蠲痹湯

JUAN BI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32

寒性指數

2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1%
心經 17%
腎經 17%
肝經 13%
肺經 13%
膀胱經 8%
三焦經 4%
大腸經 4%
脾經
心經
腎經
肝經
肺經
膀胱經
三焦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01-29

主治功效


蠲痹湯為中醫治療冷痹的主方,以溫陽散寒、舒筋活絡為主要功效。

蠲痹湯成分與功效

  • 附子:辛、甘,大熱,有毒,入肺、腎經,具有溫裡溫中、散寒止痛、回陽救逆之功。
  • 當歸:性溫,味甘、辛,歸肝、心、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等功效。
  • 黃耆:性溫味甘,歸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升陽、利水消腫等功效。
  • 肉桂:性溫,味辛甘,歸心、肝、腎經。具有溫經散寒、活血通經、溫陽補陽、壯命門火、活血化瘀、祛風除濕、活絡止痛、通經絡、溫裡溫中的功效。
  • 羌活:活性辛溫,具有發散風寒、祛風除濕、舒筋活絡的功效。
  • 防風:性溫,微苦,歸肺、脾、膀胱經,具有散風邪、解表發汗、活血止痛、祛風除濕、解毒透疹等功效。

主治功效

主治冷痹:一種以身體寒冷,沒有發熱,四肢冰凍為主要特徵的痹病。

用法用量:

  • 口服,水煎服,1劑/日,10~15劑為1療程。
  • 忌食生冷、油膩、辛辣食物。

臨床應用

症狀:主要症狀為關節疼痛、僵硬、腫脹,活動受限,畏寒怕冷,舌淡苔白,脈遲。 體徵:患處皮膚溫度低,觸之冰冷,壓痛明顯,局部肌肉萎縮。

禁忌與注意事項

  • 本品忌用於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
  • 本品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出現毒副作用。
  • 本品應在醫生指導下服用,不可自行服用。

總結

蠲痹湯為中醫治療冷痹的主方,具有溫陽散寒、舒筋活絡的功效。組成藥物均為中藥材,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此方臨床應用廣泛,對於治療冷痹有顯著療效。但需要注意的是,本品忌用於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不宜長期服用,應在醫生指導下服用,不可自行服用。

傳統服藥法


當歸(去土,酒浸1宿)1兩半,羌活(去蘆頭)1兩半,薑黃1兩半,黃耆(蜜炙)1兩半,白芍藥1兩半,防風(去蘆頭)1兩半,甘草半兩(炙)。
上(口父)咀。每服半兩,水2盞,加生薑5片,同煎至1盞,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本方改為丸劑,名「蠲痹丸」(見《飼鶴亭集方》)。

方劑組成解釋


  • 附子:具有溫經散寒、祛風除濕的作用,可以有效緩解寒痹的症狀。
  • 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作用,可以緩解寒痹引起的疼痛。
  • 黃耆:具有補氣固表、利尿消腫的作用,可以增強機體的抵抗力,緩解寒痹的症狀。
  • 肉桂:具有溫經散寒、祛風除濕的作用,可以有效緩解寒痹的症狀。
  • 羌活:具有祛風除濕、舒筋活絡的作用,可以緩解寒痹引起的疼痛。
  • 防風:具有祛風除濕、止痛解痙的作用,可以緩解寒痹引起的疼痛。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蠲痹湯性溫熱,陰虛火旺者慎用。
  • 蠲痹湯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上火。
  • 蠲痹湯服用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證候


相關疾病


中背部疼痛手指緊繃難以伸直皮膚瘀血斑疹腰膝軟弱無力肩關節痛只有偏向身體的一側(左或右)出汗四肢感到疼痛腳跟痛坐骨神經痛麻痺五十肩類風濕性關節炎痲風 [漢生氏病]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手腳冰冷眼睛模糊膝部腫大疼痛

相同名稱方劑


蠲痹湯, 出處:《金鑑》卷三十九。 組成:附子、當歸、黃耆、炙草、官桂、羌活、防風。 主治:冷痹。痹病而身寒無熱,四肢厥冷。

蠲痹湯, 出處:《嵩崖尊生》卷七。 組成:當歸1錢5分,赤芍1錢5分,黃耆1錢5分,薑黃1錢5分,羌活1錢5分,甘草5分,薄荷5分,桂枝5分。 主治:手氣。手腫痛,或指掌連臂膊痛。

蠲痹湯, 出處:《楊氏家藏方》卷四。 組成:當歸(去土,酒浸1宿)1兩半,羌活(去蘆頭)1兩半,薑黃1兩半,黃耆(蜜炙)1兩半,白芍藥1兩半,防風(去蘆頭)1兩半,甘草半兩(炙)。 主治:風濕相搏,身體煩疼,項臂痛重,舉動艱難,及手足冷痹,腰腿沉重,筋脈無力。風痹,風傷衛氣,皮膚麻痹不仁。

蠲痹湯, 出處:《魏氏家藏方》卷八。 組成:當歸(去蘆,酒浸)半兩,羌活半兩,甘草半兩(炙),白朮(炒)1兩,芍藥1兩,附子(生,去皮臍)1兩,黃耆(蜜炙)3錢,防風(去蘆)3錢,薑黃3錢,薏苡仁3錢。 主治:氣弱當風飲吸,風邪容於外,飲濕停於內,風濕內外相搏,體倦舌麻,甚則惡風多汗,頭目昏眩,遍身不仁。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