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田宗伯

《先哲醫話》~ 卷下 (5)

回本書目錄

卷下 (5)

1. 高階枳園

枳園名經宣,字子順,高階氏。文化、方政之間,以醫鳴於京師。救濟之澤,洽於一時。致仕之後,隱於鷹峰,優遊自養,卒年七十有三。枳園生於楓亭、台州、東郭諸人之後,治術融會,頗有機警,所著《醫譜》、《方譜》、《藥譜》、《認證錄》等,足以窺其一斑,今錄一二,以備省覺。其他三角、小林竹中、有持諸人,亦聲譽相踵,而余未能詳之,故期他日云。

白話文:

枳園,原名宣,字子順,高階氏。在文化和政務界聲名顯赫,以醫術在京師聞名。他的醫術惠澤眾生,惠及一時。致仕後,隱居鷹峯,怡然自得,終年七十三歲。枳園師承楓亭、台州、東郭諸家,治病融會貫通,頗有天賦。他著有《醫譜》、《方譜》、《藥譜》、《認證錄》等,足以窺見其醫術。茲摘錄一二,以供學習借鑑。其他如三角、小林竹中、有持等人,也聲名卓著,但因我未能詳細研究,故留待以後再述。

診病有四因、六證、十二候、三診、七視。四因者,謂外因、內因、內外別因、內外合因。六證者,謂初、中、終、順、險、逆。十二候者,謂寒、熱、虛、實、淺、深、緩、急、平、間、常、變。三診者,謂持脈、按腹、審稟。七視者,謂問原、尋證、望色、觀形、聽聲、嗅氣、諦習。

蓋此五法三十二則,乃和漢往聖先賢之遺訓,而吾門之所歷驗。苟審診視察病源證候者,不可不精究焉。

白話文:

診斷疾病時有四個原因、六個病證、十二種候症、三種診法和七種觀察方法。四個原因是指外因、內因、內外別因和內外合因。六個病證是指疾病的初、中、終三期,以及順、險、逆三種病勢。十二種候症是指疾病的寒熱、虛實、淺深、緩急、平間、常變等徵象。三種診法是指切脈、按腹和問診。七種觀察方法是指詢問病史、分析病證、觀察面色、察看形體、聆聽聲音、嗅聞氣味和體察病人的神態習性等。

瘟疫初起,食不減,味不變,精神爽慧,起居如故者,必至熱解。食將進時食反減,或絕谷元氣衰弱者,間有之,與輕疫食不減者不可混。凡瘟疫自初起至熱解,食不進者,不足深慮也。

白話文:

當瘟疫剛開始時,病患的飲食量和口味沒有減少或改變,精神也很好,日常生活作息也如常,這種情況下,病患的體溫一定會下降。

如果病患在用餐時間的食量減少,或完全不吃東西,且元氣衰弱,偶爾會發生這種情況,但不能和食量沒有減少的輕症混為一談。對於所有瘟疫患者,從發病初期到體溫下降的過程中,如果食量沒有減少,就不需要太過擔心。

其人卒然暈倒,不省人事,醒後精神恍惚,或兩腳痿弱不能起,爾後身體灼熱,口舌乾燥,時時譫語,或言語錯謬,自汗出,痰喘壅盛而煩躁,其狀如中風,半身不遂。或下利嘔逆,或噦逆。或四肢微冷者,醫不知而為風治之,誤也。是瘟病熱劇,直傳於裡,元氣衰弱之所致。

白話文:

這個人突然暈倒,不省人事,醒來後精神恍惚,或兩腿軟弱無力,無法起身。之後,身體發熱,口舌乾燥,時常胡言亂語或說錯話,自發出汗,痰液增多、呼吸急促而煩躁,症狀就像中風,半身不遂。有的還會拉肚子、嘔吐,或乾嘔。也有些人的四肢微涼。醫生如果沒有辨別清楚,而當成中風來治療,就錯了。這其實是瘟疫發作,熱症嚴重,直接傳入體內,導致元氣虛弱所致。

虛稟者及老人多患之,選用柴胡潤燥湯、柴胡栝蔞湯。若痰喘者,宜蔞貝養榮湯,然多屬不治。

瘟疫淹纏不解,或邪氣沉淪,遽然變為腳氣者,屬危候。

瘟疫初起,手指微抽著,後必發癇,多難治。

白話文:

身體虛弱或老人容易罹患氣虛,可以使用柴胡潤燥湯或柴胡栝蔞湯來治療。如果伴隨痰喘,建議使用蔞貝養榮湯,但這種情況通常較難治癒。

傷寒、瘟疫、瘧痢、霍亂瘥後,有髮腳氣者,或有病不解變成腳氣者,世醫不知,而為病後水氣治之,遂至衝心而死,不可不慎焉。

白話文:

得了傷寒、瘟疫、瘧疾、痢疾或霍亂後康復的人,如果有腳氣病的後遺症,或者疾病沒有治癒,轉變成腳氣病的人,世俗的醫生不知道,而將其當作病後的水氣來治療,這樣一來,腳氣病就會惡化,衝擊心臟,導致死亡。因此,不可不慎重啊。

