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杖仙

《吳氏醫方彙編》~ 第五冊 (6)

回本書目錄

第五冊 (6)

1. 鶴口疽

此症生於尾底長強穴,屬督脈經。起初形似魚肫,久則突如鶴口,朝寒暮熱,日輕夜重,潰出稀膿而不禁,或血出不停。壯年猶可,老年為慮。未潰,和氣養榮;已潰,大補元氣為主。久則易於成漏。

滋陰除濕湯

治鶴口疽,三陰虧損,濁氣濕痰注結而成。初氣朝寒暮熱,日輕夜重。

川芎,當歸,白芍(各一錢),柴胡,黃連,陳皮,知母,川貝(各八分),澤瀉(五分),地骨皮(五分),甘草(五分)

姜水煎服。

和氣養榮湯

治鶴口已成,不得內消,用此托之。

人參,陳皮,白朮,黃耆,茯苓,粉丹皮,熟地(各一錢),沉香,甘草(各五分)

水煎服。

滋腎保元湯

治鶴口疽,元氣虛弱,膿水淋漓,久而不斂。

人參,白朮,茯苓,歸身,杜仲,萸肉,丹皮,熟地(各一錢),附子,肉桂,炙草(各五分)

薑棗蓮肉水煎服。

白話文:

【鶴口疽】

這一種病症發生在尾骶部的長強穴位置,與督脈相關。初期病狀像魚肚一樣,久而久之突起形狀如同鶴嘴,白天冷晚上熱,白天症狀較輕,夜晚則加重,潰爛後流出稀薄的膿液,難以控制,甚至持續出血。壯年人還可以應付,但老年人就需特別注意。若尚未潰爛,應調和氣血、滋養身體;已經潰爛,則應大補元氣為主。時間久了容易形成漏管。

滋陰除濕湯

治療鶴口疽,因三陰經脈損耗,濁氣濕痰凝聚所致。初期症狀為白天冷晚上熱,白天較輕,夜晚加重。

藥方:川芎、當歸、白芍(各一錢)、柴胡、黃連、陳皮、知母、川貝(各八分)、澤瀉、地骨皮、甘草(各五分)。

以薑水煎煮服用。

和氣養榮湯

針對鶴口疽已形成,無法內部消除,使用此方來幫助病情。

藥方:人參、陳皮、白朮、黃耆、茯苓、粉丹皮、熟地(各一錢)、沉香、甘草(各五分)。

用水煎煮服用。

滋腎保元湯

治療鶴口疽,元氣虛弱,膿水不斷,久久不癒合。

藥方:人參、白朮、茯苓、歸身、杜仲、萸肉、丹皮、熟地(各一錢)、附子、肉桂、炙草(各五分)。

薑、棗、蓮肉用水煎煮服用。

2. 上下馬癰

此症生於大股之內,陰囊之側。左為上馬,右為下馬。由七情不和,憂憤所致。在外曰髀,足三陽經;在內曰股,足三陰經。當審明調理,不可妄執濕熱。如潰後,須用大補氣血之劑調攝此症。其形甚微,而為患最大,有關性命,斷不可輕視。

白話文:

這個病症生長在大腿內側,靠近睪丸的地方。如果出現在左邊,我們稱之為「上馬」;若在右邊,則被叫做「下馬」。主要是因為情緒波動,如過度憂慮或憤怒等導致的情緒失調所引起。在身體外側的大腿部分,涉及的是足部的三條陽性經絡;而在內側的部分,則是足部的三條陰性經絡。在治療時,必須詳細辨別並調整,不能單純地認為是由濕熱引起的。一旦病癥化膿後,必須使用能大量補充氣血的藥物來調理此症。雖然它的初期症狀可能很輕微,但可能帶來極大的危害,甚至危及生命,因此絕不能小看它。

3. 臂癰

臀,膀胱經部分也,居小腹之後,雖系太陽經,然其道遠,其位僻,氣運難及,血亦罕到。中年後,尤慮此患。治者,毋傷脾胃、損氣血,但當固根本為主。若腫硬作痛者,形氣虛而邪氣實也,用托裡消毒散主之。欲作膿時,用托裡蜣螂湯;若痛甚,用仙方活命飲。大勢既退,亦用托裡消毒散。

