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哲醫話》~ 卷下 (28)
卷下 (28)
1. 多茝紀庭
痢疾初起,脈數無倫,下利頻數,精神不安,額上汗出,面部肉脫者皆為不治。
文政庚辰春夏之交,淫雨數日,霽後暴催溽暑。時人發奇疾,其證如干霍亂,心腹卒痛暴熱,脈洪大,心下支結,飲食不進,大便秘結。因與備急圓、大陷胸湯類,則反痛甚,熱不去,徒生煩渴。余以為雨濕內郁,毒氣上攻者,試與增損理中丸料,(代白朮以蒼朮。)痛頓減,不日快復,遂活數人。
後閱東郭導水瑣言,京師亦行此證,東郭用外臺桑白皮、吳茱萸二味者得效,蓋一類也。(按:桑白皮、吳茱萸二味方,原治急喘,而東郭運用之,元和紀用經名之降氣湯。)
痘疹發熱疑似者,診虛里,其動亢盛及缺盆者,痘也。此動無者,他病也。余得此訣於小川檉齋,而驗之果然。
黴毒雖分四證,不出二端,何則?下疳在肌肉而毒淺,故發則為楊梅瘡,便毒著筋脈而毒深,故潛則為結毒。然亦有虛實之分,下疳其人虛者,毒易侵入。故其愈遲便毒其人實者,毒易外托。故其愈速,竟亦不出二端焉。
舊疾暴變者,多因邪氣內伏。能認其候,不拘本病,直與發散劑則效,是即先治其卒病之意。
和田東郭以地黃治心下痞,蓋本諸吳氏參附養榮湯,治下後反痞之說。余以為地黃之痞,與瀉心湯之痞相似而異。腹部宗筋急,津液乾枯,其勢上迫於心下,故以地黃滋潤筋脈,則痞自愈。若飲邪並結,心下支滿者,非瀉心湯不能解。是所以相似而大異也。
世醫將證候錯雜難名狀者,檄曰癇證,蓋本諸香川氏行余醫言云。《先教論》曰:癇本小兒病,在大人當稱曰癲。如香川所謂癇證,則大病奇論所說氣疾,戴復庵所謂心風為相近。余嘗考其病由,繫心肝膽三臟,有由心神虛祛,與心氣不寧者,有由肝氣抑鬱,與肝氣過亢者。如膽氣亦由虛實,證候各異。能讀古人論此三臟病證者,則於其治法思過半矣。
難以小便黃白辨寒熱。戴復庵既論之,而如以渴之冷熱定陰陽,亦不可拘執。熱利喜熱湯,風濕欲冷飲,同類相求之理,不可不知。其他以所喜冷熱定病寒熱,大抵為不瘥。
傷寒熱劇證,用柴胡、黃芩類,非多服則不能奏效。水氣洪腫者,與淡滲藥非大劑則不能達方,屢驗果然。
嘔吐不止,諸治無效者,畑惟和診曰:脈浮數,屬表邪壅遏,與葛根黃芩黃連湯速愈。又有同證者,片倉周診曰:脈沉伏屬鬱熱,與白虎湯果止。可謂二子診異表裡而並妙矣。
古方之妙,殆不可思議,今舉其二三:如牡蠣澤瀉散料,(或加大黃)治實腫陽水;栝蔞瞿麥丸,治腎氣丸證而嫌忌地黃者;黃連湯,治霍亂吐瀉不止,心腹煩痛者;梔子甘草豉湯,治膈噎食不下者;苓桂甘棗湯,治澼囊累年不愈,心下痛者;白頭翁湯,治腸風下血。餘數年所實驗,桴鼓影響,妙不可言。
白話文:
多茝紀庭
痢疾初期,脈搏紊亂,腹瀉頻繁,精神不寧,額頭冒汗,臉部消瘦的人,都是無法治愈的。
庚辰年春夏之交,連日淫雨,雨後突然酷暑。當時很多人患上奇怪的疾病,症狀像霍亂,心腹部突然劇痛發熱,脈搏洪大有力,心窩部脹滿,飲食不進,大便秘結。如果用備急丸、大陷胸湯之類的藥物治療,反而疼痛加劇,熱症不退,只會更加煩渴。我認為這是由於雨水濕邪內鬱,毒氣上犯,於是試著使用加減理中丸(用蒼朮代替白朮),疼痛立即減輕,幾天後就痊癒了,因此救活了好幾個人。
