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哲醫話》~ 卷下 (4)
卷下 (4)
1. 田中適所
本朝八九十年前,越前有奧村良築者,始闡吐法。而其門人永富鳳介著《吐方考》,荻野元凱著《吐方編》,田中信藏著《醫事談》,皆紹述師說,所裨補不為鮮矣。
白話文:
在我們這個朝代的八、九十年前,越前地方有個叫奧村良築的人,他最先提出吐納的方法。而他的弟子永富鳳介寫了《吐方考》,荻野元凱寫了《吐方編》,田中信藏寫了《醫事談》,這些人都繼承了老師的理論,做了不少補充,讓吐納的方法更加豐富。
汗吐下異法而同歸,可吐而不吐,同於可汗下而不汗下,而世醫或遺吐之一法,故病處於不死不起之際者,比比有之。長門獨嘯庵特得其法,而其所著《吐方考》,皆有徵驗。
白話文:
發汗、嘔吐、瀉下等治療方法雖然不同,但最終目的相同。可以嘔吐而不嘔吐,就如同可以發汗而不發汗。然而,世俗醫生往往忽略了嘔吐這一方法,因此許多患者處於既無法痊癒也無法死亡的狀態。長門獨嘯庵特別精通此法,他所著的《吐方考》中記載的驗方都具有實效。
余從奧村先生學吐方,十餘年而後行之。年不下數十人,頗知其效驗。然至其機變,則非言之所能盡,唯考徵已明,試驗必審,精與識合,膽與信符,而後可庶幾焉。凡欲行吐,當審腹候。按之不得其可吐之候者,雖上下堅實,不可吐之。
白話文:
我從奧村先生那裡學習嘔吐療法,過了十幾年才開始實踐。每年治療的人數不少於幾十位,較為瞭解其療效。然而,至於它的變化和運用,並非言語所能完全表達,只有考證明確,試驗驗證,精確知識與判斷相符,膽量與信心相配,才能逐漸掌握。凡是想進行嘔吐治療,都必須檢查腹部情況。按壓腹部未出現可進行嘔吐治療的症狀,即使上下堅實,也不可進行嘔吐治療。
凡快吐者必快下,上竅開而下竅通也。而張子和更下之數十行,是宜權其勢而斟酌之。
凡行吐法得之於緩病,而後得之於傷寒卒病,則遠害矣。
白話文:
凡是使用催吐療法的,通常也會伴隨使用瀉下療法,因為上方的孔道打開了,下方的孔道也就會跟著通暢。而張子和在使用瀉下療法時會有更多的步驟,這時應該要根據具體情況來進行調節。
通常在使用催吐療法時,如果是用於治療慢性疾病,然後再用於治療感冒或突然發病的情況,這樣就能遠離危害了。
癲癇者,以三聖散吐之,後與鉛丹劑佳。
白話文:
患有癲癇的人,可以使用三聖散催吐的方式治療,之後搭配鉛丹劑治療效果更佳。
喘息腹滿者,不可吐,宜回春紫金丹。若不滿者可吐,宜瓜蒂散。
白話文:
如果你感到呼吸困難和腹脹,不適合進行催吐。建議服用「回春紫金丹」。
如果你只是感到呼吸困難,不伴有腹脹,可以服用「瓜蒂散」。
傷寒汗出不解,胸脅苦滿,不俗飲食,大便或利或秘,舌上白胎,短氣而煩者,當吐之,瓜蒂散主之。失吐者死。
白話文:
如果傷寒發作時,出了汗卻一直無法退燒,胸口兩側脹痛、食慾不振,大便時而腹瀉、時而便祕,舌頭上有白白的苔,感覺喘不過氣來,又焦躁不安,這時候就應該催吐,可以用瓜蒂散來治療。如果無法催吐,可能會導致死亡。
發汗吐下後,心中懊憹結痛者,當吐之,失吐者死。(吐方或指梔子豉湯而言。)
白話文:
在進行發汗或瀉下治療之後,如果心中仍然鬱悶結痛,就必須進一步催吐,不能催吐出來的人會死亡。(催吐的方法或指用梔子豉湯。)
鹽湯吐痰,地黃吐蛔,五苓散吐傷寒,蔥白頭吐頭痛。此數方非能吐人,惟在知其義,對其證而得其法耳。
反胃諸嘔,少腹有塊動悸沖巨里,心中熱痛,飢不能食者,不可吐,吐之必死。
白話文:
用鹽湯催吐痰液,用地黃催吐蛔蟲,用五苓散催吐傷寒,用蔥白莖催吐頭痛。這幾個方法並不是能將人催吐出來,關鍵是要了解它們的原理,對照症狀後正確使用。
汗出而後蒸蒸發熱者,屬胃也。若胸脅滿而嘔者,其熱雖潮,未可遽下之。世醫不知此機,多方誤投,輕至重,重至危。悲矣!
白話文:
出汗後持續發燒的,是胃氣發熱所致。如果胸脅部位脹滿並嘔吐,雖然發熱波浪起伏,但不能貿然用瀉法治療。一般醫生不知道這個道理,亂用各種方法,病情會從輕變重,從重變危。悲哀啊!
下利下重,雖脈洪數,當審其腹候。有宜汗,有宜下,有宜和,不可一概下之。下如魚腦肝,食飲不下,脈細數者,數日死。能食而下膿血,久不已者,以腸癰藥治之。
白話文:
腹瀉嚴重且伴有下墜感,即使脈搏洪大且頻數,也要詳細檢查腹部的情況。
有一些適合用發汗法治療,有一些適合用瀉下法治療,還有一些適合用和解法治療,不能一概而論。
如果腹瀉物像魚腦肝一樣,吃不下東西,脈搏細弱且頻數,幾天就會死亡。
如果能吃東西但是腹瀉膿血,且長時間不癒合,可以用治療腸癰的藥物來治療。
下利咳逆,痛引脅下,不欲飲食,寒熱去來,欲為勞者,急下之,宜十棗湯。
白話文:
腹瀉、乾咳,疼痛延伸到肋骨下方,不想進食,忽冷忽熱,如果想活動,需要立即瀉下,可以服用十棗湯。
醫之臨病,猶將之對敵。苟不得其時,不知其機,則一敗塗地。思之必精,察之必審。而誤者未之有也。書云:惟時惟機。天下之事皆然,不止醫事也。
中風口眼喎斜,或半身不遂者,與瓜蒂散得效,若卒中風者無驗。
白話文:
醫生面對疾病,就像將領對敵人一樣。如果不能掌握時機,不懂得竅門,就會慘敗。思考必須精細,觀察必須仔細。這樣就不會有誤診了。《尚書》上說:「掌握時機是關鍵。」世間萬事萬物都是這樣,不僅僅是醫學。
痿躄多由熱氣上逆,故下焦氣血枯燥,而至足痿。此證必小便頻數,大便秘,後遺尿失禁,甚則下血而死。與吐劑而後與白虎湯為得。
耳病用宣明論瀉青丸效。
白話文:
痿痺多是由於熱氣上升,導致下半身氣血乾枯,最終導致足部萎縮。此病症常見小便頻繁、大便便祕、尿失禁,嚴重時可出現便血而死亡。應先給予催吐劑,然後再給予白虎湯治療。
被灸火發壯熱喘息者,小柴胡加黑豆、牡蠣尤效。
白話文:
對於因艾灸導致發燒、呼吸困難的人,使用小柴胡湯加入黑豆、牡蠣治療特別有效。
腸癰經日屬陰者,薏苡附子敗醬散,加黃耆佳。若痛甚者,加沒藥。
白話文:
如果腸癰持續一天以上,屬於陰證,可以使用薏苡仁、附子、敗醬散,再加上黃耆效果更佳。如果疼痛劇烈,則再加入沒藥。
痘瘡至貫膿時,煩渴悶亂搐搦者,與風引湯效。蓋此證痘科鍵用滿天秋,《活幼心法》用唇砂益元散,而不如此方最捷矣。(拙軒曰:運用自在,雖存於其人。古方之妙也,西土之醫家,或乏此識。藥方之日增月加,職斯之由。)
不由邪氣而口中乾燥者,屬血虛,故虛勞多有之。發熱亦有屬血虛者,不可不知。
白話文:
痘瘡化膿時,患者出現煩渴、煩悶、神志昏亂和抽搐等症狀,可以服用風引湯。因為痘科這個領域,關鍵方劑是滿天秋,《活幼心法》中也用了脣砂益元散,但都不如這個方劑見效快。
(拙軒評語:方劑的運用是靈活的,關鍵在於醫生的技術。古方的妙處就在於此,西方的醫生可能缺乏這種認識。藥方的數量越來越多,這就是原因。)
生薑發開心胸結邪,乾薑溫散心胸寒冷,使用雖多,不過此二端。世醫無深知生干之別者,噫!
