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楫

《醫燈續焰》~ 卷十八(補遺) (7)

回本書目錄

卷十八(補遺) (7)

1. 口唇

金匱真言論曰:中央黃色,入通於脾,開竅於口。五臟生成論曰:脾之合肉也,其榮唇也。六節藏象論曰:脾胃之華,在唇四白。脈度篇曰:脾氣通於口。脾和,則口能知穀味矣。經脈篇曰:大腸手陽明之脈,挾口交人中。其病為口乾。胃足陽明之脈,挾口交承漿,其病口喎唇胗。

(胗即瘡疹,字通用。)足少陽病為口苦。足太陰終者唇反。衛氣失常篇曰:唇青黃赤白黑者,病在肌肉。選方四首。

白話文:

【嘴脣】

《金匱真言論》指出:中央的顏色是黃色,與脾臟相通,並在口部開竅。《五臟生成論》提到:脾臟與肌肉相應,其華彩展現在嘴脣上。《六節藏象論》表示:脾胃的光華反映在嘴脣四周的膚色上。《脈度篇》說:脾臟的氣血與口部相通。當脾臟功能正常,口部就能辨別食物的味道。《經脈篇》提到:大腸手陽明之脈,經過口部,並交會在人中位置。如果此脈出問題,可能會導致口乾。胃足陽明之脈,經過口部,交會在承漿穴,若此脈出問題,可能會導致口歪、脣部長疹。

(疹即為皮膚上的疹子或傷口,這兩個字在此可通用。)足少陽經絡出問題,可能會導致口苦。足太陰經絡出問題,可能會導致嘴脣翻翹。《衛氣失常篇》指出:嘴脣出現青、黃、紅、白、黑等異常顏色,表示肌肉可能有問題。以下提供四個相關治療方法。

2. 附方

瀉白湯,治大腸實熱,便結臍痛,口瘡。

橘皮,竹茹,黃芩,山梔,黃柏(各五分),芒硝,茯苓(各一錢),生地黃(三錢)

薑、棗煎服。

黃柏散,治繭唇。

黃柏(二兩),五倍子,密陀僧(各二錢),甘草(二分)

為末,水調塗黃柏上,炙乾再塗,藥盡為度。後將黃柏切作薄片,貼繭唇上。

五福化毒丹(見第七十八)

冰柏丸,治口舌生瘡。

黃柏,薄荷,硼砂(各等分),冰片(減半)

為末,蜜丸彈子大。每噙化一丸。

白話文:

[配方]

瀉白湯:用於治療大腸燥熱,導致的大便乾結,肚臍疼痛,以及口腔潰瘍。成份包括:橘皮、竹茹、黃芩、山梔、黃柏(各約1.5公克),芒硝、茯苓(各約3公克),生地黃(約9公克)。以薑和棗煮湯服用。

黃柏散:適用於治療口脣厚硬或脫皮的情況。成份包含:黃柏(約60公克),五倍子、密陀僧(各約6公克),甘草(約0.6公克)。將所有材料磨成粉末,用水調和塗抹在黃柏上,待其乾燥後再塗一次,直到材料用完。最後將黃柏切成薄片,貼在嘴脣上。

五福化毒丹:詳情請參閱第78條目。

冰柏丸:適用於治療口腔和舌頭長瘡的情況。成份有:黃柏、薄荷、硼砂(各等量),冰片(用量減半)。將所有材料磨成粉末,以蜂蜜搓成彈珠大小的丸狀。每次含化一顆。

3.

