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田宗伯

《先哲醫話》~ 卷下 (17)

回本書目錄

卷下 (17)

1. 福井楓亭

凡此證經一二年不愈者,不可妄攻,攻之則速虛虛之害。若實者,有因攻擊脫死者。此病近世極夥,當悉意而治之。

白虎風始見於《聖濟總錄》。其證自肩端連頭腦痛如齧,至夜半後,則其痛益甚而無腫氣者也。凡痛至夜半後甚者,陰氣凝結故也。又有白虎歷節風相似而少異,歷節者,散見諸書,風濕共通稱之謂,有熱而骨節痛者。白虎者,謂無熱,但陰氣凝結而痛者。又有痛風者,謂有腫而痛,與此證自異。

白虎風宜《聖濟》羌活湯,兼用《本事方》麝香圓亦可,若與此方不知者,可與《金匱》烏頭湯。

腳氣說以《巢源》及《千金》、《外臺》為確,《外臺》中蘇恭說最可據。

肺脹為病,與肺痿肺癰自異。蓋斥肺葉怒張而言,其證咳而上氣,有喘而氣急。其狀似支飲,然支飲之喘,其初有胸痛,或手足厥冷,氣急不能側臥。肺脹者,熱勢甚。上氣卒發,目如脫,面部下部共浮腫而不至,難側臥,是為其分也,其說詳見於金匱要略。

腳氣,精神恍惚,發妄語,熱甚有腫,上衝頭面而赤,驚悸者,世醫認為癇證療之,非也。凡大病見癇之形狀者,多至死。此非真癇證,《素問》所謂六經盡證也。

疝本因水氣與瘀血,為痛之病也。余故於大黃牡丹湯,取牡丹皮、大黃、桃仁於牡丹五等散,取桂枝於無憂散,取牽牛子、木通於四烏湯,烏沉湯取烏藥又加延胡索一味,立為一方,以治臍下及腳攣急,陰囊腫或痛,或婦人引腰而痛,或痛引陰門,或陰戶突出者,莫不有效矣。(世所謂福井八味疝氣方是也。)

脾勞證心下痞,腹中雷鳴,無痛而下利,利後心下不快,反痞脹者,半夏瀉心湯主之。若脾勞下利而腹痛無熱,心下有水氣而咳,或下部有水氣,腹痛下利者,真武湯主之,此方亦用五更瀉效。

錢氏白朮散治脾癉。脾癉多屬虛,消渴病中多兼此證,食物偏覺甘者也。

下血多屬脾勞,而脾勞下血忌妄止血,是古所謂腸風屬也,宜赤小豆當歸散。若動悸甚下血者,宜香艾湯。若牽攣下焦者,宜鐵刷湯。此諸湯非止血劑,而下血自治也。(香艾湯、艾葉、香附子、甘草、生薑四味,系福井氏家方,鐵刷湯出《局方》。)

凡失精者,多因下焦冷而起,故以湯火溫腰,且每夜臨臥灸三陰交,則免其患矣。

古以失精屬虛證,今視不必然。實者間有之,其人過食,則往往為此證,故以節飲食為第一也。(按遠行者,往往患之,亦同一般。又屢失精者,屈兩腳而臥,則免此患。)

羚羊角治下血,其效優於犀角。犀角所主,多在吐血衄血。

後世吐血用升麻,下血用黃芩,一偏見也。升麻亦治下血,故《千金》云:無犀角,以升麻代之。

陰毒病發於陰經,陽毒病發於陽經,故異名而已。朱肱以陰毒手足冷為陰寒盛者,用烏頭、附子類,誤矣。王安道辨之是也。此病《醫宗金鑑》以為今痧病,似可從。

白話文:

[福井楓亭]

凡是患此病症一、二年未癒的,不可妄加攻治,盲目攻治反而會加速虛損,造成更大的傷害。如果病情屬實證,貿然攻治甚至可能導致死亡。此病近來非常普遍,必須謹慎細致地治療。

