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哲醫話》~ 卷上 (20)
卷上 (20)
1. 和田東郭
兩脅凝結者,直灸章門,則易激動。因先灸風市,則反奏效也。凡灸艾易激者,可善解此理。病在上者,先灸足,漸及腰,則上部寬不激動。因灸其部分,則奏全效也,是與大柴胡湯證候而阻其藥者,反與理氣湯利其氣,而後事疏通則不激同理。灸藥之於疾病,豈有二致哉。
妊娠下部有水氣,至產後不瘥,惡露不下,氣息促迫者,先利其水,則惡露亦通。治發狂用瀉心湯紫丸者,奪取諸快利胸膈也。東洞先生治龜胸龜背以紫丸者,恐不過此意。產後腳膝痿弱與紫丸者,亦疏通胸膈氣以下達也。
癥癖沖逆心下及脅下者,其所沖之眼必為邪視,又有因癖之左右而自異大小者。
妊娠嘔吐不止,水分動甚者,小半夏,加茯苓湯、粳米、薯蕷、生芐奇中。若中氣虛極者,香砂六君子湯加粳米,各㕮咀為炒黑,別入洋參一分,水煎少少服之效。
暴吐血不止,或暈絕者,灸鳩尾穴數百壯奇效。(失血甚者,最要接續元氣,不可畏其炎焰,專尚寒涼,逐漸消伐其元氣。)
小兒吐乳不止者,對證方中加精品麝香皮效。(大人嘔吐諸藥無效者,麝香、桂心二味為末調服效。)
馬脾風、麻疹、丹毒三種,治法略同。而有馬脾風異治者,如無價散是也。(此說太似粗,而細味之有理,精於治療者自知之。)
余嘗讀先生所著《傷寒論正文解》,深知其識見超乘於古人。又讀導水瑣言,養嬰瑣言,大見其治術入神品。特如方意解穿鑿臆斷,或戾古人立方之意,蓋方論創於成無己。而吳昆、李中梓、柯琴、汪昂諸家,各有發明,然或有擇焉未精,語焉未詳者,方意之難解。振古而然,豈止此書哉。(拙軒曰:方意解一書極辨矣。要之一家言,僕亦不能信焉。)
白話文:
和田東郭
兩肋脹痛的人,直接灸章門穴容易加重病情。但如果先灸風市穴,反而會有效果。凡是灸艾容易加重病情的情況,都可以好好理解這個道理。疾病在上半身的人,應該先灸腳部,逐漸向上灸到腰部,這樣上半身就不會加重病情了。因為灸其相關部位,就能收到全面的療效,這與大柴胡湯證候而阻礙藥效的情況相同,反之,用理氣湯疏通氣血,然後再進行其他治療,就不會加重病情,灸法和藥物治療疾病,道理是一樣的。
孕婦生產後下腹部有水腫,惡露不下,呼吸急促,應該先排出體內的水分,然後惡露才能排出。治療產後發狂,用瀉心湯和紫丸,是為了快速疏通胸膈之氣。東洞先生用紫丸治療龜胸龜背,大概也是這個意思。產後腳膝無力,用紫丸也是為了疏通胸膈之氣,使其下達。
腹部脹痛,衝擊到心窩和脅肋,這種情況下,患者的眼睛一定會斜視,而且由於脹痛部位的不同,兩邊的腫塊大小也會不一樣。
孕婦嘔吐不止,體內水分積聚嚴重,可以用小半夏加茯苓湯、粳米、山藥、生薑。如果中氣極度虛弱,則用香砂六君子湯加粳米,將藥材炒黑研磨成粉,另加西洋參少許,水煎服用,效果很好。
突然吐血不止,或者昏迷不醒,灸鳩尾穴幾百壯,效果奇佳。(失血嚴重的人,最重要的是補充元氣,不要害怕灸法產生的熱量,而使用寒涼的藥物,反而會漸漸耗損元氣。)
嬰兒吐奶不止,可以在原方基礎上加少許麝香。成年人嘔吐,各種藥物都不見效的,可以用麝香和桂枝研磨成粉服用,效果很好。
馬脾風、麻疹、丹毒三種病的治療方法大致相同。但馬脾風也有不同的治療方法,例如無價散。(這個說法太粗略了,但細細品味卻有道理,精通治療的人自然明白。)
我曾經讀過先生所著的《傷寒論正文解》,深知先生的見解超越古人。又讀過先生的《導水瑣言》、《養嬰瑣言》,更加見識到先生的醫術高超。只是對於一些方劑的解釋,過於牽強附會,或者違背了古人用藥的本意,因為方劑的理論創立於成無己。吳昆、李中梓、柯琴、汪昂等諸家,各有自己的見解,但有些選擇不夠精確,闡述不夠詳細,方劑的含義很難理解。古往今來都是如此,豈止是這本書呢?(拙軒說:方劑解釋這本書已經非常精闢了。但是,僅僅是某一家之言,我也不敢完全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