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田宗伯

《先哲醫話》~ 卷下 (14)

回本書目錄

卷下 (14)

1. 福井楓亭

妊娠五月後墮胎者,概系癖塊所為,早制其塊,則多保全。先輩不知之徒,與滋補藥更無效。(此說原於仲景最有理,惟恐女科專門徒由父祖傳,未嘗留心古學。而講求夫通變化裁之活用,固執溫補為安胎之要藥,受其害者不少。噫。)

產前水氣微者不足畏。若上部有水氣,氣急喘逆者,產後忽衝心而死。或蓐中有肺血乾而吐血者,俱為可畏。又有產後湯浴感濕,邪為腳氣腫者,不早治則為不測之變。

黃疸煩渴吐逆腹脹者,為惡證。若夜不得眠,煩躁熱渴者,不出二三日而死。

腹中有癖塊,而一身發黃者,名曰癖黃疸,亦難治。

病者初脈沉數,忽變緩,似病解,而其人氣鬱,默默欲臥,身重食不進,小便如櫱汁者,即發陰黃之候也。

虛人瘧熱與勞熱為易混,但瘧脈弦大而不數,勞脈數而不弦大,是為別。

虛人截瘧以灸大椎為最,其法明旦三壯,午時三壯,將發時三壯。

瘧病內熱熾盛,頻渴飲水,發露當風取涼,邪氣不能發泄者,變為水腫,宜越婢加朮湯。余嘗治此證,水氣除而後再發瘧,是其徵也。

霍亂髮振寒者,陽氣復之候為佳兆。若虛人不堪振慄者,宜四逆湯。

卒然發嘔吐者,有霍亂,有卒中風,其證相同。但中風吐後脈緩而不緊,手足不厥冷,嘔吐中能左右手足動搖,吐止半身不遂昏睡,是為別矣。

世醫漫認足腫為腳氣,特不知腳氣以疼痛或攣急或懈怠或麻痹為徵,不啻水氣也。蓋此病濕氣勝則腫滿,風氣勝則不仁。有病在腹而後及足者,有在足而後及腹者,脈忌洪緊弦而不忌數。心下及人迎動高者,最在所忌也。

余治腳氣,先辨表裡為治標,以腫滿麻痹腰腳痿弱為表證,以發汗解毒為主;以風熱熾盛,動氣甚,氣急腹滿嘔吐,為里證,以降氣利水為主。世醫動以表證為危篤,以里證為輕易,治方乖錯,生不測之變不鮮。

蛔蟲有寒熱之分。永田德本以太乙丸治熱證蟲積,以木香丸治冷證蟲積為得。凡鬱熱盛於膈間,則必為蛔動,醫概為蛔厥治之,誤矣。(胃熱吐蛔,吳又可既論之而無的治。陳治曰:溫熱病而吐蛔者,此胃熱也。胃虛有熱,蟲隨熱氣上行,亦吐出也,宜犀角黃連湯。傷寒辨注清中安蛔湯,治胃實熱,嘔吐長蟲,亦為其合治。

秋吉質曰:吐死蛔者屬熱,吐活蛔者多屬胃寒。死蛔色白,活蛔微紅色,是說似理而不可必矣。)

痢疾不論下利多少,以熱之輕重為治法之標準。故先以調中湯(《外臺》),發汗後參用大柴胡湯、芍藥湯和解。若譫語舌燥黑,赤白膿血下重甚者,以大承氣湯、檳芍順氣湯下之,其熱解則利自止也。

噤口痢虛煩,宜竹葉石膏湯。《百一選方》人參、黃連、陳皮、蓮肉四味者亦佳。此證發噦逆者不治。

白話文:

福井楓亭

懷孕五個月後墮胎,大多是因為體內有癖塊(腫塊)造成。及早治療癖塊,就能保住胎兒。以前那些不懂得這個道理的人,用滋補藥物反而沒有效果。(這觀點源自仲景,非常有道理,只是恐怕婦科醫生只依循祖傳醫術,從未用心研究古籍,只講究靈活運用,執著於溫補是安胎要藥,因此造成不少受害者。唉!)

