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哲醫話》~ 卷下 (27)
卷下 (27)
1. 多茝紀庭
夫醫者,必取熔醫書而後識見正,必參酌經方而後手段精,必廣療疾疢而後運用極。故不明醫經經方之旨者,雖業大行,僥倖不足觀。明醫經經方之旨者,雖一匙半劑,亦具有規則。如茝庭先生以名家子弟,加之學術兼至,是以超逸前輩泰斗於一世。古人所謂讀仲景書用仲景之法,然未嘗守仲景之方,乃為得仲景之心者,非耶。
文化丙子夏秋之交,江戶大疫,其證初起熱勢猖獗,直進於少陽,不日至精神昏憒,大概宜大小柴胡湯,黃連解毒湯。而及於陽明胃實者至少,爾後流行往往類此,而如陰證甚鮮矣。余嘗視先教諭治傷寒多用參附,故老亦言先生多陰證躁擾者,噫風氣變遷所使耶。(疫因歲運有變替,亦見於工藤周庵救瘟袖歷,及荻野臺州瘟疫辨。
蓋辨六氣之環轉,拆神氣之出入,陰陽消長之妙,虛實遞更之變,首尾貫通者,唯仲師書為爾,後學當細心辨之。)
辛巳歲,春來多旱,至夏秋之際,炎熱特甚,疫邪流行,其證不惡寒,肌熱如灼,脈洪數或緊細,手腕顫掉,下利日四五行,或溏泄過多,渴好冷水,舌上無胎而乾燥,心下支結,腹虛滿雷鳴,譫語,或昏睡不語,吐沫頭汗,甚者嘔逆上竄,速羸瘦,下黑血,遂死。余以為是暑熱侵肌肉,邪氣著筋脈,津液乾枯,血分沸亂,故至下血而極矣,治法清潤補三法中兼利水而得效。蓋比之於丙子之疫疾,其證候亦少異矣。
少陰病輕證有既濟湯,與姜附益氣湯之別。上焦津液乾枯,其證似白虎湯而脈浮數無根,腳腹部軟弱,且微利,雖渴無欲飲水數升之勢者,為既濟湯。若夫邪氣緩慢,漸見譫語煩躁,肌熱不甚,舌上濡潤,所謂勞役感寒者,為姜附益氣湯。此證三十年前多見之,而至近時唯見導赤各半湯、升陽散火湯等證,而此證絕少。時世之變,亦可以知已。
冬月傷寒發汗不解,下利數行,或不下利,三四日後熱彌熾,譫語煩悶,口舌乾燥,呼吸促迫,脈弦澀或滑數,無根底,舌上黃潤,心下痞,小腹無力,面赤耳聾。余以為直中證,與以附子劑無效。後謂上熱下冷,與乾薑芩連人參湯,其效如桴鼓。
文政己卯仲夏至仲秋,都下痢疾大行,斃者不知數。其證皆熱毒痢,邪氣熾盛,下利至百餘行。治法發表攻裡,或清涼奏效,而偶有挾虛者,桃花湯所宜,若誤投粟殼、訶子類必害。又虛家屢下之後,血水泄下羸脫者,又腹裡拘急,至夜燥渴,用地黃得效。
痢疾久不愈,舌上如粟粒,其色黃白或純紅,甚者及牙齗,此證多屬不治。又有舌上咽喉牙齗一面生厚黃白胎如鵝口者,有發吃逆者,皆為不治。(按:諸疢久不愈,口舌生鵝口瘡者,皆胃氣衰敗之候,固為死證。)
痢疾發渴者,多好熱湯,不可概為陰,而治寒下劑間效。又痢疾手指逆冷者,屬熱,陽脫於上故也。又熱痢失下虛極者,必手指冷至肩上,而足僅過踝而已,俱非溫藥,所宜矣。
白話文:
多茝紀庭
醫生必須融會貫通醫書才能見解正確,必須參考經方才能醫術精湛,必須廣泛治療疾病才能運用自如。所以不懂醫經經方要旨的人,即使行醫多年,也只是僥倖而已,不足以參考學習。懂得醫經經方要旨的人,即使只用一點點藥,也都有章法可循。就像茝庭先生,出身名醫世家,又學識淵博,因此才能超越前輩泰斗,名揚一時。古人說讀仲景的書就要用仲景的方法,但卻未必拘泥於仲景的方劑,這才是真正領悟仲景精髓的人啊!
