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念祖

《醫學三字經》~ 附錄 (2)

回本書目錄

附錄 (2)

1. 膽說

字從詹,不從旦。膽音檀,乃口脂澤也,與膽不同。今從膽者,乃傳襲之訛也。

膽,屬木,肝之腑也。為中正之官,中清之府,十一經皆取決於膽。人之勇怯邪正,於此詹之,故字從詹。又,膽者,擔也,有膽量方足以擔天下之事。肝主仁,仁者不忍,故以膽斷;膽附於肝之短葉間,仁者必有勇也。

白話文:

膽,屬於五行中的木,是肝臟的附屬器官。它是身體平衡的管理者,清氣匯聚的地方,十二經脈都受膽氣的影響。一個人的勇敢或怯懦、正氣或邪惡,都與膽有關。因此,「膽」字從「詹」,表示承擔責任。此外,「膽」還有「擔當」的意思,要有膽識才能承擔天下大事。肝臟主仁愛,仁慈的人不忍心做出傷害別人的事,所以需要膽氣來做決斷。膽附著在肝臟的短葉之間,意思是仁慈的人必定具有勇氣。

2. 大腸小腸說

大腸,傳道之官,變化出焉,屬金,為肺之腑。小腸,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屬火,為心之腑。人納水穀,脾氣化而上升,腸則化而下降。蓋以腸者,暢也,所以暢達胃中之氣也,腸通暢則為平人,否則病矣。

白話文:

大腸就像一條傳遞信息的通道,裏面發生著各種轉化,屬於金行,是肺部的一部分。小腸的功能是接受和儲存食物,裏面進行著物質的消化,屬於火行,是心臟的一部分。人體攝入食物後,由脾氣將其轉化成水穀,小腸將其向上輸送,大腸再將其向下運送。因為「腸」字的本意是「暢通」,它的作用就是疏通胃中的氣。如果大腸通暢,人就會健康;如果大腸不通暢,就會生病。

3. 三焦說

三焦者,上、中、下三焦之氣也。焦者,熱也,滿腔中熱氣布護,能通調水道也。為心包絡之腑,屬火。上焦不治,則水泛高源。中焦不治,則水留中脘。下焦不治,則水亂二便。三焦氣治,則脈絡通而水道利,故曰決瀆之官。

白話文:

三焦指的是上焦、中焦、下焦的氣。焦的意思是熱,指人體腔內充滿能流通全身水道的熱氣,是心包絡的腑,屬火。上焦失調,則水液會上泛導致問題。中焦失調,則水液會滯留於胃中。下焦失調,則水液會混亂於大小便。三焦氣調和,則經絡通暢而水路暢通,所以稱為「決瀆之官」。

4. 手心主說(即心包絡)

心乃五臟六腑之主,其包絡為君主之外衛,相火代君主而行事也,所以亦有主名。何以系之以手?蓋以手厥陰之脈,出屬心包;手三陽之脈,散絡心包;是手與心主合,故心包絡稱手心主。五臟加此一臟,實六臟也。

白話文:

心臟是五臟六腑的統帥,而心包膜是保護君主的屏障。心火代表君主執行政務,因此心包膜也被稱為「主」。為什麼心包膜與手相連?因為手厥陰經脈起源於心包,手三陽經脈分佈在心包周圍。因此,手與心主緊密相連,所以心包膜又被稱為「手心主」。加上心包膜,共有六個臟器,實際上稱為六臟。

5. 膀胱說

膀胱,屬水,為腎之腑。經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言其能得氣化,而津液外出,滋潤於皮毛也。若水道之專司,則在三焦之腑。故經云:三焦決瀆之官,水道出焉。言其熱氣布護,使水道下出而為溺也。《內經》兩出字:一為外出,一為下出,千古罕明其旨,茲特辨之。

白話文:

膀胱屬於水行之臟,是腎臟的表裡相對應的器官。經典上說:膀胱是被稱為「州都之官」的臟器,水液貯存在其中,氣化後才能排出。這表示膀胱能獲得氣化,所以水液能排出體外,滋潤皮膚和毛髮。至於負責專門司掌水液排泄的通道,則在三焦這個臟器。因此經典上說:三焦是負責疏導水道的臟器,水液從這裡排出。經典上「出」這個字出現了兩次:一次指排出於體外,一次指向下排出(作為尿液),歷代醫家很少有人能明白這句話的意思,這裡特別將它辨別出來。

又膀者,旁也;胱者,光也。言氣海之元氣足,則津液旁達不窮,而肌腠皮毛皆因以光滑也。

6. 命門說

越人指右腎為命門,諸家非之。余考《內經》太陽根於至陰,結於命門。命門者,目也。《靈樞·結根篇》《衛氣篇》《素問·陰陽離合論》,三說俱同。後讀《黃庭經》云:上有黃庭,下有關元;後有幽門,前有命門。方悟其處。凡人受生之初,先天精氣聚於臍下,當關元、氣海之間。

白話文:

古人越人將右腎稱為「命門」,但其他學者不同意這種說法。我研究《內經》,發現太陽經根源於至陰,並連接著命門。命門指的就是眼睛。《靈樞》中的《結根篇》、《衛氣篇》,以及《素問》中的《陰陽離合論》,這三種說法都一致。後來我讀到《黃庭經》中說:「上有黃庭,下有關元;後有幽門,前有命門。」這才恍然大悟命門的位置。每個人剛出生時,先天精氣聚集在肚臍下方,介於關元和氣海之間。

其在女者,可以手捫而得,俗名產門。其在男者,於泄精之時,自有關闌知覺。此北門鎖鑰之司,人之至命處也。又考越人七衝門之說謂:飛門,唇也;戶門,齒也;吸門,會厭也;賁門,胃之上口也;幽門,大腸下口也;闌門,小腸下口也;魄門,肛門也,便溺由氣化而出。又增溺竅為氣門。

白話文:

所有稱作「門」的地方,都指可以出入的地方。尤其在身體尚未形成之初,父母結合的時候,男方的精子從這個門排出,而女方的卵子從這個門進入。等到胎兒發育完成,胎兒也從這個門出生。因此在八門之外,又特別稱它為「命門」。至於督脈中十四節椎骨間,有一個「命門」穴位,這是指外在的穴位,就像五臟六腑的穴位一樣。並非指命門就位於這個穴位。 凡稱之曰門,皆指出入之處而言也。況身形未生之初,父母交會之際,男之施由此門而出,女之受由此門而入。及胎元既足,復由此門而生。故於八門之外,重之曰命門也。若夫督脈十四椎中,有命門之穴,是指外腧而言,如五臟六腑腧一理。非謂命門即在此也。

7. 經絡歌訣

江訒庵《本草備要》後附此,宜熟讀之,無庸再著。

8. 望色

春夏秋冬長夏時,青黃赤白黑隨宜。

左肝右肺形呈頰,心額腎頤鼻主脾。

察位須知生者吉,審時若遇克堪悲。

更於黯澤分新舊,隱隱微黃是愈期。

又有辨舌之法。舌上無苔為在表,鮮紅為火,淡白為寒(主無苔言,非謂苔之淡白也。)若有白苔為半表半裡,黃苔為在裡,黑苔病入少陰,多死。苔潤有液為寒,苔燥無液為火,舌上無苔如去油腰子為亡液,不治。

白話文:

另外還有辨舌的方法。舌頭上沒有舌苔表示病症在體表,舌頭鮮紅色表示有熱,淡白色表示有寒(這裡指的是沒有舌苔,而不是舌苔淡白色)。如果舌頭上有白苔表示病症一半在體表一半在體內,有黃苔表示病症在體內,有黑苔表示病入少陰,多為不治。舌苔潤澤有津液表示有寒氣,舌苔乾燥沒有津液表示有熱,舌頭上沒有舌苔像去掉油脂的腰子一樣表示沒有津液,無法醫治。