休息痢屬疝者,宜當歸四逆湯。
白話文:
生薑具有疏通胸中鬱結邪氣的作用,而乾薑則有溫暖散寒的作用。雖然使用範圍廣泛,但這兩種薑只不過是這兩種範疇的代表。大多數醫生對生薑和乾薑的區別認識不足,令人遺憾!
噤口痢不能納藥汁者,鮒魚為泥,和以吳茱萸,麝香少許,貼之於臍中得效。
食傷不吐下難奈者,升麻、鬱金二味煎服捷效。
白話文:
腹瀉嚴重到不能進食藥液時,可將鮒魚搗成泥,加入吳茱萸和少量麝香,敷在肚臍上,能起到止瀉的效果。
霍亂轉筋甚者,與理中加石膏湯為佳。(古人治轉筋以理中湯加石膏,治胞衣不下以平胃散加芒硝,其意難曉。蓋陰陽相摩,剛柔相濟,妙在其中。適所得之於實驗,其言非虛矣。)
白話文:
如果霍亂引發嚴重的腿部抽筋,與理中湯加石膏的組合非常有效。(古人治療腿部抽筋用理中湯加石膏,治療胎盤不下用平胃散加芒硝。其原理難以理解,大概因為陰陽相互作用,剛柔互補,其中的奧妙不可言喻。適逢自己從實驗中得知,古人的說法並非虛妄。)
2. 福井楓亭
楓亭醫術自是高手,京師人傳其起痼扶衰,懸決生死日時,多奇驗。今就其門人所記醫按提其要云。(拙軒曰:楓亭翁喜讀《千金》、《外臺》,故其論病說方,多本其書。於先輩著鞭之後,欲別開生面,不得不假手孫王二氏也,滿清醫人無此見解。)
白話文:
楓亭醫術固然高明,京師的人流傳他治療頑疾、延緩衰老,判斷生死的時間,有很多奇驗的例子。現在根據他門人的記載,摘要出一本醫案。(拙軒評論:楓亭翁喜歡閱讀《千金方》、《外臺祕要》,所以他論病、說藥方,多半根據這些書。在承襲前輩之後,他想要創新局面,不得不借鑑孫思邈和王燾兩位名醫的著作,但滿清的醫者沒有這樣的見解。)
世有面色萎黃,肌膚乾枯如老耋,眼多眵淚,鼻流清涕,氣逆心煩,胸中怫鬱。按其腹鳩尾至臍腹,任脈拘急如張兩紐,按之則痛,動悸甚,脈多滑,喜飲茶湯,或吃雜食,每眠睡,心氣懶惰,臨事狐疑,或憤恚不樂,漸目下足脛生微腫,或中年夭折,或癡癡騃全生者,醫以為黃胖,或以為癇,治之無驗。特不知此病本因情欲不遂,飲食失宜,不勝其勞,遂蘊蓄濕熱。
白話文:
世間有些人面黃肌瘦如老人,眼睛經常流淚,鼻子流清鼻涕,心煩氣逆,胸中鬱悶。檢查其腹部從膻中穴到肚臍的任脈,感覺緊繃拘急就像拉緊兩條弦,按壓時疼痛,心悸加劇,脈搏多數滑動,喜愛喝濃茶或吃雜食,經常嗜睡,心氣懶惰,做事猶豫不決,有時憤怒鬱悶不開心,逐漸出現足脛輕微腫脹,有些人中年夭折,或者癡呆癡傻地活著。醫生認為這是黃胖病,或認為是癲癇,但治療都無效。其實這些病症都是由於情志不遂、飲食不當、勞累過度,導致濕熱積聚所致。
其熱熏蒸為面黃,甚者鬱熱消爍肝膽,憂慮恐懼,百事不決,晝夜不能眠,以致此病也。蓋此證有虛實之分,肌肉敦阜者屬實,身體羸瘦者屬虛。虛證面部或足脛浮腫者無害,若實證歷日,足脛目下微腫者,脫候也,為可畏,餘名之曰脾勞(《千金方》所謂脾勞與此證大異,本草百病主治鐵砂條,所謂脾黃病為稍近。)凡脾勞濕熱泛溢於膜外為水腫者,宜聖濟紫蘇煮散。
白話文:
這種熱邪上蒸會導致面色發黃,嚴重時甚至會鬱熱消爍肝膽,導致憂慮恐懼、猶豫不決、日夜難眠,最終演變為這種疾病。這種疾病有虛證和實證之分,肌肉豐滿者為實證,身體瘦弱者為虛證。虛證者面部或足脛浮腫無妨,但實證者如果經過一段時間,足脛和眼瞼微微浮腫,那就脫離正道了,很值得畏懼,我將其命名為「脾勞」(《千金方》中所說的「脾勞」與此病不同。本草書中「百病主治鐵砂條」中所說的「脾黃病」較為接近)。凡是脾勞濕熱外溢於皮膚外而導致水腫的,宜服用聖濟總錄中的紫蘇煮散。
若鬱熱流於腸中,為脫肛痔疾者,宜潤下劑。但便難者,宜脾約丸。若下利不食者,屬虛也。若鬱熱侵膽府,則善衄。移熱於肝臟,則善驚恐。熱鬱於胸背,則肩強。左肋攣急,或咽喉不利如梅核氣,或水飲客於衝脈咳嗽,或心下如盤,食不下時吐逆者,宜半夏湯(《外臺》方)。若噯氣吞酸心下痛者,宜四味枳殼散。
白話文:
如果鬱結熱氣流向腸道中,導致脫肛痔疾,這時應該服用潤下劑治療。但是,如果排便困難,則適合服用脾約丸。如果出現腹瀉並拒絕進食,則屬於虛弱的證型。
如果鬱結熱氣侵犯膽囊,則容易流鼻血。如果熱氣轉移到肝臟,則容易驚恐。熱氣鬱結在胸背,則會肩背強硬。左肋部筋攣急痛,或者咽喉不暢,像有梅核氣一樣;或者水飲停滯在衝脈,導致咳嗽;或者心下部像盤一樣,不能進食,時常嘔吐,這時適合服用半夏湯(出自《外臺方》)。
如果出現噯氣、吞酸水、心下部疼痛,這時適合服用四味枳殼散治療。
蓋此證鬱熱支衝脈,水飲不能為之流通,因心下悸。若認為留飲治之,反生害。但解其熱,則飲自去也。若其人羸瘦,津液乏少。心下動甚,目下微腫,耳鳴目眩頭暈者,屬虛候,宜沉香降氣湯。若熱傳於大腸下血見前證者,宜鐵刷湯。若能食,下血不止者,宜赤小豆當歸散。
白話文:
這種情況主要是鬱熱向上衝擊脈絡,水液不能正常運行,所以心臟跳動不安。如果認為是食物積聚在體內引起,而用治療食積的方法,反而會加重病情。只需要清除鬱熱,水液自然就會自行消散。
如果患者體質虛弱消瘦,津液不足,心跳動得很厲害,眼睛下方微微浮腫,耳鳴、頭暈目眩,這些都是虛證的表現,適合服用沉香降氣湯。
如果鬱熱傳導到大腸,導致便血,同時出現前面提到的癥狀,適合服用鐵刷湯。
如果患者還能進食,但便血不止,適合服用赤小豆當歸散。
若下利腹痛如五更瀉者,宜真武湯。若腹鳴下利者,宜半夏瀉心湯。若不下利,心下右邊當委食之府痛者,香砂平胃散。若左肋下至少腹攣急冷痛者,柴胡鱉甲湯。若熱熏蒸胸背,湧痰咳嗽,喘逆肩息似支飲者,宜九味半夏湯。若兩肋急脹,腹滿不能食,頭痛壯熱,身體疼痛者,宜延年枳實湯(《外臺》方)。
白話文:
如果拉肚子肚子痛,像是五更瀉一樣,應該服用真武湯。如果肚子咕嚕咕嚕叫還拉肚子,應該服用半夏瀉心湯。如果沒有拉肚子,但心窩右邊(胃的位置)疼痛,像是積食一樣,應該服用香砂平胃散。如果左邊肋骨下方到小腹疼痛、抽筋、冰冷,應該服用柴胡鱉甲湯。如果胸背感覺熱氣蒸騰,咳出痰來,呼吸急促、喘不過氣,像是有水積在肺裡一樣,應該服用九味半夏湯。如果兩側肋骨漲痛,肚子脹滿吃不下東西,頭痛發燒,全身疼痛,應該服用延年枳實湯。
若舊年脾勞,冷熱不調成癖,積食不下,虛滿如水狀者,宜前胡枳實湯。若性稟薄弱,憂思不遂,久郁不解,血液枯燥,往來寒熱,盜汗咳嗽者,《聖濟》所謂痃癖成骨蒸也,宜秦艽鱉甲散。若熱熏蒸脾胃,及肝膽疑慮不決,心下如盤,舌上沉香色,其人如狂者,宜半夏湯加石膏。
白話文:
如果去年脾氣虛弱,冷熱失調成習慣,食物積滯不下,腹部虛滿如水一樣,適合服用前胡枳實湯。
如果本性虛弱,憂慮難解,長期鬱悶不釋放,血液枯燥,出現忽冷忽熱,盜汗咳嗽等症狀,在《聖濟總錄》中稱之為「痃癖成骨蒸」,適合服用秦艽鱉甲散。
如果熱氣燻蒸脾胃,以及肝膽疑慮難決,心窩以下像盤子一樣,舌苔沉著發香,人神志不清,類似發狂的狀態,適合服用加了石膏的半夏湯。
若心下痞悶,痛引乳下,或衝脈支結,胸中牽痛者,宜柴胡白朮散。近世患此病者頗多,蓋現證有全似他病而屬脾勞之變態者,有他病為主脾勞為客者,能審辨之以處其方,則思過半矣。(此一種內傷病,脾勞名未知當否。然其反覆辨症處,溯流窮源,其次第用藥處得心應手,近患此病者最多。
白話文:
如果心臟下方感到沉悶、疼痛延伸到乳房下方,或者脈絡阻滯導致胸中隱隱作痛,這時可以使用柴胡白朮散來治療。近年來患有這種疾病的人很多,因為目前發現症狀很像其他疾病,但其實是脾臟虛弱造成的變異。有些是其他疾病為主,脾臟虛弱為輔。如果能仔細分辨,並根據情況選擇適當的藥方,療效會非常好。(這種內傷疾病,不知道是否可以叫做脾臟虛弱。但根據醫師反覆辯證、追根溯源,治療時按部就班,近年來這種疾病的患者最多。)
則其治法宜研究也。)中風病由,《素問》單云風,劉河間以為火,李東垣以為內傷,紛紜難適從。但《外臺》許仁則所論似是,此證先宜與《千金》竹瀝湯。若不能服湯者,用烏犀丸,可以開達咽喉。若胃氣反逆嘔吐者,百不治一。
白話文:
因此,對於中風病的治療方法需要仔細探究。關於中風病的病因,《素問》僅提到「風」,劉河間認為是「火」,李東垣認為是「內傷」,眾說紛紜,難以抉擇。但是,《外臺》許仁則的論述似乎最為接近實際,這種證型首先應當使用《千金方》中的竹瀝湯。如果無法服湯,可以使用烏犀丸,可以宣暢咽喉。如果胃氣反抗導致嘔吐,那麼十個之中也難以治癒一個。
一人年四十餘,病溫疫下血後,身重難轉側,四肢不收,口眼開脫,語言不出,其狀如塑人,脈滑,舌上生芒刺,似欲冷飲。余以為下證悉具,即投以大承氣湯服之。一帖,眼睛活動,語言少出,續服前方全愈。又一人患同病,而精神稍爽,瞳子和,口中津液黏涸,不能語言,絕食數日,人以為死證。
白話文:
一個人四十多歲,患了溫疫,下血後,身體沉重,無法翻身,四肢僵硬,口眼外露,無法說話,像個木偶人一樣,脈搏滑動,舌苔上佈滿尖刺,好像想喝冷水。我認為這是下證的典型症狀,於是給他服用大承氣湯。服用一劑後,眼睛能動了,說話也能說出來一點了,繼續服用之前開的方子,完全痊癒了。還有一個人患了同樣的病,但精神稍微清醒,瞳孔正常,嘴巴裡的津液黏稠乾涸,無法說話,已經絕食好幾天了,大家都以為他活不成了。
時患者動指,其狀似欲飲水,因與之,少得語言,如此數次。余試與白虎湯遂愈,蓋承氣湯主精神昏憒,不能語言。白虎湯主精神爽快,津液黏涸,不能語言。雖均屬裡實,二湯之所主自判然矣。(《中西深齋名數解》有白虎承氣,辨頗明晰。而楓亭得之於實際,宜彼此參稽處之無差誤。
白話文:
肺病有寒熱之分,而《金匱要略》中只記載了肺寒的治療方法,沒有涉及肺熱的治療方法。《千金要方》和《外臺祕要》也沒有詳細說明。只有《聖濟總錄》中的人參養榮湯用於治療肺熱症,我親自試用過,效果不錯。如果熱症嚴重,可以使用秦艽扶羸湯或知母茯苓湯。如果腹滿,可以在秦艽鱉甲散中加入檳榔。一般來說,肺熱症較難治癒,而肺寒症相對容易治癒,這一點需要了解。
世有咽喉不利,似膈非膈,聲音如小兒弄草笛,不能臥,脈數急,忽吐膿血一升余而死者,此肺癰一證最為難治。
白話文:
世上有人喉嚨不適,像有東西阻擋但又不完全是,說話的聲音像小孩吹小草笛一樣,無法躺下,脈搏又快又急,突然吐出一升以上的膿血而死亡。這是肺癰中最難治癒的一種證候。
奔豚證。桂枝加桂湯主泄氣,奔豚湯主和痛。若此證喜苦味者,宜奔豚湯。喜甘味者,宜上方。
白話文:
奔豚病。桂枝加桂湯主治腹瀉氣虛,奔豚湯主治和緩疼痛。如果此病證喜歡苦味,宜用奔豚湯。喜歡甜味,宜用上方(桂枝加桂湯)。
四飲中支飲最為可畏,此水飲停積胸膈間,支乘心故也。其初胸膈實痞強支心,心下反濡,咽喉喘逆,氣急不能臥者,《聖濟》旋覆花湯尤效。若此證心下堅硬,水飲支結甚,或與此湯再復者,宜木防己及去石加茯硝湯。此二方外余未見其效。(拙軒曰:支飲之證,古人所論不一,或以為心臟痞塞,或以為脾胃有不足,或以為腎氣虧乏。
白話文:
在四大體飲中,支飲最令人恐懼。這種水飲會積聚在胸膈之間,阻礙心臟活動。
初期會感到胸膈飽脹硬結,心臟不適,心下方反而潮濕,伴有咽喉喘鳴、氣喘、無法平躺等症狀。此時服用《聖濟》中的旋覆花湯,療效顯著。
如果病情嚴重,心下方堅硬、水飲阻滯嚴重,或者久服旋覆花湯後病情復發,可以使用木防己及去石加茯硝湯。
除了這兩種方劑外,我未曾見過其他有效的方法。(拙軒注:歷代醫家對支飲的認識不一,有人認為是心臟阻塞,有人認為是脾胃虛弱,還有人認為是腎氣不足。)
