體忽患暑瘧
建陵靳某之妾,於仲秋忽患暑瘧,連日一作,寒灑熱蒸,汗出如雨,口渴欲飲,脈來弦滑,舌苔微黃,此暑瘧也。靳問曰:因何致病?豐曰:良由暑月貪涼,過食生冷,其當時為患者,是為陰暑;伏匿日久,至今而發者,即《內經》所謂夏傷於暑,秋為痎瘧是也。即用清營捍衛法,服下益熱,急邀復診。
脈之轉為弦遲,詢之口反不渴。豐曰:此瘧邪外達之徵,請勿慮耳。觀其形體肥白,知其本質虛寒,改用溫補為主,以理中湯加豆蔻、制夏、蜀漆、柴胡,薑棗為引,以河井水合煎,連嘗三劑,瘧邪遂遁矣。
白話文:
虛寒之體忽患暑瘧
建陵靳姓人家的小妾,在仲秋時突然患上暑瘧,連續多日發作,寒熱交替,汗如雨下,口渴想喝水,脈搏弦滑,舌苔微黃,這就是暑瘧。靳某問道:“這是怎麼回事?” 豐醫生回答說:“這是因為暑月貪涼,過度食用生冷食物,當時就病了,叫做陰暑。暑氣潛伏在體內日久,到現在才發作,這就如同《內經》中所說‘夏傷於暑,秋為痎瘧’一樣。我們可以用清營捍衛法治療,服用藥物以益氣溫陽,請您務必儘快回來復診。”
後來,她的脈搏轉變為弦遲,詢問她,反而說不口渴了。豐醫生說:“這是瘧邪外達的徵兆,您不必擔心。觀察她的體型肥胖、面色白皙,可知她本質是虛寒體質,應該改用溫補的方法治療。我用理中湯加上豆蔻、制夏、蜀漆、柴胡,以薑棗引藥,用河井水煎煮,連續服用三劑,瘧邪就消失了。”
暑瘧熱盛逼血上吐
城南葉某之子,偶染瘧疾,邀豐診之。脈象迢迢有力,寒熱間日而來,口渴喜涼,熱退多汗,此為暑瘧。遂用清營捍衛法去木賊,加藿香、草果、柴胡、甘草治之。服下瘧勢仍來,尤吐鮮紅數口。覆按其脈,轉為弦大而數,必因暑熱內炎,逼傷血絡所致。思古聖有「治病必求其本」之訓,此證暑熱是本,吐血是標,可不必見病治病也。
即用清涼滌暑法去扁豆,加黃芩、知母治之。連進兩帖,瘧發漸早,熱勢漸輕,不知不覺而解,血恙亦未復萌。
白話文:
暑瘧熱盛逼血上吐
城南葉某之子,偶然染上了瘧疾,邀請豐大夫診治。脈象跳動有力,寒熱交替發作,口渴愛喝涼水,退燒後出汗多,這是暑熱引起的瘧疾。於是豐大夫採用清營捍衛法,去除木賊,加上藿香、草果、柴胡、甘草治療。服用藥物後,瘧疾仍然發作,而且還吐出鮮紅色的血好幾口。再次診脈,發現脈象變得弦大而數,一定是暑熱內炎,損傷了血絡所致。想起古聖賢的教誨「治病必求其本」,這個病症,暑熱是根本,吐血是表象,不能只針對表象治病。
於是豐大夫改用清涼滌暑法,去除扁豆,加上黃芩、知母治療。連續服用兩帖藥後,瘧疾發作的時間逐漸提前,熱勢也逐漸減輕,不知不覺就痊癒了,吐血的症狀也沒有再出現。
截瘧太早變成腫脹
西鄉鄭某,偶患瘧疾,熱重寒微,口渴便瀉。先用符禁未效,又服斷截之藥,瘧與瀉並止矣。數日後腹中忽脹,小便短少,來舍就診,兩手脈鈍,沉取尚強。此乃暑瘧夾濕之證,其邪本欲向表分里而出,誤用截法,阻其邪路,暑欲達表而不能,濕欲下行而不得,交阻於中,氣機不行而成腫脹,法當治標為先。
即以木瓜、蒿、藿以解其暑,芩、蒼、通草以行其濕,又以青皮、厚朴、杏粒、檳榔,行其氣而寬其膨。服下稍為中病,每得一矢氣,腹內略鬆。更加菔子以破其氣,雞金以消其水,服之矢氣更多,溺亦通快,其腹逐漸消去。後用調脾化氣,得全安耳。
白話文:
截瘧太早變成腫脹
西鄉的鄭某,偶然患上瘧疾,熱症嚴重而寒症輕微,口渴且腹瀉。一開始用符咒禁制,卻無效。後來服用斷截瘧疾的藥物,瘧疾和腹瀉都止住了。然而,過了幾天,肚子突然腫脹,小便量減少,便來到我家求診。我診脈發現,兩手脈象遲緩,但沉取時仍然有力。
這是暑熱瘧疾夾雜濕氣的症狀。病邪原本想從體表向內分佈,然後再從體內往外排出。但誤用截瘧藥物,阻礙了病邪的通路。暑邪想要達至體表卻無法達到,濕邪想要向下排出卻不得其門而入,兩者在體內互相阻礙,氣機運行受阻,導致腫脹。治療方法應以治標為主。
