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哲醫話》~ 卷上 (1)
卷上 (1)
1. 卷上
余少年讀先哲理療書,竊謂不粗鹵則過密,與己所見不合,故不終卷而已。因取仲師之經,一意攻之,略窺述作之旨,又質之於治術。數十年,而後閱諸家之書,始知先哲獨至之本領,悔當日不虛心凝思。從此尋繹,則至古人之域亦不難也。惜乎日暮路遠,不復能與之相上下,以成一家。然亦不能自止,姑錄其一二,以為後生解悟之資云。
白話文:
我年輕時讀前輩醫學家的著作,總覺得不是太粗略就是太過細密,跟自己所見所學的不合,所以常常沒有看完就放棄了。後來我專心研究張仲景的醫書,稍微了解他的寫作意旨,又把這些理論運用在臨床治療上。經過幾十年,才開始閱讀其他醫家的著作,這時才明白前輩醫家獨到之處,後悔當初沒有虛心思考。從此以後深入研究,要達到古人的境界也不是難事。可惜時光飛逝,剩下的時間不多,不能再跟他們並駕齊驅,自成一家之言。然而也不能就此停步,姑且記錄一些心得,希望能給後輩一些啟發和領悟的資源。
2. 後藤艮山
近世古方之學,以名古屋玄醫並河天民為翹楚,而未免金元陋習。至艮山先生,豪然崛起,一洗從前弊風。其識見理療,必當有迥異乎先輩者,世以為好奇非矣。蓋吾醫術至一溪道三氏之門,流碎殘極矣。是以享元醫人復轉而泝古,此亦自然之勢也。(拙軒曰:一部傷風約言,翁之本領在此,可謂善讀《傷寒論》者。
後來豪傑輩出,皆聞翁之風而興起者,斯為吾道中興。先生起筆,茲非偶然也。)
穀肉果菜者,正性也。草木蟲石者,偏性也。故古昔養精以正性者,治病以偏性者。後人不知此義,擬以藥品補精氣,蓋亦誤矣。(《素問》云: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菜為充,毒藥攻邪,此即醫家大綱領。先生早標揭焉,而為他日東洞諸輩立論之藍本。)
亂世人其氣剽悍,肝膽氣鬱少。治世人其氣遊惰,肝膽氣鬱多。故宜以熊膽開其鬱,令肝膽氣達。(永富鳳曰:余徵之於都邑市朝之人,比比皆然。蓋太平日久,五民蕃息,金錢虛耗,奢佚日盛,則知巧之民不免病氣勢也。醫人施治之日從這處下工夫,則有大裨益矣。)
其人有癥癖而飲食減少者,譬之於人家猶廊頹廂敝,而堂室漸狹小也。故不去癥癖,則胃不能振。醫不知此理,欲與毒藥補胃氣,且菲飲食,益損精液者,不亦謬乎。凡療此症,先驅癥癖,以滋味養胃氣為主也。癰疽餌食雞肉或雞卵,能托出其毒。優於參耆,故治瘡以餌食為專一也。(徐靈胎曰:服藥原為治病而設,並非藉以生長氣血也。殆是同一見。)
外感以湯液為主,內傷以餌食為主,錯之則不得其治也。
赤蛙不止治小兒癇,亦治大人癆,蓋癇癆皆屬癥癖也。此品能治癖氣,妨害脾胃為下利者,兼制蛔蟲。(楊氏直指曾氏口議並云:十五以下為疳,十五以上為瘵,頗與此說合。而二氏徒用固陽滋陰之劑,更無發明。艮山特用唅血蕩氣之藥,以除腹裡之癥癖,其術高一等。)
癇利者,餌鰻鱺以炙乾為可。
按腹自心下至臍,任脈突起者,病聚脈下故也。病不聚者,脈不必突起。老人肉脫髮此證者,為近死期。
按腹心下任脈左右充滿有力者為實,若濡弱不充滿者屬虛也。
虛憊症,唇色不淡白。耳輪未萎者,可救活也。是宜熟察。
陽氣浮泛者,難認肉脫之候。先診背部,其人每咳或喘,背上陷下者,因氣逆見脫肉之痕也。此證屬氣脹,故名曰虛浮,不必水氣也。
診病人宜先審問曾患黴毒否,何則?今世黴毒浸淫筋骨,多元氣為之壅塞者也。
病至大患目不瞬者,眼胞元氣脫也。乃為反目,兆近死期。
諸病以漸成者多難治,若肉脫或有水氣者不治。
凡有痛者,脈多緊弦,如太陽病頭痛者是也。動與緊似相反,而緊弦者,動之甚也。動脈變遲者,正氣弛而邪氣未除也,如結胸脈遲是也。蓋動變遲者可救,不變而數者殆。
