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楫

《醫燈續焰》~ 卷十六 (6)

回本書目錄

卷十六 (6)

1.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腎主耳,在竅為耳。《靈樞》脈度篇曰:腎氣通於耳。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五閱五使篇曰:耳者,腎之官也。金匱真言又曰:南方赤色,入通於心,開竅於耳。是耳一也,為兩臟共開之竅,豈非心腎交通,水火相濟之義乎?若二臟不和,虛實寒熱,皆能上致耳疾。即經絡之過於耳者,亦皆能作疾。

如《靈樞》經脈篇曰:小腸手太陽之脈,入耳中,其病耳聾。三焦手少陽之脈,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其病耳聾渾渾焞焞。大腸手陽明之別脈,入耳,合宗脈,實則齲聾。口問篇曰:耳中,宗脈之所聚也。胃中空,則宗脈虛。虛則下溜而脈竭,故上虛而鳴。選方四首。

白話文:

【耳朵】

根據《黃帝內經.素問》中的「陰陽應象大論」指出:腎臟主管耳朵,其功能表現也在耳朵上。在《靈樞》的「脈度篇」中也有提到,腎臟的氣血與耳朵相通。當腎臟健康時,耳朵就能聽到各種聲音。而在「五閱五使篇」中更進一步說明,耳朵是腎臟的器官。此外,《金匱真言》提及,南方的赤色,與心臟相連,同樣開竅於耳朵。由此可見,耳朵同時受心臟和腎臟影響,這是否正顯示了心腎之間相互協調,水火相濟的意義呢?若心腎兩臟出現問題,無論是虛弱、實滿、寒冷或燥熱,都可能導致耳部疾病。即使只是經絡經過耳朵的部位,也可能因此產生疾病。

例如,《靈樞》的「經脈篇」提到,小腸手太陽的脈絡進入耳朵,當小腸有問題時,就會導致耳聾。而三焦手少陽的脈絡,從耳後進入耳朵,再從耳前出來,當三焦出現問題,會導致耳聾且伴有混亂不清的聽覺。大腸手陽明的特殊脈絡進入耳朵,與宗脈交匯,若出現實症,就會導致齲齒和耳聾。在「口問篇」中提到,耳朵內部聚集了許多宗脈。當胃部空虛,宗脈就會變得虛弱。一旦虛弱,血液就會向下流動,導致脈絡枯竭,因此耳朵上方會感到虛弱並產生耳鳴。以下是四個選擇性的治療方法。

2. 附方

清神散,治風氣壅上,頭目不清,耳常重聽。

殭蠶,菊花(各一兩),荊芥,羌活,木通,川芎,香附,防風,菖蒲,甘草(各二錢)

為末。每三錢,食後臨臥茶清下。

磁石湯,治腎虛耳聾,面黑,飢不欲食,腰脅背痛。

磁石,五味子,杜仲,白朮,白石英(各二錢),黃耆,白茯苓(各一錢)

水煎服。

益腎散,治腎虛耳聾。

磁石,巴戟,沉香,菖蒲,川椒(各一兩)

為末。每二錢,用豬腎一枚,細切,和以蔥、鹽並藥,用濕紙十重包裹,煨熟。空心細嚼,酒下。

犀角飲子,治風熱上壅,耳聾腫痛,膿水流出。

犀角,菖蒲,木通,玄參,赤芍藥,赤小豆,甘菊花(各五分),甘草(二分半)

姜煎,溫服。

白話文:

【附方】

清神散,適用於風氣上壅,導致頭腦不清醒,耳朵常有聽力不佳的情況。

使用殭蠶、菊花各30公克,荊芥、羌活、木通、川芎、香附、防風、菖蒲、甘草各6公克。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9公克,飯後睡前用淡茶送服。

磁石湯,適用於腎虛導致的耳聾,臉色晦暗,雖餓卻不想吃東西,腰脅背疼痛。

使用磁石、五味子、杜仲、白朮、白石英各6公克,黃耆、白茯苓各3公克。用水煎煮後服用。

益腎散,適用於腎虛導致的耳聾。

使用磁石、巴戟、沉香、菖蒲、川椒各30公克。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6公克,取豬腎一個,細切,加入蔥、鹽及藥粉,用濕紙包十層,烤熟。空腹慢慢咀嚼,再以酒送服。

犀角飲子,適用於風熱上壅,導致耳聾腫痛,有膿水流出。

使用犀角、菖蒲、木通、玄參、赤芍藥、赤小豆、甘菊花各1.5公克,甘草0.75公克。加入薑片煎煮,溫熱時服用。

3.

