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哲醫話

《先哲醫話》一書,由淺田宗伯集錄、刪定,旨在彙聚日本江戶時期以來的傑出醫家(書中稱之為「哲匠」或「先哲」)在診病治學上的獨到見解與臨床實踐經驗,為後世醫者提供參照與啟迪。此書非一部系統性的醫學理論著作,而是一部醫學思想與經驗的精粹集,猶如醫學史上的點滴智慧,閃爍著前人探索醫道的光芒。

從本書的開篇序言與卷一內容觀之,《先哲醫話》首先確立了醫道的宏遠宗旨與醫者應具備的素養。書中所列舉的「論醫道」、「論醫學」、「論醫德」、「論醫風」、「論醫學教育」等章節標題,勾勒出醫學作為一門學科與職業的完整輪廓。醫道被視為「治病救人」的仁術,其核心在於醫術的高明與醫德的高尚並重。醫術是救治之本,醫德則是贏得信任、體現仁心之要。書中對醫德的具體闡述,包括精通醫術、愛護病人、保守秘密、尊重意願、廉潔奉公以及不斷學習,這些都是普世且永恆的醫者行為規範,強調了醫生不僅是技術執行者,更是負有道德責任的專業人士。醫學本身被定義為一門博大精深的實踐性學科,涵蓋理論、知識、技術和方法,其不斷發展的特性要求醫者持續精進。醫德作為醫生的道德準則,涵蓋職業與個人兩個層面,是醫者立身之基。醫風則是醫者外在表現,反映內在修養,影響患者觀感。而醫學教育則被視為培養合格醫生的關鍵過程。這些開篇的總綱性內容,為後續具體的醫學思想與臨床經驗討論奠定了倫理和學術的基石。

淺田宗伯在《卷上》的自述中,坦陳自己少年時期對先哲醫書的誤解,專攻仲景之學,直至數十年臨床實踐後,方才領悟到先哲醫家「獨至之本領」,後悔未能及早虛心學習。這段經歷揭示了本書編纂的動機:在深刻理解經典的基礎上,結合豐富的臨床經驗,回溯並整理前代醫家那些「發前賢所未發」的真知灼見,以「為後生解悟之資」。這種「從臨床中來,再回到臨床去」的求知歷程,使得本書所選取的醫話更具實踐指導意義。

書中收錄的醫話部分,以前兩位醫家後藤艮山和北山友松為例,即可窺見本書內容的深度與廣度。後藤艮山作為近世古方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被讚譽為「豪然崛起,一洗從前弊風」,其識見理療「迥異乎先輩」。他對醫學 fundamental 的看法深刻,例如區分五穀果菜等「正性」用於養精,與草木蟲石等「偏性」用於攻邪,批判後人誤用藥品補精氣。他觀察到太平盛世人們氣多遊惰,肝膽氣鬱多,故提倡用熊膽開鬱。在治療上,他強調「去癥癖」為先,批評未去癥癖而妄用補藥,並提出癰疽餌食雞肉雞卵優於參耆。他清晰劃分外感以湯液為主,內傷以餌食為主。其對特定疾病(如小兒癇、大人癆、癇利)的治療經驗,以及精細的脈診、腹診方法,如對任脈隆起、腹部充實與否的判斷,對虛憊症、肉脫證的診斷與預後判斷,都體現了其紮實的臨床功底和獨到的見解。他對診病前詢問黴毒史的重視,也反映了當時社會疾病譜的變化及其對臨床的影響。艮山的醫話,多從基本原理出發,結合具體病證,理論與實踐並重,展現了一位古方大家對經典的深入理解與活用。

