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豐

《時病論》~ 卷之三 (5)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5)

1. 寒痢

前言風痢,是論春時伏氣,至夏而發,其餘之痢則不然。今先以寒痢論之,其病雖發於夏秋之交,其實受寒較受暑為多。景岳云:炎熱者,天之常令,當熱不熱,必反為災。因熱貪涼,人之常事,過食生冷,所以致痢,每見人之慎疾者,雖經盛暑,不犯寒涼,終無瀉痢之患。

可見寒痢之證,實因炎熱貪涼,過食生冷,冷則凝滯,中州之陽,不能運化,清氣不升,脾氣下陷,以致腹痛後重,痢下白色,稀而清腥,脈遲苔白者,當去其寒,兼扶脾土,則痢自止,宜用暖培卑監法佐以楂炭、木香治之。然而寒痢亦有赤色者,不可不別,總之以脈遲苔白為據。

倘脈數苔黃者便為熱痢,溫熱之品,又不可施。醫者總當以脈舌分其寒熱,慎弗忽諸。

王海藏曰:寒毒內傷,復用寒涼,非其治也。況血為寒所凝,浸入大腸間而便下,得溫乃行,所以用熱藥,其血自止。經曰:治病必求其本。此之謂也。胃既得溫,其血不凝而自行,各守其鄉矣。

程曦曰:嘗見今之治痢,不分屬熱屬寒,開口便言濕熱,動手便用寒涼,蓋因未究脈象,未審舌苔之故耳。凡辨病之寒熱虛實,表裡陰陽,皆當於脈舌中細細求之,庶幾無誤。

白話文:

[對於寒痢的理解],首先談到的風痢,指的是春季潛伏的氣候影響,在夏季爆發的情況,但其他類型的痢疾並非如此。現在我們先來討論寒痢,這種疾病雖然在夏季與秋季之交爆發,但實際上因寒冷導致的病例比因暑熱導致的要多。張景嶽說:炎熱是大自然常態,如果該熱不熱,反而會帶來災難。人們因應炎熱而貪圖涼快是常事,過度食用生冷食物,因此導致痢疾。常看到那些對疾病謹慎的人,即使經歷酷暑,也不吃寒涼的食物,從未有瀉痢的問題。

由此可見,寒痢的產生,確實是因為在炎熱天氣中貪圖涼快,過量食用生冷食物所致。生冷食物使身體機能凝滯,中焦的陽氣無法正常運作和轉化,清氣不能上升,脾氣向下沉,導致腹部疼痛,排便困難,排出的糞便呈白色,稀薄且帶有腥味。若脈搏緩慢,舌苔呈現白色,應該去除體內的寒氣,同時扶助脾臟功能,痢疾自然就會停止,應該使用暖胃培元的療法,輔以山楂炭和木香進行治療。然而,寒痢也有呈現紅色的情況,這一點不可忽視,總的來說,脈搏緩慢,舌苔白色的症狀是關鍵。

假如脈搏快速,舌苔黃色,那便是熱痢,溫熱的藥物就不適用了。醫生應該根據脈象和舌苔來判斷寒熱,千萬不可掉以輕心。

王海藏表示:體內受到寒毒傷害,再使用寒涼的藥物,不是正確的治療方式。況且血液被寒冷凝固,滲入大腸中而導致排便,只有得到溫暖才能順利排泄,所以使用熱性藥物,血液自然就能停止。經典中說:治病必須找到病因,就是這個道理。胃部得到溫暖,血液不再凝固,自然能順利排泄,各自回到自己的位置。

程曦指出:常見現在治療痢疾時,不區分是熱性還是寒性,一開口就說是濕熱,一動手就用寒涼的藥物,這是因為沒有詳細研究脈象,沒有仔細觀察舌苔的原因。無論是辨識疾病的寒熱虛實,表裡陰陽,都應該在脈象和舌苔中仔細尋找,這樣才能避免誤診。

2. 熱痢

(附:暑痢)

熱痢者,起於夏秋之交,熱鬱濕蒸,人感其氣,內干脾胃,脾不健運,胃不消導,熱挾濕食,醞釀中州,而成滯下矣。蓋熱痢之為病,脈滑數而有力,裡急後重,煩渴引飲,喜冷畏熱,小便熱赤,痢下赤色,或如魚腦,稠黏而穢者是也。治宜清痢蕩積法,益以楂肉、檳榔治之,如體弱者,以生軍改為制軍最妥。

時賢謂熱痢即暑痢也,豐細考之則非。《準繩》云:暑氣成痢者,其人自汗發熱,面垢嘔逆,渴欲引飲,腹內攻痛,小便不通,痢血頻迸者是也。擬以清涼滌暑法去青蒿、瓜翠,加黃連、荷葉治之,臨證之間,亦當辨治。

白話文:

