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三字經》~ 卷之三 (4)
卷之三 (4)
1. 虛勞方
水二杯半,煎八分,熱服。痰多,加貝母三錢;或加梨汁半盞。
薯蕷丸,(《金匱》),治虛癆諸不足,風氣百疾。
薯蕷(三十分),當歸,桂枝,曲,乾地黃,豆黃卷(各十分),甘草(二十八分),人參,阿膠(各七分),芎藭,芍藥,白朮,麥冬,杏仁,防風(各六分),柴胡,桔梗,茯苓(各五分),乾薑(三分),白蘞(二分),大棗(百枚為膏)
上二十一味,末之,煉蜜和丸如彈子大。空腹酒服一丸,一百丸為劑。(分,去聲。古以二錢半為一分。)
大黃䗪蟲丸,(《金匱》),治五勞虛極羸瘦,腹滿不能飲食,食傷、憂傷、房室傷、飢傷、勞傷、經絡榮衛傷,內有乾血,肌肉甲錯,目黯黑,緩中補虛。
大黃(十分,蒸),黃芩(二兩),甘草(三兩),桃仁(一升),杏仁(一升),芍藥(四兩),乾漆(二兩),乾地黃(十兩),虻蟲(一升),水蛭(一百個),蠐螬(一升),䗪蟲(半升)
上十二味,末之,煉蜜丸如小豆大。酒服五丸,日三服。愚按:以搜血之品,為補血之用,仿於《內經》四烏鰂骨一藘茹丸。張路玉以此丸藥料及鮑魚入絨毛雞腹內,黃酒、童便煮爛,汁干,將雞去骨取肉,同諸藥懸火上烘乾為末,加煉蜜為丸。每服二錢,以黃酒送下,日三服。代䗪蟲丸甚妥。
白話文:
[虛勞方]
用水兩杯半,煎煮至剩八分,趁熱服用。如果痰多,加入貝母三錢;或者加入梨汁半小杯。
薯蕷丸(出自《金匱要略》),治療因虛弱勞損導致的各種不足,以及風邪引起的各種疾病。
藥材組成: 薯蕷(三十份),當歸、桂枝、酒麴、乾地黃、黃豆卷(各十分),甘草(二十八份),人參、阿膠(各七份),川芎、芍藥、白朮、麥冬、杏仁、防風(各六份),柴胡、桔梗、茯苓(各五份),乾薑(三分),白蘞(二分),大棗(一百枚,製成膏狀)
將以上二十一味藥材研磨成粉末,用煉製過的蜂蜜調和成丸,大小如彈珠。空腹時用酒送服一丸,一百丸為一個療程。(這裡的「分」是古代的度量單位,一分相當於現在的二錢半。)
大黃䗪蟲丸(出自《金匱要略》),治療因五種勞損導致的身體極度虛弱消瘦,腹脹無法進食,以及因飲食、憂愁、房事、飢餓、勞累所傷,以及經絡氣血損傷等引起的體內有瘀血、肌肉乾枯錯雜、眼睛黯淡發黑等症狀,此藥能夠在緩慢調理中補虛。
藥材組成: 大黃(十分,蒸過),黃芩(二兩),甘草(三兩),桃仁(一升),杏仁(一升),芍藥(四兩),乾漆(二兩),乾地黃(十兩),虻蟲(一升),水蛭(一百條),蠐螬(一升),䗪蟲(半升)
將以上十二味藥材研磨成粉末,用煉製過的蜂蜜調和成丸,大小如小豆。用酒送服五丸,每日三次。
我認為:用活血化瘀的藥材,達到補血的效果,是仿照《內經》的四烏鰂骨一藘茹丸。張路玉用這個藥方搭配鮑魚,塞進絨毛雞的肚子裡,用黃酒、童子尿煮爛,待汁液收乾後,將雞肉去骨取出,和藥材一起在火上烘乾研磨成粉末,再加入煉製過的蜂蜜製成藥丸。每次服用二錢,用黃酒送服,每日三次。這個改良的藥方可以代替原方大黃䗪蟲丸,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