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田宗伯

《先哲醫話》~ 卷上 (8)

回本書目錄

卷上 (8)

1. 北山友松

李氏辨內外疑似證最精矣。且如氣少氣盛辨,益於後學不為鮮。然至內外相兼者,李氏說未為盡,宜涉獵古人書以補其闕。

下元虛損,精氣枯槁,人外感風寒,頗似溫疫者,或宜先補虛,或宜先發邪,或宜補瀉相兼。此際醫最可苦心處,固非筆墨之所盡焉。

《醫藥綱目》別為一家,與他書體裁自異。錢氏論小兒亦自一派,據之不為可,不據亦不為可。(拙軒曰:有明一代醫書之多,汗牛不啻。所謂模擬飣餖者居多,戴復庵、吳有性、陳實功之外,僅僅數家耳。《醫學綱目》亦庸中之佼佼者,此言有味。錢仲陽之於啞科,頗為大家,然見為一派,真是有識之言。)

療傷寒知去路來路為要,或表入里,或陽轉陰,或前在某位,後進某位,或始終一位。審之以處方,思過半矣。喻昌曾辨之,可就見焉。

余常主實學示子弟曰:經絡脈說不可不知,而深拘之則反失於實用,學者固不可無取捨之見。

余不喜講說,唯正月初八祭神農氏,使門人講《上古天真論》耳。(其說曰:聽講義鮮益其效,不若熟講百遍,蓋在心悟。此可以為世醫信耳不信目之戒。)

余晚年讀本草日夜不釋手,故其用藥雖一味無贅品。

余療南源悅山高泉諸僧,皆用大劑何者?西土人比之本邦頗厚腸強胃,非輕品所敵。風土人物之異,不可不知。(西土醫診病直記其藥按以與病者,病者購之於藥鋪以服之,故其品劑量適,正與邦醫輕劑射利者迥異。)

甘麥大棗湯,治產後似邪祟者奇效。(按:所謂如有神靈者也。)

傷寒壯熱煩渴,小便赤,不大便七八日,舌燥目赤,時閉乍開,僅啜粥汁耳。一醫與清心溫膽湯去香附,加辰砂、淡竹葉、而譫語益劇,脈伏不應。因與白虎湯合黃連解毒湯,諸證自若。乃煎人參三錢,黑姜一錢,兼服之脫然愈。(按:此與吳有性承氣加人參合轍。)

建中湯入口則痛乍止者,甘以緩急也。甘草粉蜜湯治心痛,其旨頗同。膈噎服蜂蜜,一旦納食亦同意。大半夏湯之於蜜,不過此意矣。

張仲景一書,炳如日星,亙千古不可磨滅,熟讀者知其意。(當時醫多讀《素》、《難》不讀《傷寒論》,故發此言,以示為萬世理道之神書,救人之秘典也。)

《內經》終始一言以蔽之曰:亢則害,承乃制。(經云: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者,流散無窮。可謂真知其要者。)

東垣本於《內經》陽氣清淨則四維收之意,制補中益氣湯,深得經旨矣。在本邦土佐道壽善研究其意,故治脾胃手段最長矣。

羅氏曰:七分內傷,三分外傷者不治,是善得李氏之意者。

治療之法,先瀉後補為易,先補後瀉為難。

丹溪斥《局方》者系救時弊,門人戴氏專用《局方》,其意可知矣。

白話文:

北山友松

李氏辨析內外症候疑難雜症最為精妙,尤其氣虛氣盛的辨別,對後學裨益良多。然而,對於內外症候兼雜的情況,李氏的論述並非盡善盡美,應該廣泛涉獵前人的醫書,以彌補不足之處。

下元虛損,精氣枯竭,若外感風寒,症狀類似溫疫,則需權衡先補虛還是先祛邪,或是兼用補瀉之法。這正是醫者最需用心之處,並非文字所能完全闡述。

《醫藥綱目》自成一家之言,與其他醫書的體裁有所不同。錢氏論述小兒疾病也自成一派,遵循或不遵循其說法,皆無不可。 (拙軒曰:明朝醫書之多,汗牛充棟,多數是模仿抄襲之作,除了戴復庵、吳有性、陳實功等少數幾家外,真正有價值的寥寥無幾。《醫學綱目》也算庸醫中的佼佼者,此言頗有見地。錢仲陽在耳鼻喉科方面造詣很深,稱其為一派大師,確實是識見獨到。)

治療傷寒,關鍵在於了解疾病的發展過程,是表證入裡,還是由陽轉陰,或是疾病停留在某個階段,然後發展到另一個階段,抑或始終停留在某一階段。仔細審察病情,制定處方,就能成功一半了。喻昌曾詳細論述過這一點,可以參考他的著作。

我平時教導弟子們重視實學,說經絡脈象的理論不可不知,但過於拘泥則會影響實際應用,學習者務必有所取捨。

我不喜歡講課,只有正月初八祭祀神農氏時,才讓弟子們講解《上古天真論》。 (我的看法是:聽課講義收效甚微,不如熟讀百遍,才能真正領悟。這可以作為世人醫者應當相信自己的理解而非僅僅依賴眼見的告誡。)

我晚年研讀本草,日夜不離手,所以用藥即使只有一味,也絕不會多餘。

我治療南源、悅山、高泉等地的僧人,都用大劑量的藥物,這是為什麼呢?西域人士與我們本地人相比,腸胃功能較強,輕劑難以奏效。不同地域的風土人情差異,不可不知。(西域醫生診病,只記錄所用的藥物,病人憑此到藥鋪購買服用,所以藥物種類和劑量都比較合適,這與我們本地醫生用輕劑謀取暴利的情況大相逕庭。)

甘麥大棗湯,治療產後疑似邪祟者,療效奇特。(按:其效如神靈也。)

傷寒症狀:壯熱煩渴,小便短赤,大便秘結七八日,舌燥目赤,神志時而昏迷時而清醒,只能少量喝粥。一位醫生給病人開了清心溫膽湯,去掉了香附,加了辰砂、淡竹葉,結果譫語更嚴重,脈象微弱。於是改用白虎湯合黃連解毒湯,諸症狀逐漸好轉。再煎服人參三錢,黑薑一錢,病人很快就痊癒了。(按:這與吳有性承氣湯加人參的療法異曲同工。)

建中湯入口就能止痛,是因為甘草緩急的功效。甘草粉蜜湯治療心痛,其原理也類似。膈噎服用蜂蜜,能很快恢復進食,也是同樣的道理。大半夏湯中加蜜,也是基於這個道理。

張仲景的著作,如同日月星辰般光芒萬丈,歷經千年而不朽,熟讀者就能理解其精髓。(當時很多醫生讀《素問》、《難經》而不讀《傷寒論》,所以我才說這句話,表明它是萬世之理,是救死扶傷的秘典。)

《內經》的核心思想可以用一句话概括:過猶不及,需遵循法則。(經書說:懂得其精髓的人,一句话就能理解;不懂得精髓的人,則會漫無邊際。這說明只有真正懂得其精髓的人,才能言簡意賅。)

李東垣根據《內經》中“陽氣充足則四肢收斂”的理論,創立了補中益氣湯,深得經旨。日本佐佐道壽善於研究其理論,所以治療脾胃疾病的經驗最為豐富。

羅氏說:七分內傷,三分外傷的病人不宜治療,這體現了李氏的精髓。

治療方法,先瀉後補比較容易,先補後瀉則比較困難。

朱丹溪批評《局方》是為了糾正當時的弊端,他的弟子戴氏卻專用《局方》,其用意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