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田宗伯

《先哲醫話》~ 卷下 (12)

回本書目錄

卷下 (12)

1. 田中適所

不由邪氣而口中乾燥者,屬血虛,故虛勞多有之。發熱亦有屬血虛者,不可不知。

生薑發開心胸結邪,乾薑溫散心胸寒冷,使用雖多,不過此二端。世醫無深知生干之別者,噫!

休息痢屬疝者,宜當歸四逆湯。

噤口痢不能納藥汁者,鮒魚為泥,和以吳茱萸,麝香少許,貼之於臍中得效。

食傷不吐下難奈者,升麻、鬱金二味煎服捷效。

霍亂轉筋甚者,與理中加石膏湯為佳。(古人治轉筋以理中湯加石膏,治胞衣不下以平胃散加芒硝,其意難曉。蓋陰陽相摩,剛柔相濟,妙在其中。適所得之於實驗,其言非虛矣。)

白話文:

田中適所

口乾舌燥不是因為外邪入侵,而是屬於血虛,所以體虛的人經常會有這種情況。發熱也有些是血虛引起的,這點必須要了解。

生薑可以舒暢胸膈,去除邪氣;乾薑可以溫暖散寒,治療胸膈寒冷。生薑和乾薑的用途雖然很多,但主要就這兩種功效。現在的醫生很少真正了解生薑和乾薑的區別,真是可惜!

休息痢(一種腹瀉)屬於疝氣引起的,應該服用當歸四逆湯。

噤口痢(一種嘴巴緊閉不能進食的痢疾)無法吞服藥汁的,可以用鮒魚磨成泥,和上吳茱萸、少量麝香,貼在肚臍上,就能見效。

食物中毒後既不嘔吐也不腹瀉,情況危急的,用升麻、鬱金煎湯服用,效果很快。

霍亂引起劇烈抽筋的,用理中湯加石膏效果最好。(古人用理中湯加石膏治療抽筋,用平胃散加芒硝治療胎盤不下,其原理很難理解。其實是陰陽互相作用,剛柔互相調和,妙處就在其中。經過實踐驗證,他們的說法並非虛妄。)

2. 福井楓亭

楓亭醫術自是高手,京師人傳其起痼扶衰,懸決生死日時,多奇驗。今就其門人所記醫按提其要云。(拙軒曰:楓亭翁喜讀《千金》、《外臺》,故其論病說方,多本其書。於先輩著鞭之後,欲別開生面,不得不假手孫王二氏也,滿清醫人無此見解。)

世有面色萎黃,肌膚乾枯如老耋,眼多眵淚,鼻流清涕,氣逆心煩,胸中怫鬱。按其腹鳩尾至臍腹,任脈拘急如張兩紐,按之則痛,動悸甚,脈多滑,喜飲茶湯,或吃雜食,每眠睡,心氣懶惰,臨事狐疑,或憤恚不樂,漸目下足脛生微腫,或中年夭折,或癡癡騃全生者,醫以為黃胖,或以為癇,治之無驗。特不知此病本因情欲不遂,飲食失宜,不勝其勞,遂蘊蓄濕熱。

其熱熏蒸為面黃,甚者鬱熱消爍肝膽,憂慮恐懼,百事不決,晝夜不能眠,以致此病也。蓋此證有虛實之分,肌肉敦阜者屬實,身體羸瘦者屬虛。虛證面部或足脛浮腫者無害,若實證歷日,足脛目下微腫者,脫候也,為可畏,餘名之曰脾勞(《千金方》所謂脾勞與此證大異,本草百病主治鐵砂條,所謂脾黃病為稍近。)凡脾勞濕熱泛溢於膜外為水腫者,宜聖濟紫蘇煮散。

若鬱熱流於腸中,為脫肛痔疾者,宜潤下劑。但便難者,宜脾約丸。若下利不食者,屬虛也。若鬱熱侵膽府,則善衄。移熱於肝臟,則善驚恐。熱鬱於胸背,則肩強。左肋攣急,或咽喉不利如梅核氣,或水飲客於衝脈咳嗽,或心下如盤,食不下時吐逆者,宜半夏湯(《外臺》方)。若噯氣吞酸心下痛者,宜四味枳殼散。

蓋此證鬱熱支衝脈,水飲不能為之流通,因心下悸。若認為留飲治之,反生害。但解其熱,則飲自去也。若其人羸瘦,津液乏少。心下動甚,目下微腫,耳鳴目眩頭暈者,屬虛候,宜沉香降氣湯。若熱傳於大腸下血見前證者,宜鐵刷湯。若能食,下血不止者,宜赤小豆當歸散。

若下利腹痛如五更瀉者,宜真武湯。若腹鳴下利者,宜半夏瀉心湯。若不下利,心下右邊當委食之府痛者,香砂平胃散。若左肋下至少腹攣急冷痛者,柴胡鱉甲湯。若熱熏蒸胸背,湧痰咳嗽,喘逆肩息似支飲者,宜九味半夏湯。若兩肋急脹,腹滿不能食,頭痛壯熱,身體疼痛者,宜延年枳實湯(《外臺》方)。