產後腳氣,四肢產𤸷痹軟弱,難起居,心中煩悸,腹中不仁,體常煩熱,或洪腫或微腫,或胖脹,筋脈弩脝,或腨羸筋脈攣急,小便不通,脈緊有力者,宜犀角麻黃湯。醫不知而見其頭疼、沖氣、惡露少等證,為血氣之所為,與調血劑者,誤也。

白話文:

產後腳氣,四肢無力發麻,行動困難,心悸煩躁,小腹麻木,身體常感發熱,有的浮腫嚴重,有的浮腫輕微,或全身腫脹,筋脈繃緊僵硬,或瘦弱筋脈緊繃抽搐,小便不通,脈搏緊有力,可用犀角麻黃湯治療。有些醫生不懂,見到病人頭痛、氣血上衝、惡露少等症狀,就認為是血氣問題,使用調血的藥物治療,這是錯誤的。

風腫之為病,在上則耳後項際,在中則胸膺肩背,在下則腿股脛腨。流注為腫,其狀如癰,或壅或漫,或痛或不痛,或消散,或潰膿,其初見憎寒壯熱,頭疼體痛等表證也。風腫在耳後項際者,大則如欒子,小則似梨子。而見前表證者,宜荊芥敗毒散。

白話文:

風腫這種病症,發作部位在上面時,會出現於耳後和頸部,在中間時,會出現於胸部、肩膀和背部,在下面時,則會出現於大腿、小腿和腳。它是由於體液瘀阻而形成腫脹,形狀就像癰疽一樣,有時是局部隆起,有時是漫漫擴散,有時會有疼痛,有時不會,有時會消散,有時會潰爛流膿。在初期,通常伴有怕冷、發燒、頭痛、全身痠痛等表證。若風腫出現在耳後和頸部,腫大時像欒樹上的果實,小時候像梨子。如果出現上述表證,則適合使用荊芥敗毒散來治療。

風腫初起,不辨傷風時氣者,見憎寒壯熱,頭疼體痛,而有表證解後發者,或有表證中見腫脹而熱隨解者,或有寒熱發作有時如瘧狀,或有身熱無間斷,其狀似溫病者,俱皆自初為腫,而至其變,或未為腫,或有表證絕無,而但為腫也。

白話文:

風腫剛開始的時候,如果不分清楚是外感風寒或時氣造成的,那麼會見到患者怕冷、發燒厲害、頭痛、全身痠痛,這些是表證,症狀緩解後出現水腫;或者在表證期間出現水腫,水腫消退後發燒也會退;或者寒熱交替發作,有時候像瘧疾一樣;或者持續發燒不斷,症狀類似溫病;這些都是從一開始就出現水腫,到病情變化後,有的還沒有出現水腫,有的表證完全沒有,只有水腫。

麻疹初起自汗出者,邪從汗而解。嘔吐者,邪從上焦而解。吐瀉兼發者,邪從上下二焦而解。鼻衄者,邪從血而解。皆麻疹之佳兆也,不可遽與止汗鎮兜澀血之劑。疹快發則諸證自愈。

白話文:

麻疹一開始出汗的,邪氣會從汗液中排出。嘔吐的,邪氣會從上焦排出。嘔吐腹瀉同時發作的,邪氣會從上焦和下焦排出。流鼻血的,邪氣會從血液中排出。這些都是麻疹的好兆頭,不要急著用止汗、鎮咳、止血的藥物。如果疹子能快速發出來,各種症狀就會自然痊癒。

麻疹初起,與排毒、升麻、葛根、解肌、越婢、連翹、涼膈等湯。不發透者,乃為瘟氣收束疹毒之所致,與啟蘊湯以散瘟氣,則必出透也。(按:啟蘊湯系高階之家方,柴胡、黃芩、厚朴、半夏、草果、枳實、甘草、生薑,俱八味,蓋九味清脾湯變制也。

白話文:

麻疹初期,可以用排毒湯、升麻葛根湯、解肌湯、越婢湯、連翹湯、涼膈散等治療。如果疹子不出透,可能是瘟邪收束了疹毒,此時要服用啟蘊湯來散瘟氣,這樣疹子才能出透。(注:啟蘊湯是高階的家庭用方,由柴胡、黃芩、厚朴、半夏、草果、枳實、甘草、生薑等八味藥組成,實際上就是九味清脾湯的變方。)

麻疹已出,其色如丹朱不紅活,麻沙混淆不勻淨,地界淡紅或微黯,發熱煩渴,睛多赤絡,口臭甚,唇舌乾燥或焦裂,躁擾不寧,小便澀少,大便不通者,乃為熱毒內伏,燔灼血液之所致。涼血攻毒飲,加犀角、石膏,或兼服獨聖散、紫雪等。疹已出,或焦紫,或紅斑、壯熱如炙,煩渴引飲,小便赤澀,大便秘硬,口氣加混,驚狂譫語,煩躁不安者,宜鬱金散,服後暫就眠,則精神即爽然。

白話文:

當麻疹發出時,顏色像丹砂但卻不紅潤,麻疹顆粒混雜不均勻,周圍淡紅或微暗,伴有發熱、口渴,眼睛充滿血絲,口氣很重,嘴脣和舌頭乾燥或開裂,煩躁不安,小便量少且排尿困難,大便不通者,這是因為熱毒內蘊,灼傷血液所致。此時應使用涼血攻毒飲,並加入犀角、石膏。或者同時服用獨聖散、紫雪散等。

如果已經發出的疹子是焦紫色,或紅色斑疹,並且發高燒像被火烤一樣,口渴引飲,小便赤澀,大便乾燥,口氣更加難聞,神志不清、胡言亂語,煩躁不安者,宜服用鬱金散。服用後稍事休息,精神就會清醒。

癥之為病,上在鳩尾脅肋,中在臍上左右,下在少腹左右,或浮現於上面,或沉著於下底,或支兩脅,或侵兩脅,其形或圓或橢,或匾或厚,大者如拳球,如盤鱉,小者似卵茄,似梨杓,或堅硬如石,或柔韌如肉,或軟虛如綿,或牽攣肩背,或引拘脊膂,或疼痛,或不疼痛,或臍下無力,或腹內覺狹小,脈多沉遲者也。病在少腹,初起小如桃慄,或雞蛋,或似茄子、梨實,漸長大。

白話文:

癥狀會出現在不同的部位:

  • 上部:鳩尾骨和肋骨之間
  • 中部:肚臍上方兩側
  • 下部:小腹兩側
  • 時而出現於上部,時而沉位於下部
  • 可能向兩側肋骨擴展,或入侵兩側肋骨
  • 形狀不一,有圓的、橢圓的、扁平的、厚的
  • 大的像拳頭或烏龜殼,小的像雞蛋或梨子
  • 質地可能堅硬如石,柔韌如肉,或軟虛如棉
  • 有時會牽扯肩背,有時會牽拉脊椎
  • 可能有疼痛,也可能沒有
  • 有時會感到肚臍以下無力,或腹腔狹窄
  • 脈搏通常較沉緩。

如果癥狀出現在小腹,一開始可能很小,像桃子、雞蛋、茄子或梨子,然後逐漸長大。

久之,其狀如懷胎而正圓,或蹲踞不匾長,不成稜礧。大者充滿腹中,宛如南瓜狀,在正中,或微倚左右,按之浮凸,或沉著不移。其處無痛,或雖痛亦不劇,月信以時下,或經血過多,其塊必膨脹,飲吃談笑如故。但俯則覺妨礙耳,名曰腸覃。此證難愈。雖不愈,不為大害,或其狀如懷胎,經年月則漸減至如初。

若當覃始萌時,早服通氣松滯之劑,則或可防之,宜烏苓通氣散。

白話文:

隨著時間的推移,腫塊像懷孕一樣渾圓,或蹲坐著而不扁長,沒有稜角。大的時候,它能充滿整個腹部,就像南瓜一樣,位於正中央或略微偏向左右,按壓時凸起,或沉重而無法移動。患處沒有疼痛,或者雖然有疼痛但並不劇烈,月經按時來潮,或經血過多,腫塊會膨脹,吃飯、說話、大笑都不受影響。但是,如果彎腰就會感到妨礙。這種情況稱為「腸覃」。

這種疾病很難治癒。即使不治癒,也不會造成很大的危害。腫塊可能會像懷孕一樣逐漸縮小,直到恢復原狀。

解勞、緩痃二湯之所治,系將為勞之兆。故二方俱腹力虛軟者,加人參。微咳者,加貝母、桑白皮。熱深者,加地骨皮效。(枳園所自驗自古經方,至俗間單方而又出於自制者,居四之一,如緩痃湯、潤肺湯九味柴胡湯之類,今用之屢得效矣。)

白話文:

解勞湯和緩痃湯治療的疾病,都屬於勞倦而出現的症狀。因此,這兩個方劑都適用於腹力虛軟的人,可以加入人參。如果有輕微咳嗽,可以加入貝母和桑白皮。如果熱邪較重,可以加入地骨皮。

(枳園親自驗證,這些古老的經方中,有四分之一是民間使用的單方或枳園自己創制的,例如緩痃湯、潤肺湯和九味柴胡湯等,現在使用這些方劑仍然經常見效。)

疝熱甚時譫語,或口渴舌燥,或黃胎、或白胎,大便如熱痢,小腹拘急,腰臀下迫難忍者,宜融疝散。窘迫重墜甚者,加大黃。疝無觸犯之因,卒然小腹堅硬,痛難忍,或從右,或左上搶沖脅,脅氣急息迫,手不可近,煩悶擾亂,身熱甚似溫病,口渴舌燥,小便不利,大便秘,或嘔吐噁心,或時呃逆,從少腹直上衝心下,或下牽陰囊,但坐不能臥,或肚腹臌脹,彈之為聲者,名曰沖疝。其證多屬熱,宜融疝加大黃湯。

白話文:

疝氣發作嚴重時會胡言亂語,或口乾舌燥,或排出黃色或白色的糞便,大便像熱痢一樣,小腹緊繃急迫,腰部和臀部往下壓迫難忍,適合使用融疝散治療。如果病情嚴重,加重墜脹,可加大黃用量。

