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田宗伯

《先哲醫話》~ 卷下 (23)

回本書目錄

卷下 (23)

1. 高階枳園

人值雨濕則必腰痛者,宜滲濕湯、除濕湯類。

人卒然盜汗出而不止,飲食起居如故,氣亦爽快,大便自調,小便才少者,是水飲滲溢毛孔之所致。早利其小便則愈,宜茯苓甘草湯,不必須止汗澀收之劑。若小便不利而汗血止者,後必發水腫或下利,不可不知。

耳鳴唯聞鳴鐘柝聲,而不能聞他聲音,欲聾之兆也。

癇疾有跗上或膝蓋痛者,可不與歷節混。

小兒十歲前後肛門生小蟲,數十為群,或數百圍如鬼燈狀,痛癢難堪者,至弱冠多發勞瘵。

龜胸名恐不的,當稱雞胸似是。蓋雞胸病證在幼稚為疳,在少壯為癇也。

嬰兒生七八月無病,至九十月漸肌肉肥胖,時時發熱,如外感,或如瘧,吐乳青便,頂顱光瑩,囟門或填滿,或凹陷,睡中微抽者,將發陰癇之兆。庸醫不知,認為胎肥,可笑。

兒四五歲,鼻衄血月一次或二三次,每次五六勺,多至數合,其血黯紫而稠黏,或鮮紅而稀薄。當其發,必氣逆面赤,手足微冷,消穀善飢,大便秘,小便數也。此證有乳癖腹痛後發者,有痘後發者,《千金》竹茹湯方中去芍藥、人參、術桂,加麥門冬、黃櫱、梔子、升麻效。(竹茹、甘草、芎藭、黃芩、當歸、麥門冬、梔子、升麻、黃櫱、上九味加茜根佳。)

百會邊時時如有物沖,或時痛,或淚管無故而噴出者,是將發腦風候。

結毒有胎黴二因,而因黴者十之八,胎僅居其二。其狀多屬冷毒,而屬熱者甚少。

露敗瘡與漏瘡同,義通諸瘡而言,非一病也。但彼則漏泄,此則閉結,雖其狀異,至其不痊一也。

黴毒有冷熱之分,不可不詳。冷毒尤少,而熱毒常多。冷毒屬氣而痊遲,熱毒屬血而痊速。冷毒輕緩似易,熱毒劇猛似險。又冷毒面色皓白如常,熱毒面色慘黯隱顯不定。冷毒生瘡多年不痊,而其勢不劇甚,熱毒則生瘡浸淫為激發,是為辨。世醫不知,一概治之,誤人最夥。(拙軒曰:梅毒分冷熱,翁之創見,非經歷深者不能也。)

流注毒稠膿漸化為稀水者,非佳候。若膿止唯鮮血淋漓者,雖能食神爽,死在近,不可輕忽。此與產後脫血其候同也。(敗液流注往往發此證,最為危急候。)

白話文:

高階枳園

若一個人只要遇到下雨潮濕的天氣就會腰痛,應該服用滲濕湯、除濕湯等藥物。

如果一個人突然盜汗不止,但飲食起居正常,精神也很好,大便正常,只是小便量少,這是體內水液滲漏到毛孔造成的。及早利尿就能痊癒,應該服用茯苓甘草湯,不需要服用止汗收斂的藥物。如果小便不利而盜汗停止,之後很可能會出現水腫或腹瀉,這點務必注意。

耳朵只聽到像鐘聲、木梆聲一樣的鳴響,聽不到其他聲音,這是將要耳聾的徵兆。

癲癇患者如果腳踝或膝蓋疼痛,不要與歷節病混淆。

十歲左右的小孩肛門長小蟲,數量很多,成群結隊,甚至多達數百條,像鬼火一樣圍繞,又痛又癢難忍,這類孩子到成年後大多會患上勞傷疾病。

所謂的「龜胸」,恐怕是不正確的名稱,應該稱為「雞胸」。因為雞胸這種疾病,在幼年時是疳積,在青少年時期則會變成癲癇。

嬰兒出生七、八個月沒有生病,到九、十個月時肌肉漸漸肥胖,經常發燒,像是外感風寒,或是像瘧疾一樣,吐奶、大便青綠,頭頂發亮,囟門有時填滿,有時凹陷,睡覺時微微抽搐,這是將要發作陰癇的徵兆。庸醫不懂,誤認為是胎兒發育太好,真是可笑。

四五歲的孩子,一個月流鼻血一到三次,每次五六勺,多則數合,血液顏色暗紫且黏稠,或鮮紅且稀薄。發病時,必定氣逆、面紅,手腳微涼,食慾很好,大便秘結,小便次數多。這種病症有些是乳房脹痛之後發生的,有些是出痘後發生的,《千金方》中的竹茹湯方,去掉芍藥、人參、白朮、桂枝,加入麥門冬、黃柏、梔子、升麻效果較好。(竹茹、甘草、川芎、黃芩、當歸、麥門冬、梔子、升麻、黃柏,以上九味藥再加茜草根更好。)

百會穴附近經常感覺好像有什麼東西衝撞,有時疼痛,有時淚水會無緣無故噴出來,這是將要發生中風的徵兆。

結毒有胎毒和黴毒兩種原因,但因黴毒引起的佔八成,胎毒只佔兩成。結毒的症狀大多屬於寒毒,屬於熱毒的很少。

露敗瘡和漏瘡差不多,都是泛指各種瘡瘍,並不是同一種疾病。只是漏瘡是滲漏的,露敗瘡是閉塞的,雖然症狀不同,但都難以痊癒。

黴毒有寒熱之分,不可不詳。寒毒比較少見,熱毒則很常見。寒毒屬氣,痊癒較慢;熱毒屬血,痊癒較快。寒毒症狀輕緩,看似容易治療,熱毒症狀劇烈猛烈,看似危險。此外,寒毒患者面色皓白如常,熱毒患者面色慘淡暗啞,變化不定。寒毒引起的瘡瘍多年不癒,但病情不嚴重;熱毒引起的瘡瘍則迅速蔓延擴散,病情加劇,這就是區別所在。世上的醫生不懂這些,一概而論,治療方法錯誤,誤診的人很多。(拙軒曰:梅毒分寒熱,這是翁先生的獨到見解,非有豐富經驗者不能如此診斷。)

流注的膿液,由稠變稀,並不是好兆頭。如果膿液停止,只有鮮血淋漓,雖然病人還能吃東西,精神也很好,但很快就會死亡,不可輕忽。這與產後出血的徵兆相同。(敗液流注經常出現這種徵兆,是最危急的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