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哲醫話》~ 卷上 (31)
卷上 (31)
1. 華岡青洲
解顱初萌,與葛根加朮附湯,時以紫圓攻之則愈,若漸甚如斗大者不治。又小兒四肢痿弱者,用前方而愈,是其證異而其毒同也。若痿弱脊骨突起者,及左右證異如偏枯者,不能急愈。
凡欲用麻沸散,先與半夏瀉心湯疏心下,而後不用之,則不能奏效。(此法自奧村叟吐法脫化來。)
夫欲與麻沸散,宜審其證。若血色不爽,胸中有滯痰宿水,或心下痞硬者,不可與之。先治其證候,而後不施之,則誤人不鮮。又服麻沸散不瞑眩,則不可施術,誤施術則亦害人矣。
服麻沸散瞳子散大,脈弦數者,是為瞑眩之候。
發癇角弓筋惕,氣急促迫,或叫呼者,與甘草乾薑湯效。
委中毒初發寒熱甚,委中腫痛,後黑色腐壞,針之黑血出無膿氣,膝蓋肉脫,宛如天刑病,人證固屬不治。
氣瘤氣癭不可妄下手,反生害。
痙病初發,必兩腮剛強,先與葛根湯,可針於合谷及髮際則治。若見脫候者,十全大補湯加荊芥、附子,兼用豆淋酒加荊芥。然角弓反張甚,水藥不下咽者,及口開者,不治。(傳云:痙病握手者刺合谷穴,其深一寸五分或二寸,刺髮際以淺為佳,鐵針尤良。)
破傷風其初項背強,或言語謇澀寒慄者可治,宜葛根湯、續命湯類,無患子、虎杖莖二味煎服亦效。若至角弓反張,則多難治,產後痙病亦同此法。
痙病脈浮澀為吉,若浮數者必再發。
一婦年五十餘,患舌疳,其形舌傍疳蝕如翻肉,而腐爛及於齒齦,乃以腐藥拔去其翻肉,服以黃連解毒湯,而外用熏藥者,凡百日,餘毒盡,病痊愈。
行熏藥者,後不用下劑,則無全功。舌疳者,用紫圓。若由黴毒者,龍門丸主之。
近世患真流注者,甚少,今見流注狀者,身體必為瘡痕,與《外科正宗》所論大異。
一人年二十餘,腋下漫腫,按之少痛,其狀似痞癖,而其左足有瘡痕,因為外因流注,與越婢加朮附湯,時時以紫圓下之愈。
留飲兼蓄血者,非精腹候,則難得其辨。
鶴膝風或結頑毒固難拔者,宜烏頭湯、桂枝加朮附湯等,加角石。凡治毒難動者,為角石專長。
黴毒上攻凝結頭項者,與桂枝湯,加茯苓、蒼朮、烏頭、細辛、防風,兼用消毒丸。
苓桂朮甘湯加附子,能治黃胖病。胸中有動氣者,為鐵粉、蜀漆主治。
㿗疝施針刺,清水出者,不膿潰。血水交出者,必膿潰。膿潰者,反易治。
腸痔血出者,實證也,水血交出者,虛證也。
乳岩有經水者易治,經水斷者難治。又乳岩者,懷孕則其核忽成大也。
脹滿一證,有因水氣者,有因結氣者。水氣者屬實,故易治。氣結者多虛,故難治。
吉雄元吉曰:患脹滿而死者,荼毗之腸中一塊凝然存,視之堅硬如石。西洋人曰:腹脹病動脹大管生如肉瘤者,四肢血脈為之妨害,漸至手足削小,或然。
白話文:
華岡青洲
顱骨初次腫脹,可用葛根加朮附湯治療,適時配合紫藥膏外敷,即可痊癒。但如果腫脹逐漸增大,如斗笠般大小,則難以治癒。此外,小兒四肢痿弱,使用上述藥方也能痊癒,可見病症雖異,但病因相同。但若痿弱伴隨脊椎突出,或病症如半身不遂般偏側,則難以快速治癒。
