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哲醫話》~ 卷下 (25)
卷下 (25)
1. 多紀桂山
小兒吐乳雖數端,大要不過虛實二途。蓋有胎元胃虛,不能消化乳汁以分布下部而吐者,有飲乳過食,結成癖積,拒格新乳而吐者,又有胎毒潛伏於腸胃之間,格拒乳汁,或兩者相搏,遂為頑涎,結聚胸膈而吐者。此證特多富貴,而貧賤最少。故治法宜清涼者多,而又有宜溫補者,又有不拘攻補從中治消痰化食降氣殺蟲以奏效者,當審其證而治之。
虛勞及極虛證。間有手指末節以下腫黑者,蓋經脈不能盈四末,而瘀血敗惡之所致,未知前人言及否。
余曾聞之於太田隆元水腫並腳氣心下痞硬者,有辨衝心與痞之訣。其痞浮顯,按之易知者,無沖沖之患。其痞沉著,按之難認者,反生不測之變。宜潛心辨之。
久病不問何證,脅肋露歧骨如皺襞者,得生少。
仲景曰:少陰病,脈微細,但欲寐,此少陰邪深入里,陽氣衰竭故也。不止傷寒,諸久病語話飲食之際亦眠者,死候也。
《證治要訣》曰:諸中風忽吐出紫黑色者死。驗之於諸病皆然,不止中風也。
醫者對病人未診之前,問其證候,胸中預擬其方。則診畢後反失其真諦,宜虛心精診,而後熟慮下按矣。
俗所謂疝瀉、疝痢、疝淋者,醫書所謂氣瀉、氣痢、氣淋是也。
欲識古人臨證施治之妙,莫如善讀其治驗。予將掇其精英,類為一書,而年老未果,哀矣。(讀前輩成案,可拓後學之心胸。擴群醫之見解,第變通則在善學耳。)
月信痛,用桃核承氣湯加附子效。蓋本諸喻氏《寓意草》治傷寒後腰痛按。(一說云柳沜所發明。)
木乃伊、血竭二味,等分為丸,能治乾血勞。蓋木乃伊活達瘀血,振興真元故然。
半夏厚朴湯加浮石,以治梅核氣奇效。
麻疹餘熱不解者,宜柴胡四物湯。(茝庭曰:疹後大抵主清潤。故宜此方。)
諸大患卒發嘔者,多不治,如腳氣衝心最然。
今時稱淋者,多屬黴毒,《瘡瘍經驗全書》所謂內注下疳,(用小柴胡加龍膽、車前子者。)《證治要訣》所謂小便注杆甘瘡類也,不可與古淋混治。(東郭亦有此說,而考證未確。)
一奴隸患手大指觸物,則氣宇鬱塞,不可名狀,諸治無效。余以為血氣流注,與活絡流氣飲速愈。
《痰火點雪》云:勞疾左脅痛不能轉身者,此乃肝葉已干,名為乾血痛,肝經已絕,死不治。此說本於《直指方》,而其證今多有之。醫誤認為肝積,與熊膽等無寸效,宜矣。(山田業廣曰:《素問·刺禁論》肝生於左,肺藏於右。其所謂生者,言生長其氣於左。凡《素問》中言,生者皆同,言左者,非言位置,肺藏於右亦然。
驗之於實際,病在左者,宜疏肝瀉肝,可以見也。)
《祝氏心醫集》云:瘧疾每日如期而至,名曰瘧信。此當原證發散,未可直攻,未可截也。或前或後,此正氣漸旺,邪將不容,名曰瘧衰。方可截之試之甚理。
白話文:
小兒吐奶的原因雖然很多,但主要不外乎虛和實兩種情況。一種是嬰兒先天脾胃虛弱,無法消化乳汁,使其順利向下傳導而吐奶;另一種是餵奶過多,在體內積成病症,導致新餵的奶水被阻擋而吐奶。還有可能是胎毒潛伏在腸胃中,阻礙乳汁消化,或兩種情況同時發生,形成頑固的痰涎,積聚在胸膈導致吐奶。這種情況在富貴人家的小孩身上特別多見,而貧困人家的小孩則很少。因此,治療方法應該以清涼為主,但也有需要溫補的,也有不拘泥於攻補,而是從中間入手,以消痰化食、降氣、殺蟲等方法來達到療效,應該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診斷和治療。
