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哲醫話》~ 卷上 (27)
卷上 (27)
1. 荻野臺洲
因蓄血腹大脹滿者,與血蠱異,其證發作有時,或至夜而脹,至旦則減之類,與桂枝茯苓丸料效。
小兒卒下利發搐搦死者,所謂真中也,先與附子理中湯。餘數年雖欲覃志焦神救活之,未得其肯綮。
吐乳者,專用治吐乳一方,此證漸劇搖頭者不治。
急驚風者,宜桂枝甘草龍骨蠣牡湯。慢驚風因攻擊發者尤屬虛,可禁針,宜甘草、乾薑,或芍藥甘草湯、抱龍丸,《幼幼集成》用靈砂亦效。
諸病拘急者屬閉證,倉卒勿錯置,必有開期。縱使至死,一旦解而蘇。
崩漏輕者,宜當歸煎。重者,理中湯。其最劇者,加附子,兼餌食牛肉更佳。
芽兒衄血且鼻塞者,皆屬胎毒,宜五香加大黃湯。又育不育之辨,大抵俟五十日判然。詳於《千金方》。
風水腫自面來。經曰:面腫者風,足頭腫者曰水是也。
諸瘡翻花者,因榮衛衰也,宜黃耆劑。又痔疾翻花者,胃氣下陷也,宜升提劑。
痧病或以為《左傳》所謂蜮,又云蟲名沙工。吐沙人中之則為此證,此皆就沙字為說也。按:此病本自沙漠之南來,故名痧。猶痘自北虜來,因名虜瘡。疳瘡自廣東來,因名廣瘡也。不可深拘焉。
濕痹但痹而無痛,其初痿弱,後發拘急也。病在表者當發汗,手足屈而不可伸者,宜四物湯加犀角、桂枝。
一婦人年四十餘,左足腫膝大而痛,不能步行者有年於茲,來請診。余診曰:此證似鶴膝風而非也。鶴膝者,膝腫大而膝以下必瘦。今不瘦者,是帶下所使。而其病在表,可發汗,乃與楊梅一劑散,痛漸止,更逐帶下毒而全愈。
臟毒者,五毒鬱熱流注之所致也。其形狀與痔漏類難辨識,然痔發於肛之左右,而不關任督之脈,臟毒發於任督之脈,而不關肛之左右,是為別也。臟毒破血不止者,宜補血湯加乾薑、附子,兼用獨參湯。
風懿舌根如痿,言語不了然者,蓋中風之類也。又有痰迷心竅,舌強而語言不如意者,甚相似。然風懿者屬陰多不治,痰迷者屬陽多治。其痿者與強者,其治自別也。
肝瘍古來無明辨。此證肝臟中生瘍,後見腹中,故不治。其初當脊之右肝臟之裡而發者,或可治,宜透膿散。此病與流注易混,世醫動以肝瘍為流注誤矣,蓋肝瘍比流注甚少也。
鱉瘕在右肋下而冒胃,按之則堅不痛,是屬飲癖。不早治,則後必至脹滿不可治,用白馬溺為妙。
肺痛證《張氏醫通》特論之。初起當中府雲門而痛,後或吐血而死為難治。其初輕者,宜沉香降氣湯類。稍重者,宜補中益氣湯合生脈散。
肺癰痛而咳,肺痿咳而不痛,肺痛不咳而痛。肺癰痛在一陽者可治,在二陽者難治。(按:末二句難解,姑書俟考。)
懸癰生於會陰之側,多由濕毒,臟毒生於會陰,真中陰毒腫自會陰上斜向肛門之傍,膿潰如刀割狀,三者相似而異。懸癰、臟毒,宜朴硝、石榴皮之劑,陰毒宜內托劑。
白話文:
荻野臺洲
腹部因蓄血脹滿的,與血蠱不同,症狀發作有時,有時晚上脹,到早上就減輕,可以用桂枝茯苓丸治療。
小兒突然腹瀉抽搐而死,這是真正中了邪,先用附子理中湯。即使過了幾年想盡辦法救活,也無法成功。
吐奶的,專用治療吐奶的藥方,如果症狀加重且搖頭的,則不治。