9. 聞聲

肝怒聲呼心喜笑,脾為思念發為歌,

肺金憂慮形為哭,腎主呻吟恐亦多。

又法,氣衰言微者為虛,氣盛言厲者為實,語言首尾不相顧者神昏,狂言怒罵者實熱,痰聲漉漉者死,久病聞呃為胃絕。大抵語言聲音以不異於平時者吉,反者為凶。

白話文:

另外一種方法,氣息微弱說話無力的,是虛證;氣息旺盛說話激烈的,是實證;說話前後不連貫、神志昏亂的;說瘋話大罵的,是實熱證;痰聲漉漉的,是死亡徵兆;長期生病的人聽到打嗝的聲音,說明胃氣已絕。總之,說話的聲音和往常一樣的是吉兆,與往常不同的就是凶兆。

10. 問症

(出《景岳全書》。張心在增潤之)

一問寒熱二問汗,三問頭身四問便,

五問飲食六問胸,七聾八渴俱當辨,

九問舊病十問因,再兼服藥參機變,

婦人尤必問經期,遲速閉崩皆可見,

再添片語告兒科,天花麻疹虔占驗。

11. 切脈

微茫指下最難知,條緒尋來悟治絲(舊訣以浮、芤、滑、實、弦、緊、洪為七表,以沉、微、遲、緩、濡、伏、弱、澀為八里,以長、短、虛、促、結、代、牢、動、細為九道,李瀕湖、李士材加入數、革、散三脈,共二十七字,實難摸索。必得其頭緒如治絲者,始有條不紊)。

白話文:

脈象微弱難以辨識,就像理順絲線一樣,循序漸進才能掌握治療關鍵。

(註:古時醫師會透過「浮、芤、滑、實、弦、緊、洪」七表脈、「沉、微、遲、緩、濡、伏、弱、澀」八里脈、「長、短、虛、促、結、代、牢、動、細」九道脈來診斷,加上李瀕湖、李士材提出的「數、革、散」三脈,總共有二十七種脈象,相當複雜難辨識。因此,必須像理順絲線一樣,循序漸進地掌握脈象的頭緒,才能清晰準確地判斷病情。)

三部分持成定法(左寸外以候心,內以候膻中。右寸外以候肺,內以候胸中。左關外以候肝,內以候鬲。右關外以候胃,內以候脾。兩尺外以候腎,內以候腹。腹者,大小二腸、膀胱俱在其中。前以候前,後以候後。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小腹、腰股、膝脛中事也。

白話文:

三部脈象有固定的取法:

  • 左寸脈外側按心,內側按膻中。
  • 右寸脈外側按肺,內側按胸中。
  • 左關脈外側按肝,內側按膈。
  • 右關脈外側按胃,內側按脾。
  • 兩尺脈外側按腎,內側按腹。腹指大腸、小腸和膀胱都在其中。
  • 脈象在前面出現的,按診前面的臟腑;在後面出現的,按診後面的臟腑。
  • 脈象在上走,說明胸喉有問題;脈象在下走,說明小腹、腰腿膝蓋有問題。

此照《內經》分配之法),八綱易見是良規(浮主表,沉主裡,二脈於指下輕重辨之,易見也。遲主寒,數主熱,二脈以息之至數分之,易見也。大主邪實,細主正虛,二脈以形之闊窄分之,易見也。長主素盛,短主素弱,二脈以部之長短分之,易見也。以此八脈為綱。其餘諸脈,辨其兼見可也,置而弗辨亦可也。

白話文:

按照《內經》的分配方法,八種脈象很容易辨別,是良好的規範:

  • 浮脈主表證,沉脈主裡證,兩脈在手指下輕重不同,很容易辨別。
  • 遲脈主寒證,數脈主熱證,兩脈以呼吸的次數來區分,很容易辨別。
  • 大脈主邪氣實證,細脈主正氣虛證,兩脈以脈形的寬窄來區分,很容易辨別。
  • 長脈主素來強盛,短脈主素來虛弱,兩脈以脈象的長短來區分,很容易辨別。