我便用木瓜、蒿、藿香來解暑,黃芩、蒼朮、通草來利濕,再用青皮、厚朴、杏仁、檳榔來行氣消脹。服藥後稍稍見效,每次排氣後,肚子都稍微鬆軟了些。我再加入萊菔子來破氣,雞金來消水,服下後排氣更頻繁,小便也變得通暢,肚子也逐漸消下去。最後用調脾化氣的藥物調理,鄭某才痊癒。
江誠曰:觀以上三案,雖暑瘧之輕證,但其夾證各有不同,設不細辨而妄治之,則輕證轉重,重證轉危耳。如靳案本體虛寒,得溫補而愈。葉案暑熱劫絡,得清劑而安。鄭案夾濕變脹,得破削而寬。可見醫法有一定之理,無一定之方,倘膠於某證某藥,則鈍根莫化矣。
風瘧時邪乘入血室
城南龔某之女,先微寒而後發熱,口渴有汗,連日三發,脈弦而數,舌苔黃膩,此因夏傷於暑,加感秋風,名風瘧也。遂用辛散太陽法去羌活,加秦艽、藿梗治之。服二帖,瘧勢未衰,漸發漸晏,且夜來頻欲譫語。復診其脈,與昨彷彿,但左部之形力,頗勝於右。思仲景有云:晝則明瞭,夜則譫語,是為熱入血室。
白話文:
江誠說
觀察以上三個病例,雖然都是暑瘧的輕症,但其伴隨的症狀卻各有不同。如果沒有仔細辨別就胡亂治療,那麼輕症就會變成重症,重症就會變得更加危險。例如靳案的病因是體虛寒,經過溫補而痊癒。葉案是暑熱侵襲經絡,經過清熱藥物而得到安穩。鄭案則是夾雜著濕氣導致腹脹,經過消腫利水藥物而得到緩解。由此可見,醫術是有固定的道理,沒有固定的藥方。如果執著於某種症狀或某種藥物,那麼愚鈍的病根就永遠無法化解。
風瘧時邪乘入血室
城南龔某的女兒,起初感到輕微寒冷,隨後發熱,口渴且出汗,連續三天發作,脈搏弦數,舌苔黃膩。這是因為夏季受暑傷,再加上感染秋風,稱為風瘧。於是採用辛散太陽法,去除羌活,加入秦艽、藿梗治療。服用了兩帖藥,瘧疾的勢頭沒有減弱,發作時間逐漸延後,而且夜裡經常神志不清,想要說胡話。再次診脈,脈象與昨天相似,但是左邊身體的力量明顯比右邊強。想起仲景醫典中記載:「白天清醒,晚上神志不清,這是熱邪進入血室。」
今脈左勝,疑其血室受邪,即詢經轉未曾。其母曰:昨來甚寡,以後未行。此顯然邪入血室之證也。姑守前方去防風、淡豉,加當歸、赤芍、川芎、柴胡,服之經水復來,點滴而少,譫語亦減,惟瘧疾仍然。再復其脈,左部轉柔,余皆弦滑,已中病藪,可服原方。幸得瘧勢日衰一日,改用宣透膜原法加柴胡、紅棗治之,迭進三煎,瘧邪遂解。
程曦曰:時證易治,兼證難療。若此案不細詢其經事,則醫家病家,兩相誤也。倘見譫語之證,而為邪入心包,或為胃家實熱,清之攻之,變證必加。苟不熟仲景之書,而今日之證,必成壞病矣。吾師嘗謂不通仲景之書,不足以言醫也。信夫!
白話文:
真是至理名言!
解釋:
- 血室受邪: 指的是婦女血室(子宮)受到邪氣入侵,導致經期不調。
- 經水: 指的是月經。
- 譫語: 指的是神志不清,胡言亂語。
- 瘧疾: 指的是瘧疾,一種由瘧原蟲引起的傳染病。
- 病藪: 指的是病根,病症的根源。
- 宣透膜原法: 指的是一種中醫治療方法,以宣透表邪,恢復機體正氣為目的。
- 仲景: 指的是東漢末年的醫學家張仲景,他著有《傷寒雜病論》,是中醫經典著作。
總結
這段文字描述了一個婦人患有瘧疾、經期不調、譫語等症狀,醫師通過詳細詢問病史、觀察脈象,並結閤中醫經典理論,最終成功治療了患者。同時,也強調了學習中醫經典理論的重要性,以及認真診斷的重要性。
寒瘧之證溫補治驗
城東潘某,體素豐滿,大便常溏,中土本屬虛寒,固無論矣,忽於孟秋寒熱交作,肌膚汗少,即延醫診,遂作陰暑論治,輒投四味香薷飲加寒涼之劑,未獲奏效,即來商治於豐。診其脈弦而兼緊,舌苔白薄,寒先熱後,隔日而來,此寒瘧也。良由體質本寒,加感秋涼致病,若果陰暑之證,在長夏而不在秋,況陰暑之寒熱,從未見隔日而發,當用附子理中湯加柴胡、草果、藿香、陳皮治之。服二劑,周身微汗,寒熱略清。
繼服二帖,瘧邪遂未發矣。
白話文:
城東的潘先生,身材原本就豐滿,大便經常稀軟,脾胃本來就虛寒,這點不用多說。突然在孟秋時節,出現寒熱交替的症狀,而且皮膚出汗很少,於是請醫生診治,被診斷為陰暑,就用四味香薷飲加寒涼藥物治療,但沒有效果。後來就來找我治療。我診斷他的脈象弦緊,舌苔薄白,寒先熱後,隔日發作,這是寒瘧。這是因為他體質本來就寒涼,又加上感受秋天的涼氣而生病。如果真的是陰暑,應該是在長夏發病,而不是在秋天。而且陰暑的寒熱症狀,從來沒有見過隔日才發作的。應該用附子理中湯加柴胡、草果、藿香、陳皮來治療。服用了兩劑藥後,全身微微出汗,寒熱症狀稍微緩解。
繼續服用兩帖藥後,瘧疾就再也沒有發作了。
濕瘧之證辛散獲效
新定王某之室,浣衣度活,平日難免無濕所受,患瘧半月以來,前醫之法無效,懇豐治之。切脈緩大有力,遍身浮腫而疼,寒熱汗無,連日一發,此明是濕邪為瘧也。思先哲有風能勝濕之論,宜以辛溫散邪,遂以羌活滲濕湯加草果、厚朴為治,先服二劑小效,繼服二劑全瘥。
溫瘧誤為暑熱
豫章張某,於仲夏中旬,發熱連日,口渴喜飲,醫者皆作暑熱論治,所用不離藿、薷、滑、扁等藥,未臻效驗。轉商豐治,診之脈濡且弱,舌苔微燥而黃,合其見證參之,似屬暑熱。但其未審既熱之後,每有灑淅惡寒之證,此即《內經》所謂「先熱後寒,病以時作,名曰溫瘧」是也。溫瘧之證,最易傷陰,切忌溫散,治宜清涼透邪法。
白話文:
濕瘧之證辛散獲效
新定王某的住處,經常洗衣晾曬衣物,平時難免會受到潮濕的影響。他患瘧疾半個月以來,之前的醫治方法都沒有效果,懇請我醫治。我診脈發現脈象緩慢而有力,全身浮腫且疼痛,沒有寒熱交替和汗出,連續多日發作,這明顯是濕邪引起的瘧疾。想起先賢們有「風能勝濕」的論述,就應該用辛溫散邪的方法治療。於是,我使用羌活滲濕湯,並加入草果、厚朴,作為治療方案。患者服用兩劑後略有效果,接著再服用兩劑,就完全痊癒了。
溫瘧誤為暑熱
豫章張某,在仲夏中旬發熱連續多日,口渴喜飲,醫生們都認為是暑熱,所用的藥物都離不開藿香、佩蘭、滑石、扁豆等,但效果不佳。張某轉而向我求醫,我診脈發現脈象濡弱,舌苔微燥而黃,結合他的症狀,看似是暑熱。但仔細觀察後發現,他發熱之後,往往伴隨有灑淅惡寒的症狀,這正是《內經》中所說的「先熱後寒,病以時作,名曰溫瘧」的表現。溫瘧的症狀,最容易傷陰,切忌溫散,治療應該用清涼透邪的方法。
服之熱勢已挫,口渴依然,仍守原方,益以麥冬、鮮地,連服三劑,始得全愈。
產後癉瘧熱補至變
四明沈某之室,誕後將匝月以來,忽然壯熱汗多,口渴欲飲。有謂產後陰虛,陽無所附;有謂氣血大虛,虛熱熏蒸,皆用溫補之方,嚴禁寒涼之藥。見病者忽爾尫羸,日晡發熱,益信其為蓐癆,愈增熱補,更加唇焦齒燥,舌絳無津。復請前二醫合議,議用導龍入海,引火歸源之法,不但諸證未減,尤加氣急神昏,始來商之於豐。
豐即往診,兩手之脈,皆大無倫,推其致病之因,閱其所服之藥,實因誤補益劇,非病至於此險也。沈曰:此何證也?豐曰:乃癉瘧也。此即古人所謂陰氣先傷,陽氣獨發,不寒癉熱,令人消爍肌肉,當用甘涼之劑治之。曰:產後用涼,可無害乎?曰:有病則病當之,若再躊躕,陰液立涸,必不可救矣。
白話文:
服用藥物後,發熱症狀已經減退,但口渴仍然存在,於是繼續使用原來的藥方,並加入麥冬、生地,連續服用三劑,才完全康復。
四明沈某的妻子,生產完將近一個月,突然出現發熱、出汗多、口渴想喝水的情況。有人說這是產後陰虛,陽氣無處依附;有人說這是氣血大虛,虛熱熏蒸,都採用溫補的藥方,嚴禁使用寒涼的藥物。然而,病人卻突然變得虛弱,下午發熱,更加確信是「蓐癆」,於是更加注重溫補,結果導致嘴唇乾裂、牙齒乾燥、舌頭發紅沒有津液。又請先前兩位醫生一起商議,決定使用「導龍入海,引火歸源」的方法,結果非但病情沒有減輕,反而更加氣喘、神志昏迷,才來向豐大夫求助。