生產前輕微的水腫不用擔心。但如果上半身水腫,伴隨呼吸急促、喘不過氣,產後可能突然心臟受衝擊而死亡。或者產後有肺出血而吐血,這些都很危險。還有產後沐浴受潮,導致邪氣入侵引起腳氣腫脹,如果不早治療,後果不堪設想。

黃疸、口渴、嘔吐、腹脹,是危重的病症。如果晚上睡不好,煩躁、口渴,不出二三天就會死亡。

腹部有癖塊,全身發黃,稱為癖黃疸,也很難治療。

病人一開始脈象沉而快,突然變緩,好像病要好了,但是病人卻氣鬱,默默想睡覺,身體沉重,吃不下東西,小便像米湯一樣,這就是將要發作陰黃(黃疸)的徵兆。

虛弱的人瘧疾發熱和勞累導致的發熱容易混淆,但瘧疾的脈象是弦大而不快,勞累導致的發熱脈象是快而不弦大,這是區別。

虛弱的人治療瘧疾,用灸法灸大椎穴最有效,方法是清晨灸三壯,中午灸三壯,將要發作時灸三壯。

瘧疾內熱熾盛,經常口渴喝水,發病時暴露在風中受涼,邪氣無法排出,就會變成水腫,應該服用越婢加朮湯。我曾經治療過這種病症,水腫消除後瘧疾又發作,這就是其徵兆。

霍亂發病時先有寒顫,陽氣恢復是好兆頭。如果虛弱的人無法忍受寒顫,應該服用四逆湯。

突然嘔吐,可能是霍亂,也可能是中風,症狀很相似。但是中風吐後脈象緩慢而不緊,手腳不厥冷,嘔吐時還能活動手腳,嘔吐停止後半身不遂昏睡,這是區別。

世上的醫生都把腳腫當作腳氣,卻不知道腳氣的症狀是疼痛、抽筋、無力或麻痺,和水腫不一樣。這種病濕氣盛則腫脹,風氣盛則麻木不仁。有的病從腹部開始,然後波及腳部;有的病從腳部開始,然後波及腹部。脈象忌諱洪大緊弦,但不忌諱脈快。心窩部和人迎穴搏動有力,是最需要注意的。

我治療腳氣,先辨別表裡症狀,以腫脹、麻痺、腰腳無力為表證,以發汗解毒為主;以風熱熾盛,氣機紊亂,氣急腹脹嘔吐為裡證,以降氣利水為主。世上的醫生常把表證當作危重,把裡證當作輕微,治療方法錯了,導致意外發生的事並不少見。

蛔蟲有寒熱之分。永田德本用太乙丸治療熱證蟲積,用木香丸治療寒證蟲積是對的。凡是鬱熱盛於膈間,就會導致蛔蟲活動,醫生都當作蛔蟲厥逆治療,這是錯誤的。(胃熱吐蛔,吳又可已經論述過,但沒有確切的治療方法。陳氏治療說:溫熱病而吐蛔蟲,這是胃熱。胃虛有熱,蟲隨熱氣上行而吐出,應該用犀角黃連湯。傷寒論辨注的清中安蛔湯,治療胃實熱、嘔吐蛔蟲,也是合適的治療方法。

秋吉質說:吐出死蛔蟲屬於熱證,吐出活蛔蟲多屬於胃寒。死蛔蟲顏色發白,活蛔蟲略帶紅色,這種說法好像有道理,但不能絕對。)

痢疾不管下痢多少,都以熱證的輕重作為治療方法的標準。所以先用調中湯(《外臺秘要》),發汗後再用大柴胡湯、芍藥湯和解。如果神志不清、舌燥發黑、赤白膿血下痢嚴重,就用大承氣湯、檳榔芍藥湯瀉下,熱解了,下痢自然就停止了。

噤口痢(痢疾伴隨張口困難)虛煩,應該用竹葉石膏湯。《百一選方》中的人參、黃連、陳皮、蓮子四味藥也很有效。這種病症出現呃逆,則無法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