後來讀到東郭先生的《導水瑣言》,得知京城也流行這種疾病,東郭先生用桑白皮、吳茱萸二味藥就有效,可見是同類病症。(注:桑白皮、吳茱萸二味藥方,原是治療急喘的,東郭先生卻用它治療此病,元和紀用經方名稱之降氣湯。)
痘疹發熱,懷疑是痘疹的人,診脈時觀察寸口脈,如果脈動亢盛而且達到缺盆(鎖骨上窩)位置,就是痘疹;如果脈動不如此,就是其他疾病。我從小川檉齋那裡得到這個診斷訣竅,驗證後果然有效。
梅毒雖然分為四種症狀,但最終不外乎兩種情況:下疳(潰瘍)在肌肉,毒性較淺,發作則為楊梅瘡;毒素侵犯筋脈,毒性較深,潛伏則為結毒。但也有虛實之分,下疳患者體質虛弱的,毒素容易侵入,所以癒合較慢;體質強壯的,毒素容易外洩,所以癒合較快,最終也逃不出這兩種情況。
舊病突然加重,大多是因為邪氣內伏。如果能識別其徵兆,不拘泥於原來的疾病,直接使用發散的藥物,就會有效,這就是先治療急性病症的意思。
和田東郭先生用生地黃治療心下痞滿,大概是本於吳氏參附養榮湯,治療瀉後反痞的理論。我認為生地黃治療的痞滿,與瀉心湯治療的痞滿相似卻不同。腹部宗筋(腹部深層筋膜)緊繃,津液枯竭,氣機上衝於心下,所以用生地黃滋潤筋脈,則痞滿自愈。如果兼有飲邪停滯,心下脹滿的,非瀉心湯不能解決。所以說相似卻大不相同。
世醫將症狀錯綜複雜難以描述的疾病,稱為癇證,大概是本於香川氏的醫案記載。《先教論》說:癇證是小兒的疾病,成人則稱為癲癇。像香川氏所說的癇證,與大病奇論中說的氣疾、戴復庵所說的「心風」是相近的。我曾經研究過它的病因,與心、肝、膽三臟有關,有的由於心神虛弱,心氣不寧;有的由於肝氣鬱結,肝氣過盛;膽氣也分虛實,症狀各不相同。能夠讀懂古人關於這三臟疾病論述的人,就能夠理解其治療方法的大概了。
不能單憑小便顏色黃白來判斷疾病的寒熱。戴復庵已經論述過這一點,如果單憑口渴的冷熱來判斷陰陽,也是不可拘泥的。熱證腹瀉喜喝熱湯,風濕證想喝冷飲,同類相求的道理,不可不知。其他以患者喜愛冷熱來判斷疾病寒熱,大多數都會治療不好。
傷寒熱盛的症狀,使用柴胡、黃芩等藥物,非大劑量服用,就不能奏效。水腫,使用利水滲濕的藥物,非大劑量服用,就不能達到療效,屢試不爽。
嘔吐不止,各種治療無效的,畑惟和醫生診斷說:脈搏浮數,屬於表邪壅遏,用葛根黃芩黃連湯很快就能痊癒。還有同樣症狀的患者,片倉周醫生診斷說:脈搏沉伏,屬於鬱熱,用白虎湯果然止住了嘔吐。可以說這兩位醫生診斷不同表裡,卻都妙至毫釐。
古方的妙用,真是不可思議,現在舉出其中一二三:如牡蠣澤瀉散(或加大黃)治療實證水腫;栝蔞瞿麥丸治療腎氣丸證而忌諱生地黃的;黃連湯治療霍亂吐瀉不止,心腹煩痛的;梔子甘草豉湯治療膈噎,飲食不下;苓桂甘棗湯治療多年不愈的淋證,心下疼痛的;白頭翁湯治療腸風下血。我幾年來實驗這些藥方,藥效迅速,妙不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