豐大夫前去診治,病人兩手脈象都非常強勁,推測其病因,查看病人所服用的藥物,發現是因誤用補益藥物過度,才導致病情如此嚴重。沈某問:「這是什麼病症?」豐大夫說:「這是癉瘧病。這是古人所說的陰氣先受損傷,陽氣獨自發作,不寒而熱,導致人體消瘦肌肉,應該使用甘涼的藥物治療。」沈某說:「產後使用涼藥,會不會有危害?」豐大夫說:「有病就要治療,如果再猶豫不決,體內的陰液馬上就會枯竭,就無法挽救了。」
即用甘寒生津法,加兩洋參、紫雪丹治之。頭煎服下,未見進退,次煎似有欲寐之形,大眾見之,無不疑昏憒之變。復來請診,脈象稍平,唇舌略潤,諸恙如舊,但增手戰循衣。豐曰:此陰陽似有相濟之意,無何肝風又動之虞。仍守原章,佐以阿膠、龜版,及雞子黃,令其濃煎溫服。
是夜安神熟寐,熱勢大衰。次早診之,諸逆證皆已屏去,繼以清滋補養,調理兩月方瘳。
陰邪入腎發為牝瘧
江南陶某之室,寡居五載,腰如兩截,帶下淋漓,時值中秋,炎蒸如夏,或當風而納涼,或因渴而飲冷,其陰邪乘虛而陷少陰,發為牝瘧。脈來沉小之象,畏寒而不甚熱,肌膚浮腫,面色痿黃,飲食減少而乏味,小水淡黃而欠舒,此陰虛邪陷之證,顯而易見。豐用金匱腎氣去萸肉、丹皮,加乾薑、蒼朮,連服十餘劑,諸恙全安。
白話文:
於是使用甘寒生津的方法,加上兩支西洋參和紫雪丹來治療。第一次煎煮後服用,病情沒有好轉也沒有惡化,第二次煎煮後病人好像想睡覺的樣子,大家看到都懷疑病人昏迷了。病人又來求診,脈象稍微平穩,嘴唇舌頭稍微濕潤,其他症狀跟之前一樣,只是增加了手抖和抓衣服的動作。豐醫生說:「這個病人陰陽似乎有互相調和的跡象,但不可掉以輕心,要小心肝風再發作。」還是按照原本的藥方,再加上阿膠、龜板和雞蛋黃,讓藥煎得很濃,溫溫地服用。
這晚病人安穩地睡著,發熱的狀況也大幅減輕。隔天早上診斷,所有的逆轉症狀都消失了,接著就用清潤滋補的方法調養,兩個月後才痊癒。
陰邪侵入腎臟,就會導致牝瘧
江南陶某的妻子,獨自生活五年,腰部像是斷成兩截一樣,白帶不斷地流出來,正值中秋節,天氣炎熱得像夏天,她有時在風中納涼,有時因為口渴而喝冷飲,陰邪乘虛而入,侵犯了少陰,導致牝瘧。脈象沉小,畏寒但不怎麼發熱,皮膚浮腫,臉色發黃,食慾不佳,吃東西沒有味道,小便淡黃而且不順暢,這是陰虛邪陷的症狀,非常明顯。豐醫生使用金匱腎氣湯,去掉了吳茱萸肉和丹皮,加了乾薑和蒼朮,連續服用十幾劑,所有症狀都痊癒了。
寒濕入脾證成牝瘧
金陵張某,作客來衢,形素豐肥,向有盧同之癖,其體屬寒濕者,先露一斑。忽患間日惡寒,按時而至,胸前痞悶,口不作干,脈緩近遲,苔膩而白,此牝瘧也。古人雖有邪氣伏藏於心於腎之論,但今之見證,皆屬乎脾,宜用平胃合二陳,加乾薑、草果、白蔻、砂仁治之。令嘗五劑,三日服盡,諸證咸瘥。
程曦曰:凡學醫者,必須天機活潑,毫無膠固之人而後可。如趙、喻注《金匱》,皆言邪舍於心,石頑正其失,專言邪藏乎腎。吾師前以石頑之訓為準繩,今觀是案,又謂在脾,其實非矛盾也,良由見證而斷也。總因間日惡寒,按時而至,稱為牝瘧。可見醫者,審證為第一耳。
白話文:
寒濕入脾證成牝瘧
金陵的張某,到衢州作客,原本身形豐滿肥胖,以前就有容易腹瀉的毛病,身體屬於寒濕體質,這點已經有所顯現。突然間,他患上間歇性的發冷,按時發作,胸前感到悶悶的,口不乾燥,脈象緩慢而接近遲緩,舌苔厚膩且白,這就是牝瘧。
古人雖然有邪氣藏於心臟或腎臟的論述,但是如今的見證,都歸屬於脾臟,所以應該用平胃散合二陳湯,再加上乾薑、草果、白蔻、砂仁來治療。病人服用五劑藥,三天服完,各種症狀都消失了。
程曦說:凡是學習醫術的人,必須頭腦靈活,沒有固執己見,才能學有所成。像趙氏和喻氏注釋《金匱要略》,都說邪氣藏在心臟,石頑則認為邪氣藏在腎臟,他們都執著於自己的觀點,而我的老師以前以石頑的說法為準則,現在看了這個病例,又說邪氣在脾臟,其實這並不矛盾,只是因為根據見證而做出不同的判斷而已。
總而言之,間歇性的發冷,按時發作,被稱為牝瘧。由此可見,醫生審證是首要的。
瘧發昏迷治痰得效