北山友松則被描繪為一位才氣縱橫、不拘泥於常法(「法外之法」)的醫家,其治術「別開生面」,診病猶如「觸手生春」。他的學術淵源多元,不僅接受了「閩醫之傳」,研究仲景奧旨,精蘊《內經》、《本草》,還學習了皇朝醫風。這種廣泛的涉獵使得其醫學思想更加靈活變通。友松的醫話多體現其對特定病證的經驗總結和獨特用藥思路。例如,他觀察到虛勞伴直腸疼痛大便難、痔漏等症與肺大腸損傷有關,為難治之候。他提倡將斂血藥材(如牡丹皮、荊芥、蒲黃)炒黑使用。書中記錄了他治療鬱症(如阪本人的勞瘵類症)使用補中益氣湯後轉用九味清脾湯加味取得療效的案例,強調九味清脾湯在開達肝脾鬱塞中的作用。治療婦人不語被視為「脫營類」,他運用人參養榮湯並配合「易裘葛」而癒,顯示其對氣血營衛失調的認識及治療策略的多樣性。而針對盜汗不止,他提出的九味清脾湯加地骨、鱉甲、椒目,則是一個具體的驗方。友松的醫話,相較艮山更側重於具體的病案和用藥經驗,展現了其「獨得之見」和靈活變通的臨床風格。

兩位先哲的醫話,雖然風格各異,但都體現了對疾病的深入觀察、對病機的獨特理解以及對藥物方劑的靈活運用。他們不僅提供了具體的治療方法,更重要的是展現了其診斷思維和臨床決策過程,這正是「哲匠之論醫」的價值所在。淺田宗伯將這些零散但寶貴的醫話收集整理,並加以刪潤(如序中所述,將原先門人所記國字俚言俗語刪潤為文理明暢之文),使得這些古代醫家的智慧得以清晰呈現,避免了「冗雜無統」,成為「使人躍然興起」的醫學楷模。

《先哲醫話》的編纂和流傳,不僅是對日本醫學史上一批重要醫家思想的記錄和傳承,更是對醫學本質——理論與實踐結合、技術與醫德並重——的重申。它提醒後學者,在追求醫術精進的同時,不能忘記醫道之「仁」,不能脫離臨床實踐去空談理論,也不能忽視前人經驗中那些看似樸素卻蘊含深意的智慧。書中各個醫家的觀點,有時可能相互補充,有時可能從不同角度切入,這正是醫學流派紛呈、百家爭鳴的體現,也鼓勵讀者獨立思考,融會貫通。

總而言之,《先哲醫話》是一部融醫學倫理、學術原則與臨床經驗於一體的著作。它通過梳理醫道本質、醫學要義,並精選歷代醫家(如後藤艮山、北山友松等)的具體醫話,不僅呈現了江戶時期日本醫學發展的一個側面,尤其是古方派的觀點與實踐,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份珍貴的醫學遺產,指引後學者如何以「仁心仁術」投身醫道,如何在繼承前人智慧的基礎上不斷探索和創新,堪稱「後學之津梁,醫家之圭臬」。淺田宗伯的這部著作,至今仍對理解和學習傳統醫學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張序

卷上 (1)

卷上 (2)

卷上 (3)

卷上 (4)

卷上 (5)

卷上 (6)

卷上 (7)

卷上 (8)

卷上 (9)

卷上 (10)

卷上 (11)

卷上 (12)

卷上 (13)

卷上 (14)

卷上 (15)

卷上 (16)

卷上 (17)

卷上 (18)

卷上 (19)

卷上 (20)

卷上 (21)

卷上 (22)

卷上 (23)

卷上 (24)

卷上 (25)

卷上 (26)

卷上 (27)

卷上 (28)

卷上 (29)

卷上 (30)

卷上 (31)

卷上 (32)

卷上 (33)

卷下 (1)

卷下 (2)

卷下 (3)

卷下 (4)

卷下 (5)

卷下 (6)

卷下 (7)

卷下 (8)

卷下 (9)

卷下 (10)

卷下 (11)

卷下 (12)

卷下 (13)

卷下 (14)

卷下 (15)

卷下 (16)

卷下 (17)

卷下 (18)

卷下 (19)

卷下 (20)

卷下 (21)

卷下 (22)

卷下 (23)

卷下 (24)

卷下 (25)

卷下 (26)

卷下 (27)

卷下 (28)

卷下 (29)

卷下 (30)

卷下 (31)

黃跋

書《先哲醫話》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