予謂不然,凡人心肺之下,有所謂膈膜者,水飲瘀到其間,則上致肺氣不利,下致胃氣上逆,心下痞堅,是支飲之候也。《巢源》云:水飲過多,停積於胸膈之間,支乘於心,故謂支飲。出方讀便解錄,為此條註腳。)
白話文:
我不認為是這樣。凡是人體的心肺之下,有一個叫做膈膜的地方。如果水液在膈膜中瘀滯,就會影響上方的肺氣運行不暢,影響下方的胃氣上逆,導致心下痞堅,這就是支飲的症狀。《巢源》說:水液過多,堆積在胸膈之間,阻礙了心臟的運行,所以稱為支飲。
水腫下利者,為惡候。先有水氣而下利者,宜木防己湯,《外臺》所論可徵。先下利而後見腫者,屬虛勞,為危候。腳氣腫下利者,急衝心而死。故水腫證概主利水而禁下藥,若服利水藥下利者,亦為凶兆。
白話文:
水腫伴隨腹瀉,是兇險的徵候。
如果先有水氣,然後出現腹瀉,可以使用木防己湯。這在《外臺》中也有記載。
如果先出現腹瀉,然後纔出現水腫,屬於虛勞,是危險的徵候。
腳氣性水腫伴隨腹瀉,會迅速衝心而死。
因此,治療水腫普遍以利水為主,禁服通瀉下行的藥物。如果服用利水藥後出現腹瀉,也是一個不祥的預兆。
胸痹心痛,當心中及心下痛劇者,吐血而死,余往往視之皆然。
一人卒發心痛,手足厥冷,脈絕欲死,余投赤石脂丸料速愈。
白話文:
有人胸部或胸口下方劇烈疼痛,會吐血然後死亡,我常常看到都是這樣。
有個人突然心口痛,手腳冰冷,脈搏微弱幾乎要死了,我給他用了赤石脂丸很快就治好了。
婦人經水不調,小腹冷氣屬瘀血者,溫經湯奇效。經後腹痛者,亦屬瘀血,宜滑石散(無盡藏)。若行經中腹痛者,屬氣滯,宜四烏湯。若經水不調,氣滯肥滿有蓄血者,宜逍遙散,正氣天香湯。若產後瘀血上逆者,辰砂最效。若行經前患頭痛者,屬飲,宜桂枝、橘皮、乾薑等。(《醫通》)
白話文:
女性月經不調,小腹冰冷脹氣是瘀血造成的,可以用溫經湯來治療。月經後腹痛也是瘀血造成的,可以用滑石散(見《無盡藏》)。如果月經期間腹痛,是氣滯造成的,可以用四烏湯。如果月經不調,氣滯肥滿,還有瘀血,可以用逍遙散或正氣天香湯。如果產後瘀血上逆,可以用辰砂來治療效果最好。如果月經前頭痛,是水飲造成的,可以用桂枝、橘皮、乾薑等來治療。(出自《醫通》)
妊娠五月後墮胎者,概系癖塊所為,早制其塊,則多保全。先輩不知之徒,與滋補藥更無效。(此說原於仲景最有理,惟恐女科專門徒由父祖傳,未嘗留心古學。而講求夫通變化裁之活用,固執溫補為安胎之要藥,受其害者不少。噫。)
白話文:
懷孕五個月後流產,通常是由於體內有子宮肌瘤或子宮內膜異位等病變引起的。如果及早治療這些病變,就可以保住胎兒。很多過去的醫生不知道這個道理,還給孕婦服用滋補藥,但這種方法對流產是沒有效果的。(這個說法最早出自漢朝名醫張仲景,非常有道理。可是,恐怕專門從事婦科的醫生只會祖傳醫術,不願意鑽研古代醫學經典。他們過於執著於使用溫補藥物來保胎,因此受其毒害的人不在少數。真是令人遺憾!)
產前水氣微者不足畏。若上部有水氣,氣急喘逆者,產後忽衝心而死。或蓐中有肺血乾而吐血者,俱為可畏。又有產後湯浴感濕,邪為腳氣腫者,不早治則為不測之變。
白話文:
生產前的水腫若情況輕微,不需過於擔憂。但是,如果上半身有水腫,出現氣喘發作的情況,生產後可能會因衝擊心臟而導致死亡。或者在產牀上咳嗽咳出血塊,這都是需要重視的症狀。另外,產後洗澡受潮,導致邪氣入侵而出現腳氣腫脹的,如果不及時治療,可能會演變為不可預測的嚴重後果。
黃疸煩渴吐逆腹脹者,為惡證。若夜不得眠,煩躁熱渴者,不出二三日而死。
腹中有癖塊,而一身發黃者,名曰癖黃疸,亦難治。
病者初脈沉數,忽變緩,似病解,而其人氣鬱,默默欲臥,身重食不進,小便如櫱汁者,即發陰黃之候也。
虛人瘧熱與勞熱為易混,但瘧脈弦大而不數,勞脈數而不弦大,是為別。
虛人截瘧以灸大椎為最,其法明旦三壯,午時三壯,將發時三壯。
白話文:
黃疸伴隨口渴、嘔吐、腹脹,屬於嚴重病症。如果晚上睡不著,煩躁、口渴,可能在兩三天內就會致命。
肚子裡有腫塊,並且全身發黃,稱為癖黃疸,也很難治療。
病人一開始脈象沉而快,突然變慢,看似病情好轉,但實際上氣血鬱結,沉默寡言,想躺下休息,身體沉重,吃不下東西,小便像竹筍汁一樣,這就是快要發作陰黃的徵兆。
虛弱的人容易把瘧疾和勞熱混淆,但瘧疾的脈象弦而大但不快,勞熱的脈象快但不弦而大,這是區分兩者的關鍵。
虛弱的人治療瘧疾,灸大椎穴最有效。方法是清晨灸三壯,中午灸三壯,快要發病時灸三壯。
瘧病內熱熾盛,頻渴飲水,發露當風取涼,邪氣不能發泄者,變為水腫,宜越婢加朮湯。余嘗治此證,水氣除而後再發瘧,是其徵也。
霍亂髮振寒者,陽氣復之候為佳兆。若虛人不堪振慄者,宜四逆湯。
白話文:
瘧疾患者體內熱氣旺盛,頻頻口渴需要喝水,因為發熱後就對著風尋求涼快,邪氣無法正常排出,就會變成水腫,這時適合用越婢加朮湯來治療。我曾經治療過這樣的病例,水腫消除後再次發作瘧疾,這就是它的徵兆。
卒然發嘔吐者,有霍亂,有卒中風,其證相同。但中風吐後脈緩而不緊,手足不厥冷,嘔吐中能左右手足動搖,吐止半身不遂昏睡,是為別矣。
白話文:
突然發生嘔吐現象的人,可能是霍亂或中風,兩者的症狀相似。
但是,中風的患者在嘔吐後,脈搏會緩慢而不緊繃,手腳不會冰冷。在嘔吐過程中,還能活動左右手腳,嘔吐停止後,身體的一半會麻痺昏睡,這可以作為區分依據。
世醫漫認足腫為腳氣,特不知腳氣以疼痛或攣急或懈怠或麻痹為徵,不啻水氣也。蓋此病濕氣勝則腫滿,風氣勝則不仁。有病在腹而後及足者,有在足而後及腹者,脈忌洪緊弦而不忌數。心下及人迎動高者,最在所忌也。
白話文:
