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治功效

男婦小兒,遠年近日,五勞七傷,左癱右瘓,手足麻木,遍身筋骨疼痛,咳嗽痰喘,瘧疾痢疾,痞疾走氣,遺精白濁,偏墜疝氣,寒濕腳氣;及婦人經脈不調,赤白帶下,血崩經漏;並跌打損傷,一切腫毒瘰癧,頑瘡結毒,臭爛,筋骨疼痛不能動履者。

傳統服藥法

用時,取1塊銅杓內熔化攤用。細藥開後:乳香、沒藥、血竭各1兩,輕粉8錢,朝腦2兩,龍骨2兩,赤石脂2兩,海螵蛸5錢,冰片、麝香各3錢,雄黃2兩,上藥共為末,加入前膏內。五勞七傷,遍身

方劑組成解釋

當歸性味甘辛、苦、溫。主治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燥滑腸。用於血虛諸證、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症瘕結聚、崩漏、虛寒腹痛、痿痹、肌膚麻木、腸燥便難、赤痢後重、癰疽瘡瘍、跌撲損傷等症。

川芎性味辛、溫。主治活血祛瘀;行氣開鬱;祛風止痛。用於頭痛眩暈、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產後瘀滯腥痛、症瘕腹痛、胸脅刺痛、跌撲腫痛、頭痛、風濕痺痛、跌打損傷、癰疽瘡瘍等症。

赤芍性苦、微寒。主治清熱涼血、散瘀止痛。用於溫毒發斑、吐血衄血、目赤腫痛、肝鬱脅痛、經閉痛經、症瘕腹痛、跌撲損傷、癰腫瘡瘍。

生地黃性甘、苦、寒。主治滋陰清熱;涼血補血。用於熱病煩渴、內熱消渴、骨蒸勞熱、溫病發斑、血熱所致的吐血、崩漏、尿血、便血、血虛萎黃、眩暈心悸、血少經閉、消渴、吐血、衄血、血崩、月經不調、胎動不安、陰傷便秘。

熟地黃性味甘、溫。主治滋陰補血、益精填髓。用於肝腎陰虛、腰膝酸軟、骨蒸潮熱、盜汗遺精、內熱消渴、血虛萎黃、心悸怔忡、月經不調、崩漏下血、眩暈、耳鳴、鬚發早白。

白朮性味苦、甘、溫。主治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安胎。常用於治療脾虛食少、腹脹腹瀉、痰飲眩悸、水腫、自汗、胎動不安等症。

蒼朮性味辛、苦、溫。主治健脾、燥濕、解鬱、闢穢。治濕盛困脾、倦怠嗜臥、脘痞腹脹、食慾不振、嘔吐、泄瀉、痢疾、瘧疾、痰飲、水腫、時氣感冒、風寒濕痺、足痿、夜盲。

甘草性甘、平。主治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用於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咳嗽痰多、四肢攣急疼痛、癰腫瘡毒、緩解藥物毒性、烈性。

陳皮性苦、辛、溫。主治理氣健脾、燥濕化痰。常用於脾胃氣滯證。具有行氣止痛、健脾和中之功、可改善寒濕阻中的脾胃氣滯、脘腹脹痛、噁心嘔吐、腹瀉。

半夏性味辛、溫。主治降逆止嘔,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用於痰多咳喘、痰飲眩悸、風痰眩暈、嘔吐反胃、胸脘痞悶、梅核氣。

青皮性苦,辛,溫。主治疏肝破氣、消積化滯。用於肝鬱氣滯之脅肋脹痛、乳房脹痛、乳核、乳癰、疝氣疼痛、食積氣滯之胃脘脹痛、以及氣滯血瘀所至的症瘕積聚、久瘧癖塊。

香附性味辛、微寒、無毒。主治行氣解鬱、調經止痛。 用於肝鬱氣滯、胸、脅、脘腹脹痛、消化不良、胸脘痞悶、寒疝腹痛、乳房脹痛、月經不調、經閉痛經。

枳殼性苦、酸、微寒。主治理氣寬中、行滯消脹。 用於胸脅氣滯、脹滿疼痛、食積不化、痰飲內停、胃下垂、脫肛、子官脫垂。

烏藥性辛、溫。主治順氣止痛、溫腎散寒。 用於胸腹脹痛、氣逆喘急、膀胱虛冷、遺尿尿頻、疝氣、痛經。

何首烏性苦、甘、澀、性微溫。主治補肝益腎、養血益精血、祛風、烏鬚髮。治肝腎陰虧、髮鬚早白、血虛頭暈、腰膝軟弱、筋骨酸痛、遺精、崩帶、久瘧、久痢、慢性肝炎、癰腫、瘰癧、腸風、痔疾、肢體麻木、神經衰弱、高血脂症。