【熱痢】

熱痢這種病症通常在夏季與秋季交換之際發生,因熱氣與濕氣聚集,人們感染到這樣的氣候影響,使得體內的脾胃功能失調,脾臟不能正常運作,胃部消化功能也受阻,熱氣與濕氣加上食物在身體中間部分醞釀,導致了腸胃道的不適,這就是熱痢的形成原因。熱痢的特徵,如脈搏快速且強勁,有腹部緊迫感與頻繁排便需求,感到煩躁口渴想喝水,偏好冷飲而避開熱食,小便呈現深紅色,排泄物呈現鮮紅色,有時像魚腦一樣濃稠且污穢,這些都是熱痢的症狀。治療上,應使用清熱解毒的療法,搭配山楂肉和檳榔進行治療,若是體質較弱的人,將大黃改為熟大黃會更適合。

有醫生認為熱痢就是暑痢,但仔細研究後發現兩者並非完全相同。根據《準繩》記載,暑痢的患者會出現自汗、發熱、臉色污垢、噁心嘔吐、口渴想喝水、腹部劇烈疼痛、小便困難以及頻繁出血等症狀。治療暑痢,可使用清涼解暑的方法,去除青蒿和瓜翠,加入黃連和荷葉來治療,在實際診斷中,也要根據病情來判斷選擇適當的治療方式。

3. 濕痢

劉河間論痢,總不外乎濕熱。孔以立非之,乃謂六淫之邪,俱可兼傷,不獨在乎濕熱也。然古有濕痢之名,決不可廢。竊謂河間專言濕熱,似乎太偏;以立為不然,似乎太過。據豐論濕痢,有寒熱之分焉。蓋夫寒濕之為痢也,腹綿痛而後墜,胸痞悶而不渴,不思穀食,小便清白,或微黃,痢下色白,或如豆汁,脈緩近遲之象,宜用溫化濕邪法加木香治之。

熱濕之為痢也,裡急後重、忽思飲,飲亦不多,忽思食,食亦乏味,小便熱澀,痢下赤色,或淡紅焦黃,脈來濡數之形,當用通利州都法去蒼朮,加木香、黃連治之。又有陰虛患痢,裡急欲便,坐久而仍不得便者,謂之虛坐努責,不可偏言乎濕,而投滲利,利之益傷其陰,如當歸、白芍、生地、丹皮、阿膠、澤瀉及石蓮等品,隨證加減可也。

程曦曰:以立論痢,謂六淫之邪,俱可兼傷,由是觀之,豈非一歲俱有痢疾耶?須知風痢雖傷於風,但發於夏,寒痢因熱貪涼而受寒,亦發於夏,非冬令之寒而致痢也。熱痢發於相火之令,濕痢發於濕土之令。其實痢疾雖有風、寒、熱、濕之殊,然總髮於夏秋之令,而春冬罕見是病,以立謂六淫俱傷,豈不貿貿哉!

白話文:

劉河間討論到痢疾,認為基本上都是由濕熱引起的。然而孔以立有不同的看法,他認為六種外感病邪(風、寒、濕、暑、燥、火)都有可能導致痢疾,不僅僅是濕熱。然而,古代就有「濕痢」這樣的說法,我們不能忽略它。私以為劉河間專門強調濕熱,有些過於片面;孔以立則認為這樣不對,又似乎有些過於極端。根據我的理解,濕痢可以分為寒性和熱性兩種。

如果是寒濕引起的痢疾,病人會感到腹部綿綿作痛,有下墜感,胸膛會感覺悶且不想喝水,沒有食慾,小便清白或微黃,排出的痢疾呈現白色,像豆汁一樣,脈搏緩慢,這種情況應該使用溫和的化濕方法,並加入木香進行治療。

若是熱濕引起的痢疾,病人會感到內急且大便困難,偶爾想喝水,但喝不多,偶爾想吃東西,但無味道,小便熱且不通暢,排出的痢疾呈現赤色,或淡紅色或焦黃色,脈搏快速,這種情況應使用通利的治療方法,去掉蒼朮,加入木香和黃連進行治療。

此外,也有因陰虛導致的痢疾,病人會感到內急想要排便,但是坐很久還是無法排便,這被稱為「虛坐努責」,不能單純認為是由濕引起,而使用滲利的藥物,這樣會更傷害陰虛的身體,如當歸、白芍、生地、丹皮、阿膠、澤瀉以及石蓮等藥材,可以根據病情適量添加。

程曦指出,孔以立認為六淫之邪都可能導致痢疾,從這個角度看,是不是一年四季都有痢疾呢?但要知道,風邪引起的痢疾雖然受到風邪影響,但只在夏季發作,寒痢是由於夏天貪涼受寒導致,也是夏季發作,並非冬季寒冷引發。熱痢是在相火旺盛的季節發作,濕痢則是在濕氣重的季節發作。實際上,痢疾雖然可能由風、寒、熱、濕等不同原因引起,但大多都在夏季和秋季發作,春季和冬季則很少見,孔以立認為六淫都能導致痢疾,這不是有點牽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