歷代醫家都普遍認為足腫就是腳氣,卻不知道腳氣的症狀是疼痛、抽搐、無力或麻痺,與水氣無關。而足腫這種病,濕氣較盛時會腫脹,風氣較盛時會發麻。有的患病從腹部長出足部,有的從足部發展到腹部。脈象忌諱洪脈、緊脈、弦脈,但忌諱。心下和人迎動脈跳動較高的,是最需要注意的。
余治腳氣,先辨表裡為治標,以腫滿麻痹腰腳痿弱為表證,以發汗解毒為主;以風熱熾盛,動氣甚,氣急腹滿嘔吐,為里證,以降氣利水為主。世醫動以表證為危篤,以里證為輕易,治方乖錯,生不測之變不鮮。
白話文:
我治療腳氣,首先辨別是表證還是裏證。表證的症狀包括腫脹、麻痺、腰腳無力,主要以發汗、解毒為治療方法。裏證的症狀包括風熱熾盛、氣血運行受阻、氣急、腹脹、嘔吐,主要以降氣、利水為治療方法。傳統的醫生往往把表證當成危重病症,而把裏證當成輕微病症,因此治療方法錯誤,導致意外情況層出不窮。
蛔蟲有寒熱之分。永田德本以實痞治熱證蟲積,以木香丸治冷證蟲積為得。凡鬱熱盛於膈間,則必為蛔動,醫概為蛔厥治之,誤矣。(胃熱吐蛔,吳又可既論之而無的治。陳治曰:溫熱病而吐蛔者,此胃熱也。胃虛有熱,蟲隨熱氣上行,亦吐出也,宜犀角黃連湯。傷寒辨注清中安蛔湯,治胃實熱,嘔吐長蟲,亦為其合治。
秋吉質曰:吐死蛔者屬熱,吐活蛔者多屬胃寒。死蛔色白,活蛔微紅色,是說似理而不可必矣。)
白話文:
蛔蟲分為寒性和熱性。永田德本用實痞湯治療熱性蟲積,用木香丸治療寒性蟲積,這很合理。凡是鬱熱積聚在膈膜之間,就會導致蛔蟲活動,醫生大多用治療蛔厥的方法來治療,這是錯誤的。(胃熱導致吐蛔蟲,吳又可已經討論過,但沒有具體的治療方法。陳治說:溫熱病導致吐蛔蟲,這是胃熱引起的。如果胃虛有熱,蛔蟲會隨著熱氣上升而吐出來,這時應該用犀角黃連湯治療。傷寒辨注中記載的清中安蛔湯,可以用於治療胃中實熱,嘔吐蛔蟲,這也是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法。)
痢疾不論下利多少,以熱之輕重為治法之標準。故先以調中湯(《外臺》),發汗後參用大柴胡湯、芍藥湯和解。若譫語舌燥黑,赤白膿血下重甚者,以大承氣湯、檳芍順氣湯下之,其熱解則利自止也。
白話文:
痢疾不論大便多寡,以火熱輕重的程度作為治療原則。因此,首先使用調中湯(出自《外臺祕要》),發汗後再加入大柴胡湯、芍藥湯調和。如果出現譫語、舌燥黑、赤白膿血下痢嚴重的情況,則使用大承氣湯、檳芍順氣湯下泄,火熱消除後,腹瀉自然會停止。
噤口痢虛煩,宜竹葉石膏湯。《百一選方》人參、黃連、陳皮、蓮肉四味者亦佳。此證發噦逆者不治。
休息痢但下白滯者,宜真武湯加赤石脂。
白話文:
沒有腹瀉,但有口乾、煩躁症狀,可以使用竹葉石膏湯。
《百一選方》中的人參、黃連、陳皮、蓮肉四味藥材組合也可以。
如果已經出現噁心嘔吐的症狀,則不建議治療。
張子和曰:凡頭瘡發腫瘍處,水氣必湊焉,故宜下劑。餘本其說頭瘡加蒼朮,即為去其水氣也。其實者,用牽牛子能奏效。亦同旨。
白話文:
張子和說:凡是頭上長瘡腫瘤的地方,必定會聚集水氣,所以應該用瀉下的藥物。我根據他的說法,在頭瘡的藥方中加入蒼朮,就是為了去除水氣。如果是實症,使用牽牛子也能奏效。這兩種藥方的目的都是相同的。
《金匱》瀉心湯云:心氣不足吐血,衄血,其主治茫乎無據。按本草百病主治大黃條曰:下瘀血血悶,心氣不足,吐血衄血,胸脅刺痛脹,同黃連、黃芩煎服。余據此說治吐血衄血胸脅刺痛者,百無一失也。
白話文:
《金匱要略》中的瀉心湯說:心氣不足會導致吐血、鼻出血,其主要的治療方法還不明確。根據《本草綱目》中大黃的記載:可以去除胸腹中的瘀血和悶塞,治療心氣不足、吐血、鼻出血、胸脅疼痛脹痛,和大黃連、黃芩一起煎服。我根據這個說法來治療吐血、鼻出血、胸脅疼痛的病人,百發百中。
凡下齒痛者,灸肩井即效。肩井者,系陽明經之所行也。又奧齒下齦腫者刺之,血出則愈。蓋血氣妄行,聚於齒齦之所盡故也。
白話文:
凡是下排牙齒疼痛的人,灸肩井穴即可見效。肩井穴,是陽明經氣血循行的地方。還有,後排牙齒下面的牙齦腫脹的人,刺破牙齦,血流出後就會痊癒。這是因為妄行的血氣聚集在牙齦,刺破後血會流出來,疼痛就會消失。
骨槽風證詳見《外科正宗》,此瘡生於耳前頰骨,而腐潰穿孔,口中噴膿。其初欲發時,或為口眼喎斜,後至上齦腐潰,不能飲食,遂有至死者。若因黴毒為此形狀者,去其毒則愈。骨槽初起者,宜醫通茵陳散。(茵陳、荊芥、薄荷、連翹、麻黃、升麻、羌活、殭蠶、細辛、大黃、黑醜,以上十一味。)
白話文:
骨槽風這種疾病在《外科正宗》中有詳細說明。這種瘡發生在耳前頰骨上,腐爛潰爛後穿孔,口中噴出膿液。其發作初期,可能出現口眼歪斜,後來上牙齦腐爛潰爛,無法飲食,甚至可能導致死亡。如果這種症狀是由梅毒引起的,那麼去除毒素就能治癒。骨槽風剛開始發病時,可以使用醫通茵陳散治療。(藥方:茵陳、荊芥、薄荷、連翹、麻黃、升麻、羌活、殭蠶、細辛、大黃、黑醜,以上十一味)
其人無咳,唯語聲不出者,宜《外臺》茯苓安神湯。平素嗜茶者,多發此證。蓋有治不治之別,屬上焦虛冷者,多不治。若上焦虛寒,語聲不出者,宜《外臺》黃耆理中湯。若咽喉腫或癢,咳嗽聲不出者,宜聖濟黃耆湯。
白話文:
若患者沒有咳嗽,只是說話小聲無力,可服用《外臺祕要》中的茯苓安神湯。平時嗜好喝茶的人,容易出現此症。要注意症狀的不同,如果是上焦氣血不足、虛寒導致的,大多無法治癒。若是上焦氣血虛寒,導致說話小聲無力,宜用《外臺祕要》中的黃耆理中湯。如果咽喉腫痛或發癢,咳嗽時發不出聲音,宜用《聖濟總錄》中的黃耆湯。