南鄉酆某之母,年逾六旬,偶沾瘧疾,淹纏數月,藥石無功,乘輿來舍就診。診其脈,兩手皆弦,其瘧連日而發,每於薄暮時,先微寒而後微熱,神識漸漸昏悶,約一時許始蘇,日日如是。閱前醫之方,皆不出小柴胡湯清脾飲等法,思其發時昏悶,定屬痰迷。即以二陳湯加老蔻、藿香、杏仁、草果、潞參、薑汁治之。連進三劑,神識遂清。繼服二劑,寒熱亦卻。
時行疫瘧
己卯夏五,患寒熱者甚眾,醫者皆以為瘧。所用鹹是小柴胡湯、清脾飲,及何人飲、休瘧飲等方,未有一方奏效。殊不思經謂「夏傷於暑,秋必痎瘧」,瘧每發於秋令,今於芒種夏至而發者何也?考歲氣陽明加於少陽,天政布涼,民病寒熱,斯時病瘧者,盡是時行疫瘧也。有建德錢某來舍就醫,曰:患瘧久矣,請先生截之。
白話文:
南鄉酆先生的母親,年紀超過六十歲,不小心染上瘧疾,反覆發作好幾個月,吃藥也無效,於是乘坐車子到我這裡求診。我診脈後發現,她兩手的脈象都是弦脈,而且瘧疾每天都發作,每次在傍晚時分,先感到輕微的寒冷,然後再輕微發熱,意識逐漸昏迷,大約一個時辰後才清醒,每天都是這樣。我查看之前醫生開的藥方,都是用小柴胡湯、清脾飲之類的藥方,心想她發病時昏迷,一定是痰迷心竅。於是我就用二陳湯加老蔻、藿香、杏仁、草果、潞參、薑汁治療。連續服用三劑藥後,意識就清醒了。接著再服用兩劑,寒熱也消失了。
今年己卯年夏天五月,患有寒熱的人很多,醫生都認為是瘧疾。他們開的藥方都是小柴胡湯、清脾飲、何人飲、休瘧飲之類,沒有一張藥方有效。實在不明白《經》書中說「夏天傷暑氣,秋天必患瘧疾」,瘧疾通常在秋天發作,現在芒種到夏至才發作,這是怎麼回事呢?觀察今年的氣候,陽明氣盛加於少陽氣,天氣應該要涼爽,人們卻生病發燒,這是因為現在患有瘧疾的人,都是時行疫瘧。有一個姓錢的建德人來我家看病,他說自己患有瘧疾很久了,請我幫忙治療。
豐曰:此乃時行疫瘧。遂用宣透膜原法加豆卷、乾薑治之,其效捷於影響。後來求治者,皆與錢病無異,悉以此法治之,莫不中窾。可見疫瘧之病,不必拘瘧門一定之方,又不必拘一定之證,更又不必拘一定之時,但其見證相同,而用藥亦相同者,斷斷然矣。
鬼瘧,□□□□□□□□□
東鄉葉某,自初秋患瘧,至孟冬未愈,每每發於午後,寒不甚寒,熱不甚熱,言語錯亂,如見鬼神,至後半夜,神識遂清,倦怠而寐,日日如是,曾延醫治,盡屬罔靈。請豐診之,兩手之脈,不調之至。曰:「此鬼瘧也。」即用驅邪辟祟法去龍骨,加草果、常山,服之神氣稍清……。
白話文:
豐說:「這是時疫流行的瘧疾。」於是運用宣透膜原法,加上豆卷、乾薑治療,效果比其他方法更快。後來求醫的人,都和患病無異,全部用此法治療,無不奏效。可見疫瘧之病,不必拘泥於瘧疾門派固定的方子,也不必拘泥於固定的症狀,更不必拘泥於固定的時間,只要症狀相同,用藥也相同,就可以斷然治療。
鬼瘧,是一種精神錯亂的瘧疾。
東鄉葉某,從初秋患瘧疾,直到孟冬都未痊癒,每次發病都在午後,寒不甚寒,熱不甚熱,言語錯亂,像是看到鬼神一樣,到了後半夜,神志才清醒,感到疲倦而睡去,每天都如此。曾延請醫生治療,都無效。請豐診斷,兩手的脈象非常不調。豐說:「這是鬼瘧。」便用驅邪辟祟的方法,去掉龍骨,加入草果、常山,服用後神氣稍微清爽……。
久瘧陰虛及陽
鑑湖黃某之內,患瘧三年,尫羸之至,無醫不迓,靡藥不嘗。邀豐治之,脈象纖微無力,灑寒烘熱,每發於申酉之時,舌淡無榮,眠食俱廢,大便溏薄,月水不行。豐曰:此虛瘧也。出方閱之,計有數百餘紙,聊審近日之方,非參、耆、朮、草,即地、芍、歸、膠,未嘗有一劑桴鼓。細思是證,乃瘧邪深踞於陰,陰虛及陽之候。
即用制首烏五錢,補其陰也;淡附片三錢,補其陽也;鱉甲二錢,青蒿五分,搜其陰分久踞之邪;鹿霜三錢,羌活五分,隨即領邪而還於表;東洋參三錢,炙甘草八分,補其正而御其邪;生薑二片,紅棗五枚,安其內而攘其外。諸藥雖經服過,然制方實屬不同。古云用藥如用兵,孰為主將,孰為先鋒,指揮得法,自可望其破壘耳。