白話文:
後藤艮山
近世古方醫學,以名古屋名醫並河天民為代表,但仍未能擺脫金元時期的陋習。直到艮山先生出現,才豪邁地崛起,徹底革新了之前的弊病。他的見解和治療方法,必然與前輩大相逕庭,世人因此覺得他奇特怪異,其實不然。因為我國醫術到了葉天士、薛雪、王孟英三家之後,已經非常支離破碎了。所以,現代醫生又回頭探究古代醫學,這也是自然趨勢。(拙軒評曰:一部關於傷風的簡潔論述,就包含了先生的全部精髓,可謂精通《傷寒論》之人。後來英才輩出,都是受到先生影響而興起的,這正是醫學中興的開始。先生的著作,絕非偶然。)
穀物、肉類、水果、蔬菜是具有正性之物;草木、蟲類、礦石是具有偏性之物。因此,古代養生注重以正性之物來培補精氣,治療疾病則用偏性之物。後世之人不懂得這個道理,妄想用藥物來補充精氣,實在是錯誤的。(《素問》說:五穀養人,五果輔助,五菜充實,毒藥攻邪,這就是醫學的大綱領。先生早早地就闡明了這一點,也為後來的東洞諸醫所論述的奠定了基礎。)
亂世之人,氣質剽悍,肝膽之氣鬱結較少;治世之人,氣質懶散,肝膽之氣鬱結較多。所以,應該用熊膽來疏通鬱結之氣,使肝膽之氣暢達。(永富鳳評曰:我在都市裡觀察,確實如此。太平盛世持續時間長了,百姓增多,金錢耗費,奢靡之風盛行,那些精明的人們也難免會生病。醫生們從這方面入手治療,將會有很大的益處。)
病人患有癥瘕,飲食減少,就像房屋的走廊和廂房破敗,而正堂也漸漸狹窄一樣。所以,如果不先去除癥瘕,胃氣就無法恢復。醫生不懂這個道理,想要用毒藥來補益胃氣,而且還限制飲食,更加損傷精液,不是很荒謬嗎?凡是治療這種病症,都應先去除癥瘕,以美味的食物來養胃氣為主要方法。癰疽可以用雞肉或雞蛋來治療,能將毒素排出體外,這比人參、黃耆還好,所以治療瘡瘍,以飲食療法為最佳。(徐靈胎評曰:服藥原本是為了治療疾病,並不是為了藉此來滋生氣血,這大概是一個道理。)
外感疾病主要用湯藥治療,內傷疾病主要用飲食療法,弄錯了就無法治愈。
赤蛙不僅能治療小兒癇證,也能治療成人癆病,因為癇證和癆病都屬於癥瘕。這種藥物能治療癖氣,能治療因脾胃受損而引起的腹瀉,還能殺死蛔蟲。(楊氏《直指》、曾氏口述都說:十五歲以下的癇證叫疳,十五歲以上的叫瘵,這與艮山先生的說法頗為一致。但曾、楊二氏只用溫補陽氣、滋養陰血的藥物,沒有更深入的闡述。艮山先生特別用破血滌氣的藥物,來去除腹中癥瘕,他的方法更勝一籌。)
患有癇證並腹瀉的病人,可以用烤乾的鰻魚來治療。
按壓腹部從心窩到肚臍,任脈凸起,是疾病聚集在脈絡下方所致。如果疾病沒有聚集,脈絡就不會凸起。老年人出現肉體消瘦脫髮,是臨近死亡的徵兆。
按壓腹部心窩處,任脈左右飽滿有力,屬於實證;如果鬆軟無力,則屬於虛證。
虛弱症,嘴唇顏色不蒼白,耳輪沒有萎縮,就可以救活。這一點需要仔細觀察。
陽氣浮泛,不容易看出肉體消瘦的徵兆。先檢查背部,如果病人經常咳嗽或氣喘,背部凹陷,就是氣逆導致肉體消瘦的跡象。這種情況屬於氣脹,所以稱為虛浮,並不是水腫。
診斷病人,應該先詢問病人是否患過梅毒,為什麼呢?因為現在梅毒會侵蝕筋骨,使全身元氣阻塞。
病情嚴重到眼睛睜不開,眼瞼元氣耗盡,稱為反目,是將要死亡的徵兆。
疾病都是逐漸形成的,大多數難以治療,如果出現肉體消瘦或水腫,就不用治療了。
凡是有疼痛的病人,脈象大多緊弦,例如太陽病頭痛就是這樣。動和緊似乎相反,但緊弦,是動的極端表現。脈象變慢,是正氣衰弱而邪氣未除,例如結胸病脈象遲緩就是這樣。總之,脈象變慢是可以治療的,脈象不變而數的,就危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