後世中暍外別設中暑名者,誤矣。中暍中暑及中熱,皆一病,非別因。東垣不知之以動而得為中暍,以靜而得為中暑,制清暑益氣湯者,非矣。又世論古方者,謂傷寒外無中暍,亦益非矣。《漢書·武帝紀》云:夏大旱,民多暍死,其來既在仲景前。且夏月身熱汗出,惡寒咽乾,身重疼痛者,與仲景中暍門白虎湯,則其效宛如溉水於炭火。
又夏月臥寐中感冷氣,惡寒發熱身體疼痛者,隨傷寒治法,與桂枝麻黃則霍然而愈。此二者,豈可混焉哉。
白話文:
後世將中暍和中暑分別開來,將中暑另立為一名稱,這是錯誤的。中暍、中暑和中熱都是同一個病,並非不同的原因。東垣不知道這一點,認為動而發病的是中暍,靜而發病的是中暑,並制定了「清暑益氣湯」,這是不正確的。另外,一些人討論古方時認為,傷寒之外沒有中暍,這也是錯的。《漢書·武帝紀》記載:「夏季大旱,百姓多中暍而死」,可見中暍這個病早在張仲景之前就有了。而且,夏季天氣炎熱,人體出汗,惡寒、咽喉乾燥、身體沉重疼痛,這些症狀與仲景所記載的中暍症狀相同。用仲景的「白虎湯」來治療這些症狀,效果就如將水澆在炭火上一樣明顯。
後世以霍亂一證為止夏月者誤矣,凡有吐瀉而揮霍撩亂者,四時俱有,《外臺》、《儒門事親》可徵焉。蓋此證夏月多而冬月少者,冬時陽在內而溫,夏時陽氣走表,陰在內而冷,加之貪冷飲冷食,故多發此證。其狀似傷食傷滯,然傷食傷滯者,腹滿痛而吐瀉如傾,則明日霍然而愈。
白話文:
後世把霍亂視為只發生在夏天的疾病,這是錯誤的。凡是有嘔吐腹瀉、發作猛烈混亂的情況,一年四季都會發生。《外臺》、《儒門事親》等醫書可以證明這一點。霍亂在夏天多發,冬天下降,主要是因為冬天天氣寒冷,人體陽氣藏在體內,溫暖身體。而夏天陽氣外散,體內陰氣寒冷,再加上貪食冷飲冷食,所以更容易發病霍亂。霍亂的症狀類似於飲食積滯,但飲食積滯會導致腹脹疼痛,嘔吐腹瀉劇烈,第二天就會突然好轉。
至霍亂則雖既吐瀉,腹痛不止,反發熱身疼痛,劇者手足厥冷,煩悶燥渴。此證四時俱有,而夏月者尤重,故世或以霍亂為中暑,益誤矣。
凡霍亂心下痛者必吐,臍下痛者必下利。
白話文:
到了霍亂這類疾病,即使已經吐瀉,腹痛也不會停止,反而發燒,全身疼痛,嚴重者手腳冰冷,煩躁不安,口渴。這種病症全年都可能發生,但在夏季尤為嚴重,所以有的人誤以為霍亂是中暑,這就大錯特錯了。
理,治也。中者,指中焦胃氣而言。乃胃中虛冷,水穀不化,變亂吐下,譬之亂線,漸理可治,故名理中丸。建,健也,即健胃中之意,故名建中湯。其義頗異,世醫不知之,合為一方,名建理湯。非古意也。
半夏瀉心湯,瀉心下痞滿也,後醫以為瀉心火,概治癇證,大誤矣。
白話文:
「理」是指治療。「中」是指中焦的胃氣。胃中虛冷,食物無法消化,導致嘔吐腹瀉,就像亂糟糟的線一樣,慢慢整理就能治好,所以稱為理中丸。
「建」是指健胃。「建中湯」是健胃的意思。這兩個藥方的意義不同,但後世的醫生不知道,就把它們合在一起,稱為「建理湯」。這不是古人的本意。
骨空論曰:衝脈之為病也,氣逆裡急。凡衝脈不足而血燥,故鳩尾下痞滿,或氣上逆胸中,腹皮如貼背,為心懸痛者,謂之胸痹,故桂枝枳實生薑湯、枳實薤白桂枝湯之所治,皆邪客於衝脈也。
白話文:
《骨空論》中提到:衝脈發生病症時,會出現氣息向上逆行、內臟急迫等現象。通常是衝脈氣血不足,導致血燥。因此,鳩尾穴以下會出現脹滿感,或者氣息向上逆行到胸腔,導致腹部皮膚緊繃得像是貼在背後一樣。若是出現心臟懸吊般的疼痛,稱為「胸痹」。因此,桂枝枳實生薑湯和枳實薤白桂枝湯所治療的疾病,都是因為邪氣侵犯了衝脈所致。
心下動悸有三道:一為寒氣客於衝脈,支衝任而悸者,炙甘草湯、大建中湯所治是也;一為因水飲而悸者,桂枝茯苓白朮甘草湯、真武湯所治是也;一為有毒悸者,腳氣衝逆是也。
白話文:
心悸有以下三種原因:
-
寒氣入侵衝脈,導致衝脈和任脈受到阻礙而心悸。治療方法以炙甘草湯、大建中湯為主。
-
水飲停積導致心悸。治療方法以桂枝茯苓白朮甘草湯、真武湯為主。
-
中毒導致心悸。治療方法需要針對腳氣衝逆的具體情況而定。
凡狂癇證,狂走不安靜者易治,唯妄言笑語者,即癲也,又名失心風,難治,《素問》論陽癇陰癇為可據。《本事方》茯苓散、寧志膏、狂氣丸,皆陰陽通治方也。夜不得眠者,宜《準繩》靈苑辰砂散。又吐唾不止者,宜局方養正丹。陽癇者,宜灌水。其證劇者,大桶蓄水,乘病人不意,一時可灌沐。其實者,浴瀑水亦佳。是皆降陽氣上升故也。
白話文:
對於癲癇發作的症狀,如果只是瘋狂地走動,無法安定下來的,相對容易治療。只有那些胡言亂語、大笑或說話不停的患者,纔是癲癇,也稱之為失心瘋,這種情況比較難治。《素問》中關於陽癇和陰癇的論述可以作為依據。《本事方》中的茯苓散、寧志膏、狂氣丸,都是治療陰陽兩種類型的癲癇的通用方劑。夜間不能入睡的患者,可以使用《準繩》中的靈苑辰砂散。如果患者不停地吐口水,可以使用局方中的養正丹。陽癇患者,可以用灌水的方法治療。如果症狀嚴重,可以使用大桶蓄水,趁患者不注意,猛地灌洗。症狀較輕的,也可以用瀑布水沖洗。這些方法都是通過降低陽氣的上升來治療的。
世稱流注者,自胸至小腹腰間手足流轉,甚則生塊,其形平塌漫腫,以手撫之,不堅而肉底有塊,其塊潰則膿汁出,一塊愈,一塊又隨發,重者至生三四塊,終不治矣。此證發胸以上者,為濕痰流注;發胸以下者,為瘀血流注。發胸以上或手足者易治,發小腹或腰邊者難治。
白話文:
一般人所說的流注,是指從胸部、小腹到腰部和手腳之間的流動性腫脹。嚴重時會形成塊狀,外形平坦鬆軟,用手觸摸時並不堅硬,但肉裡面有塊。腫塊潰爛後會流出膿液,一塊腫塊癒合後,另一塊又會隨之發作。病情嚴重的人會同時長出三、四塊腫塊,最後難以治癒。這種症狀出現在胸部以上的是濕痰流注;出現在胸部以下的是瘀血流注。出現在胸部以上或手腳的容易治療,出現在小腹或腰部的則難以治療。