疝氣沒有外傷或接觸誘發因素,突然出現小腹堅硬,疼痛難忍,或從右側,或從左側向上沖撞脅部,脅部氣急喘迫,手不能靠近,煩悶不安,身體發熱很像溫病,口乾舌燥,小便不利,大便祕結,或嘔吐噁心,或偶爾呃逆,從小腹直衝心下,或向下牽引陰囊,只能坐著不能躺下,或腹部脹脹的,彈起來有聲音,這種叫做沖疝。它的症狀大多屬於熱證,適合使用融疝散加大黃湯治療。

嬰孩或幼少時頸有結核者,俗稱為癆之兆。雖未必然,間亦有之,不可不知。(按:金匱·虛勞篇》云:腸鳴馬刀俠癭者,皆為勞得之。古人以頸核為勞,是其一徵。)

白話文:

嬰兒或小孩子脖子上有結節,俗稱「結核」,一般認為是得了癆病(肺結核)的徵兆。儘管不一定全是如此,但確實有這種情況,所以需要了解。(註:根據《金匱要略·虛勞篇》的記載,腸鳴、馬刀俠癭(頸部淋巴結腫大)等症狀都與癆病有關。古人把頸部結核視為癆病的一個特徵。)

虛勞初起,腹肚脹滿堅硬而痛,或引少腹咳嗽,盜汗有微熱,食了腹乍膨悶,或食不進,大便多瀉,甚者日四五行,或時下腸垢,下後腹中稍覺快,若不下,則脹益堅實,而短氣煩悶,頸脈甚動,或口咽乾燥欲嘔,或四肢微腫,而趺上豐滿,或喉間微響,時鼻扇,或腹肚疼痛難忍,身體疲睏者,吾門謂之腹脹勞。而素有痃癖而發勞者,多屬不治。

白話文:

虛勞症剛開始時,腹部腫脹堅硬而疼痛,或者牽引下腹部咳嗽,盜汗伴有輕微發熱,吃東西后腹部突然膨脹悶氣,或者吃不下東西,大便次數多且稀,嚴重的每天四五次,或者有時排出腸垢,排出後腹部稍微感覺輕鬆,如果不排出,腹脹就會越來越嚴重,伴有氣短和煩躁,頸部脈搏非常活躍,或者口咽乾燥想嘔吐,或者四肢輕微腫脹,腳背豐滿,或者喉嚨裏有輕微的響聲,有時流鼻涕,或者腹部疼痛難忍,身體疲倦,我們稱之爲腹脹勞。而本來就有破傷風或結核的人得這種病,大多是治不好的。

若與柴平湯、柴胡檳榔湯,大便漸硬,腹脹隨減,痛止熱退者,為佳兆,此證在虛勞頗為逆候,世醫不知,而漫認為脹滿,大誤也。

白話文:

如果在服用柴平湯或柴胡檳榔湯後,大便逐漸變硬,腹脹隨之減輕,疼痛停止,發熱退卻,這是好徵兆。這種證狀在虛勞患者中比較少見,世上的醫生不知道,而胡亂認為是脹滿,這是大錯特錯。

傷寒桂枝證兼嘔吐者,多因停飲拒格微邪。故治停飲則邪從解,是以不與桂枝而與和解湯也。

白話文:

當傷寒患者出現桂枝證(頭痛、發熱、怕冷、無汗),同時伴有嘔吐時,通常是因為體內水分停滯,阻礙了小量病邪的排出。因此,治療方法是化解體內停滯的水分,讓病邪得以排出。所以不使用桂枝湯,而使用和解湯。

發散劑加氣藥,則其效反捷,此氣道疏而邪自祛也。如大邪非此例。(家君於二陳湯加葛根、羌活、桔梗,治輕淺風寒,即此意。按豐公徵韓之役,人多得外感,醫投以不換金正氣散無效。鬼將軍部下有老醫,與以香蘇散立驗。人問其故。曰:遠征人多兼氣鬱,非氣劑則不能達焉。

白話文:

如果在發散藥中加入祛氣藥,那麼藥物的效果反而會更快,這是因為氣道疏通後,邪氣就會自動排出。但是,對於嚴重的邪氣,不適用這個道理。(我的父親在二陳湯中加入葛根、羌活、桔梗,是用於治療輕微的風寒感冒,就是這個道理。據說豐公徵韓之役時,很多人都患上了外感病,醫生給他們服用不換金正氣散,但沒有效果。鬼將軍手下的老醫生給他們服用了香蘇散,很快見效。有人問原因,老醫生說:遠徵的人往往伴有氣鬱,如果不使用祛氣的藥物,藥效就無法到達病竈)

北山壽安曰:近來醫家唯以香蘇散治感冒時氣,氣滯頭痛痞滿,腳氣皺腳等,而不言能解食毒之功,亦闕典也。皆與此條相發宜參考焉。)

白話文:

北山的壽安說:近來醫家只用香蘇散來治療感冒、流行病、氣滯引起的頭痛、胸悶腹脹以及腳氣、腳部皮膚皺裂等疾病,卻不提香蘇散能解毒的功能,這也是遺漏的經典記載。香蘇散各條目之間相互發揮作用,值得參考。

