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氏醫方彙編
《吳氏醫方彙編》是清代醫家吳杖仙集其畢生醫學經驗與心得而成的一部重要醫學著作,全書共分十卷,體系嚴謹,內容廣博,對後世醫學,尤其是在外科領域,產生了不小的影響。這部書不僅是研究清代醫學面貌的寶貴資料,也體現了作者濟世救人的醫者情懷和獨特的臨床實踐。
本書的作者吳杖仙,字杖仙,是清朝乾隆年間的醫學家。從書中李基峻所撰的序和作者的自序中,可以窺見作者投身醫學的動機與其高尚的醫德。李基峻的序中提到,吳杖仙因親身體會到庸醫誤人,後因得驗方而自愈,遂潛心鑽研,發願救治求醫者,無論貴賤皆不拒絕。他親自炮製藥品,整理古今良方,更難得的是,他願意親自處理穢惡潰爛的瘡傷,不辭辛勞,不圖回報,這種甘願為「賤役」以成「可貴」的醫者精神,與當時一些牟利害命的醫生形成鮮明對比,深受推崇。吳杖仙的自序則更直接地道出了他學習醫學,特別是瘍科(外科瘡瘍類)的緣由。他謙稱醫學為「小道」,瘍醫更是「雕蟲小技」,但切身體驗了「舌症」久治不愈,最終靠「師心自治」獲愈的經歷,使他深感醫學,尤其是瘍症治療的重要性,認識到臟腑與四肢皮膚、氣血內外是緊密相關、互為表裡的。儘管自謙「淺人」、「技淺才疏」,但他仍立志彙集自己「平日屢驗之方」,希望能方便「窮鄉僻壤」之人,字裡行間透露出對醫術的嚴謹和對蒼生的關懷。
《吳氏醫方彙編》的內容體系龐大而細緻。全書共十卷,涵蓋了中醫臨床的七大主要部分:內科、外科、婦科、兒科、五官科、傷科、以及雜症。這種分類方式基本涵蓋了當時醫學所涉及的疾病範疇。在每個大的分類下,又進一步細分為若干「門」和「目」,條理清晰。更為實用的是,每一目下都列舉了經過吳杖仙本人臨床驗證的有效方劑,並附有詳細的用法和注意事項。這種層層細分、注重實用方劑的體例,使得本書不僅是理論的闡述,更是臨床實踐的工具書。
從提供的內容摘要中,可以看到書中對各科疾病的具體涵蓋範圍。內科部分列舉了包括感冒、發熱、咳嗽、哮喘、消化系統疾病(胸痛、腹痛、腹瀉、痢疾、嘔吐、泄瀉、便秘)、水腫、黃疸,以及一些皮膚病和性病等。外科部分涵蓋了創傷(刀傷、跌打損傷、骨折、脫臼)和瘡瘍類疾病(癰腫、疔瘡、痔瘡、肛瘺)等。婦科則論述了月經不調、帶下、崩漏、妊娠、難產、產後病等。兒科內容與內科部分疾病多有重疊,這可能反映了當時兒科診治常與成人內科相參照的現狀,但也涵蓋了小兒特有的疳積等病症。五官科涉及眼耳鼻口牙的常見疾病。傷科內容與外科部分創傷類疾病相似,顯示了當時外科與傷科劃分的某些特點。雜症部分則包括了一些感染性疾病(瘧疾)、神經精神系統疾病(癲癇、中風、癔病、狂躁、失眠、健忘),以及部分五官科症狀(耳鳴、耳聾、鼻塞、流鼻涕、牙痛、口臭)等,顯示了對當時難以歸入前六類的病症的廣泛收集。
然而,從提供的「總論」及第一冊的部分內容(十二經絡歌、五善七惡、收功歌、秘傳口訣、飲食戒忌、陰症收口論、視症要訣)來看,儘管全書涵蓋廣泛,但作者在「瘍症」(瘡瘍、腫毒、癰疽、疔癤等)的診斷、治療和護理方面似乎著墨尤多,並展現了獨特的見解和豐富的經驗。總論開篇即強調「瘍症不可詳舉,治療毋得拘泥」,顯示了對此類病症的重視。總論詳細區分了癰(屬陽)、疽(屬陰)以及各種變體(惡疔、無名腫毒、癤、發),並從病因(膏粱、血氣、寒暑、心火)和辯證(陰陽、寒濕、火熱、血鬱氣鬱)進行深入分析。治療上強調「內用托消,外用敷圍」,以及未潰、已潰的不同處理原則(透膿、穿毒、化腐、生肌),並特別指出要「補血養氣,瀉火祛寒」,治療需「遂人隨時按症而審明之,不可拘定」。
第一冊的許多內容更是圍繞瘍症展開的實用指導。十二經絡歌和引經藥歌是中醫辯證施治的基礎,將其置於早期部分,顯示了作者對循經辯證的重視,這對於理解瘡瘍發於何處、應引何藥至關重要。五善、七惡歌訣以通俗的形式總結了瘡症預後判斷的要點,極具臨床指導意義。收功歌和陰症收口論則關注到瘡症治療的後續階段,強調徹底清除餘毒,防止變證和瘺管形成,體現了治療的完整性。秘傳口訣更是實用至極的診斷技巧,通過觸摸按壓來判斷瘡腫內的物質,是外科醫生寶貴的經驗傳承。飲食戒忌和視症要訣則從整體護理和詳細觀察兩方面提供了具體的建議,尤其是視症要訣,系統地列舉了順證與逆證的表現,並提示了不同情況下的用藥思路(汗、下、解、托、補),特別關注了「陽症似陰」和「陰症似陽」這類複雜難辨的情況。
總而言之,《吳氏醫方彙編》體現了清代中醫在繼承基礎上的發展。它博採眾方,將歷代驗方與吳杖仙自身的臨床經驗相結合。其結構清晰,從全面的各科概覽到重點病症的深入探討,尤其是對瘍症的詳細辯證、治療和護理指導,構成了本書的一大特色和亮點。書中融入歌訣、口訣等形式,使得知識更易記憶和傳播,反映了當時醫學教育和經驗傳承的方式。作者吳杖仙的醫德醫術,特別是他強調因人因時因症靈活運用方藥、不拘泥成方的務實精神,以及對基層民眾的關懷,都使得這部書不僅具有學術價值,更充滿了人文關懷。
《吳氏醫方彙編》的影響深遠,得到了後世醫家的認可。如王清任在《醫林改錯》中對其部分方劑給予了高度評價,而張錫純在《醫學衷中參西錄》中也多次引用,這都說明了本書的臨床價值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其所載方劑和理論對後世的醫學實踐產生了積極的借鑒作用。它為研究清代醫學的發展、疾病譜的變遷以及當時的診斷治療水平提供了重要的歷史文獻依據。儘管部分內容可能帶有時代的局限性,但書中所蘊含的辯證思維、實用技巧和仁者醫心,至今仍具有啟發意義。這部書是吳杖仙留給後世的寶貴醫學遺產,值得深入研究和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