白話文:
鑑湖黃某患瘧疾三年,身體虛弱到極點,找遍所有醫生,試過各種藥物,都無效。豐醫生診脈後發現,脈象微弱無力,時而發寒時而發熱,每次發作都在申酉時分,舌頭淡白無光澤,飲食睡眠都廢了,大便稀薄,月經也不來。豐醫生認為這是虛瘧,看了很多醫書,方子多達數百張,但最近流行的方子,不是參、耆、朮、草,就是地、芍、歸、膠,沒有任何一劑藥見效。他仔細思考這個病症,認為是瘧邪深入陰分,導致陰虛及陽的病況。
因此,他用制首烏五錢補益陰氣,淡附片三錢補益陽氣,鱉甲二錢,青蒿五分,清除陰分久留的瘧邪,鹿霜三錢,羌活五分,引導瘧邪回到體表,東洋參三錢,炙甘草八分,補益正氣抵抗邪氣,生薑二片,紅棗五枚,安內攘外。雖然這些藥物以前都用過,但這次的配伍方式卻有所不同。古人說用藥如同用兵,要懂得誰為主將,誰為先鋒,指揮得當,就能期望攻破敵壘。
黃某深信,即使人揀來煎服,二劑寒熱覺輕;又二劑,精神稍振;再又二劑,諸疴盡卻。調補三月,月信始行,起居猶昔矣。
體虛勞瘧
安徽汪某,體本虛怯,飲食並減,神氣極疲,精遺於夢,汗漏於寐,閒居靜養,諸恙如無,偶有煩勞,遂作寒熱等證。延豐診之,脈來小澀,此屬勞瘧之證,分明若繪矣。擬用何人散加鱉甲、牡蠣、茯神、龍骨,令服十餘劑,調養數月而康。
瘧母破劑無效溫補鹼軟得安
南鄉傅某,自同治紀元,患瘧之後,左脅下結成一塊,即瘧母也,迄今十五載矣,身體安然,不知不覺,每一違和,漸次居中,初服常山飲子,後用鱉甲煎丸,皆無效驗,因停藥勿治。邇苦眩暈遺精,耳鳴盜汗,曾用六黃兼六味,服之雖妥,但其痞塊漸大漸中,將有變蠱之勢。脈形緩滯,兩尺皆弱,先天虧損,斷斷無疑,消破之劑,決難浪施。
白話文:
南鄉的傅某,從同治年間開始患瘧疾,左脅下長出一塊硬塊,這就是瘧母。至今已經十五年了,身體還算安然,只是不知不覺中每次身體不適,這塊硬塊就會慢慢往身體中間移動。一開始服用常山飲,後來又服用鱉甲煎丸,都無效,因此就停藥不治了。最近,傅某開始感到頭暈目眩,遺精,耳鳴盜汗,曾經服用過六黃湯和六味地黃丸,雖然服藥後感覺好些,但是那塊硬塊卻越來越大,越來越往身體中間移動,似乎要變成蠱毒一樣。診斷脈象緩慢滯澀,兩尺脈都虛弱,這是先天不足,毫無疑問。針對這種情況,消破藥方決不能隨便使用。
余用桂附八味加龍骨、牡蠣、龜版、鱉甲,蜜丸。服一料諸恙少減,二料得全瘥矣。
瘧母攻破致死
歙北一醫,在吾衢名冠一時。時有里人範某,久患瘧母,寢食若舊,動作如常,聞此醫欲歸梓里,恐郡內諸醫,不能杜其病根,即商其治。所用硝、黃、枳、樸、巴豆、蓬、稜,一派攻伐之劑,未數日腹如復釜,神氣頓疲,飲食減少,病勢日加一日,至於危急,始來商治於豐。診其脈沉小而澀,此因攻破太猛,正氣受傷之候,證弗易治,囑商名手。
其兄再四哀求,不得已,勉以香砂六君損益,服之未效,復請固辭,再商他醫,終不能起。
白話文:
瘧疾母氣攻破致死
歙縣北面有一位醫生,在我們衢州的名聲一時無兩。當時,有一位名叫範某的鄉里人,長期患有瘧疾,雖然吃喝睡覺如常,動作也和往常一樣,但聽說這位醫生即將返回家鄉,擔心郡內其他醫生無法根治他的病,便來向這位醫生請教。這位醫生所用的硝石、黃連、枳實、厚樸、巴豆、蓬草、棱角,都是一派攻伐之劑,不到幾天,範某的肚子就如同翻滾的鍋爐一樣,精神疲憊,食慾不振,病情日益加重,直到危急時刻才來找我醫治。我診脈發現脈象沉小而澀,這是因為攻伐過於猛烈,正氣受損的表現,這種情況很難治癒,我建議他去請名醫。
範某的兄長苦苦哀求,我無奈之下,勉強用香砂六君丸加減治療,服用後卻沒有效果,我又再次婉拒,並建議他再找其他醫生。最終,範某還是沒能救活。
程曦曰:古人謂不服藥為中醫,誠哉是言!歷見因病致死者少,因藥致死者多,若此病是藥速其亡也。不思李念莪云:養正則邪自除,譬如滿座皆君子,一、二小人,自無容身之地。曦之鄙見,當補正為君,稍兼攻積,庶乎穩妥,偏於攻破,非法也。