溫病里證悉具,而舌上白胎滑者,認為臟結,不可失下,能審他證具而可下之。平素大便秘澀者,得溫病忽黏滑,或鶩溏,此非因胃虛邪氣猖獗之所使,緩漫失下,則胃氣消爍,噬臍無及。

人方湯浴時,身如被束縛,或如灌冷水者,肌表有熱也。

白話文:

溫熱病裡證的症狀全部出現,但舌頭上有白苔滑膩,這表示臟腑鬱結,這種情況下不適合瀉下治療。但如果仔細審視其他症狀,有可以瀉下的情況。對於平時大便乾結的人,得了溫熱病後突然大便溏軟,這不是因為胃氣虛弱,邪氣猖獗所致。如果拖延不治療,就會導致胃氣衰弱,到時候再用治療臍腹絞痛的藥物也無濟於事。

《千金方》以浮為表脈,以沉為里脈,而醫家奉為典型。余質之於實際,浮有病散脫之候,沉有病收閉之候,而此二脈陰陽俱有之,概不可為表裡。

白話文:

《千金方》中,將浮脈視為表脈,沉脈視為裏脈,而醫家普遍遵循這個法則。但我根據實際情況認為,浮脈也可能代表疾病已散,沉脈也可能代表疾病已收斂,這兩種脈象在陰陽脈中都可能出現,因此不能籠統地將它們歸為表脈或裏脈。

夏月因暑熱遺尿者,宜白虎加人參湯。(按:或云三陽合病條遺尿二字,疑當在發汗則譫語下。此說似有理,然有間屬實者,宜於實際而徵焉。)

白話文:

夏季由於暑熱導致遺尿,適合服用白虎加人參湯。(注:有人說「三陽合病」條中的「遺尿」兩字,可能是誤置於「發汗則譫語」之下。這種說法看似有道理,但實際上也有遺尿屬於實證的,應根據具體情況而定。)

有人臨臥時肩背如負千斤重,漸及通身,須臾冷汗淋漓,煩悸難堪,而其苦頓止者,發中風或支飲之兆也。

風病昏絕,須臾醒又發者,為難治。

白話文:

有人在躺下時感覺肩背像背著千斤重的東西,這種感覺逐漸擴散到全身,不久後就冷汗直冒,心中煩躁不安,但這種痛苦很快就停止了,這是中風或是支飲的徵兆。

如果是因為風病而昏迷,過了一會兒醒來後又再次發作,這就比較難治療了。

中風醒後,諸證稍緩,但肩臑接骨分離不遂者,為難治。若分離不甚者,間得痊。腳氣無手足麻痹、軟弱、腫脹、筋攣等,唯心下微急,小腹不仁,食如常。食已短氣,臥則氣息稍平,其人上體豐滿,下部削小者,此欲上衝之候,不可忽視。

乾腳氣聲嗄咽中痰壅者,多死。

白話文:

中風清醒之後,各種症狀稍有好轉,但是肩部和胳膊的骨頭分離不順的人,很難治療。如果分離不嚴重,有時能痊癒。腳氣病患者沒有手腳麻痺、無力、腫脹、肌肉痙攣等症狀,只是心下微急,小腹沒有知覺,飲食如常。吃完之後氣短,躺下後呼吸稍微平穩一些,這種人上半身豐滿,下半身消瘦,這是氣血上沖的徵兆,不可忽視。

支飲、腳氣、產後血氣三病,其證大同,而其源大異,不可混治,宜以脈辨之。脈大按之虛無力者,支飲也。脈洪數按之緊有力者,腳氣也。脈軟弱而數,按之中止者,產後血氣也。(按:此三病本不同,證亦有所區別,宜審焉。)

肺痿咳嗽吐沫頗已,其人忽吐血發熱者,為惡候。

白話文:

支飲、腳氣、產後血氣這三種疾病,雖然症狀相似,但根源卻大不相同,不能混為一談,應該根據脈象來辨別。脈象大而按之空虛無力的是支飲;脈象洪盛數快,按之緊有力的是腳氣;脈象軟弱無力而數快,按之有暫停的,是產後血氣。

(按:這三種疾病本來就不同,症狀也有所區別,應該仔細辨別。)

久咳不止,唾血引紅線,或為點斑者,屬肺損,雖外候似輕,最為難治。余為制一方,即於桔梗湯方中加白芨、桑白皮,名白芨湯。

白話文:

久咳不止,咳出帶有紅血絲的唾液,或有出血點,屬於肺部損傷。儘管外在症狀看起來輕微,但這種情況最難治療。我制訂了一個方子,在桔梗湯的基礎上加入白芨和桑白皮,命名為白芨湯。

虛勞吐紅不一,有痰中引血縷者,有痰中為粒顆者,其大或如蠶豆,或如赤豆、綠豆,見血雖小,不可忽諸。

白話文:

虛弱的人吐血的症狀不同,有痰中混著血絲的,有痰中形成顆粒狀的。顆粒有的像蠶豆,有的像赤豆、綠豆一樣大小。即使吐血量少,也不能忽視。

久咳唾血如紅縷,或為點斑者,此屬肺損,他證雖微,終至難治,早可與白芨湯。世所謂不食病,即《醫級》所載神仙勞之類。此證婦人尤多,男子至少。或饞嗜焦餅豆糕,或喜食果瓜、生菜、昆布、海苔。其甚者,絕穀粒,唯飲水,而肌肉潤澤,臥起步動如常,小便能利,大便秘澀,口乾貪飲,以至年餘,其病多出於鬱氣,故宜氣劑而不宜補住也。

白話文:

長久咳嗽,吐出紅色血絲狀痰液,或出現紅點狀斑點的,這是肺部損傷。其他症狀雖然輕微,但最終會難以治療。早期可以服用白芨湯治療。世人所說的「不食病」,就是《醫級》記載的神仙勞病之類。這種疾病女性較多,男性較少。有些人貪吃乾硬的烙餅和豆糕,或愛吃水果、生菜、海帶、紫菜等。嚴重者不進食任何穀物,只喝水,但肌肉仍然豐滿,可以正常地躺下、起身、走路。小便通暢,大便乾燥。口乾想喝水,持續一年多。這種疾病大多是由鬱結之氣所引起,因此應使用疏氣的藥物,不宜使用補陽的藥物。

人無故飲食減少者,將發大患之兆,當攝養。若緩漫失期,則藥餌灸焫無及。蓋此證有暴漸之別,暴減者可治,漸減者難治。一種有神仙勞者,雖不食,與此證自異。

白話文:

如果一個人沒有其他原因卻食慾減退,這是將要發生嚴重疾病的徵兆,應該好好調理。如果拖延治療,那麼藥物、針灸、熱敷都無濟於事。這種病症分為急性和慢性,急性減食的可以治療,而慢性減食的難以治療。像神仙這類的人,即使不進食,與這種病症也不同。

哮喘脈數屬陰虛火動者,宜滋陰降火湯。若里邪實,大便不通,脈實者,宜承氣湯。

幼時患哮喘者,一旦治之後,有發癲癇或心風者,又有癇疾者,皆系先天遺毒,故為難治。

白話文:

哮喘:脈搏跳動較快,屬於陰氣不足、火氣旺盛的體質,適合用滋陰降火的湯藥。如果體內有實邪(病邪),大便不通,脈搏有力,適合用承氣湯。

幼少時患哮喘者,治之後,多變癲、癇、狂、心風四病,或有不服藥自變此四病者,又有初患癇,治後變哮喘者,又有幼少無事,壯歲始患此五病者,俱系先生遺毒。但因其人體氣有遲速耳,吾門皆名之曰胎病。(胎病名出於《素問·奇病論》,可以徵焉。)

白話文:

年幼時患有哮喘的人,治療後,大多會轉變成癲癇、羊癲瘋、狂躁症和心悸等四種疾病。有些人甚至在沒有服藥的情況下也會轉變為這四種疾病。還有一些人最初患有羊癲瘋,在治療後轉變成哮喘。還有一些人在年幼時沒有任何疾病,直到成年後才開始患上這五種疾病。這些都是由於父母身體上的遺傳毒性所致。但具體轉變成哪種疾病,是由於每個人的身體氣機運行速度不同所造成的。我們醫門將這些疾病都稱為胎病。(胎病這個名稱出自《素問·奇病論》,可以作為佐證。)

風痰家時發熱惡寒頭痛,身體疼痛,或肩背強急,或咽喉簽痛者,皆痰之所為,非感冒也,俗名曰痰風。

胸痹痛在皮肉間者,為惡候。

白話文:

常常會發燒怕冷、頭痛,身體疼痛,或者肩膀背部很僵硬,或者喉嚨痛的人,這些都是因為痰造成的,不是因為感冒,一般稱這為痰風。

如果胸部憋悶的疼痛是在皮膚肌肉之間,這是不好的徵兆。

背胛或右或左拘痛,動搖則益劇,而其痛驟去者,多變為胸痛。狀與胸痹相似,而筋脈糾戾之所致。故氣急妨悶,飲食微噎。其痛亦與胸痹徹痛不同也,宜《本事方》桂心散。

白話文:

背部或右側或左側疼痛拘緊,活動時疼痛加劇,而疼痛突然消失的情況,大多會轉變為胸痛。症狀與心絞痛相似,但主要是由筋脈糾結導致。因此會出現氣喘、胸悶,飲食時有輕微的噎塞感。這種疼痛與心絞痛的徹骨之痛不同,適宜服用《本事方》中的桂心散。

噦逆與熱藥無效者,屬壅熱,以瀉心湯、麻沸湯,服則速愈。(按:《萬病回春》以黃連解毒湯、白虎湯,治傷寒熱證。醫者誤用薑桂等藥,助起火邪,痰火相搏而呃逆,即同旨。)

白話文:

如果嘔吐反胃症狀用熱藥無效,屬於熱壅導致,可以用瀉心湯、麻沸湯治療,服藥後很快就能痊癒。(註:根據《萬病回春》,可以用黃連解毒湯、白虎湯治療傷寒熱證。有些醫生誤用了薑桂等藥物,助長了熱邪,痰氣和熱氣相互作用引起嘔吐反胃,這與上述原理相一致。)