瘀血流注者,將發其塊,則腰腳難屈伸,微熱。有發作急者,不出一月而死,緩者延半年或一年而死。其塊將潰時寒熱特甚,不可妄與敗毒散、小柴胡湯等寒冷藥。陳氏用木香流氣飲,然此證多屬虛,其初宜益氣養榮湯。虛憊者,宜十全大補湯。又流注發小腹者,疑似腸癰。
蓋流注屬虛,腸癰屬實。故治法有補瀉之別,不可混焉。
白話文:
當瘀血積聚形成塊狀物時,會導致腰部和腿腳難以彎曲伸展,同時伴有發熱。有些會發作得很急,不出一個月就會死亡,緩慢發作的則可能會拖延半年或一年才死亡。
當塊狀物即將潰爛時,寒熱症狀會特別嚴重。這個時候,不能隨便服用敗毒散、小柴胡湯等具有寒涼性質的藥物。
陳氏的治療方法是使用木香流氣飲,但這種證狀通常是屬於虛弱的,所以初期應當先使用益氣養榮湯。對於體虛疲憊的人,建議使用十全大補湯。
另外,如果瘀血積聚發生在小腹,可能會被誤認為是腸癰(一種腸道感染)。
肺癰之為病,其氣塞不通,熱聚於肺中而致膿潰也。《金匱》所謂口中辟辟燥咳,則胸中陰陰痛者,尤為的證。當早辨知之,臨其未吐膿前施之。治若失期,則不可救。其初寒熱往來,咳逆膿臭,短氣不能側臥,胸中痛,咽喉不利,呼吸宛如吹笛,是有物礙肺管故也,其脈滑實而數,未吐膿血,時咳,則有如嗅瓶中腐水之臭氣。病久者,其臭滿一室,終吐膿血而死。
白話文:
肺癰的發病原因,是氣機阻塞不通,熱氣聚集在肺部,導致化膿潰爛。《金匱要略》所說的「口中乾澀有黏液,咳嗽乾燥,胸中隱隱作痛」,這些都是肺癰的典型症狀。應該在病人吐膿之前,及早辨認出來並進行治療。如果治療不及時,就可能無法挽救。肺癰發病初期,病人會出現寒熱交替發作、咳嗽氣喘有膿臭味、呼吸短促無法側臥、胸痛、咽喉疼痛、呼吸聲像吹笛一樣,這些都是肺管阻塞的表現,而且脈搏滑實而快速。如果病人尚未吐出膿血,但偶爾咳嗽時,會聞到類似嗅瓶中腐水一樣的臭味。如果病情拖延較久,臭味會瀰漫整個房間,最後病人會吐出膿血而死亡。
吐膿血則如吹笛者忽止,即礙滯肺管者去也。古人試膿法,投水沉者為膿,浮者為痰。今視之痰唯黏稠而已,至膿如煉葛粉,不可切斷,是為辯矣。
白話文:
吐出膿血就好像吹笛子的聲音突然停止一樣,表示堵塞在肺部的東西已經消失了。古代人驗證膿液的方法是,把膿液放到水裡,沉下去的是膿,浮起來的是痰。現在來看,痰只是黏稠而已,而膿就像煉過的葛粉一樣,切不斷,這是辨別兩者的方法。
支飲之為痞,古人以為心藏痞塞,或為脾胃虛弱,或為腎氣不足,其說不一。余熟考之,心肺下有膈膜,其形如薄絹,橫覆心肺,水飲支乘於此處,則上使肺氣不利,喘急煩滿,下使胃氣逆,至心下痞堅,是為支飲之候。《病源候論》云:水飲過多,停積於胸膈之間,支乘於心,故曰支飲是也。
白話文:
關於支飲造成痞塞的成因,古人認為是心臟閉塞、脾胃虛弱或腎氣不足。說法不一。我仔細探討後發現,心肺下方有膈肌,形狀像薄紗,橫跨心肺。如果積聚在心肺的水飲,會導致肺氣不通暢,出現呼吸急促、胸悶氣滿的症狀。同時也會造成胃氣上逆,導致心下痞悶不適。這就是支飲的徵兆。《病源候論》指出:過量的水飲停滯在胸膈間,阻滯於心臟,所以稱之為支飲。
其脈弦緊或沉緊,至夜半後,則必氣急促迫極甚,其證疑似喘哮然。喘哮者,胸中不利之所為,故唯覺咽如塞而已。支飲者,其初有胸痛而發喘,或手足厥冷不得臥,必面部及腹中四肢為微腫,或氣急後有大浮腫者,其狀雖似水腫之氣急。水腫者,初無氣急,漸至腫滿而氣急。
白話文:
當脈絡緊繃或深沉、緊繃時,到了半夜後,必定會出現極度急促的氣喘症狀,其症狀與喘哮類似。喘哮是由於胸中不通暢所導致,因此只會覺得喉嚨好像被堵住而已。
支飲在發作初期會出現胸痛和喘氣,有時手腳冰冷無法入睡,臉部、腹部和四肢會出現輕微腫脹,或者在氣喘發作後會出現嚴重水腫。雖然症狀與水腫的氣喘類似,但水腫一開始沒有氣喘,而是逐漸腫脹後纔出現氣喘。
支飲者,初為氣急而漸至為腫,是為其別矣。治支飲法,以禁食為第一,嚴忌油膩辣醬等。若腫甚者,要斷鹽,其法同水腫。又支飲似懸飲,而痛劇者,可以控喘丹下之,又與木防己湯。水氣益甚氣急者,可兼用甘遂末。若氣急甚,嘔逆者,宜甘遂半夏湯。與此等方一旦雖得效,再發者難治。
白話文:
支飲症,前期出現氣喘,逐漸發展成水腫,這是其特徵。治療支飲症,首先要禁食,嚴格禁止油膩、辛辣的食物。如果水腫嚴重,要禁鹽,方法與水腫相同。此外,支飲症類似懸飲,但疼痛劇烈,可用控喘丹治療,並輔以木防己湯。如果水氣加重、氣喘加劇,可以同時使用甘遂末。如果氣喘非常嚴重,出現嘔吐,則宜使用甘遂半夏湯。雖然這些方法能快速見效,但復發後很難治療。
凡此證經一二年不愈者,不可妄攻,攻之則速虛虛之害。若實者,有因攻擊脫死者。此病近世極夥,當悉意而治之。
白話文:
如果得了這種病已經超過一兩年都沒有好轉,那就不要輕易用藥物攻補,否則會迅速造成身體虛弱的危害。如果有實證的人,是因為用藥攻補導致身體衰竭而死的。這種病在近代非常普遍,應當細心調養,以治療為目的。
白虎風始見於《聖濟總錄》。其證自肩端連頭腦痛如齧,至夜半後,則其痛益甚而無腫氣者也。凡痛至夜半後甚者,陰氣凝結故也。又有白虎歷節風相似而少異,歷節者,散見諸書,風濕共通稱之謂,有熱而骨節痛者。白虎者,謂無熱,但陰氣凝結而痛者。又有痛風者,謂有腫而痛,與此證自異。
白話文:
白虎風 最早記載於《聖濟總錄》。
症狀: 從肩部延伸到頭部,疼痛劇烈就像被齧咬一樣。到了後半夜,疼痛會加劇,但不會腫脹。凡是疼痛在後半夜加劇的,都是因為陰氣凝結。
白虎歷節風 類似白虎風,但稍有不同。歷節風在很多醫書中都有記載,通常指風濕共同導致的骨節疼痛。白虎風特指的是沒有熱症,只有陰氣凝結而引起的疼痛。
