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哲醫話》~ 卷上 (26)
卷上 (26)
1. 荻野臺洲
血證脈弦數者,有不測之變,可恐矣。
下利兼腳氣者難治,以下焦虛故也。其他下部有舊疾而並腳氣者,不可不慮。癲癇有因蓄血者,當卒倒吐涎沫時,必咯血乃可去其蓄血。一婦人有此證,新產後霍然愈,乃蓄血盡故也。
喉癬間有屬胃熱者,宜涼膈散類。
腸癰看法,往來寒熱者屬右厥陰,無寒熱者屬左陽明,是為左右別。又一種有二便共閉者,為小腸疽,詳於《外科大成》。夫病在大腸則大便閉,在小腸則便閉,在中央則二便共閉,理當然。而小大腸癰多在右,其在中央者形如硬塊,或於小便閉易混,學者宜於活物上而活看耳。
治方不拘三癰:宜選用如神湯,四味薏苡仁湯,大黃牡丹皮湯。又有陰證者,當行附子也,若與下湯仍不通者,癰發於腸中,妨塞便道也。又便腸垢者,宜四味薏苡仁湯加大黃,最初宜如神加大黃湯。一等重者,為大黃牡丹湯也。
纏喉風與喉痹易混。纏喉風發於喉中深處,不可針。喉痹發於淺處宜針,若其腫深者,可吹入礬蠶。喉痹宜玄參、升麻,或清咽利膈湯,副用冰硼散。纏喉風即有一方主之。(按:一方未詳,余與以驅風解毒湯加桔梗、石膏捷效。)
血虛腫氣似黃胖,其腫雖及右肘上不及左者,專在血分而不在氣分也。古人以左右分氣血,可謂不誣矣。
肺癰其初痛陰陰咳則引胸中。而其痛多在左,治宜在始萌。若至其吐膿如米粥,則百可治一二耳。
痘發熱後不見點,通身腫滿而死者,是表伏之證也,名曰肉脹。治方早與反鼻劑可發表。
齒痛宜當歸建中湯者,外以黑砂糖擦痛處則捷效。黑砂糖亦貼陰囊癜風,並牛皮癬不堪癢者立應。
口腫有牙宣與胃熱之辨,牙宣者,上齒或下齒必發於一方,而後波及上下,如胃熱則否。且雖兩證同出膿血,牙宣者膿多,胃熱者少,是為其別。牙宣宜滋陰降火湯,胃熱宜清胃加生芐類。骨槽風自胃熱來者,宜楊梅一劑散。
婦人妊娠七月以上,當與當歸芍藥散,逐水理血,否則分娩後多患下利也。又產後下利者,多因腸胃為胎壓制者,一時得舒暢而水氣下奔也,不如乘其勢與生薑瀉心湯,以盡水氣也。
產後咳嗽,多水浸肺之所為,其治與下利略同。
痛風者,風熱入骨節也,可發汗。宜麻黃湯,桂枝芍藥知母湯亦主之。表證罷,當以禹功散下之。
三井某年二十有餘,腹中拘急,大便硬,飲食如常,但欲眠不能眠,來請診。診曰:子不能眠者,非心氣之所為,其病在胃中。經曰:胃不和則臥不安是也。乃與桂枝加芍藥大黃湯,一劑而知,九劑而愈。
婦人積年有水塊痛不解,或吐瘀液如淡黑色者,或如赤豆滓者,宜溫脾湯,副用應丸。若有蓄血者,右脈閉塞莫怪,是血壓經也。又不論何病,右脈閉塞者,脾胃衰也。不可不知。
白話文:
荻野臺洲
血證脈象弦數有力者,預後情況難料,非常危險。
下痢同時伴有腳氣,難以治療,這是因為下焦虛弱的緣故。其他下體有舊疾,又併發腳氣的,更要小心謹慎。癲癇若因蓄血引起,發作時突然倒地,口吐涎沫,必須咯血才能排出積聚的血液。曾有一婦人患此症,產後突然痊癒,就是因為蓄積的血液排盡了。
