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田宗伯

《先哲醫話》~ 卷下 (16)

回本書目錄

卷下 (16)

1. 福井楓亭

心下動悸有三道:一為寒氣客於衝脈,支衝任而悸者,炙甘草湯、大建中湯所治是也;一為因水飲而悸者,桂枝茯苓白朮甘草湯、真武湯所治是也;一為有毒悸者,腳氣衝逆是也。

凡狂癇證,狂走不安靜者易治,唯妄言笑語者,即癲也,又名失心風,難治,《素問》論陽癇陰癇為可據。《本事方》茯苓散、寧志膏、狂氣丸,皆陰陽通治方也。夜不得眠者,宜《準繩》靈苑辰砂散。又吐唾不止者,宜局方養正丹。陽癇者,宜灌水。其證劇者,大桶蓄水,乘病人不意,一時可灌沐。其實者,浴瀑水亦佳。是皆降陽氣上升故也。

世稱流注者,自胸至小腹腰間手足流轉,甚則生塊,其形平塌漫腫,以手撫之,不堅而肉底有塊,其塊潰則膿汁出,一塊愈,一塊又隨發,重者至生三四塊,終不治矣。此證發胸以上者,為濕痰流注;發胸以下者,為瘀血流注。發胸以上或手足者易治,發小腹或腰邊者難治。

瘀血流注者,將發其塊,則腰腳難屈伸,微熱。有發作急者,不出一月而死,緩者延半年或一年而死。其塊將潰時寒熱特甚,不可妄與敗毒散、小柴胡湯等寒冷藥。陳氏用木香流氣飲,然此證多屬虛,其初宜益氣養榮湯。虛憊者,宜十全大補湯。又流注發小腹者,疑似腸癰。

蓋流注屬虛,腸癰屬實。故治法有補瀉之別,不可混焉。

肺癰之為病,其氣塞不通,熱聚於肺中而致膿潰也。《金匱》所謂口中辟辟燥咳,則胸中陰陰痛者,尤為的證。當早辨知之,臨其未吐膿前施之。治若失期,則不可救。其初寒熱往來,咳逆膿臭,短氣不能側臥,胸中痛,咽喉不利,呼吸宛如吹笛,是有物礙肺管故也,其脈滑實而數,未吐膿血,時咳,則有如嗅瓶中腐水之臭氣。病久者,其臭滿一室,終吐膿血而死。

吐膿血則如吹笛者忽止,即礙滯肺管者去也。古人試膿法,投水沉者為膿,浮者為痰。今視之痰唯黏稠而已,至膿如煉葛粉,不可切斷,是為辯矣。

支飲之為痞,古人以為心藏痞塞,或為脾胃虛弱,或為腎氣不足,其說不一。余熟考之,心肺下有膈膜,其形如薄絹,橫覆心肺,水飲支乘於此處,則上使肺氣不利,喘急煩滿,下使胃氣逆,至心下痞堅,是為支飲之候。《病源候論》云:水飲過多,停積於胸膈之間,支乘於心,故曰支飲是也。

其脈弦緊或沉緊,至夜半後,則必氣急促迫極甚,其證疑似喘哮然。喘哮者,胸中不利之所為,故唯覺咽如塞而已。支飲者,其初有胸痛而發喘,或手足厥冷不得臥,必面部及腹中四肢為微腫,或氣急後有大浮腫者,其狀雖似水腫之氣急。水腫者,初無氣急,漸至腫滿而氣急。

支飲者,初為氣急而漸至為腫,是為其別矣。治支飲法,以禁食為第一,嚴忌油膩辣醬等。若腫甚者,要斷鹽,其法同水腫。又支飲似懸飲,而痛劇者,可以控喘丹下之,又與木防己湯。水氣益甚氣急者,可兼用甘遂末。若氣急甚,嘔逆者,宜甘遂半夏湯。與此等方一旦雖得效,再發者難治。

白話文:

福井楓亭

心下悸動有三種原因:一是寒邪入侵衝脈,影響支脈和任脈而導致心悸,可用炙甘草湯、大建中湯治療;二是因體內水液停滯而心悸,可用桂枝茯苓白朮甘草湯、真武湯治療;三是有毒邪入侵導致心悸,例如腳氣上衝,則需另作診治。

