蠲痹湯

JUAN BI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32

寒性指數

2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1%
腎經 17%
心經 17%
肺經 13%
肝經 13%
膀胱經 8%
三焦經 4%
大腸經 4%
脾經
腎經
心經
肺經
肝經
膀胱經
三焦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17

方劑組成解釋

蠲痹湯中加入附子,主要是爲了增強其祛寒止痛、溫經散寒的功效。附子性溫熱,入心、腎、脾經,具有回陽救逆、溫補心陽、散寒止痛的功效。

痹證的病機常爲寒邪入侵經絡,阻滯氣血,導致疼痛麻木、肢體活動不便。附子可溫經散寒,驅散寒邪,通絡止痛,從而緩解痹證的症狀。此外,附子還能增強其他藥物的功效,使藥物更好地發揮其治療作用。

蠲痹湯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一、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養血調經、潤腸通便之功效。痹症常因氣血阻滯、經絡不通而致,當歸可活血化瘀,疏通經絡,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從而緩解疼痛。

二、補益氣血,改善體質:當歸同時具有補血養血之功效,可改善痹症患者因氣血不足而導致的體虛乏力、面色蒼白等症狀。補益氣血,有助於提升患者整體免疫力,增強抵抗力,從而促進疾病的康復。

蠲痹湯中加入黃耆,主要是基於其補氣固表、扶正祛邪的功效,對於痹症所致的氣虛、衛外不固、筋骨疼痛等症狀有較好的改善作用。

黃耆性溫、味甘,歸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託毒生肌、利水消腫的功效。痹症患者常伴有氣虛、衛外不固、正氣不足等問題,黃耆能補益正氣,提高機體抵抗力,進一步抵禦外邪侵襲,同時也能改善氣血循環,緩解筋骨疼痛。

蠲痹湯中加入肉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溫經散寒,通痺止痛: 肉桂性熱,味辛甘,入心、肝、腎經,具有溫經散寒、活血通絡之效。對於因寒邪阻滯經絡、氣血運行不暢而導致的痺痛,肉桂能溫通經脈,驅散寒邪,從而達到止痛的效果。
  2. 助藥力: 蠲痹湯多用於寒性痺痛,而肉桂能增強其他藥物的療效,如與川烏、草烏等寒性藥物配伍,可緩解其寒性,避免過於寒涼傷陽,同時也能更好地發揮其祛風散寒、通經活絡之功。

蠲痹湯中包含羌活,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祛風除濕: 羌活味辛性溫,具有祛風溼、通經絡的作用。該藥能有效驅散體內風寒溼邪,緩解因風寒溼邪入侵導致的關節疼痛、肢體麻木等痹病症狀。
  2. 疏通經絡: 羌活性善上行,能夠疏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從而緩解因經絡不通導致的關節疼痛、活動受限等問題。

因此,羌活在蠲痹湯中發揮着重要的祛風除溼、疏通經絡的作用,是治療痹病的常用藥。

蠲痹湯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其祛風散寒通痹止痛的功效。

防風性味辛溫,入膀胱經,具有祛風散寒、止痛的作用,可疏通經絡,解除風寒濕邪的阻滯,從而達到止痛的效果。

痹症的病因多與風寒濕邪入侵有關,防風的祛風散寒作用可以驅散導致痹症的致病因素,而其通痹止痛的作用則可以緩解因風寒濕邪侵襲而產生的疼痛症狀。因此,在蠲痹湯中加入防風,能夠有效治療風寒濕痹,達到止痛通絡的目的。

主治功效


蠲痹湯為中醫治療冷痹的主方,以溫陽散寒、舒筋活絡為主要功效。

蠲痹湯成分與功效

  • 附子:辛、甘,大熱,有毒,入肺、腎經,具有溫裡溫中、散寒止痛、回陽救逆之功。
  • 當歸:性溫,味甘、辛,歸肝、心、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等功效。
  • 黃耆:性溫味甘,歸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升陽、利水消腫等功效。
  • 肉桂:性溫,味辛甘,歸心、肝、腎經。具有溫經散寒、活血通經、溫陽補陽、壯命門火、活血化瘀、祛風除濕、活絡止痛、通經絡、溫裡溫中的功效。
  • 羌活:活性辛溫,具有發散風寒、祛風除濕、舒筋活絡的功效。
  • 防風:性溫,微苦,歸肺、脾、膀胱經,具有散風邪、解表發汗、活血止痛、祛風除濕、解毒透疹等功效。