麻黃性辛微苦溫。主治宣肺氣、散風寒、發汗解表、平喘止咳、利水消腫。可治療風濕痹痛關節痛、頭痛鼻塞、咳嗽氣喘、風疹瘙癢...等等。

杏仁性苦、溫、有毒。主治止咳平喘、潤腸通便、喉痹、食滯脘痛、血崩、耳聾、疳腫脹。

白癬皮清熱燥濕、又袪風通痹、主治清熱燥溫,瀉火解毒,袪風止癢。用於濕熱瘡毒,濕疹疥癬、皮膚搔癢、黃疸、尿赤、濕熱痹痛。

白芷性味辛、溫。主治去風解表、散風、通竅止痛、消腫排膿、燥濕止帶、解蛇毒、通鼻竅。用於外感風寒、頭痛、鼻塞、鼻淵、牙痛、白帶、瘡瘍腫痛。

薄荷性味辛、涼。主升浮、既可疏散上焦風熱、又可疏理肝氣,用於疏風散熱、疏肝解鬱。散風熱、清頭目、利咽喉、透疹。

柴胡性味苦、辛、微寒。主治解表退熱、疏肝解鬱、升舉陽氣。用於外感發熱、半表半裏寒熱往來、瘧疾、肝鬱脅痛乳脹、頭痛頭眩、月經不調、氣虛下陷之脫肛、子宮脫垂、胃下垂等症。

川牛膝性甘、微苦、平。主治祛風、利濕、通經、活血。生用散瘀血、消癰腫。治淋病、尿血、經閉、症瘕、難產、胞衣不下、產後瘀血腹痛、喉痹、癰腫、跌打損傷。熟用補肝腎、強筋骨。治腰膝骨痛、四肢拘攣、痿痹。

大黃性苦寒、主治瀉熱通腸、涼血解毒、逐瘀通經。常用於治療實熱便秘、積滯腹痛、濕熱黃疸、血熱吐衄、目赤、咽腫、腸癰腹痛、癰腫疔瘡、瘀血經閉、跌打損傷。

杜仲性甘、微辛、溫。主治補肝腎、強筋骨、安胎。用於腰脊酸疼、足膝痿弱、小便餘瀝、陰下濕癢、胎漏欲墮、胎動不安、高血壓等症。

黃柏性苦、寒。主治清熱燥濕、瀉火除蒸、解毒療瘡。用於陰虛火旺、濕熱瀉痢、黃疸、帶下、熱淋、腳氣、痿{闢}、骨蒸勞熱、盜汗、遺精、瘡瘍腫毒、濕疹瘙癢盜汗骨蒸。

黃連性苦、寒。主治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用於濕熱痞滿、嘔吐吞酸、瀉痢、黃疸、高熱神昏、心火亢盛、心煩不寐、血熱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癰腫疔瘡、外治濕疹、濕瘡、耳道流膿。

黃芩性味苦、寒。主治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用於肺熱咳嗽、熱病高熱神昏、肝火頭痛、目赤腫痛、濕熱黃疸、瀉痢;熱淋;吐衄血;崩漏;胎熱不安;癰腫疔瘡

桔梗性味苦、辛、平。主治宣肺、利咽、祛痰、排膿。用於咳嗽痰多、胸悶不暢、咽痛、音啞、肺癰吐膿、瘡瘍膿成不潰、咽喉腫痛、肺癰吐膿、胞滿脅痛、痢疾腹痛、小便癃閉等症。