若舊年脾勞,冷熱不調成癖,積食不下,虛滿如水狀者,宜前胡枳實湯。若性稟薄弱,憂思不遂,久郁不解,血液枯燥,往來寒熱,盜汗咳嗽者,《聖濟》所謂痃癖成骨蒸也,宜秦艽鱉甲散。若熱熏蒸脾胃,及肝膽疑慮不決,心下如盤,舌上沉香色,其人如狂者,宜半夏湯加石膏。

若心下痞悶,痛引乳下,或衝脈支結,胸中牽痛者,宜柴胡白朮散。近世患此病者頗多,蓋現證有全似他病而屬脾勞之變態者,有他病為主脾勞為客者,能審辨之以處其方,則思過半矣。(此一種內傷病,脾勞名未知當否。然其反覆辨症處,溯流窮源,其次第用藥處得心應手,近患此病者最多。

白話文:

福井楓亭

楓亭醫術精湛,京師盛傳他治療疑難雜症、挽回垂危性命,屢有奇效。現根據其門人筆記,摘錄其醫案要點如下:(拙軒評曰:楓亭先生喜好研讀《千金方》、《外臺秘要》,因此其論病遣方,多取材於此二書。但在前輩醫家的基礎上,他另闢蹊徑,不得不藉助孫、王二氏的學說,滿清醫者鮮有如此見解。)

有些人面色萎黃,皮膚乾燥粗糙如同老年人,眼角經常有眼屎,鼻涕清稀,氣逆心煩,胸中鬱悶。按壓其腹部從鳩尾穴到肚臍處,任脈拘緊如繃緊的兩根繩子,按壓則疼痛,心悸嚴重,脈象多滑,喜歡喝茶湯,或吃些雜食,經常嗜睡,精神倦怠,做事優柔寡斷,或容易憤怒不悅,逐漸出現眼瞼、足脛輕微腫脹,有的中年夭折,有的則變得癡呆。醫生多診斷為黃胖症或癇證,治療卻無效。殊不知,此病的根本原因在於情慾失調、飲食不節、過度勞累,導致濕熱蘊積。

濕熱上蒸熏灼,導致面色發黃,嚴重者鬱熱消耗肝膽之氣,憂慮恐懼,猶豫不決,晝夜難眠,最終導致此病。此證有虛實之分,肌肉豐滿者屬實證,身體消瘦者屬虛證。虛證的面部或足脛浮腫並無大礙,但實證持續日久,足脛、眼瞼輕微腫脹則為危重徵兆,十分危險,我稱之為脾勞(《千金方》所說的脾勞與此證大相徑庭,《本草百病主治鐵砂條》中所述的脾黃病則較為接近)。凡脾勞濕熱泛溢於體表而導致水腫者,宜用聖濟總錄中的紫蘇煮散。

若鬱熱流注腸中,導致脫肛或痔瘡者,宜用潤下之劑;若大便不通者,宜用脾約丸;若腹瀉且食慾不振者,屬虛證。若鬱熱侵犯膽腑,則易鼻出血;若鬱熱移於肝臟,則易驚恐;若鬱熱鬱積於胸背,則肩背僵硬;若左肋攣急,或咽喉不利如同梅核氣,或水飲停滯於衝脈而咳嗽,或心下痞滿,飲食不下並嘔吐者,宜用半夏湯(《外臺秘要》方)。若噯氣、吞酸、心下疼痛者,宜用四味枳殼散。

此證鬱熱阻滯衝脈,水飲不能正常運行,因而導致心悸。若誤以為是水飲停滯而治療,反而會加重病情。只需解其鬱熱,則水飲自消。若病人消瘦,津液不足,心下悸動厲害,眼瞼腫脹,耳鳴、眩暈者,屬虛證,宜用沉香降氣湯。若鬱熱傳至大腸,便血且伴有上述症狀者,宜用鐵刷湯;若能進食,但便血不止者,宜用赤小豆當歸散。

若腹瀉腹痛如同五更瀉者,宜用真武湯;若腹鳴腹瀉者,宜用半夏瀉心湯;若不腹瀉,但心下右側(胃脘部)疼痛者,宜用香砂平胃散;若左肋下至小腹攣急冷痛者,宜用柴胡鱉甲湯;若鬱熱熏蒸胸背,痰多咳嗽,呼吸困難,喘息如同支飲者,宜用九味半夏湯;若兩肋脹滿,腹脹不能進食,頭痛發熱,全身疼痛者,宜用延年枳實湯(《外臺秘要》方)。

若以往患有脾勞,寒熱不調已成痼疾,積食不化,虛滿如同水腫者,宜用前胡枳實湯;若體質虛弱,憂思過度,鬱結難解,血液乾燥,寒熱往來,盜汗咳嗽者,如同《聖濟總錄》所述的痃癖成骨蒸,宜用秦艽鱉甲散;若鬱熱熏蒸脾胃及肝膽,猶豫不決,心下痞滿,舌苔呈沉香色,神志恍惚如同狂躁者,宜用半夏湯加石膏。

若心下痞悶,疼痛牽引至乳房下方,或衝脈阻塞,胸中牽痛者,宜用柴胡白朮散。近來患此病者甚多,蓋因本證與其他疾病症狀相似,實為脾勞的變證,或其他疾病為主,脾勞為次,能準確辨證施治,則已成功一半。(此種內傷病,脾勞之名是否恰當尚待商榷。然其反覆辨證、追根溯源,以及用藥順序的精準,可謂得心應手,近來患此病者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