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哲醫話》~ 卷下 (20)
卷下 (20)
1. 高階枳園
麻疹初起自汗出者,邪從汗而解。嘔吐者,邪從上焦而解。吐瀉兼發者,邪從上下二焦而解。鼻衄者,邪從血而解。皆麻疹之佳兆也,不可遽與止汗鎮兜澀血之劑。疹快發則諸證自愈。
麻疹初起,與排毒、升麻、葛根、解肌、越婢、連翹、涼膈等湯。不發透者,乃為瘟氣收束疹毒之所致,與啟蘊湯以散瘟氣,則必出透也。(按:啟蘊湯系高階之家方,柴胡、黃芩、厚朴、半夏、草果、枳實、甘草、生薑,俱八味,蓋九味清脾湯變制也。
麻疹已出,其色如丹朱不紅活,麻沙混淆不勻淨,地界淡紅或微黯,發熱煩渴,睛多赤絡,口臭甚,唇舌乾燥或焦裂,躁擾不寧,小便澀少,大便不通者,乃為熱毒內伏,燔灼血液之所致。涼血攻毒飲,加犀角、石膏,或兼服獨聖散、紫雪等。疹已出,或焦紫,或紅斑、壯熱如炙,煩渴引飲,小便赤澀,大便秘硬,口氣加混,驚狂譫語,煩躁不安者,宜鬱金散,服後暫就眠,則精神即爽然。
癥之為病,上在鳩尾脅肋,中在臍上左右,下在少腹左右,或浮現於上面,或沉著於下底,或支兩脅,或侵兩脅,其形或圓或橢,或匾或厚,大者如拳球,如盤鱉,小者似卵茄,似梨杓,或堅硬如石,或柔韌如肉,或軟虛如綿,或牽攣肩背,或引拘脊膂,或疼痛,或不疼痛,或臍下無力,或腹內覺狹小,脈多沉遲者也。病在少腹,初起小如桃慄,或雞蛋,或似茄子、梨實,漸長大。
久之,其狀如懷胎而正圓,或蹲踞不匾長,不成稜礧。大者充滿腹中,宛如南瓜狀,在正中,或微倚左右,按之浮凸,或沉著不移。其處無痛,或雖痛亦不劇,月信以時下,或經血過多,其塊必膨脹,飲吃談笑如故。但俯則覺妨礙耳,名曰腸覃。此證難愈。雖不愈,不為大害,或其狀如懷胎,經年月則漸減至如初。
若當覃始萌時,早服通氣松滯之劑,則或可防之,宜烏苓通氣散。
解勞、緩痃二湯之所治,系將為勞之兆。故二方俱腹力虛軟者,加人參。微咳者,加貝母、桑白皮。熱深者,加地骨皮效。(枳園所自驗自古經方,至俗間單方而又出於自制者,居四之一,如緩痃湯、潤肺湯九味柴胡湯之類,今用之屢得效矣。)
疝熱甚時譫語,或口渴舌燥,或黃胎、或白胎,大便如熱痢,小腹拘急,腰臀下迫難忍者,宜融疝散。窘迫重墜甚者,加大黃。疝無觸犯之因,卒然小腹堅硬,痛難忍,或從右,或左上搶沖脅,脅氣急息迫,手不可近,煩悶擾亂,身熱甚似溫病,口渴舌燥,小便不利,大便秘,或嘔吐噁心,或時呃逆,從少腹直上衝心下,或下牽陰囊,但坐不能臥,或肚腹臌脹,彈之為聲者,名曰沖疝。其證多屬熱,宜融疝加大黃湯。
嬰孩或幼少時頸有結核者,俗稱為癆之兆。雖未必然,間亦有之,不可不知。(按:金匱·虛勞篇》云:腸鳴馬刀俠癭者,皆為勞得之。古人以頸核為勞,是其一徵。)
白話文:
高階枳園
麻疹初期若自汗,表示邪氣隨著汗液排出,是好兆頭;嘔吐,表示邪氣從上焦排出;吐瀉同時發生,表示邪氣從上、下焦排出;流鼻血,表示邪氣隨著血液排出。這些都是麻疹的良好預兆,不可急著使用止汗、收斂、止血的藥物。疹子快速發出,各種症狀自然會痊癒。