金銀花性甘、寒。主治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用於癰腫疔瘡、外感風熱、子宮頸糜爛、蕁麻疹、熱毒血痢、喉痹及多種感染性疾病等症。

連翹性苦、微寒。主治清熱解毒、消腫散結。 用於癰疽、瘰癘、乳癰、丹毒、風熱感冒、溫病初起、溫熱入營、高熱煩渴、神昏發斑、熱淋尿閉。

木通性苦、寒。主治瀉火行水、通利血脈。治小便赤澀、淋濁、水腫、胸中煩熱、喉痹咽痛、遍身拘痛、婦女經閉、乳汁不通。

前胡性苦辛、涼。主治宣散風熱、下氣、消痰。治風熱頭痛、痰熱咳喘、嘔逆、胸膈滿悶。

桑白皮性甘、辛、寒。主治瀉肺平喘、行水消腫。治肺熱喘咳、吐血、水腫、腳氣、小便不利。

山藥性甘、平。主治補脾養胃、生津益肺、補腎澀精。用於脾虛食少、久瀉不止、泄瀉便溏、肺虛喘咳、腎虛遺精、白帶過多、尿頻、虛熱消渴。

升麻性味辛、甘、微寒。既可升散、又可清泄、升以升散表邪、更長於升舉清陽之氣、多用於氣虛下陷證、泄則以透散之力、達到瀉火解毒的作用。發表透疹、清熱解毒、升舉陽氣用於風熱頭痛、麻疹不透。

桃仁性苦甘、平、無毒。主治活血祛瘀、潤腸通便。用於經閉、痛經、癓瘕痞塊、跌撲損傷、腸燥便秘、熱病蓄血、風痹、瘧疾、瘀血腫痛、血燥便秘。

威靈仙性味辛、鹹、微苦、溫、小毒。主治祛風除濕、通絡止痛。 常用於治療風濕痺痛、肢體麻木、筋脈拘攣、屈伸不利、骨哽咽喉。

五加皮性味辛、苦、微甘、溫。主治祛風濕、壯筋骨、活血去瘀。治風寒濕痹、筋骨攣急、腰痛、陽痿、腳弱、小兒行遲、水腫、腳氣、瘡疽腫毒、跌打勞傷。

玄參性味甘、苦、鹹、微寒。主治滋陰、降火、除煩、解毒。治熱病傷陰、舌繹煩渴、發斑、骨蒸勞熱、夜寐不寧、自汗盜汗、津傷便秘、吐血衄血、咽喉腫痛、癰腫、瘰癧、溫毒發斑、目赤、白喉、瘡毒。

益母草性味辛、苦、性微進。主治活血、祛瘀、調經、消水。治月經不調、胎漏難產、胞衣不下、產後血暈、瘀血腹痛、崩中漏下、尿血、瀉血、癰腫瘡瘍。

澤瀉性味甘、淡、寒。主治利水、滲濕、洩熱。治小便不利、水腫脹滿、嘔吐、瀉痢、痰飲、腳氣、淋病、尿血。

知母性味苦寒。主治清熱瀉火、滋陰潤燥、止渴除煩。用於溫熱病、高熱煩渴、咳嗽氣喘、燥咳、便秘、骨蒸潮熱、虛煩不眠、消渴淋濁。

梔子性苦、寒。主治清心除煩、心經有熱、鬱熱不減的胸膈煩悶證、清濕熱、通泄三焦之實熱火毒。用於心煩、肝火目赤、頭痛、濕熱黃疳、淋證、衄血、血痢尿血、口舌生瘡、瘡瘍腫毒、扭傷腫痛。

豬苓性甘淡、平。主治利水滲濕。用於小便不利、水腫、腳氣、泄瀉、淋濁、帶下。

白蒺藜性性微溫,味辛,苦。主要功效平肝解鬱,活血祛風,明目,止癢。

白笈性苦、甘、澀、寒。主治收斂止血、消腫生肌。主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外傷出血、癰瘡腫毒、燙灼傷、手足皸裂、肛裂等症。

