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哲醫話》~ 卷下 (2)
卷下 (2)
1. 永富獨嘯庵
傷寒二三日,心下痞硬,脈沉數者,後為大患,可微吐之。(傷寒行吐,不可過二三回。得一快吐則止,用瓜蒂三分若五分。其治一逆,則急者促命期,緩者為壞證。)
傷寒與承氣湯不得下者,當行吐方,而後再下矣。(此諺所謂欲得南風,先開北牖之意。尿閉亦有此法。陳修園曰:譬之滴水之器,閉其上竅,則下竅不通,去其上竅之閉,則水自通矣。用補中益氣湯或吐法甚妙是也。)
傷寒外證已解,胸中有停痰宿水者,微吐之。
月事積年不來,心下痞硬者,及淋疾濁證心下痞硬諸藥無驗者,當先與吐方,而後服對證藥。
痿躄初起,暨病將發者,其心下有痞,則先吐之為佳。(荻元凱曰:暴得痿病,腰股兩足皆不遂,脈滑而有力者,宜先與吐方,而後用烏附劑。)
欲決病之治不治,定死生之期者,當審腹中虛實。凡候腹之法,如易而實甚難,何則。有如虛而實者,有如實而虛者,有因邪而虛邪祛而實者,有因邪而實邪祛而虛者,其決得於手而應於心,父不可以喻子焉。
水陸草木之花實不一,有乍開乍落者,有倏花倏萎者,有花盛而無實者,有無花而結實者,有花小而長存者,有花大而乍落者。疾病之染人亦如此,醫當察其開落之機,慎芟刈之期。
醫為病制,則雖藥峻劑大,其病不易治也。醫制病,則雖藥慢劑下,其病可治也。醫宜謀諸未病之日,徵諸既病之日矣。(拙軒曰:醫為病制,醫制病,語極妙。醫書中無此文字,學者免為病制之醫則難矣。)
閱諸病者,不治而自愈者,百人之內不過六十。其餘四十,十人者必死證,十人者難治,十人者險證,非良醫不能救,特下工所療者,十人耳。世醫不知此區別,漫忽施治,取狂妄之名,遂歸罪於古方,何不省之甚哉?余奉古方以汗吐下之方療癲癇、勞瘵、喘息、鼓脹、膈噎之類數年,始知此區別,診視不迷,左右逢源。而後信古人之技,不在既病,而在未病也。
白話文:
永富獨嘯庵
傷寒發病二三日,胸口痞塞堅硬,脈象沉而數,這是日後將成大患的徵兆,可以稍微催吐。(傷寒用吐法治療,不可超過二三次。只要吐得暢快就停止,可用瓜蒂三分或五分。若治療失當,病情危急者將加速死亡,病情緩和者則會變成難治的病症。)
傷寒服用承氣湯卻沒有效用的,就應該使用吐法,然後再用下瀉的方法。(這就像俗話說的「想要南風,先打開北窗」一樣。尿閉也可用此法。陳修園說:就像盛水的器皿,如果上方的開口堵塞了,下面的開口也就不通了,只要打開上面的開口,水自然就會流暢了。使用補中益氣湯或吐法,妙就妙在這裏。)
傷寒的外部症狀已經消失,但胸中還有停滯的痰飲者,可以輕微催吐。
月經多年不來,胸口痞塞堅硬者;以及淋病濁邪導致胸口痞塞,各種藥物都無效者,應該先使用吐法,然後再服用針對病症的藥物。
痿病初期,或疾病將要發作時,如果胸口有痞塞,先催吐最好。(荻元凱說:突然得痿病,腰部、大腿和雙腳都不靈活,脈象滑利有力者,應該先使用吐法,然後再服用烏頭附子湯。)
想要判斷疾病能否治癒,決定生死期限,就必須仔細觀察腹部虛實。判斷腹部虛實的方法,看似容易實則很難,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有虛而實的,有實而虛的,有因邪氣導致虛弱,邪氣去除後反而變實的,有因邪氣導致實證,邪氣去除後反而變虛的。這必須憑藉經驗判斷,憑藉心領神會,無法用言語教導後人。
水陸草木的花果各有不同,有的迅速開放又迅速凋謝,有的花朵盛開卻無果實,有的沒有花卻能結果,有的花朵小而持久,有的花朵大而迅速凋謝。疾病感染人體也像這樣,醫生應該觀察疾病的盛衰變化,謹慎選擇治療的時機。
醫生順著病情治療,即使藥物猛烈劑量大,病情也不容易治癒;醫生掌控病情,即使藥物緩和劑量小,病情也能治癒。醫生應該在疾病發生之前就做好預防,並在疾病發生之後積極治療。(拙軒說:「醫生順著病情治療,醫生掌控病情」,這句話非常精妙。醫書中沒有這樣的文字,學習者如果不避免順著病情治療,那將很難成為醫生。)
我觀察許多病人,不治療而自行痊癒的,一百人中不過六十人。其餘四十人中,十人是必死之症,十人是難治之症,十人是危險之症,只有優秀的醫生才能救治,只有中等水平的醫生才能治療十人。世上的醫生不知道這個區別,隨意施治,反而落得個狂妄的名聲,並把責任歸咎於古方,真是太可惜了!我運用古方中汗法、吐法、下瀉法治療癲癇、勞瘵、喘息、鼓脹、膈噎等病症多年,才明白這個區別,診斷不再迷茫,應付自如。從此相信古人的醫術,不在於疾病發生之後,而在於疾病發生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