《素問》金匱真言曰:西方色白,入通於肺,開竅於鼻。陰陽應象大論曰:肺主鼻,在竅為鼻。脈度篇曰:肺氣通於鼻,肺和則鼻能知香臭矣。五臟別論曰:五氣入鼻,藏於心肺。心肺有病,而鼻為不利也。氣厥論曰:膽移熱於腦則為辛頞鼻淵。經脈篇曰:胃足陽明之脈,起於鼻之交頞中,其病為鼽衄。

大腸手陽明其病亦為鼽衄,膀胱足太陽亦為鼽衄。又曰:脾熱者,鼻先赤。選方七首。

白話文:

【鼻子】

《素問》中的金匱真言提到:西方代表白色,與肺部相聯,而肺部的功能會影響到鼻子。在陰陽應象大論中說道:肺部主管鼻子,鼻子是肺部功能的外顯。在脈度篇中提到:肺氣與鼻子相通,當肺部健康時,鼻子就能分辨香臭。

五臟別論表示:五種氣息從鼻子進入,被心肺吸收儲存。當心肺有問題時,鼻子的功能也會受到影響。在氣厥論中提到:當膽汁過熱影響到腦部,就會導致鼻塞或鼻炎。

經脈篇描述:胃和足陽明之脈起始於鼻子,交錯於額頭中間,這部分的疾病可能會引發鼻塞或鼻血。大腸和手陽明之脈的疾病同樣可能導致鼻塞或鼻血,膀胱和足太陽之脈也可能導致同樣的問題。另外,如果脾臟過熱,鼻子可能會先變紅。

以下提供七個治療方法供選擇。

4. 附方

通氣湯,治鼻塞不聞香臭。

羌活,獨活,蒼朮,防風,升麻,葛根(各六分),白芷,甘草,川椒(各二分)

冬月加麻黃二分,薑、棗、蔥白煎服。

防風散,治鼻淵腦熱滲下,濁流不止。

防風(五分),黃芩,人參,甘草,川芎,麥門冬(各二分)

為末,食後沸湯調服。

單南星飲,治風邪入腦,宿冷不消,鼻內結物,壅塞腦氣,遂流濁髓。

南星為細末。每二錢,用棗七枚,甘草少許同煎。食後服。三、四服,其物自出,涕自收,外貼蓽茇餅。

蓽茇餅

蓽茇,香附,大蒜(等分)

搗作餅。紗襯炙熱,貼囟門上,用熨斗火熨透,其涕自止。

瓜礬散,治鼻痔肉,化水自下。

瓜蒂(四錢),甘遂(一錢),白礬(枯),螺殼(四錢),草烏尖(各五分)

為末。真麻油調,丸如鼻孔大。每日一次,以藥入鼻內,令著痔肉上。

芷夷散,治鼻流濁涕。

白芷(一兩),辛夷(五錢),蒼耳仁(三錢半),薄荷(五分)

為末。每二錢,蔥、茶清調服。

鼻衄不止方

鮮生地搗汁,飲之立止。蘿蔔汁、無灰酒和服。陰煉人中白溫湯調服,及單飲童便俱妙。

白話文:

[附方]

通氣湯,用於治療鼻塞,無法嗅聞香臭。

包含:羌活、獨活、蒼朮、防風、升麻、葛根(各六分)、白芷、甘草、川椒(各二分)

冬季可添加麻黃二分,與薑、棗、蔥白一同煎煮服用。

防風散,適用於鼻竇炎,腦部熱度導致液體滲出,鼻涕持續不斷的情況。

包含:防風(五分)、黃芩、人參、甘草、川芎、麥門冬(各二分)

研磨成粉末,飯後以熱水調服。

單南星飲,針對風邪侵入腦部,舊疾未癒,鼻腔內有異物堆積,阻塞腦部氣流,導致鼻涕混濁的症狀。

南星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與七顆棗子及少量甘草一同煎煮。飯後服用。連續服用三四次,異物會自行排出,鼻涕也會停止流出,外敷蓽茇餅。

蓽茇餅

蓽茇、香附、大蒜(比例相等)

搗碎做成餅狀。用紗布襯底,加熱後貼在囟門上,再用熱熨斗熨燙至穿透,鼻涕就會停止。

瓜礬散,用於治療鼻息肉,使其溶解自行排出。

瓜蒂(四錢)、甘遂(一錢)、白礬(乾燥)、螺殼(四錢)、草烏尖(各五分)

研磨成粉。以純麻油調和,做成與鼻孔大小相同的丸子。每天一次,將藥丸放入鼻內,讓藥效作用在息肉上。

芷夷散,適用於鼻涕混濁的狀況。

包含:白芷(一兩)、辛夷(五錢)、蒼耳仁(三錢半)、薄荷(五分)

研磨成粉。每次服用二錢,以蔥、茶清調和服用。

鼻出血止不住的方子

新鮮生地黃搗成汁液,飲用可立即止血。蘿蔔汁與無灰酒混合服用。或是將人中白溫湯煉製後服用,以及單獨飲用童子尿,都有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