川貝母性味甘、苦、微寒。主治潤肺散結、止嗽化痰。治虛勞咳嗽、吐痰咯血、心胸鬱結、肺痿、肺癰、癭瘤、廉癧、喉痺、乳癰等症。

穿山甲性味鹹、微寒。主治通經下乳、消腫排膿、搜風通絡。用於經閉癓瘕、乳汁不通、癰腫瘡毒、關節痺痛、麻木拘攣。

地龍性味鹹、寒。主治清熱定驚、通絡、平喘、利尿。用於高熱神昏、驚癇抽搐、關節痹痛、肢體麻木、半身不遂、肺熱喘咳、尿少水腫、高血壓等症。

地榆性苦酸、寒、無毒。主治涼血止血、解毒斂瘡。用於便血、痔血、血痢、崩漏、水火燙傷、癰腫瘡毒。

獨活性味苦、辛、性微濕。主治祛風濕、止痹痛、解表。用於風寒濕痹、腰膝疼痛、少陰伏風頭痛、散寒、手腳攣痛、慢性氣管炎、頭痛、齒痛等症。

防風性味辛、甘、性微溫。主治袪風解表、除濕、解痙、止癢、止瀉、止血。用於感冒頭痛、風疹瘙癢、外感風寒、頭痛身痛、風濕痹痛、骨節酸痛、腹痛泄瀉、腸風下血、風疹瘙癢等症。

藁本性味辛、性濕。主治祛風散寒勝濕止痛 主上升、達頭巔、入膀胱經、以治太陽頭痛、外感風寒、巔頂頭痛每多用之、又可祛風除濕、治療風濕痺痛。

高良薑性味辛、性熱。主治散寒止痛、溫中止嘔、溫中散寒、理氣止痛。用於脘腹冷痛、胃寒嘔吐、噯氣吞酸。

海桐皮性苦、辛、平。主治祛風濕、通經絡、殺蟲。治風濕痹痛、痢疾、牙痛、疥癬。

白僵蠶性鹹、辛、平。主治祛風解痙、化痰散結解毒利咽。治中風失音、中風口歪眼斜、驚癇、頭風、偏正頭痛、喉風。喉痺、瘰癧結核。風瘡癮疹、丹毒、乳腺炎、咽喉腫痛、瘰癧、痄腮、風疹、瘡毒

荊芥性味辛、微苦、性微濕。主治祛風解表、透疹止癢、理血、炒炭止血。治感冒發熱、頭痛、咽喉腫痛、中風口噤、吐血、衄血、便血、崩漏、産後血暈、癰腫、瘡疥、瘰癧。

羌活性辛、苦、溫。主治散表寒、祛風濕、利關節。主治感冒風寒、頭痛無汗、風寒濕痹、項強筋急、骨節酸疼、風水浮腫、癰疽瘡毒。

桑枝性苦、平。主治祛風濕、利關節、通經絡、行水氣。用於肩臂、關節酸痛麻木、風濕痹痛、中風半身不遂、水腫腳氣、肌體風癢。

天麻性甘、辛、平、無毒。主治息風止痙、平肝陽、祛風通絡。主急慢驚風、抽搐拘攣、眩暈、頭痛、半身不遂、肢麻、風濕痹痛。

天南星性味苦、辛、溫、有毒。主治燥濕化痰、祛風止痙、散結消腫。用於頑痰咳嗽、風痰眩暈、中風痰壅、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癲癇、驚風、破傷風。生用外治癰腫、蛇蟲咬傷。