各種狂癇症,表現為狂躁不安者較易治療,但若出現胡言亂語、痴笑等症狀,則屬於癲癇,也稱為失心風,較難治療。《黃帝內經素問》中關於陽癇、陰癇的論述可作為參考。《本事方》中的茯苓散、寧志膏、狂氣丸等,都是治療陰陽兩虛的方劑。夜不能寐者,可用《醫學衷中參西錄》中的靈苑辰砂散;經常吐唾沫不止者,可用《局方》中的養正丹。陽癇發作時,可以灌水治療,病情嚴重者,可用大桶盛水,趁病人不注意時灌服;病情較輕者,用瀑布水沖洗也很好,這些方法都是為了降低體內上升的陽氣。

俗稱流注的疾病,是指從胸部到腹部、腰部、手腳等部位,出現遊走性腫塊,腫塊平坦鬆軟,按壓不硬,但能摸到深部的腫塊,腫塊潰破後會流出膿液,一個腫塊好了,另一個又會出現,嚴重者可出現三四個腫塊,最終難以治愈。這種疾病如果發生在胸部以上,是濕痰流注;發生在胸部以下,是瘀血流注。發生在胸部以上或手腳的比較容易治療,發生在腹部或腰部的則比較難治。

瘀血流注,腫塊將要出現時,腰腿關節活動不便,伴有輕微發熱。病情危急者,可能不到一個月就死亡;病情緩慢者,也可能延誤半年或一年才死亡。腫塊將要潰破時,寒熱交替非常明顯,不可使用敗毒散、小柴胡湯等寒涼藥物。陳氏醫家使用木香流氣飲,但此症多屬虛證,初期宜用益氣養榮湯;體虛乏力者,宜用十全大補湯。此外,如果流注發生在腹部,則可能與腸癰相似。

總而言之,流注屬虛證,腸癰屬實證,因此治療方法有所不同,不可混淆。

肺癰是由於氣機阻滯不通,熱邪聚集在肺部,導致膿瘍形成的疾病。《金匱要略》中記載的“口中乾燥發熱,咳嗽不止,胸中隱隱作痛”等症狀,是肺癰的典型表現。應及早診斷治療,在膿液尚未排出前施治,否則錯過時機,則難以治愈。初期表現為寒熱往來,咳嗽痰臭,呼吸短促不能側臥,胸痛,咽喉不利,呼吸聲如吹笛,這是因為有異物阻塞肺管所致,脈象滑數有力。在膿液尚未排出前,咳嗽時會聞到像腐敗液體的臭味,病程長者,臭味瀰漫整個房間,最終吐出膿血而死。

吐出膿血後,呼吸聲如吹笛的症狀就會停止,說明阻塞肺管的異物已經排出。古人驗證膿液的方法,是將其投入水中,下沉的是膿,上浮的是痰。現在觀察,痰液只是粘稠而已,而膿液則像煮熟的葛粉一樣,不易切斷,以此來區分。

支飲所致的痞證,古人認為是心臟阻塞,或脾胃虛弱,或腎氣不足,說法不一。我仔細研究後認為,心肺之間有膈膜,形狀像薄絹,橫隔於心肺之間,水飲停滯於此,則向上影響肺氣,導致喘息、胸悶;向下影響胃氣,導致心下痞塊堅硬,這就是支飲的表現。《病源候論》中說:水飲過多,停積於胸膈之間,阻塞於心,故稱之為支飲。

脈象弦緊或沉緊,尤其在夜半之後,則氣喘加重,症狀類似哮喘。哮喘是胸中氣機不利所致,患者感覺咽喉阻塞。支飲則初期有胸痛伴喘息,或手足厥冷不能臥床,面部及腹部四肢輕微腫脹,或氣喘後出現明顯浮腫,雖然與水腫的氣喘相似,但水腫初期沒有氣喘,逐漸腫脹後才出現氣喘。

支飲則是先出現氣喘,然後逐漸腫脹,這是兩者的區別。治療支飲,首先要忌口,嚴禁食用油膩辛辣的食物。如果腫脹嚴重,則需忌鹽,方法與治療水腫相同。支飲類似懸飲,但疼痛劇烈者,可用控喘丹治療,也可用木防己湯。水飲加重,氣喘嚴重者,可加用甘遂末。如果氣喘嚴重,伴有嘔逆,可用甘遂半夏湯。但即使這些方劑一時見效,再次發作則難以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