主治功效

主治冷痹:一種以身體寒冷,沒有發熱,四肢冰凍為主要特徵的痹病。

用法用量:

  • 口服,水煎服,1劑/日,10~15劑為1療程。
  • 忌食生冷、油膩、辛辣食物。

臨床應用

症狀:主要症狀為關節疼痛、僵硬、腫脹,活動受限,畏寒怕冷,舌淡苔白,脈遲。 體徵:患處皮膚溫度低,觸之冰冷,壓痛明顯,局部肌肉萎縮。

禁忌與注意事項

  • 本品忌用於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
  • 本品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出現毒副作用。
  • 本品應在醫生指導下服用,不可自行服用。

總結

蠲痹湯為中醫治療冷痹的主方,具有溫陽散寒、舒筋活絡的功效。組成藥物均為中藥材,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此方臨床應用廣泛,對於治療冷痹有顯著療效。但需要注意的是,本品忌用於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不宜長期服用,應在醫生指導下服用,不可自行服用。

傳統服藥法


當歸(去土,酒浸1宿)1兩半,羌活(去蘆頭)1兩半,薑黃1兩半,黃耆(蜜炙)1兩半,白芍藥1兩半,防風(去蘆頭)1兩半,甘草半兩(炙)。
上(口父)咀。每服半兩,水2盞,加生薑5片,同煎至1盞,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本方改為丸劑,名「蠲痹丸」(見《飼鶴亭集方》)。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蠲痹湯性溫熱,陰虛火旺者慎用。
  • 蠲痹湯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上火。
  • 蠲痹湯服用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證候


相關疾病


中背部疼痛手指緊繃難以伸直皮膚瘀血斑疹腰膝軟弱無力肩關節痛只有偏向身體的一側(左或右)出汗四肢感到疼痛腳跟痛坐骨神經痛麻痺五十肩類風濕性關節炎痲風 [漢生氏病]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手腳冰冷眼睛模糊膝部腫大疼痛

相同名稱方劑


蠲痹湯, 出處:《金鑑》卷三十九。 組成:附子、當歸、黃耆、炙草、官桂、羌活、防風。 主治:冷痹。痹病而身寒無熱,四肢厥冷。

蠲痹湯, 出處:《嵩崖尊生》卷七。 組成:當歸1錢5分,赤芍1錢5分,黃耆1錢5分,薑黃1錢5分,羌活1錢5分,甘草5分,薄荷5分,桂枝5分。 主治:手氣。手腫痛,或指掌連臂膊痛。

蠲痹湯, 出處:《楊氏家藏方》卷四。 組成:當歸(去土,酒浸1宿)1兩半,羌活(去蘆頭)1兩半,薑黃1兩半,黃耆(蜜炙)1兩半,白芍藥1兩半,防風(去蘆頭)1兩半,甘草半兩(炙)。 主治:風濕相搏,身體煩疼,項臂痛重,舉動艱難,及手足冷痹,腰腿沉重,筋脈無力。風痹,風傷衛氣,皮膚麻痹不仁。

蠲痹湯, 出處:《魏氏家藏方》卷八。 組成:當歸(去蘆,酒浸)半兩,羌活半兩,甘草半兩(炙),白朮(炒)1兩,芍藥1兩,附子(生,去皮臍)1兩,黃耆(蜜炙)3錢,防風(去蘆)3錢,薑黃3錢,薏苡仁3錢。 主治:氣弱當風飲吸,風邪容於外,飲濕停於內,風濕內外相搏,體倦舌麻,甚則惡風多汗,頭目昏眩,遍身不仁。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