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哲醫話》~ 卷下 (29)
卷下 (29)
1. 多茝紀庭
用古方者,豈可不精熟哉!(陳修園曰:旋覆代赭石湯,今於嘔吐不止之證,及噦逆借用甚效者,取其重以降逆也。乾薑黃連黃芩湯,今於食入即吐之證取用甚效。又借用麻杏甘石湯,治中暑頭痛汗出而喘口渴之外證。黃連阿膠湯,治心煩不得臥之內證。借用麻軺豆湯,育陰利濕,俱從小便而出之類。
可知經方之變化如龍也。)
澼囊治方雖居多,無如苓桂甘棗湯者。余又以三因方補脾散煉蜜為膏,服得奇效。若便秘內實者,起廢丸為妙。
《千金》紫蘇子湯中當歸,取之於降氣。本草云:主咳逆上氣是也。人參敗毒散中枳殼,取之於驅風。本草云:主風癢脈痹是也。世醫日用而無審其效用者,噫。
余嘗治一男子傷寒數日不瘥,譫語面赤,脈緊無力,微下利,上熱下冷者,與姜芩連參湯無效,小河雄齋(吉益南涯門人。)與當歸四逆湯速愈。曰:予往年患此證,柴田芸庵用前方得蘇矣。
病人足趾甲溫而兩脛冷者多死,腿脛無水氣,但足跗腫者亦危。
大病人忽兩頦筋弛如落架風者,屬不治。《和劑局方》烏荊圓主治云:頭頷寬嚲不收,手盛頷能食。蓋此類。
噦逆諸治無效者,與熊膽效,又與左金丸料屢驗。
腳氣雖小便快利,脈駅胸動,甚至衝心者,水毒外壅侵內也。又雖脈候胸動俱穩,小便不利,以至衝心者,水毒內郁遏脈動也。此二證系局外之變,不可不精思。
腳氣下部無水氣,胸背頸間面部或手背浮腫者,忽至衝心,不可輕視。如水腫上盛者亦然。
腳氣嘔逆喘急者,為衝心之漸,不可忽諸,然復有似而非者。一壯失腳弱脛腫,喘滿短氣熱熾,診之疫邪挾痰者,乃與柴胡陷胸湯,兼服利水劑亟愈。又一人麻痹痿軟,嘔逆不食,診之腳氣兼蛔蟲者,乃作腎氣丸料與之,兼以烏梅丸而全。治此等診在脈與胸動,而非精詣者難與言。(嘗聞先生以一味連翹膏治腳氣嘔逆衝心者,可謂得古人不傳之妙矣。)
腳氣發熱類風寒者,不衝心則為腳痿軟,為可懼,救之偏制腳氣為妙。若真挾風寒者,非此例,宜比較以辨其差。
診視之際,有病情隱微難認者二端:一則勞瘵肝鬱之類,始萌時感招外邪,外邪雖解,病不可愈者,內為有奸也。若徒為外感治之,則其取敗不鮮矣;一則舊疾人得疑似之新病者,假令如痼瘕之得腸澼,澼囊之得飲食傷,若拘執舊疾,不治新病,則其害在反睫。此二端最宜精診熟察。張景岳曰:醫有慧心,心在局外,醫有慧眼,眼在兆前。其是謂乎?
病名古今異稱,或一證及數名,極為繁衍。如一病蓄數義,最易致誤,今舉一二辨之。腫本癰腫,轉為水腫之腫;瘡本創夷,轉為瘡瘍之瘡;疳本蝕爛之義,而小兒嗜甘為病亦名;疳痰即澹飲,古作淡,而後世概為稠涎之名;癉,熱也,省文作疸,而轉為黃病之名,又移為丹毒之名;瘤者,懸贅也,後世轉為丹溜之溜;悸,心動也,而古來概為動築之義;奔豚,難經以為腎積,《傷寒論》以為氣衝,咳逆謂咳嗽氣逆,而後世謬為噦逆之名;此類宜甄別焉。(桂山先生《瘟疫類編·序》辨病名字義亦精晰,宜與此條參看資益。
白話文:
多茝紀庭
使用古方,豈能不精通熟練呢!陳修園說:旋覆代赭石湯,現在用於嘔吐不止的症狀,以及呃逆,效果很好,是取其重量來降逆氣;乾薑黃連黃芩湯,現在用於吃東西就吐的症狀,效果很好;又借用麻杏甘石湯治療中暑頭痛、出汗、喘息、口渴等外在症狀;黃連阿膠湯治療心煩睡不著的內在症狀;借用麻軺豆湯,滋陰利濕,都從小便排出之類。可見經方的變化如同龍一樣多端。
治療水腫的方劑雖多,但沒有比苓桂甘棗湯更好的了。我又用《三因極一病證方論》的補脾散煉蜜製成膏藥,療效奇特。如果便秘內實,服用起廢丸最好。
《千金要方》中的紫蘇子湯裡加當歸,是取其降氣作用。本草綱目說:主治咳嗽逆氣上衝。人參敗毒散中加枳殼,是取其驅風作用。本草綱目說:主治風癢、脈痹。世醫每日使用卻不深究其功效,唉!