喉嚨長癬,有些屬於胃熱引起的,宜用涼膈散類藥物。
腸癰的判斷,寒熱往來者屬於右厥陰經,沒有寒熱者屬於左陽明經,這就是左右的區別。還有一種二便不通者,為小腸疽,詳見《外科大成》。疾病位於大腸則大便不通,位於小腸則小便不通,位於二者之間則二便皆不通,這是很自然的道理。而大腸和小腸的癰腫多發生在右側,位於中間者形狀像硬塊,容易和小便不通混淆,學習者應在活體上觀察才行。
治療腸癰不必拘泥於三種癰腫的區別:宜選用如神湯、四味薏苡仁湯、大黃牡丹皮湯。如果是陰證,應加入附子。如果服用下瀉的湯藥仍不通,則癰腫已深入腸中,阻塞了排便的通道。若大便有腸垢,宜用四味薏苡仁湯加大黃,初期宜用如神湯加大黃湯。病情嚴重者,則用大黃牡丹湯。
纏喉風和喉痹容易混淆。纏喉風發生在喉嚨深處,不可針刺。喉痹發生在淺處,可以針刺,如果腫脹很深,可以吹入礬蠶。喉痹宜用玄參、升麻,或清咽利膈湯,輔以冰硼散。纏喉風也有一方主治。(注:此方不詳,我認為用驅風解毒湯加桔梗、石膏效果較好。)
血虛腫脹,看起來像黃胖病,腫脹雖然到達右肘上卻未達左肘者,病變只在血分,不在氣分。古人以左右區分氣血,可謂相當準確。
肺癰初期,隱隱作痛,咳嗽會牽引胸中作痛。疼痛多在左側,治療宜在病初萌發時。如果已經吐出膿液如同米粥,則治愈的可能性很小了。
痘疹發熱後不見疹點,全身腫脹而死亡者,是邪氣伏於肌表之證,叫做肉脹。治療要及早服用發汗解表的藥物。
牙齒疼痛者,宜用當歸建中湯,並在外用黑砂糖塗抹疼痛處,效果很快。黑砂糖也可外敷陰囊濕疹、牛皮癬等奇癢難忍的皮膚病,療效迅速。
口腫有牙宣和胃熱之分,牙宣者,先從上齒或下齒一側開始,然後波及上下,而胃熱則不然。而且雖然兩種病症都排出膿血,牙宣者膿多,胃熱者膿少,這是二者的區別。牙宣宜用滋陰降火湯,胃熱宜用清胃藥加生芐類藥物。骨槽風由胃熱引起的,宜用楊梅一劑散。
婦女妊娠七個月以上,應服用當歸芍藥散,以利水消腫,調和氣血,否則分娩後容易下痢。又產後下痢者,多因腸胃受胎兒壓迫,分娩後腸胃舒展,水氣下注所致,應趁此機會服用生薑瀉心湯,以盡除水氣。
產後咳嗽,多因肺部積水所致,其治療方法與產後下痢大致相同。
痛風,是風熱之邪侵入骨節所致,可以發汗治療。宜用麻黃湯,桂枝芍藥知母湯也主治。表證消除後,應用禹功散攻下。
三井某,年二十餘歲,腹部拘急,大便乾燥,飲食如常,但想睡卻睡不著,來求診。診斷:你睡不著不是心氣的問題,病在胃中。《內經》說:「胃不和則臥不安」,正是這個道理。於是給他服用桂枝加芍藥大黃湯,一劑藥見效,九劑藥痊癒。
婦女多年患有水塊,疼痛不止,有時吐出瘀血,顏色淡黑,或像赤豆渣一樣,宜用溫脾湯,輔以應丸。如果伴有蓄血,右脈搏動遲緩或不能捫得,不必驚奇,這是血液阻塞經脈的緣故。無論何病,右脈搏動遲緩或不能捫得者,都說明脾胃虛弱,不可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