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豐

《時病論》~ 卷之三 (6)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6)

1. 噤口痢

噤口者,下痢不食,或嘔不能食也。痢而能食,知胃未病,今不食者,緣於脾家濕熱,壅塞胃口而然;又有誤服利藥,犯其胃氣者;止澀太早,留邪於中者;脾胃虛寒,濕邪干犯者;氣機閉塞,熱邪阻隔者;穢積在下,惡氣熏蒸者;肝木所勝,乘其脾胃者;又有宿食不消者,水飲停蓄者,皆能使人噤口也。擬用調中開噤法,隨證加減,緩緩服之,冀其有效。

然噤口之因,非審其脈不能明晰,如右部浮濡沉細,或緩怠無力,胃虛也;洪大急滑,火熱也;渾渾浮大或浮弦,濁氣上壅也;沉而滑,或右澀滯,宿食停積也;遲細者,胃寒也;弦急者,木勝也。細別其脈而治之,更為確當。倘或絕不思食,下痢無度,不可治也,惟有獨參湯合陳廩米濃煎頻服,幸冀萬一耳。

孔以立曰:予嘗治噤口痢,以藕汁煮熟稍和砂糖頻服,兼進多年陳米稀糜,調其胃氣必效,即石蓮子之意也。古治噤口痢多有用黃連者,苦而且降,不能升提,非胃虛所宜。大抵初痢噤口,為熱瘀在胃口,故宜苦燥。若久痢口噤不食,此胃氣告匱,非比初痢噤口,尚有濁氣可破,積滯可驅,惟大劑參朮,佐以茯苓、甘草、藿香、木香、煨葛之屬,大補胃氣,兼行津液乃可耳。

但得胃氣一復,飲食稍進,便宜獨參湯,略加陳皮,或制香附,緩緩調補,兼行氣滯,方為合劑。如茯苓之淡滲,木香之耗氣,乾葛之行津,皆當屏除也。

江誠曰:斯論超出乎眾,謂初痢之噤口,宜以苦燥;久則胃虛,必以大劑參朮為君,苦燥之黃連,又在禁用,此洵為治噤口不易之良法也。

白話文:

[噤口痢]

「噤口痢」指的是患者患痢疾後無法進食,或是嘔吐以致無法吞嚥食物的情況。如果患者雖有痢疾但仍能進食,這表示他的胃部尚未受到嚴重影響。然而,若是患者已經無法進食,可能是由於脾臟濕熱,導致胃口被阻塞;或是誤服了通便藥物,傷害到了胃氣;亦或是過早使用止瀉藥物,使得邪氣留在體內;脾胃虛弱且受濕邪幹擾;氣機閉塞,熱邪阻礙;糞便堆積在腸道,惡臭之氣燻蒸;肝臟功能過強,影響脾胃運作;或食物消化不良,水份滯留在體內,這些情況都可能導致患者無法進食。

我們會根據「調中開噤法」進行治療,根據病情輕重增減藥量,希望這種方法能產生效果。

然而,要確定「噤口痢」的原因,必須透過診脈才能明確。例如,右側脈搏若呈現浮濡沉細,或緩怠無力,代表胃氣虛弱;若呈現洪大急滑,表示有火熱;若渾渾浮大或浮弦,表示濁氣上壅;若沉而滑,或右澀滯,代表宿食停積;若遲細,代表胃寒;若弦急,表示肝氣過旺。根據脈象來進行治療,效果會更佳。如果患者完全不想吃東西,痢疾又無限延長,這種情況很難治療,只能服用獨參湯,搭配陳年米濃煎,期望有奇蹟出現。

孔以立曾說,他曾經治療過「噤口痢」的患者,他讓患者服用以藕汁煮熟,稍許加入砂糖頻繁服用,同時進食陳年米粥,以調理胃氣,這種療法肯定有效,就像使用石蓮子的意思一樣。古時治療「噤口痢」時,多會使用黃連,但黃連性苦且降,無法提升胃氣,並不適合胃虛患者。一般來說,剛開始痢疾而無法進食,這是因為熱瘀在胃口,所以應該使用苦燥藥物。但如果是長期痢疾,口噤不食,這表示胃氣已盡,這種情況與剛開始痢疾而口噤不食不同,因為胃裡還有濁氣可以清除,積滯可以驅除,這種情況應使用大劑量的人參、白朮,再輔以茯苓、甘草、藿香、木香、煨葛等藥物,以大補胃氣,同時促進津液循環。

只要胃氣恢復,能稍微進食,就可以服用獨參湯,稍微加入陳皮,或製香附,慢慢調補,同時處理氣滯問題,這樣才符合藥物配伍原則。像茯苓的淡滲作用,木香的耗氣作用,乾葛的行津作用,都應該避免使用。

江誠認為,這個理論超越了一般人的認知,對於剛開始痢疾的「噤口痢」,應使用苦燥藥物;對於長期痢疾,胃虛的患者,應使用大劑量的人參、白朮,而苦燥的黃連則應該禁止使用,這是治療「噤口痢」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