丙子年夏秋之交,江戶發生大瘟疫,初期症狀是高燒猛烈,直達少陽經,不到一天就神志不清,大致應該用大小柴胡湯、黃連解毒湯。陽明經胃實證的病人較少,之後流行的瘟疫大多類似,陰證卻很少見。我曾經觀察到一位老師治療傷寒多用參附湯,老年人也說先生多治陰證躁擾的病人,唉!難道是風氣變遷造成的嗎?(疫病的成因和年份運勢的變化有關,這點在工藤周庵的《救瘟袖歷》和荻野臺州的《瘟疫辨》中也有記載。)
總之,要辨別六氣的循環轉換,分析神氣的出入,掌握陰陽消長的奧妙,了解虛實交替的變化,前後貫通,只有仲景的書才能做到,後學之人應該細心研讀。
辛巳年春天乾旱,到夏秋之際,酷熱異常,瘟疫流行,病人不惡寒,肌膚發熱如火灼,脈搏洪數或緊細,手腕顫抖,一天瀉肚子四五次,或者腹瀉過多,口渴想喝冷水,舌苔沒有或乾燥,心下痞滿,腹部虛脹像打雷一樣,說胡話,或者昏睡不語,流口水出汗,嚴重者嘔吐逆氣上衝,迅速消瘦,排出黑色血液,最終死亡。我認為這是暑熱侵犯肌肉,邪氣侵犯筋脈,津液枯竭,血液沸騰紊亂,所以才會排出黑血而危及生命,治療方法應當清熱潤燥補益,兼顧利水,這樣才能有效。相比丙子年的瘟疫,症狀也略有不同。
少陰病輕症有既濟湯和姜附益氣湯的區別。上焦津液枯竭,症狀看似白虎湯證,但脈搏浮數無力,腳腹部軟弱,並且輕微腹瀉,雖然口渴,但不想喝大量水,這是既濟湯的主治。如果邪氣緩慢,逐漸出現神志不清煩躁,肌膚發熱不甚,舌苔濕潤,這是勞役受寒所致,用姜附益氣湯。這種症狀三十年前很常見,但最近只見到導赤散半湯、升陽散火湯等症狀,這種症狀很少見。時代的變化,由此可見一斑。
冬月傷寒發汗後症狀不解除,腹瀉幾次,或者不腹瀉,三四天後高燒更加猛烈,神志不清煩悶,口舌乾燥,呼吸急促,脈弦澀或滑數,無力,舌苔黃潤,心下痞滿,小腹部無力,面紅耳聾。我認為是直中病邪,用附子方劑無效。後來認為是上熱下寒,用乾薑黃連人參湯,效果如同桴鼓之應。
文政己卯年仲夏到仲秋,京城痢疾流行,死亡人數無數。症狀都是熱毒痢,邪氣旺盛,腹瀉上百次。治療方法是發表解表攻裡,或者清熱瀉火就能奏效,但偶爾伴有虛弱的,用桃花湯適合,如果誤用粟殼、訶子類藥物,必然有害。而且虛弱的病人,多次腹瀉後,排出血水,消瘦虛脫,腹部拘急,晚上口乾舌燥,用地黃就能見效。
痢疾久治不愈,舌苔像小米粒一樣,顏色黃白或純紅,嚴重者會蔓延到牙齦,這種症狀大多是不治之症。還有一種舌苔咽喉牙齦一側長滿厚厚的黃白色苔,像鵝口瘡一樣,伴有嘔逆的,都是不治之症。(按:各種疾病久治不愈,口舌生鵝口瘡,都是胃氣衰敗的徵兆,是死症。)
痢疾發熱口渴的,大多喜歡喝熱湯,不能一概而論為陰證,用寒涼下瀉的藥物有時有效。又痢疾手指逆冷的,屬於熱證,陽氣脫落於上部。又熱痢腹瀉虛脫的,一定手指冰冷到肩膀,而腳只冷到腳踝,都不能用溫熱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