使用麻沸散前,應先服用半夏瀉心湯疏通心下部位,否則麻沸散將無法發揮效用。(此法源於奧村叟的吐法演變而來。)
施用麻沸散前,務必仔細診察病症。若面色晦暗,胸中有痰飲積滯,或心下痞硬,則不可使用麻沸散。應先治療這些症狀,再決定是否使用麻沸散,否則容易誤事。另外,服用麻沸散後若沒有出現瞳孔散大的瞑眩反應,則不可進行手術,誤施手術也會危害病人。
服用麻沸散後瞳孔散大,脈搏弦數,這是瞑眩反應的徵兆。
發作癲癇,角弓反張,肌肉抽搐,呼吸急促,伴隨哭喊,可用甘草乾薑湯治療。
委中穴中毒,初期寒熱明顯,委中穴腫痛,後期皮膚變黑腐爛,針刺後排出黑色血液,無膿液,膝蓋肌肉萎縮,如同天譴一般的疾病,此症狀通常難以治癒。
氣瘤、氣癭不可隨意施針,反而會加重病情。
痙攣病初發,必伴隨兩腮肌肉僵硬,應先服用葛根湯,並可在合谷穴和髮際處針刺治療。若出現脫症狀候,則需服用十全大補湯加荊芥、附子,並配合豆豉酒加荊芥。但若角弓反張嚴重,藥物無法吞嚥,或嘴巴張開,則難以治癒。(古籍記載:痙攣病患者握拳時,可在合谷穴針刺,深度約一寸五分或二寸;針刺髮際則宜淺刺,鐵針效果最佳。)
破傷風初期,頸項背部僵硬,或言語不清、寒顫,可以治療。宜服用葛根湯、續命湯等方劑,或用無患子、虎杖莖煎服亦有效。但若發展到角弓反張,則多難治療,產後痙攣病亦同此法。
痙攣病脈象浮澀為吉兆,若脈象浮數,則必會再次發作。
一位五十多歲婦女,患舌疳,舌側潰爛如翻起的肉,腐爛甚至波及牙齦。於是先以腐蝕性藥物去除翻起的腐肉,內服黃連解毒湯,外用熏藥治療,歷時百日,餘毒盡除,疾病痊癒。
使用熏藥治療,事後若不服用內服藥,則療效不全。舌疳可用紫藥膏治療;若由梅毒引起,則以龍門丸治療。
近來患真流注者甚少,現今見到類似流注的症狀,身體上必有瘡痕,與《外科正宗》所述大相逕庭。
一位二十多歲男子,腋下腫脹,按壓略感疼痛,症狀類似痞塊,但其左腳有瘡痕,因外傷引起流注,服用越婢加朮附湯,並間歇使用紫藥膏,最終痊癒。
胸腹積水兼瘀血,若非精通腹部診斷,則難以分辨。
鶴膝風或頑固難治的毒症,宜服用烏頭湯、桂枝加朮附湯等,並加入角石。凡是難以清除的毒症,角石尤為有效。
梅毒上攻,凝結於頭頸部,服用桂枝湯,加入茯苓、蒼朮、烏頭、細辛、防風,並配合消毒丸。
苓桂朮甘湯加附子,能治療黃疸浮腫。胸中有氣體竄動,則以鐵粉、蜀漆為主治。
疝氣施針,若排出清水,則不會化膿潰瘍;若排出血水混合物,則必會化膿潰瘍;化膿潰瘍反而容易治療。
腸痔出血,屬實證;血水混合排出,屬虛證。
乳房腫塊,若伴隨月經,則容易治療;若月經停止,則難以治療。此外,乳房腫塊,懷孕時腫塊會突然變大。
脹滿症,有因水腫引起,有因氣滯引起。水腫屬實證,故容易治療;氣滯多屬虛證,故難以治療。
吉雄元吉說:患脹滿而死者,火化後其腸道中會有一塊凝固物,堅硬如石。西洋人則說:腹脹病,脹大的血管如肉瘤般生長,阻礙四肢血液循環,逐漸導致手腳萎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