麻疹初期,可以使用包含排毒散、升麻、葛根等藥物的解肌湯藥,例如越婢湯、連翹湯、涼膈散等。若疹子發不出來,是瘟邪收束疹毒所致,需使用啟蘊湯來散發瘟邪,疹子就能透發。(啟蘊湯是高階家傳方劑,包含柴胡、黃芩、厚朴、半夏、草果、枳實、甘草、生薑等八味藥,是九味清脾湯的改良版本。)
麻疹疹子已出,但顏色暗淡不鮮紅,疹子顆粒混濁不清晰,疹子周圍皮膚顏色淡紅或略暗沉,伴隨發熱、口渴、眼白充血、口臭嚴重、嘴唇舌頭乾燥或龜裂、煩躁不安、小便短少、大便不通等症狀,表示體內熱毒內伏,灼傷血液所致。此時應使用涼血攻毒的藥物,可以加入犀角、石膏,或同時服用獨聖散、紫雪等。如果疹子已出,但顏色焦黑或紫暗,或出現紅斑、高燒、口渴、小便赤澀、大便秘結、口氣更臭、神志不清、胡言亂語、煩躁不安等症狀,則應該使用鬱金散,服藥後暫時休息睡眠,精神狀態就會好轉。
癥塊的病灶,位置在上腹部鳩尾、脅肋處;中間在肚臍上方左右;下方在小腹部左右;有的浮在表面,有的深藏在底部;有的位於兩脅之間,有的侵犯兩脅;形狀或圓或橢圓,或扁平或厚實;大的像拳頭、像盤子;小的像雞蛋、像梨;有的堅硬如石,有的柔軟如肉,有的鬆軟如棉;有的牽拉肩背,有的牽拉脊背;有的疼痛,有的不疼痛;有的臍下無力,有的腹部感覺狹窄,脈象多沉遲。如果病灶位於小腹部,初期時像桃子、栗子、雞蛋或茄子、梨的大小,會逐漸長大。
時間久了,形狀像懷孕時的子宮,呈圓形,或蹲踞時不變扁,不形成稜角。大的充滿腹部,像南瓜一樣,位於正中間或略微偏向左右,按壓時感覺凸起,或沉著不動。患處不痛或即使疼痛也不劇烈,月經按時來潮,或經血過多,腫塊就會膨脹,飲食、談笑如常,但彎腰時會感覺受阻礙,稱為腸覃。這種疾病很難治癒,即使不治癒,也不會造成很大危害,有的像懷胎一樣,經過年月後會逐漸減小到最初的樣子。
如果腸覃剛開始時,及早服用通氣消滯的藥物,或許可以預防,可以使用烏苓通氣散。
解勞湯、緩痃湯所治療的,是勞損的徵兆。因此,這兩個方劑都適用於腹部力量虛弱的人,可以加入人參;輕微咳嗽者,可以加入貝母、桑白皮;裡熱嚴重者,可以加入地骨皮。(枳園所驗證的,包括古代經方和民間單方,以及自己研製的藥方,約佔四分之一,例如緩痃湯、潤肺湯、九味柴胡湯等,現在使用這些藥方,屢屢收到良好效果。)
疝氣發熱嚴重時,會出現神志不清、口渴舌燥、黃疸或白胎、大便像熱痢疾一樣、小腹部拘緊、腰臀部下墜難忍等症狀,可以使用融疝散。如果窘迫、墜脹嚴重,可以加大黃。疝氣沒有外力撞擊的原因,突然小腹部堅硬,疼痛難忍,或從右側或左側向上衝向脅肋,脅肋氣急、呼吸急促,手碰不到,煩悶擾亂,發熱像溫病一樣,口渴舌燥,小便不利,大便秘結,或嘔吐噁心,或間歇性呃逆,從小腹部直衝向上到心窩,或向下牽拉陰囊,只能坐不能躺,或腹部膨脹,彈壓時有聲音,稱為沖疝。這種情況多屬熱症,可以使用融疝加大黃湯。
嬰兒或幼童時期頸部有結核,俗稱勞損的徵兆。雖然不一定都是,但間或也有,不可不知。(金匱要略·虛勞篇記載:腸鳴、馬刀俠、癭瘤,都是勞損引起的。古人將頸部結核視為勞損的一種徵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