虛勞和極度虛弱的病症,有時會出現手指末端以下腫脹變黑的情況,這是因為經脈的氣血無法到達四肢末端,導致瘀血和敗壞的血液停滯在那裡,不知道前人是否提及過這種情況。
我曾聽太田隆元說過關於水腫、腳氣、心下痞硬的辨別方法,其中區分「衝心」和「痞」非常關鍵。「痞」的症狀如果明顯、浮在表面,按壓時容易察覺,就沒有衝心的危險;而「痞」的症狀如果沉在裡面,按壓時難以察覺,反而可能產生難以預料的變化。應該用心辨別。
久病不癒,無論是什麼病症,如果出現肋骨外露,像皺紋一樣,這種情況往往預示著生命垂危。
張仲景說過,少陰病的脈象微弱而細微,患者只想睡覺,這是因為少陰的邪氣深入體內,導致陽氣衰竭。不僅是傷寒,其他久病的患者如果在說話或吃飯時也想睡覺,也是臨終的徵兆。
《證治要訣》中說,各種中風突然吐出紫黑色的血,是死亡的預兆。經過驗證,這種情況在各種疾病中都適用,而不僅僅是中風。
醫生在給病人看病之前,先詢問病情,然後在心中預先擬定處方,這樣反而會失去診斷的真實性。應該虛心仔細地診斷,然後經過充分考慮,再下結論。
俗稱的疝瀉、疝痢、疝淋,就是醫書上說的氣瀉、氣痢、氣淋。
想要了解古人臨證施治的精妙之處,最好的方法就是仔細閱讀他們的醫案。我打算收集他們的精華,整理成一本書,但是因為年紀大了,未能完成,真是令人悲哀。(閱讀前輩的成功醫案,可以開闊後學的視野,擴展醫生的見解,但關鍵在於要善於學習和變通。)
月經疼痛,使用桃核承氣湯加附子,效果很好。這個方法是根據喻氏《寓意草》中治療傷寒後腰痛的方法而來的。(另一種說法認為是柳沜發明的。)
木乃伊和血竭這兩味藥,等量磨成丸,能夠治療乾血勞。這是因為木乃伊能活血化瘀,振奮真元。
用半夏厚朴湯加浮石,治療梅核氣有奇效。
麻疹餘熱不退,應該用柴胡四物湯。(茝庭說:麻疹之後大多應該以清潤為主,所以適合用這個方子。)
各種大病突然發生嘔吐,大多難以治癒,例如腳氣病引發的衝心症狀就更是如此。
現在人們所說的淋病,很多屬於梅毒,《瘡瘍經驗全書》中說的「內注下疳」,(可以用小柴胡湯加龍膽、車前子治療)和《證治要訣》中說的「小便注杆甘瘡」是同類疾病,不能和古代的淋病混淆治療。(東郭也有這種說法,但是考證不夠確切。)
有個奴隸,大拇指碰到東西,就會感到氣血鬱結,難以言喻,各種治療方法都無效。我認為這是血氣運行不暢,使用活絡流氣飲很快就治好了。
《痰火點雪》中說:勞病導致左脅疼痛,不能轉動身體,這是因為肝臟已經乾枯,叫做乾血痛,是肝經衰竭的表現,無法治癒。這個說法來源於《直指方》,而且現在這種情況很多。醫生誤認為是肝積,用熊膽等藥物完全無效,這是理所當然的。(山田業廣說:《素問·刺禁論》中說肝生於左,肺藏於右,這裡的「生」指的是肝氣在左邊生長。凡是《素問》中提到「生」的都是這個意思。所謂的「左」並非指位置,肺藏於右也是同樣的道理。
從實際情況來看,疾病如果發生在左側,應該疏肝瀉肝,這樣才能見效。)
《祝氏心醫集》中說:瘧疾每天按時發作,叫做瘧信。這時應該從根源上疏散邪氣,不能直接攻伐,也不能截斷它。如果發作時間提前或延後,這說明正氣漸漸旺盛,邪氣將被排斥,叫做瘧衰。這時才可以截斷它,試驗一下很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