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田宗伯

《先哲醫話》~ 卷下 (6)

回本書目錄

卷下 (6)

1. 多紀桂山

桂山先生著書之富,從前醫家無比,皆醫林鴻寶,一日不可少,猶布帛菽粟。而治療之盛,年不下七八百人。是以一匕之驗,半句之話,亦可以範後生矣。

小野氏乃政年十八,妊娠彌月,胎水漸盛,遍身洪腫,下體尤甚,口舌生瘡爛壞,不能啖鹽味,日啜稀粥僅一二碗,小便赤澀,大便隔日一解,脈滑數有力。醫以為胃虛不能攝水,與參朮等藥,勢殆危劇,遽邀予理之。予曰:胎水挾濕熱者,非胃虛也。投以豬苓湯車前子黃連梔子,蓋車前子一名苤苡,不止利小便。

亦取毛詩云,宜懷妊之意,服五六日,逐漸小水快利,腫脹稍散,口中亦和,飲啖復常。因改用紫蘇和氣飲白朮黃芩。至月盡而誕,母子兩全矣。

御藥局小吏兒生五個月,吐乳日六七次,無他證,惟面色青白,似稍疲倦。父母憂之,請理於予。予曰:此責在小方脈,敢辭焉。渠曰:凡小方理吐乳,非錢氏白朮散香砂六君子湯,則涼膈散、紫圓之類,其變慢脾者,比比皆是,願君別為處置,以救豚犬命也。懇請不已,予因制一方以與之。

半夏為君,茯苓為臣,藿香伏龍肝為佐,丁香為使,生薑為引,每帖一錢,水煎,別以養正丹為散,以挖耳頭挑散子入口中兩麻子許,以前藥汁送下,日五次,不浹旬而吐止神色復。故此予常用理翻胃方,藉以療吐乳未足以為奇。而世之啞科徒守常套,而不知此等策,聽其夭殤,悲夫!

時看護者將更蓐,除汙衊,披衣視下體,陰囊破壞,有孔如剜,雙卵墜在蓐,其大如雞蛋而稍扁,色白而紅縷纏繞,眾驚愕報予。予曰:昔江篁南以陰囊破裂為千古稀見,況陰丸脫落者,可謂奇中之奇矣。雖然,人有閹,豕有豭,此皆割勢而猶能生。此人黴毒結於陰囊,故有此變,與壞鼻蠟燭疳亦同,調護得宜,當不死,後調理果愈。

小兒吐乳雖數端,大要不過虛實二途。蓋有胎元胃虛,不能消化乳汁以分布下部而吐者,有飲乳過食,結成癖積,拒格新乳而吐者,又有胎毒潛伏於腸胃之間,格拒乳汁,或兩者相搏,遂為頑涎,結聚胸膈而吐者。此證特多富貴,而貧賤最少。故治法宜清涼者多,而又有宜溫補者,又有不拘攻補從中治消痰化食降氣殺蟲以奏效者,當審其證而治之。

虛勞及極虛證。間有手指末節以下腫黑者,蓋經脈不能盈四末,而瘀血敗惡之所致,未知前人言及否。

余曾聞之於太田隆元水腫並腳氣心下痞硬者,有辨衝心與痞之訣。其痞浮顯,按之易知者,無沖沖之患。其痞沉著,按之難認者,反生不測之變。宜潛心辨之。

久病不問何證,脅肋露歧骨如皺襞者,得生少。

仲景曰:少陰病,脈微細,但欲寐,此少陰邪深入里,陽氣衰竭故也。不止傷寒,諸久病語話飲食之際亦眠者,死候也。

《證治要訣》曰:諸中風忽吐出紫黑色者死。驗之於諸病皆然,不止中風也。

醫者對病人未診之前,問其證候,胸中預擬其方。則診畢後反失其真諦,宜虛心精診,而後熟慮下按矣。

俗所謂疝瀉、疝痢、疝淋者,醫書所謂氣瀉、氣痢、氣淋是也。

欲識古人臨證施治之妙,莫如善讀其治驗。予將掇其精英,類為一書,而年老未果,哀矣。(讀前輩成案,可拓後學之心胸。擴群醫之見解,第變通則在善學耳。)

月信痛,用桃核承氣湯附子效。蓋本諸喻氏《寓意草》治傷寒後腰痛按。(一說云柳沜所發明。)

木乃伊、血竭二味,等分為丸,能治乾血勞。蓋木乃伊活達瘀血,振興真元故然。

半夏厚朴湯浮石,以治梅核氣奇效。

麻疹餘熱不解者,宜柴胡四物湯。(茝庭曰:疹後大抵主清潤。故宜此方。)

諸大患卒發嘔者,多不治,如腳氣衝心最然。

今時稱淋者,多屬黴毒,《瘡瘍經驗全書》所謂內注下疳,(用小柴胡加龍膽、車前子者。)《證治要訣》所謂小便注杆甘瘡類也,不可與古淋混治。(東郭亦有此說,而考證未確。)

一奴隸患手大指觸物,則氣宇鬱塞,不可名狀,諸治無效。余以為血氣流注,與活絡流氣飲速愈。

《痰火點雪》云:勞疾左脅痛不能轉身者,此乃肝葉已干,名為乾血痛,肝經已絕,死不治。此說本於《直指方》,而其證今多有之。醫誤認為肝積,與熊膽等無寸效,宜矣。(山田業廣曰:《素問·刺禁論》肝生於左,肺藏於右。其所謂生者,言生長其氣於左。凡《素問》中言,生者皆同,言左者,非言位置,肺藏於右亦然。

驗之於實際,病在左者,宜疏肝瀉肝,可以見也。)

《祝氏心醫集》云:瘧疾每日如期而至,名曰瘧信。此當原證發散,未可直攻,未可截也。或前或後,此正氣漸旺,邪將不容,名曰瘧衰。方可截之試之甚理。

痢疾似虛而不虛,似實而不實者,用參歸芍藥湯,兼聶氏治痢第三方,米糊為丸,白湯送下。

俗所傳奇方者,多出於本草附方,不可不讀。

水戶候(文公)有疾,其初登圊大便不快下,胸滿短氣,如此兩三日,或發或瘥,乃召余診之。其脈滑數無根底,面色青慘,心下微滿而拘急,腹裡無動,臍下空軟如綿,乃知其病上盛下虛,非一日之故也。但侍臣視其起居如平,無能察知病情者。余出語之曰:侯病雖似支飲,實由中氣虛耗,殆為危證,治法宜峻補方中加沉香,更進黑錫丹以回陽鎮逆,猶恐不及也。侍臣聞之,或驚惶,或疑惑,不知所為。

明日診之,間吐痰沫,其色茶褐色。厥明又診之,脈十動一止,因謂侍臣曰:此證此脈,俱為臟氣竭絕之候,恐有急變也,須灸天樞、氣海、三里、絕骨等以培下元。醫不信,逡巡進降氣之劑,而至日晡將登圊,短氣息迫,卒然昏倒,急使人召余,至則絕矣。余嘆曰:候之疾縱屬不治,使侍臣早見其機,醫察其微,則未遽有今日之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