陰陽應象大論曰:心主舌,在竅為舌。脈度篇曰:心氣通於舌,心和則舌能知五味矣。夫言出於心,非舌不能發,故云舌者心之苗。其色赤,其形尖而善動,火之象也。經脈篇曰:脾足太陰之脈,連舌本,散舌下。其病舌本強,及舌本痛。腎脈循喉嚨挾舌本,其病口熱舌乾。

口問篇曰:少陰氣至則齧舌。以上目、耳、鼻、口、舌為臟之開竅,固當見五臟之變病,所謂五臟不和,則七竅不通。然而經絡病多,臟氣病少,若識別不真,即有毫釐千里之謬。惟諦審而治之,則善矣。選四方與第七十八小兒門參看。

白話文:

根據《陰陽應象大論》的說法,心臟主宰著舌頭的功能,舌頭是心臟在身體外部的表現。《脈度篇》提到,心臟的能量通達舌頭,當心臟功能和諧時,舌頭就能分辨出五種味道。

我們心中的想法需要通過舌頭來表達,因此舌頭被稱為心臟的苗頭。舌頭的顏色為紅色,形狀尖銳且靈活,這都是火的特性。《經脈篇》指出,脾臟與足太陰脈相連,延伸到舌頭底部,並在舌頭下方分散開來。如果脾臟發生問題,可能會導致舌頭根部僵硬或疼痛。腎臟的經脈會沿著喉嚨兩側延伸到舌頭底部,相關的疾病可能包括口腔過熱和舌頭乾燥。

《口問篇》提到,如果少陰氣不足,可能會出現咬舌的現象。眼睛、耳朵、鼻子、嘴巴和舌頭是五臟在身體外部的通道,當然可以反映出五臟的病變。當五臟不協調時,這些通道可能就會出現問題。然而,實際上經絡問題比較常見,臟腑本身的問題較少。如果不能正確辨別病因,治療效果可能會有天壤之別。只有仔細診斷並對症下藥,才能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請參考其他相關篇章進一步瞭解。

(註:「選四方與第七十八小兒門參看」意指參考其他相關篇章,但未列舉具體內容,故在此不予翻譯。)

4. 附方

薄荷煎,治口舌生瘡,咽喉腫痛,痰涎壅塞。

薄荷(二兩半),川芎(二錢),甘草,砂仁(各二錢半),片腦(五分)

各另為末和勻,蜜調成膏,任意嚼咽。

黑參丸,治口舌生瘡,久不愈。

玄參,天門冬,麥門冬(各等分)

為末蜜丸,彈子大。每一丸,綿裹噙化,津液下。

薏苡仁湯,治風熱在脾,唇口瞤動,或結核。

薏苡仁,防己,赤小豆,甘草(等分)

加生薑煎服。

舌血、舌腫、舌出方

炒槐花細末摻之即止。腫脹者,蒲黃末摻之。患熱病多舌出不能入者,冰片搽之愈。

白話文:

【附方】

  1. 薄荷煎:適用於治療口腔內生瘡,咽喉部位疼痛腫脹,以及痰液堵塞的症狀。所需材料有薄荷(2.5兩)、川芎(0.5兩)、甘草、砂仁(各0.5兩)及片腦(0.1兩)。將所有材料分別研磨成粉末後均勻混合,再用蜂蜜調成膏狀,可以隨意咀嚼吞服。

  2. 黑參丸:用於治療口腔內生瘡且長期未見好轉的情況。主要成分有玄參、天門冬、麥門冬(各等份)。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粉末後,加入蜂蜜製成丸狀,大小如彈珠。每次服用一顆,以棉布包裹含化,讓唾液自然下嚥。

  3. 薏苡仁湯:用於治療因風熱導致的脾臟問題,如嘴脣與口部肌肉抽搐,或形成硬塊。材料包括薏苡仁、防己、赤小豆、甘草(各等份)。可加入生薑一起煎煮後飲用。

  4. 舌頭出血、腫脹、伸出不能收回的治療方法:將炒過的槐花研磨成細粉,撒在患處即可止血。對於舌頭腫脹的情況,可使用蒲黃末撒在患處。對於因熱病導致舌頭常伸出而無法收回的患者,可以使用冰片擦拭,有助於恢復。

5.