急驚風,要用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慢驚風因外邪入侵而發病的,多屬虛證,不宜針灸,宜用甘草、乾薑,或芍藥甘草湯、抱龍丸,《幼幼集成》中用靈砂也有效。
各種疾病導致肢體拘緊的,屬於閉證,緊急情況下不要錯誤處理,一定有開通的時機。即使到了死亡邊緣,也有可能突然好轉而痊癒。
崩漏輕微的,用當歸煎劑。嚴重的,用理中湯。最嚴重的,加附子,再吃牛肉更好。
嬰兒鼻出血且鼻塞的,都屬於胎毒,用五香加大黃湯。至於能不能生育,大致在五十天後就能判斷。詳細情況可參考《千金方》。
水腫從臉部開始,經書上說:「臉腫是風,腳和頭腫是水。」就是這個意思。
各種瘡瘍潰爛的,是因為營衛虛衰,要用黃耆藥方。痔瘡潰爛的,是胃氣下陷,要用升提的藥方。
痧病,有人認為是《左傳》中所說的蜮,也有人說是蟲名沙工。沙子進入人體就會導致這種病症,這些說法都是從「沙」字推測的。其實這種病本來是從沙漠以南傳來的,所以叫痧。就像痘瘡從北方遊牧民族那裡傳來,所以叫虜瘡;疳瘡從廣東傳來,所以叫廣瘡。不必過於拘泥於這些說法。
濕痹只是關節腫痛而沒有疼痛,初期肌肉萎軟,後來才會出現關節拘緊。病在表證的應該發汗,手腳彎曲不能伸直的,要用四物湯加犀角、桂枝。
一位四十多歲的婦女,左腳腫,膝蓋腫大且疼痛,多年不能行走,前來求診。我診斷說:這個症狀像鶴膝風,但又不是。鶴膝風是膝蓋腫大,膝蓋以下一定消瘦。她沒有消瘦,是帶下病導致的。而且她的病在表證,可以發汗,就給她用了一劑楊梅散,疼痛逐漸減輕,然後再治療帶下毒,就完全治癒了。
臟毒,是五種毒邪鬱積化熱流注所致。其形狀與痔漏相似,難以區分。但是痔瘡長在肛門左右,不涉及任脈督脈;臟毒長在任脈督脈,不涉及肛門左右,這就是區別。臟毒破血不止的,要用補血湯加乾薑、附子,並同時服用獨參湯。
舌根痿軟,說話不清的,是中風之類。還有痰迷心竅,舌頭強硬,說話含糊不清的,也很相似。但是舌根痿軟的屬於陰證,大多數不治;痰迷心竅的屬於陽證,大多數可以治癒。舌頭痿軟和強硬,治療方法自然不同。
肝瘍古來沒有明確的辨證。這種病是肝臟內生出癰瘍,後來才出現在腹部,所以不容易治療。如果最初長在脊椎右側肝臟內側發生的,或許可以治療,要用透膿散。這種病容易與流注混淆,世醫常把肝瘍誤認為流注,其實肝瘍比流注少得多。
鱉瘕長在右肋下,侵犯胃部,按壓時堅硬但不疼痛,這是飲癖。如果不早治療,以後就會脹滿,無法治療,用白馬尿效果最好。
肺痛的症狀,《張氏醫通》有專門論述。初期在中府、雲門穴疼痛,後來可能會吐血而死,很難治療。初期輕微的,要用沉香降氣湯之類的藥方。稍重一點的,要用補中益氣湯合生脈散。
肺癰疼痛且咳嗽,肺痿咳嗽而不痛,肺痛不咳嗽而痛。肺癰疼痛在一個陽位可以治療,在兩個陽位就難治。(按:最後兩句很難理解,暫且寫下來,等待考證。)
懸癰長在會陰旁邊,大多是由於濕毒;臟毒長在會陰,是真邪中陰毒腫塊從會陰向上斜向肛門旁邊,膿液潰爛像刀割一樣,這三種病相似卻不同。懸癰、臟毒,要用朴硝、石榴皮的藥方;陰毒要用內托的藥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