蜈蚣性味辛、溫、有毒。主治息風鎮痙、功毒散結、通絡止痛。用於小兒驚風、抽搐痙攣、中風口歪、半身不遂、破傷風、風濕頑痹、瘡瘍、瘰癧、毒蛇咬傷。

細辛性辛、溫、小毒。主治祛風、散寒、溫肺化痰、鎮咳通鼻竅、行水、開竅。治風冷頭痛、鼻淵、齒痛、痰飲咳逆、風濕痹痛。少陰引經藥、治少陰頭痛牙痛。

續斷性味苦、辛、性微溫。主治補肝腎、強筋骨、續折傷、止崩漏。用於腰膝酸軟、風濕痹痛、崩漏、胎漏、跌撲損傷。

茵陳蒿性味微苦、微辛、微寒。主治清熱利濕。治濕熱黃疸、小便不利、風癢瘡疥。

遠志性辛、苦、性微溫。主治安神益智、祛痰、消腫。用於心腎不交引起的失眠多夢、健忘驚悸、神誌恍惚、咳痰不爽、瘡瘍腫毒、乳房腫痛。

白蘞性苦、辛、微寒。主治清熱解毒、散結止痛、生肌斂瘡。主瘡瘍腫毒、瘰癧、燙傷、濕瘡、溫瘧、驚癇、血痢、腸風、痔漏、白帶、跌打損傷、外傷出血。

烏頭性辛、苦、熱、大毒。主治祛寒濕、散風邪、溫經、止痛、治風寒濕痺、歷節風痛、四肢拘攣、半身不遂、頭風頭痛、心腹冷痛、陰疽腫毒、頭風頭痛、寒疝作痛、跌打損傷、瘀血腫痛、陰疽腫毒、麻醉止痛。

芫花性辛、苦、溫、有毒。主治瀉水逐飲、解毒殺蟲。 用於水腫脹滿、胸腹積水、痰飲積聚、氣逆喘咳、二便不利、外治疥癬禿瘡、凍瘡。

血餘炭性味苦、澀、平。主治止血、化瘀利尿生肌。主咳血、吐血、衄血、尿血、崩中漏下、小便淋痛、癰腫、潰瘍、流火、燙傷

蠍性。主治息風鎮痙、攻毒散結、通絡止痛。 用於小兒驚風、抽搐痙攣、中風口歪、半身不遂、破傷風、風濕頑痺、偏正頭痛、瘡瘍、瘰癧。

巴豆性辛,熱,大毒。主治瀉下寒積;逐水退腫;祛痰利咽;蝕瘡殺蟲。主寒邪食積所致的胸腹脹滿急痛;大便不通;泄瀉痢疾;水腫腹大;痰飲喘滿;喉風喉痹;癰疽;惡瘡疥癬。

苦參性味苦、寒。主治清熱燥濕、殺蟲、利尿。 用於熱痢、便血、黃疸尿閉、赤白帶下、陰腫陰癢、濕疹、濕瘡、皮膚瘙癢、疥癬麻風、外治滴蟲性陰道炎。

白花蛇性甘鹹,溫,有毒《開寶本草》:"味甘鹹,溫,有毒"《本草圖經》:"有大毒"。主治祛風濕,透筋骨,定驚搐。治風濕癱瘓,骨節疼痛,麻風,疥癩,小兒驚風搐搦,破傷風,楊梅瘡,瘰癧惡瘡。《雷公炮炙論》:"治風。"《藥性論》:"主治肺風鼻塞,身生白癜風、癧瘍、斑點及浮風癮疹。"《開寶本草》:"主中風濕痹不仁,筋脈拘急,口面歪斜,半身不遂,骨節疼痛,大風疥癩及暴風瘙癢,腳弱不能久立。"《綱目》:"通治諸風,破傷風,小兒風熱,急慢驚風,搐搦,瘰癧漏疾,楊梅瘡,痘瘡倒陷。"《本草匯》:"治癩麻風,白癜風,髭眉脫落、鼻柱塌壞者;鶴膝風,雞距風,筋爪拘攣,肌肉消蝕者。"《玉楸藥解》:"通關透節,洩濕驅風。"