以這八種脈象作為綱領。其他脈象,可以辨別其兼見的脈象,也可以不辨別。

起四句,總提切脈之大法也)。胃資水穀人根本(脈屬肺而肺受氣於胃),土具沖和脈委蛇(不堅直而和緩也,脈得中土之生氣如此,此以察胃氣為第一要)。臟氣全憑生克驗(審臟氣之生克為第二要。如脾病畏弦,木剋土也。肺病畏洪,火剋金也。反是,則與臟氣無害)。

白話文:

(起四句,總括了切脈的基本方法。)胃氣靠水穀滋養,是人體的根本(脈象屬肺,而肺又接受胃氣的滋養);脾土平和,脈象就會柔和(不堅硬,而且和緩平穩;脈象得到了脾胃的生氣,就是這種表現,因此以察看胃氣為第一要務)。臟腑之氣的盛衰,全憑生剋的變化來判斷(審察臟腑之氣的生剋變化是第二要務。比如脾有病,怕硬脈,這是因為木剋土;肺有病,怕脈洪大,這是因為火剋金。如果相反,表示臟腑之氣不受影響)。

天時且向逆從窺(推天運之順逆為第三要。如春氣屬木脈宜弦,夏氣屬火脈宜洪之類。反是,則與天氣不應)。陽為浮數形偏亢(仲景以浮、大、動、滑、數為陽,凡脈之有力者俱是,陰則沉遲勢更卑(仲景以沉、澀、弱、弦、遲為陰,凡脈之無力者皆是。此又提出陰陽二字,以起下四句辨脈病之宜忌,為第四要)。

白話文:

判斷脈象的三個要點:

  1. 觀察天運的順逆變化(春天氣屬木脈,應呈弦脈;夏天氣屬火脈,應呈洪脈等。若相反,則與天氣不相符)。
  2. 陽氣表現為浮、大、動、滑、數(仲景認為凡是有力的脈象都屬陽)。
  3. 陰氣表現為沉、澀、弱、弦、遲(仲景認為凡是無力的脈象都屬陰)。這四句辨明瞭脈象病情的宜忌,是第四個要點。

外感陰來非吉兆(外感之證,脈宜浮洪,而反細弱,則正不勝邪矣),內虛陽現實堪悲(脫血之後,脈宜靜細,而反洪大,則氣亦外脫矣)。諸凡偏勝皆成病(偏陽而洪大,偏陰而細弱,皆病脈也),忽變非常即弗醫(舊訣有雀啄、屋漏、魚翔、蝦游、彈石、解索、釜沸七怪之說,總因陰陽離決,忽現出反常之象)。

白話文:

如果感冒的時候脈象細弱,而不是浮動有力,說明正氣無法抵禦邪氣,病情不吉。

如果失血後脈象洪大,而不是平穩細弱,說明陽氣外散,病情危急。

所有偏盛的脈象都屬於病脈,包括過於陽性的洪大脈和過於陰性的細弱脈。

如果脈象突然發生異常,例如像雀鳥啄食、屋頂漏水、魚兒飛躍、蝦子游動、石頭彈跳、繩索解開、鍋水沸騰等現象,說明陰陽失衡,病情嚴重,難以治療。

只此數言占必應,《脈經》鋪敘總支離(病之名有萬,而脈象不過數十種,且一病而數十種之脈無不可見,何能診脈而即知為何病耶?脈書欺人之語,最不可聽)。

白話文:

只要掌握這幾句話,占卜就能得到準確的回答,《脈經》中對各種脈象的詳細描述卻很雜亂無章(疾病種類繁多,而脈象類型不過數十種,而且同一種疾病可能出現數十種不同的脈象,如何能單憑脈象就判斷出患的是什麼病呢?脈書中那些欺騙人的話,實在不可輕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