白虎風最初記載於《聖濟總錄》。其症狀是從肩膀延伸到頭部,疼痛如被咬噬一般,到了半夜以後,疼痛會更加劇烈,但沒有腫脹的情況。凡是疼痛在半夜後加劇的,都是陰氣凝結所致。還有一種與白虎風相似的「歷節風」,歷節風在各種醫書中都有記載,是風濕共通的病症,會有發熱和骨節疼痛的症狀。白虎風則是指沒有發熱,僅僅是陰氣凝結而導致疼痛。另外,痛風則是有腫脹且疼痛,與此症狀有所不同。

治療白虎風宜用《聖濟總錄》中的羌活湯,也可以配合《本事方》中的麝香圓。如果沒有這些藥方,可以用《金匱要略》中的烏頭湯。

關於腳氣的論述,《巢氏病源方》、《千金要方》、《外臺秘要》等書記載較為可靠,《外臺秘要》中蘇恭的記載最為可信。

肺脹與肺痿、肺癰有所不同。肺脹是指肺葉怒張,其症狀是咳嗽、上氣、喘息、氣急。症狀類似支飲,但支飲的喘息,初期會有胸痛,或手足厥冷,氣急不能側臥。而肺脹則熱勢較盛,上氣突然發作,眼睛突出,面部下半部浮腫但不至於全身浮腫,難以側臥,這是兩者的區別,詳細論述可見於《金匱要略》。

腳氣伴有精神恍惚、胡言亂語、發熱腫脹、熱邪上衝頭面而發紅、驚悸等症狀,世醫多認為是癇證而治療,這是錯誤的。凡是大病呈現癇證的症狀,大多會導致死亡。這並不是真正的癇證,《素問》中所說的六經皆可見此症狀。

疝氣主要是由水氣和瘀血導致的疼痛性疾病。我因此在治療中,從大黃牡丹湯中取牡丹皮、大黃、桃仁(牡丹五等散的組成),從無憂散中取桂枝,從四烏湯中取牽牛子、木通,從烏沉湯中取烏藥並加入延胡索一味,組成一個新的方劑,用來治療臍下及腳部攣急、陰囊腫痛、婦女腰痛牽引至陰門、陰戶突出等症狀,效果極佳(世人所稱的福井八味疝氣方就是這個方劑)。

脾勞的症狀是心下痞滿、腹部雷鳴、無痛性腹瀉,大便後心下仍不適,反而更加痞脹,則可用半夏瀉心湯治療。如果脾勞導致腹瀉且腹痛無熱,心下有水氣且咳嗽,或下腹部有水氣,腹痛腹瀉,則可用真武湯治療,此方也有瀉下通便的功效。

錢氏白朮散用於治療脾癉。脾癉多屬虛證,消渴病中常伴有此症,患者多喜食甘味食物。

下血多屬脾勞,而脾勞引起的下血忌諱妄加止血,這在古代被稱為腸風,宜用赤小豆當歸散治療。如果伴有心悸劇烈和下血,宜用香艾湯;如果下焦牽引攣縮,宜用鐵刷湯。這些藥方並非止血劑,而是通過調理使下血自愈。(香艾湯由艾葉、香附子、甘草、生薑四味藥組成,是福井氏家傳方劑;鐵刷湯出自《局方》)。

凡是遺精的,大多是因為下焦寒冷所致,因此可以用湯火溫暖腰部,並且每天晚上睡前灸三陰交穴,就可以避免此症。

古代將遺精歸為虛證,但現在看來並非必然。實證的情況也偶爾存在,這些人往往是飲食過度,因此節制飲食是首要的。(按:長途旅行的人也經常患此病,原因相同。此外,多次遺精的人,屈兩腿而臥可以避免此症。)

羚羊角治療下血,其效力優於犀角。犀角多用於治療吐血、鼻衄。

後世治療吐血用升麻,治療下血用黃芩,這是一種偏見。升麻也可以治療下血,因此《千金要方》中記載:沒有犀角,可以用升麻代替。

陰毒病發於陰經,陽毒病發於陽經,僅僅是名稱不同而已。朱肱認為陰毒伴有手足冰冷是陰寒盛,使用烏頭、附子等藥物,這是錯誤的,王安道對此的辨證是正確的。此病《醫宗金鑑》認為是現代的痧病,似乎可以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