蒼耳性味苦,辛,微寒,小毒。主要功效祛風;散熱;除濕;解毒。主感冒;頭風;頭暈;鼻淵、目赤、目翳、風溫痹痛、拘攣麻木、風癩、疔瘡、疥癬、皮膚瘙癢、痔瘡、痢疾

楮樹白皮性《藥性論》:"甘,平,無毒"《本草匯言》:"味甘澀,氣平,無毒"。主要功效利水,止血。主小便不利;水腫脹痛;便血;崩漏

大風子性味辛,性熱,有毒。主要功效祛風燥濕;攻毒殺蟲。主麻風;楊梅瘡;疥癬;痤瘡

槐枝性味苦,平。主要功效散瘀止血;清熱燥濕;祛風殺蟲。主崩漏;赤白帶下;痔瘡;陰囊濕癢;心痛;目赤;疥癬

蝦蟆性味甘,寒。主要功效清熱解毒;健脾消積。主癰腫;熱癤;口瘡;瘰癧;小兒疳積;熱痢

柳枝性苦,寒。主要功效祛風利濕;解毒消腫。主風濕痹痛;小便淋濁;黃疸;風疹瘙癢;疔瘡;丹毒,齲齒;齦腫。

木鱉子性味甘、溫、無毒。主要功效消腫散結、解毒、追風止痛。主癰腫、疔瘡、無名腫毒、痔瘡、癬瘡、粉刺、默黑、乳腺炎、淋巴結結核、痢疾、風濕痹痛、筋脈拘攣、牙齦腫痛

文蛤性鹹,平《別錄》:"味鹹,平,無毒"《本經逢原》:"鹹,平,微寒,無毒"。主要功效清熱,利濕,化痰,軟堅。治口渴煩熱,咳逆胸痹,瘰癧,痰核,崩漏,痔瘻。《本經》:"主惡瘡蝕,五痔。"《別錄》:"咳逆胸痹,腰痛脅急,鼠痿,大孔出血,崩中漏下。"《湯液本草》:"能利水。治急疳蝕口鼻,燒灰臘豬脂和塗之。"《長沙藥解》:"清金利水,解渴除煩,化痰止嗽,軟堅消痞。"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咳血遺精咳嗽氣喘陰道炎肺結核前列腺炎腳氣病瘧疾麻痺腹股溝疝氣白帶百日咳痢疾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志賀桿菌病阿米巴病子宮頸惡性腫瘤(子宮頸癌)

相同名稱方劑

家傳西聖膏, 出處:《外科大成》卷一。 組成:當歸5錢,川芎5錢,赤芍5錢,生地5錢,熟地5錢,白朮5錢,蒼朮5錢,甘草節5錢,陳皮5錢,半夏5錢,青皮5錢,香附5錢,枳殼5錢,烏藥5錢,何首烏5錢,白芷5錢,知母5錢,杏仁5錢,桑皮5錢,金銀花5錢,黃連5錢,黃芩5錢,黃柏5錢,大黃5錢,白蒺藜5錢,梔子5錢,柴胡5錢,連翹5錢,薄荷5錢,威靈仙5錢,木通5錢,桃仁5錢,玄參5錢,桔梗5錢,白鮮皮5錢,豬芩5錢,澤瀉5錢,前胡5錢,升麻5錢,五加皮5錢,麻黃5錢,牛膝5錢,杜仲5錢,山藥5錢,益母草5錢,遠志5錢,續斷5錢,良薑5錢,藁本5錢,青風藤5錢,茵陳5錢,地榆5錢,防風5錢,荊芥5錢,兩頭尖5錢,羌活5錢,獨活5錢,苦參5錢,天麻5錢,南星5錢,川烏5錢,草烏5錢,文蛤5錢,巴豆仁5錢,芫花5錢,細辛1兩,貝母1兩,僵蠶1兩,大楓子1兩,川山甲1兩,蜈蚣21條,蒼耳頭21個,蝦蟆7個,白花蛇5錢,地龍5錢,全蠍5錢,海桐皮5錢,白及5錢,白蘞5錢,木鱉子8兩,桃枝3-7寸,柳枝3-7寸,榆枝3-7寸,槐枝3-7寸,桑枝3-7寸,楝枝3-7寸,或杏枝3-7寸,楮枝3-7寸,或椿枝3-7寸,血餘4兩。 主治:男婦小兒,遠年近日,五勞七傷,左癱右瘓,手足麻木,遍身筋骨疼痛,咳嗽痰喘,瘧疾痢疾,痞疾走氣,遺精白濁,偏墜疝氣,寒濕腳氣;及婦人經脈不調,赤白帶下,血崩經漏;並跌打損傷,一切腫毒瘰癧,頑瘡結毒,臭爛,筋骨疼痛不能動履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金不換神仙膏

相似度 93%

淮安狗皮膏

相似度 91%

萬應靈膏

相似度 84%

金不換神化膏

相似度 78%

禦驗膏

相似度 62%

金不換膏

相似度 60%

普救萬全膏

相似度 58%

相關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