我曾經治療一個男子傷寒,數日未癒,神志不清,面紅,脈象緊弱無力,輕微腹瀉,上熱下冷,用姜芩連參湯無效,小河雄齋(吉益南涯的學生)用當歸四逆湯很快治癒。他說:我以前得過這種病,柴田芸庵用這個方子治好了我。
病人腳趾甲溫暖而兩小腿冰冷的,大多會死;腿脛沒有水腫,但腳踝腫脹的也很危險。
重病病人突然下巴肌肉鬆弛,像落架風一樣的,屬於不治之症。《和劑局方》的烏荊圓主治:頭頸部寬大下垂不能收縮,手能托住下巴能進食,大概就是這種情況。
呃逆各種治療無效的,服用熊膽有效,又用左金丸也屢試不爽。
腳氣雖然小便通暢,脈象洪大,胸部悸動,甚至衝擊心臟,這是水毒外壅侵襲內臟;又雖然脈象和胸部悸動都平穩,小便不利,以至於衝擊心臟,這是水毒內鬱阻礙脈動。這兩種症狀都是局部的變化,不可不仔細思考。
腳氣下肢沒有水腫,胸背、頸部、面部或手背浮腫,突然衝擊心臟,不可輕視。水腫上盛者也一樣。
腳氣嘔逆喘促,是衝擊心臟的前兆,不可忽視,但是也有類似卻不是的症狀。一個壯漢腳氣,小腿腫脹,喘息胸悶,氣短,發熱,診斷為疫邪挾痰,就用柴胡陷胸湯,同時服用利水藥,很快治癒。又一人麻痺痿軟,嘔逆不食,診斷為腳氣兼蛔蟲,就用腎氣丸,同時服用烏梅丸而痊癒。治療這些病,診斷要看脈象和胸部悸動,而不是精通的人難以言說。(聽說先生用單味連翹膏治療腳氣嘔逆衝擊心臟,可以說是得到了古代人不傳的妙法。)
腳氣發熱像風寒一樣的,不衝擊心臟就變成腳軟無力,這是很可怕的,治療要偏重制腳氣為妙。如果真是挾風寒的,不是這個例子,應該比較辨別其差別。
診斷時,有病情隱微難以辨認的兩個方面:一是勞傷、肺癆、肝鬱之類,開始時感染外邪,外邪雖然解除,病卻不能痊癒,內部是有病根的。如果只治外感,那麼失敗的例子就不少了;二是舊病患者得了類似的新病,例如痼疾瘕得了腸絞痛,水腫得了飲食傷,如果拘泥於舊病,不治新病,那麼危害就在反面了。這兩個方面最應該仔細診斷,深入觀察。張景岳說:醫生要有敏銳的心,心要放在局外,醫生要有敏銳的眼,眼要看到兆頭之前。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
病名古今名稱不同,或者一個症狀有幾個名稱,極為繁雜。例如一個病有幾個含義,最容易導致錯誤,現在舉出幾個辨別一下。腫,本義是癰腫,演變為水腫的腫;瘡,本義是創傷,演變為瘡瘍的瘡;疳,本義是腐爛,而小孩子嗜甜引起的疾病也叫疳;疳痰就是淡飲,古作淡,而後世概括為稠涎的名稱;癉,熱也,簡化為疸,而演變為黃疸病的名稱,又演變為丹毒的名稱;瘤,懸掛的贅物,後世演變為丹瘤的瘤;悸,心動,而古代概括為心悸;奔豚,《難經》認為是腎積,傷寒論認為是氣衝;咳逆指咳嗽氣逆,而後世誤稱為呃逆;這些都需要仔細辨別。(桂山先生《瘟疫類編·序》辨病名的含義也很精確,應該與這一條一起參考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