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鎮液丹方中加入防風,主要是基於其 祛風止痙 的功效。防風味辛、甘,性微溫,歸膀胱經,具有 發散風寒、止痙 的作用。
鎮液丹主治 風寒濕痺、肢體麻木、筋骨疼痛 等症,而風寒濕邪入侵,往往會導致氣血運行不暢,筋骨失養,出現上述症狀。防風可以 祛散風寒濕邪,疏通經絡,使氣血運行通暢,從而達到 止痙止痛、舒筋活絡 的效果。
鎮液丹方劑中加入黃耆,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益氣固表: 黃耆味甘性溫,具有益氣固表之效,可補益正氣,提升機體免疫力,抵禦外邪侵襲。鎮液丹多用於治療氣虛濕盛、脾腎不足所致的各種泄瀉、水腫等症狀,而黃耆可補益脾腎之氣,固護脾腎之陽,從根本上改善體質,防止病情反覆。
- 升陽利水: 黃耆具有升陽利水的作用,可促進體內水液代謝,利水消腫。對於脾腎陽虛、水濕內停所致的水腫、小便不利等症,黃耆可協助利水藥物,共同發揮療效,達到消腫止瀉的目的。
鎮液丹方劑中包含白朮,主要原因如下:
- 健脾燥濕:白朮味甘性溫,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功效。鎮液丹主要用於治療脾虛濕盛導致的痰多、咳嗽、腹瀉等症狀,白朮能健脾益氣,促進脾胃運化,減少濕氣的生成,有助於痰液的化解和腹瀉的止瀉。
- 固澀止瀉:白朮能固澀止瀉,減少腸道水分的流失,對於因脾虛濕盛導致的腹瀉症狀有輔助治療作用。
白朮在鎮液丹中起到健脾燥濕、固澀止瀉的作用,配合其他藥材,共同發揮治療脾虛濕盛的作用。
鎮液丹方劑中包含肉桂,主要由於其具有溫腎助陽、溫脾止瀉的功效。
肉桂性熱,味辛甘,入腎、脾、膀胱經。其溫陽化寒,可溫暖脾胃,促進脾陽運化,減少水濕停滯,達到止瀉的效果。同時,肉桂還可溫腎助陽,提升腎陽之氣,進而促進水液代謝,減少水液停滯,達到利水消腫的效果。
因此,在鎮液丹方劑中加入肉桂,可以發揮其溫腎助陽、溫脾止瀉的作用,達到治療水液停滯、脾腎陽虛所導致的症狀。
鎮液丹方劑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緩解肝腎陰虛,止汗止瀉: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入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汗、止瀉止痛之功效。鎮液丹多用於治療因肝腎陰虛導致的盜汗、自汗、滑泄、虛熱等症狀,而白芍可滋養肝腎,斂陰止汗,配合其他藥材共同發揮鎮液止瀉之效。
- 調和藥性,緩解燥烈:鎮液丹方劑中可能含有其他燥烈藥材,白芍性微寒,可緩解藥性燥烈,避免過於傷陰,有利於整體藥效的平衡和協調。
鎮液丹方中包含附子,乃因其性熱,能溫陽散寒、回陽救逆,對於寒凝水停所致的疾病,如水腫、腹痛、寒瀉等,具有顯著療效。
附子為烏頭的炮製品,其毒性較烏頭更強,但經過炮製處理後,毒性降低,藥性也更溫和,更易於臨牀應用。
在鎮液丹中,附子與其他藥材配伍,既可發揮其溫陽散寒之效,又可避免其毒性過大,確保用藥安全。
鎮液丹的組成中,確實包含人尿,這聽起來令人驚訝,但其背後的原理卻是中醫藥學的精華。人尿在中醫典籍中被稱為「人中黃」,被視為一種特殊的藥材,具有清熱解毒、利濕通淋的功效。
其作用機理在於,人尿中含有尿素、尿酸等代謝產物,可以幫助身體排泄毒素,並促進體液循環。在某些特定的病症下,例如小便不利、濕熱下注等,使用人尿入藥可以起到疏通水道、清熱利濕的作用。
然而,需要強調的是,人尿入藥需經過嚴格的篩選和處理,並非隨意使用。只有經驗豐富的醫師才能根據患者病情,判斷是否需要使用人尿入藥,並控制其用量。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鎮液丹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鎮液丹傳統上主要用於治療"自汗"症狀。自汗在中醫理論中指無明顯誘因(如劇烈運動、炎熱環境等)的情況下,身體自然出汗過多的現象。此方針對的是氣虛不固、陰血不足導致的汗液失控外泄。
組成與治療原理分析
方劑結構解析
此方可分為以下幾個組藥部分:
益氣固表組:
- 生黃耆(君藥):補益脾肺之氣,固表止汗
- 白朮:健脾益氣,與黃耆協同增強固表作用
- 防風:輔助固表,與黃耆、白朮合為"玉屏風散"之架構
滋陰養血組:
- 熟地、當歸、白芍:此三味實為"四物湯"減川芎,旨在滋陰養血
- 柏子仁、酸棗仁:養心安神,安撫因汗出過多而受損的心陰
固澀止汗組:
- 麻黃根、五味子:直接收斂止汗
- 龍骨、牡蠣:重鎮安神、斂汗固脫
- 赤石脂:收澀固脫,加強止汗作用
引經與輔助組:
- 紅棗肉、黑小豆、浮小麥:既可健脾益氣,又引藥入心經(汗為心液)
- 牛膠:作為黏合劑,亦有滋陰作用
治療原理推導
氣血雙補:以黃耆補氣,四物湯補血,符合"氣能攝津"、"血為氣母"理論基礎。
內外同治:
- 外固衛氣(黃耆、白朮、防風)
- 內養陰血(熟地、當歸、白芍)
- 上安心神(棗仁、柏子仁)
- 下澀津液(五味子、麻黃根)
標本兼顧:
- 治本(氣虛、血虛)
- 治標(直接止汗)
可能的作用途徑
調節營衛:強化衛外功能,協調營衛關係,恢復正常的汗液調節機制。
心腎同治:汗為心液,過汗傷心陰;腎主五液,方中多藥入腎經,顯示對心腎兩系統的調節。
精神安定:過汗常伴心神不寧,龍骨、牡蠣等重鎮藥物可安定精神,間接減少異常出汗。
此方顯示出傳統中醫對自汗治療的整體觀念,通過多層面、多靶點的調節來達到止汗效果,而非單純的收澀止汗。
傳統服藥法
生黃耆2兩,白朮1兩,棗仁1兩,熟地1兩,當歸1兩,白芍1兩,柏子仁1兩,麻黃根1兩,五味子5錢,防風5錢,龍骨5錢,牡蠣粉1兩5錢,赤石脂1兩2錢。
上共研為末,用紅棗肉、黑小豆、浮小麥各2兩,煎汁化牛膠5錢和丸。
臨用酌以開水磨塗心口;亦可用麻油熬膏,黃丹收貼。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鎮液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副作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鎮液丹, 出處:《古今醫鑑》卷七。 組成:防風1兩(炒),黃耆2兩(蜜炙),白朮1兩(略炒),中桂1兩,芍藥1兩(酒炒),大附子2兩(面裹煨,去皮臍,童便浸炒)。 主治:自汗。
鎮液丹, 出處:《理瀹》。 組成:生黃耆2兩,白朮1兩,棗仁1兩,熟地1兩,當歸1兩,白芍1兩,柏子仁1兩,麻黃根1兩,五味子5錢,防風5錢,龍骨5錢,牡蠣粉1兩5錢,赤石脂1兩2錢。 主治:自汗盜汗。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