其人食味皆苦,或甘醋或酸澀者,將發噎之候,但覺苦者為易治。

打撲傷損,瘀血不去,歷年後卒然氣急,心下逆搶,或昏冒不知人,或妄語,或健忘者,是即瘀血作風狀者。

水腫遍身滿腫,唯兩手臑肉脫而枯柴者,為不治。

白話文:

如果一個人吃東西都覺得苦,或是覺得食物的味道又酸又澀,這表示他快要噎住了,但如果只是單純覺得苦的話,比較容易治癒。

如果因為打傷、受損而造成瘀血,一直沒有散去,過了很久突然出現呼吸急促、胸口悶痛、昏迷不醒、胡言亂語、健忘等症狀,這就是瘀血導致的風邪作祟。

如果全身水腫,只有雙手的手臂肌肉萎縮枯瘦,那是不治之症。

婦人手足麻痹者,多七情鬱結,經絡凝滯之所致也。正氣天香湯,或香蘇散、二陳湯相合加烏藥。

白話文:

女性手腳麻痺,大多是由於情緒鬱結,導致經絡氣血不暢所造成的。

可以服用正氣天香湯、香蘇散或二陳湯,再加入烏藥。

婦人素鬱悶,牝戶覺痛癢,時水液滲出,飲食少思,肢體倦怠者,宜加味歸脾湯。心中失血養,則必為怔忡,故治此證宜選用四物、八珍、十補、人參、養榮諸湯,俱加麥門、酸棗仁為佳。

白話文:

如果女性平時鬱悶不樂,下體感覺疼痛和瘙癢,偶爾有水液滲出,飲食胃口不佳,身體疲倦乏力,可以使用加味歸脾湯治療。如果患者因失血而導致心血不足,就會出現心悸怔忡的症狀,因此治療這種情況應選擇使用四物湯、八珍湯、十全大補湯、人參養榮湯等方劑,同時加入麥門冬和酸棗仁效果會更好。

患腸風者,概為氣急耳鳴,而偶無之。唯目眩頭暈者有之,不可不知。

頭暈屬實者,宜防風通聖散加菊花。

白話文:

患有腸風的人,通常會出現氣急、耳鳴的症狀,但也有時不會出現。只有頭暈眼花的情況是會有的,這點必須知道。

如果是實證引起的頭暈,適合使用防風通聖散加上菊花。

其人無故夢寐恍惚,語言妄錯,兩手微顫,顏耳潮紅,或時喜笑,或作持握狀,劇則為瞪視狀,須臾覺悟,爽慧如故。此人多壯實,飲食失宜,七情乖錯,因勞動倦怠,熱痰壅蔽心竅之所為,名曰心慌。不急治,則必發風癇,至不救。其始發密陀僧丸,而後宜清神湯,加減清神湯。

白話文:

這個人無緣無故地做夢夢得很恍惚,說話胡言亂語,雙手微微顫抖,臉色發紅發燙,有時喜笑,有時做出拿握東西的動作,嚴重的話會瞪著眼發呆,過一會兒才清醒,神智像平時一樣清楚。這樣的人大多體格強壯,飲食不當,情緒波動過大,由於勞動過度疲倦,導致熱痰積滯阻塞心竅所致,稱為「心慌」。如果不及時治療,一定會發作癲癇,到時就無藥可救了。一開始服用密陀僧丸,然後服用清神湯,並根據情況加減清神湯的藥物。

人值雨濕則必腰痛者,宜滲濕湯、除濕湯類。

白話文:

當人淋雨受濕時,容易出現腰痛。建議服用滲濕湯或除濕湯類的中藥湯劑。

人卒然盜汗出而不止,飲食起居如故,氣亦爽快,大便自調,小便才少者,是水飲滲溢毛孔之所致。早利其小便則愈,宜茯苓甘草湯,不必須止汗澀收之劑。若小便不利而汗血止者,後必發水腫或下利,不可不知。

白話文:

一個人突然盜汗不止,飲食生活作息如常,精神也爽朗,大便正常,小便量少,這是身體的水液滲透到毛孔中導致的。及時利尿就可以痊癒,適合服用茯苓甘草湯,不需要用止汗、收斂的藥物。如果小便不利,盜汗卻止住了,日後一定會發生水腫或腹瀉,不可不知。

耳鳴唯聞鳴鐘柝聲,而不能聞他聲音,欲聾之兆也。

癇疾有跗上或膝蓋痛者,可不與歷節混。

小兒十歲前後肛門生小蟲,數十為群,或數百圍如鬼燈狀,痛癢難堪者,至弱冠多發勞瘵。

龜胸名恐不的,當稱雞胸似是。蓋雞胸病證在幼稚為疳,在少壯為癇也。

白話文:

耳朵只聽到鐘聲和木槌敲擊的聲音,而聽不到其他聲音,這是快要聾掉的徵兆。

抽搐病症有的伴隨著腳踝或膝蓋疼痛,這和歷節病症可以區分開來。

小孩十歲左右肛門長出小蟲,一群一群的,有時多達幾百隻,像鬼火一樣圍著,又痛又癢難以忍受,這種情況到成年後容易發生勞損疾病。

龜胸這個名稱不恰當,應該叫做雞胸比較合理。因為雞胸病症在幼年時表現為疳積,在年輕時則表現為抽搐。

嬰兒生七八月無病,至九十月漸肌肉肥胖,時時發熱,如外感,或如瘧,吐乳青便,頂顱光瑩,囟門或填滿,或凹陷,睡中微抽者,將發陰癇之兆。庸醫不知,認為胎肥,可笑。

白話文:

嬰兒出生七八個月後沒有生病,到了九十月時逐漸長胖,時常發熱,像是感冒或瘧疾,嘔吐乳汁,大便青色,頭頂亮光,囟門可能會隆起或凹陷,睡覺中身體微微抽動,這些都是將來會發生癲癇的徵兆。沒有經驗的庸醫不知道,還以為是胎兒過胖導致的,真是可笑。

兒四五歲,鼻衄血月一次或二三次,每次五六勺,多至數合,其血黯紫而稠黏,或鮮紅而稀薄。當其發,必氣逆面赤,手足微冷,消穀善飢,大便秘,小便數也。此證有乳癖腹痛後發者,有痘後發者,《千金》竹茹湯方中去芍藥、人參、術桂,加麥門冬、黃櫱、梔子、升麻效。(竹茹、甘草、芎藭、黃芩、當歸、麥門冬、梔子、升麻、黃櫱、上九味加茜根佳。)

白話文:

孩子四五歲,鼻子出血一個月一到兩次,每次五到六勺,最多達數合,血色暗紫黏稠,或鮮紅稀薄。出血時,必定氣往上衝、臉紅,手腳微冷,食量小但容易餓,大便乾燥,小便頻繁。這種情況有的是在患過乳腺炎、腹痛後發作的,有的則是在出過痘疹後發作的。《千金方》中的竹茹湯方中,去掉芍藥、人參、術桂,加入麥門冬、黃櫱、梔子、升麻即可有效。(竹茹、甘草、芎藭、黃芩、當歸、麥門冬、梔子、升麻、黃櫱,以上九味加入茜根效果更好。)

百會邊時時如有物沖,或時痛,或淚管無故而噴出者,是將發腦風候。

結毒有胎黴二因,而因黴者十之八,胎僅居其二。其狀多屬冷毒,而屬熱者甚少。

露敗瘡與漏瘡同,義通諸瘡而言,非一病也。但彼則漏泄,此則閉結,雖其狀異,至其不痊一也。

白話文:

如果百會穴附近經常感到有東西衝撞,有時疼痛,有時淚管莫名其妙地噴出液體,這可能是將要發作腦風的徵兆。

結毒的成因主要有胎毒和黴毒兩種,其中黴毒佔八成,胎毒僅佔兩成。結毒的症狀大多屬於寒性,熱性的情況比較少見。

露敗瘡和漏瘡是一樣的,都指各種瘡瘍的總稱,不是單指一種疾病。只是露敗瘡表現為漏泄,而漏瘡表現為閉塞,雖然症狀不同,但最終都無法痊癒。

黴毒有冷熱之分,不可不詳。冷毒尤少,而熱毒常多。冷毒屬氣而痊遲,熱毒屬血而痊速。冷毒輕緩似易,熱毒劇猛似險。又冷毒面色皓白如常,熱毒面色慘黯隱顯不定。冷毒生瘡多年不痊,而其勢不劇甚,熱毒則生瘡浸淫為激發,是為辨。世醫不知,一概治之,誤人最夥。(拙軒曰:梅毒分冷熱,翁之創見,非經歷深者不能也。)

白話文:

梅毒分為冷毒和熱毒兩種,不可不詳細分辨。冷毒較少,而熱毒較多。冷毒屬於氣,痊癒較慢,熱毒屬於血,痊癒較快。冷毒輕緩,看似容易對付;熱毒劇烈猛烈,看似兇險。另外,冷毒患者面色蒼白如常,熱毒患者面色慘黑,時隱時現。冷毒引起的瘡瘍多年不愈,但勢頭不劇烈;熱毒引起的瘡瘍蔓延滋生,容易激化,這是辨別的關鍵。世上的醫生不瞭解這一點,一概而論地治療,誤人甚多。(拙軒說:梅毒分為冷熱,這是翁仲仁的獨到見解,非經驗豐富者不能領悟。)

流注毒稠膿漸化為稀水者,非佳候。若膿止唯鮮血淋漓者,雖能食神爽,死在近,不可輕忽。此與產後脫血其候同也。(敗液流注往往發此證,最為危急候。)

白話文:

如果流出的膿液濃稠,漸漸變成稀薄的膿水,並不是一個好徵兆。如果膿液已經停止排出,只有鮮血淋漓流出,即使患者食慾好,精神狀態也不錯,但死亡也將近在咫尺,不能掉以輕心。這種情況與產後大出血的症狀相似。(敗血性膿毒症經常會出現這個症狀,是最為危急的徵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