痛風 指的是疼痛且腫脹,與白虎風的症狀不同。
白虎風宜《聖濟》羌活湯,兼用《本事方》麝香圓亦可,若與此方不知者,可與《金匱》烏頭湯。
腳氣說以《巢源》及《千金》、《外臺》為確,《外臺》中蘇恭說最可據。
白話文:
對於白虎風,可以使用《聖濟總錄》中的羌活湯,也可以使用《本事方》中的麝香圓,如果不知道此方劑,可以使用《金匱要略》中的烏頭湯。
肺脹為病,與肺痿肺癰自異。蓋斥肺葉怒張而言,其證咳而上氣,有喘而氣急。其狀似支飲,然支飲之喘,其初有胸痛,或手足厥冷,氣急不能側臥。肺脹者,熱勢甚。上氣卒發,目如脫,面部下部共浮腫而不至,難側臥,是為其分也,其說詳見於金匱要略。
白話文:
肺部脹氣是一種疾病,與肺結核和肺膿瘍不同。特指肺葉擴張,表現為咳嗽和氣往上衝,有呼吸急促和氣喘。肺脹類似於支飲,但支飲的喘息,初期會伴有胸痛,或手腳冰冷,喘不過氣,不能側臥。肺脹則熱勢很強,氣往上衝突然發作,眼睛好像要脫出來,面部和下肢都浮腫但不是很嚴重,難以側臥。這是它們的區別,詳見於《金匱要略》。
腳氣,精神恍惚,發妄語,熱甚有腫,上衝頭面而赤,驚悸者,世醫認為癇證療之,非也。凡大病見癇之形狀者,多至死。此非真癇證,《素問》所謂六經盡證也。
白話文:
腳氣病,出現神志恍惚、胡言亂語的症狀,有發熱、腫脹,熱氣往頭部上衝導致臉紅,出現驚嚇不安的情況。世間的醫師認為這是癲癇的徵兆,進行癲癇的治療,其實並不正確。凡是重大疾病出現癲癇的症狀,大多會導致死亡。這並不是真正的癲癇,而是《素問》中提到的「六經盡證」。
疝本因水氣與瘀血,為痛之病也。余故於大黃牡丹湯,取牡丹皮、大黃、桃仁於牡丹五等散,取桂枝於無憂散,取牽牛子、木通於四烏湯,烏沉湯取烏藥又加延胡索一味,立為一方,以治臍下及腳攣急,陰囊腫或痛,或婦人引腰而痛,或痛引陰門,或陰戶突出者,莫不有效矣。(世所謂福井八味疝氣方是也。)
白話文:
疝氣主要是由水分和瘀血所造成,是一種疼痛的疾病。我參考了大黃牡丹湯,其中加入了牡丹皮、大黃、桃仁,取牡丹五等散中的桂枝,取四烏湯中的牽牛子和木通,烏沉湯中的烏藥,並再加入延胡索,製成了一個方劑。用這個方劑可以治療臍下和腳部痙攣疼痛、陰囊腫脹或疼痛、婦女經痛或疼痛延伸至陰門、陰戶突出等症狀,都很有效果。(後世稱之為福井八味疝氣方。)
脾勞證心下痞,腹中雷鳴,無痛而下利,利後心下不快,反痞脹者,半夏瀉心湯主之。若脾勞下利而腹痛無熱,心下有水氣而咳,或下部有水氣,腹痛下利者,真武湯主之,此方亦用五更瀉效。
白話文:
脾勞證
- 胸悶腹脹
- 肚子裡雷鳴般作響
- 無腹痛卻腹瀉,腹瀉後胸悶脹氣更加嚴重者,可用「半夏瀉心湯」治療。
脾勞下利
- 腹痛,但無發燒 症狀
- 胸腔有水氣而咳嗽,或下腹部有水氣,伴隨腹痛腹瀉者,可用「真武湯」治療。此方亦可作為凌晨的瀉藥。
錢氏白朮散治脾癉。脾癉多屬虛,消渴病中多兼此證,食物偏覺甘者也。
白話文:
錢氏白朮散是用來治療脾癉的。脾癉大多屬於虛證,在消渴病中常常合併出現這種證狀,患者會特別想吃甜的食物。
下血多屬脾勞,而脾勞下血忌妄止血,是古所謂腸風屬也,宜赤小豆當歸散。若動悸甚下血者,宜香艾湯。若牽攣下焦者,宜鐵刷湯。此諸湯非止血劑,而下血自治也。(香艾湯、艾葉、香附子、甘草、生薑四味,系福井氏家方,鐵刷湯出《局方》。)
凡失精者,多因下焦冷而起,故以湯火溫腰,且每夜臨臥灸三陰交,則免其患矣。
白話文:
大便出血通常是由脾氣虛弱所致,而脾氣虛弱導致的大便出血,切忌盲目止血。這在古代醫書中被稱為「腸風」,宜服用赤小豆當歸散。
如果心悸嚴重伴有大便出血,宜服用香艾湯。
如果下腹部牽拉疼痛伴有大便出血,宜服用鐵刷湯。
這些湯劑都不是止血藥,而是通過調理身體機能而令大便出血自行停止。(香艾湯由艾葉、香附子、甘草、生薑四味組成,是福井氏家族的祕方;鐵刷湯出自《局方》。)
古以失精屬虛證,今視不必然。實者間有之,其人過食,則往往為此證,故以節飲食為第一也。(按遠行者,往往患之,亦同一般。又屢失精者,屈兩腳而臥,則免此患。)
白話文:
古時候認為失精是虛證,但現在看未必如此。有時候實證也會出現失精,這種人因為飲食過度,常常得這種病,所以以節制飲食為第一要務。(註:遠行的人也常常患有這種疾病,同一般情況一樣。又如果經常失精的人,可以蜷曲雙腳睡覺,這樣就能避免這種疾病。)
羚羊角治下血,其效優於犀角。犀角所主,多在吐血衄血。
後世吐血用升麻,下血用黃芩,一偏見也。升麻亦治下血,故《千金》云:無犀角,以升麻代之。
白話文:
羚羊角的止血功效優於犀牛角。犀牛角主要用於治療吐血和鼻出血。
陰毒病發於陰經,陽毒病發於陽經,故異名而已。朱肱以陰毒手足冷為陰寒盛者,用烏頭、附子類,誤矣。王安道辨之是也。此病《醫宗金鑑》以為今痧病,似可從。
白話文:
陰毒和陽毒都是同一個疾病,只因發病的經脈不同而名稱不同。朱肱認為陰毒導致手足冰涼,是陰寒過盛,因此使用烏頭、附子等溫熱藥材,這是不正確的。王安道對此病的辨別是正確的。這個病症在《醫宗金鑑》中被認為是現在的「痧病」,這個說法似乎可以接受。
天泡者,為火爍瘡,酷暑時發細疹,其色正赤,其初自脅下至肩背痛如針刺而後發觸衣被則痛益甚。後皆為水泡也,用解毒瀉心湯,與荊防敗毒散亦佳。
白話文:
天泡,又稱火瘡,在酷暑時期會發出細小的紅疹。一開始從脅骨下到肩背會感到像針刺般的疼痛,之後觸碰到衣物就會更加疼痛。後來這些紅疹會變成水泡。治療方法可以使用解毒瀉心湯或荊防敗毒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