齒者,骨之餘。骨不外露,齒質乃骨而外露,故曰余。如唇為肉余、爪為筋余、發為血餘,俱內藏者,余出而外露也。氣則不言余,以氣呼出可見耳。腎主骨,故齒屬腎,言其本也。胃足陽明之入上齒齦,大腸手陽明之入下齒齦,言其經也。是故本病者多病齒骨,經病者多病齒齦。然有虛實風火蟲蝕之不同,在診之細為分別,則無不效。選方七首。

白話文:

【牙齒】

牙齒可以說是骨骼的一部分。通常骨骼不會暴露在外,但牙齒卻是骨骼的一種形式,且裸露在外部,因此被稱作「餘」。就像嘴脣是肉的一部分,指甲是筋的延伸,頭髮是血液的剩餘部分,這些都是從內部組織延伸出來並裸露在外的部分。氣則不會被稱為「餘」,因為我們呼吸時能直接看到它的存在。腎臟主管骨骼,所以牙齒屬於腎臟,這是從根本上講的。胃和足陽明經絡影響上排牙齒的牙齦,大腸和手陽明經絡影響下排牙齒的牙齦,這是從經絡的角度來看的。因此,如果根源有問題,通常會影響到牙齒和骨骼;如果經絡有問題,則通常會影響到牙齦。然而,疾病可能因虛弱、實證、風邪、火熱或蛀牙等原因產生,診斷時需要細心分辨這些差異,這樣治療效果才會更好。以下是選擇的七個治療方法。

6. 附方

清胃湯(見第四十九)

香鹽散,治蟲牙及腎虛宣露,一切齒疾。

香附(三兩),青鹽(五錢)

謝傅笑去散,治牙疼。

乳香,沒藥,雄黃,胡椒,烏藥,兩頭尖(各等分)

為末擦牙。初時甚痛,良久涎出便愈。

白蒺藜散,治風虛牙疼,齒齦搖動。

白蒺藜生搗去刺,篩末擦牙。或煎水入鹽一捻,帶熱時漱。

青白散,治一切牙疼,及漱水洗目尤妙。

青鹽(二兩),白鹽(四兩)

用川椒四兩,煎汁拌炒二鹽,為末擦之。

齒縫出血(一名牙宣)

惟以白鹽擦之妙。

齒肉壅出

鮮生地黃汁一碗。牙皂角數鋌,火上炙熱,蘸汁,再炙,再蘸盡汁,焙燥末之。敷上立消。

白話文:

【附方】

_清胃湯_的詳細內容請參閱第四十九條。

香鹽散,用於治療蛀牙及因腎虛導致的牙齒問題,包括各種牙齒疾病。

配方:香附(3兩),青鹽(5錢)

謝傅笑去散,適用於牙疼的治療。

配方:乳香、沒藥、雄黃、胡椒、烏藥、兩頭尖(各等量)

使用方法:磨成粉末後擦拭牙齒。初期可能會感到劇烈疼痛,但過一段時間當口水流出後,疼痛就會緩解。

白蒺藜散,可用來治療因風邪和虛弱導致的牙疼,以及牙齦搖動的情況。

配方:將白蒺藜搗碎去除刺,篩選成粉末後擦拭牙齒。或者將其煎煮成水,加入少量鹽,趁熱漱口。

青白散,能治療所有類型的牙疼,並且對清洗眼睛也有奇效。

配方:青鹽(2兩),白鹽(4兩)

使用方法:取4兩花椒,煎煮成汁後與鹽一同炒制,待冷卻後磨成粉末擦拭牙齒。

對於_齒縫出血_(又稱為牙宣)的問題,只須使用白鹽擦拭牙齒即可。

對於_齒肉壅出_的情況,

配方:新鮮生地黃汁一碗,牙皁角數根,先在火上烤熱,然後蘸取地黃汁,再烤,再蘸,直至地黃汁全部被吸收,最後烘乾磨成粉末。將此粉末敷在患處,立刻可以消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