三瘧擾傷氣血補益得效
南鄉李某,患三日瘧,纏綿兩三載,方藥靡效。近用多是甜茶,服之嘔吐,吐傷胃氣,穀食減少,神氣愈疲,而瘧疾仍來,來舍求治於豐。診其脈緩澀沉弦,形色清癯之至,此氣血陰陽受虧之象也,非補益不能望痊。即用制首烏五錢,潞黨四錢,鱉甲、鹿霜各二錢,乾薑、附片各八分,囑服十劑,臨發之日勿服,至第八劑,寒熱遂未發矣。
白話文:
程曦說:古人說不服用藥物才是真正的中醫,這話真是說得精準!我見過因病而死的人很少,因藥而死的人卻很多,看來有些疾病正是藥物加速了他們的死亡。難道忘記了李念莪的說法嗎?他說:養護正氣,邪氣自然就會消退,就像滿屋子都是君子,一兩個小人,自然無處容身。我認為,應該以補正氣為主,稍微兼顧攻除積聚,這樣才能穩妥。偏重於攻破,就不是正道了。
南鄉李某,患三日瘧疾,已經纏綿兩三年,各種藥物都無效。最近服用很多甜茶,結果服用後就嘔吐,傷了胃氣,食慾下降,精神越來越疲乏,瘧疾仍然反覆發作。他來到我這裡求治。我診脈發現他的脈象緩慢、澀滯、沉弦,面色清瘦,已經到了極點,這是氣血陰陽虧損的表現,不補益就無法期望痊癒。於是,我用制首烏五錢,潞黨四錢,鱉甲、鹿霜各二錢,乾薑、附片各八分,囑咐他服用十劑,發病那天不要服用。到第八劑時,寒熱就再也沒有發作了。
復來就診曰:先生之方效於拔刺,然諸藥前醫亦曾用,而未驗者何也?豐曰:一則藥味雜亂,二則服法未精,不知間二日之瘧,其邪深,其正虛,所以用補法於未發之先,助其氣血陰陽,則邪不能勝正而自止矣。今脈轉為緩小,沉分亦然,瘧邪果遠遁也,當守舊法,加之熟地、歸身,薑、棗為引,連服十劑而安。
產後三瘧久纏
北鄉杜某之內,自誕後氣血未復,偶沾三瘧,糾纏半載未瘳。發時背如負重,腰如兩截,寒洒洒欲覆被,熱烘烘欲思飲。診其脈,舉之若浮綿,按之不滿部,面色白而無榮,舌色淡而無苔,此屬奇經本虛,瘧邪竄入於陰,陰虛及陽之證。斯宜未發之日,大補奇脈陰陽,俾正氣復充,邪氣自卻,倘以常山、草果專治其瘧,便是捨本求末矣。
白話文:
病人回來看診說:「大夫的藥方好像拔掉了病根,但是這些藥以前其他大夫也用過,為什麼沒有效果呢?」大夫回答說:「一是藥味太雜亂,二是服藥方法不精確。要知道間日瘧,邪氣深入,正氣虛弱,所以要在發病前用補法,幫助氣血陰陽,這樣邪氣就無法戰勝正氣而自然停止了。現在脈象轉為緩慢細小,沉脈也一樣,瘧邪果然遠離了,應該繼續用之前的藥方,再加上熟地、歸身,用薑、棗引導,連續服用十劑就會痊癒。」
北鄉杜某的妻子,自從生產後氣血沒有恢復,偶然染上間日瘧,糾纏了半年還沒好。發病時背部像背著重物,腰部像斷成兩截,寒氣襲人想要蓋被子,熱氣逼人想喝水。診脈時發現脈象浮而無力,按壓時也不飽滿,面色蒼白無光澤,舌頭顏色淡而無苔,這是奇經虛弱,瘧邪侵入陰經,陰虛導致陽虛的表現。應該在發病前大補奇經陰陽,讓正氣充足,邪氣自然退去,如果只用常山、草果專門治療瘧疾,那就是捨本逐末了。
豐用東參、熟地、鹿霜、狗脊、龜版、牡蠣、炙耆、桂枝,薑、棗為引,約服二十餘劑,瘧始脫體。
或問曰:曾見景岳治瘧,每迎其銳而擊之,最捷最效。今先生治瘧,用藥於未發之先。究遵景岳耶?抑遵先生耶?答曰:治初患之瘧,邪氣方盛,正氣未虛,可以迎其銳而擊之。久患之瘧,邪氣深陷,正氣已虛,則不可耳。故於未發用補,補其正氣,正氣旺,則邪自衰,不用擊而瘧自罷矣。
伏暑過服辛溫改用清涼而愈
武林陳某,素信於豐,一日忽作寒熱,來邀診治,因被雨阻未往。伊有同事知醫,遂用辛散風寒之藥,得大汗而熱退盡。詎知次日午刻,熱勢仍燃,汗多口渴,痰喘宿恙又萌,脈象舉取滑而有力,沉取數甚,舌苔黃黑無津。豐曰:此伏暑病也。理當先用微辛,以透其表,荊、防、羌、芷,過於辛溫,宜乎劫津奪液矣。
白話文:
用人參、熟地、鹿霜、狗脊、龜板、牡蠣、炙甘草、桂枝,再加薑、棗作為引藥,大約服用二十多劑,瘧疾就開始消退。
有人問:我曾經看到景岳治療瘧疾,總是迎著病勢最猛烈的時刻去治療,效果最快最好。您現在治療瘧疾,卻在瘧疾發作前用藥。您究竟是遵循景岳的方法,還是遵循您自己的方法呢?我回答說:治療初發的瘧疾,邪氣正盛,正氣還未虛弱,可以迎著病勢最猛烈的時刻去治療。久病的瘧疾,邪氣深入體內,正氣已經虛弱,就不可這樣做了。因此在瘧疾發作前用補藥,補益正氣,正氣旺盛,邪氣自然衰弱,不用強行驅逐,瘧疾自然就會消失。
夏天酷暑過後,服用辛溫的藥物,應該改用清涼的藥物,才能治癒。
武林的陳某,平時信任我,有一天突然發起寒熱,來邀請我診治,因為遇雨耽擱,我沒能前往。他有個懂醫的同事,就用辛散風寒的藥物,讓他出了一身大汗,熱退了。沒想到第二天中午,熱勢又燃燒起來,汗出很多,口渴,痰喘的舊病又復發,脈象浮滑有力,沉取則脈搏很弱,舌苔黃黑無津。我說:這是伏暑病,應該先用微辛的藥物,透發體表,荊芥、防風、羌活、芷草,這些藥物太辛溫了,容易傷津耗液。
今之見證,伏邪已化為火,金臟被其所刑。當用清涼滌暑法去扁豆、通草,加細地、洋參。服二劑,舌苔轉潤,渴飲亦減,惟午後尚有微燒,姑照舊方,更佐蟬衣、荷葉。又服二劑,熱從汗解,但痰喘依然,夜臥不能安枕,改用二陳加蘇、葶、旋、杏,服之又中病機。後議補養常方,稛載歸里矣。
產後伏暑
城東孔某之室,素來多病,其體本孱,分娩三朝,忽然頭痛難忍,寒熱無汗,大渴引飲,脈來浮大之象,此肌表重感秋涼,而曩伏之暑熱,觸動而繼起矣。詢知惡露勻行,腹無脹痛,生化成方,可勿用耳。即以白芷、青蒿、秦艽、荊芥、當歸、川芎,加敗醬草合為一劑。蓋白芷為產後疏風妙藥,青蒿乃產後卻熱最宜,秦艽、荊芥活血散風,當歸、川芎生新去瘀,本草謂敗醬草味苦而平,主治產後諸病。此方最穩,請服二煎,其熱從汗而退。
白話文:
案例一產後伏暑
現在觀察到的情況是,患者體內的邪氣已經化為熱,導致心臟受到損傷。應該使用清涼解暑的方法,用扁豆、通草,再加入生地、西洋參。服用兩劑後,舌苔轉為潤澤,口渴也減輕了,但下午仍然有些微發熱,繼續使用原方,再加入蟬衣、荷葉。又服用兩劑後,熱氣從汗液中排出,但痰喘依然存在,夜裡臥牀不能安穩入睡。於是改用二陳湯,加入蘇子、葶藶子、旋覆花、杏仁,服用後也符合病症。之後再根據患者體質調配補養的藥方,患者終於康復回家。
案例二產後伏暑
城東孔先生的妻子,身體素來虛弱,容易生病。生產後第三天,突然頭痛難忍,發冷發熱卻不冒汗,口渴得想要喝水,脈象浮大。這是因為產婦肌表受了秋涼的侵襲,再加上之前潛伏在體內的暑熱被觸動,導致病情復發。詢問得知惡露正常排出,肚子沒有脹痛,因此不需要使用生化湯。就用白芷、青蒿、秦艽、荊芥、當歸、川芎,再加入敗醬草,合為一劑。這是因為白芷是產後疏散風寒的良藥,青蒿最適合產後清熱,秦艽、荊芥活血散風,當歸、川芎滋養血氣,去除瘀血。本草書上記載,敗醬草味苦性平,主治產後各種疾病。這個藥方非常穩妥,請患者服用兩煎,體內的熱氣就會從汗液中排出。
次日邀診,脈象頓平,詢之口亦不渴,惟覺神倦少眠。此伏暑已隨秋涼而解,心脾被邪擾攘而虧,當守原方去白芷之香燥、荊芥之辛散,加茯神、柏子以安神,神安自熟寐矣;又加西潞、炙草以扶元,元復自強健矣。後用八珍損益,未及半月而康。
白話文:
第二天邀請病人來診,脈象已經平穩,詢問病人也不覺得口渴,只是覺得精神疲倦,睡眠很少。這是暑氣隨著秋涼已經消退,但是心脾受到邪氣的擾亂而虛損,應該保留原方,去掉白芷的香燥和荊芥的辛散,加入茯神、柏子來安神,神安了自然就熟睡;再加入西洋參、炙甘草來扶元氣,元氣恢復了自然就強健。後來使用八珍湯加減,不到半個月就痊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