若脾虛不能消散,或不潰不斂者,六君子加芎、歸、黃耆;若陰虛不能消散,或作渴便淋者,六味丸加五味子;若陽虛不能潰,或膿清不斂者,用補中益氣湯;若腫硬未成膿者,用隔蒜灸、活命飲。潰後,豆豉餅、補中益氣湯。若炙後大勢已退,餘毒未退,頻用蔥熨之法,以補其氣,以消餘毒。

活血散瘀湯

治臀癰初起,紅未腫痛,墜腫如石,及大便閉澀。

川芎,當歸,防風,赤芍,蘇木,連翹,花粉,皂刺,紅花,黃芩,枳殼(各一錢),大黃(二錢)

水煎服。便通者,去大黃加乳香。

托裡羌活湯

治臀癰腫痛、兩尺脈緊、按之無力者。

羌活,黃柏(各一錢),防風,藁本,肉桂,連翹,蒼朮,陳皮,黃耆(各錢半)

上水酒煎服。

白話文:

【臂癰】

臀部是屬於膀胱經的範圍,位於小腹後方,雖然與太陽經有關,但因位置偏遠,氣血運行不易到達,尤其是中年後,更應特別注意這部位的健康問題。在治療上,要避免傷害脾胃和消耗氣血,應以鞏固身體的根本為主。

如果出現腫塊且硬又疼痛,這通常是因為正氣虛弱而邪氣過盛。這種情況下,我們會使用託裡消毒散來治療。當有膿包形成趨勢時,會使用託裡蜣螂湯;如果疼痛嚴重,則使用仙方活命飲。當病情開始緩解,仍然會使用託裡消毒散。

對於脾虛導致的無法消散,或者瘡口無法癒合的情況,我們會使用六君子湯加上川芎、當歸、黃耆;如果是陰虛導致的無法消散,或者口渴尿頻,則使用六味地黃丸加上五味子;如果是陽虛導致的無法破膿,或者膿液清稀無法癒合,則使用補中益氣湯;如果腫塊堅硬但尚未形成膿包,會使用隔蒜灸和活命飲。癒合後,使用豆豉餅和補中益氣湯。灸療後,如果病情已經得到控制,但是餘毒未清,可以頻繁使用蔥熨法,以補充氣血,清除餘毒。

【活血散瘀湯】

這款藥方適用於臀癰初期,紅色但尚未腫脹疼痛,或腫脹堅硬如石,以及大便不通暢的情況。

藥方成分包括:川芎,當歸,防風,赤芍,蘇木,連翹,花粉,皁刺,紅花,黃芩,枳殼(各一錢),大黃(二錢)

用水煎煮服用。如果大便已經通暢,可去掉大黃,加入乳香。

【託裡羌活湯】

這款藥方適用於臀癰腫痛,雙腳脈象緊繃,按壓無力的情況。

藥方成分包括:羌活,黃柏(各一錢),防風,藁本,肉桂,連翹,蒼朮,陳皮,黃耆(各錢半)

以上藥材,用水酒煎煮服用。

4. 下注瘡

生於脛之內外,膿水不絕,連年不愈。由濕熱下注,以致肌肉不仁。在外臁屬膽,在內臁屬肝,前臁屬脾,後臁屬膀胱,外前臁屬胃,外後臁屬腎。宜當歸拈痛柏術丸加引經之藥,外以豬胰膏或黃丹夾紙膏。如漫腫無頭,皮色不變者,因其氣血之衰,是有凝滯之患,宜用流氣飲。

當歸拈痛湯

治一切風濕熱毒、浸淫瘡瘍、下注濕毒、腳膝生瘡赤腫、裡外臁瘡、膿水不絕,或癢或痛,脈沉緊實數動滑者,並宜服此。

羌活(五錢),人參,苦參(酒製),升麻,葛根,蒼朮(酒炒),澤泄,豬苓(各三錢),白朮(錢半)

每服一兩,水煎,空心服,臨臥再服。

柏術丸

治濕熱下注。

黃柏(酒炒,四兩),川牛膝(酒炒,三兩),蒼朮(制,四兩),木瓜(二兩)

共為細末,麵糊為丸,如桐子大。每付三四錢,淡鹽湯送下,神效。《肘後方》加丹皮。

豬胰方

治下部一切惡瘡。

香油(四兩),豬胰油(二兩。用豬胰子一個連脂油,約只煉油二兩,一塊),白蠟(一兩),藤黃(三錢)

先將油熬至滴水成珠,再下煉成脂油,黃蠟同化盡,遂入藤黃末攪勻,離火去火毒,以陳綿繡片,洗淨攤貼。

黃丹夾紙膏

松香,黃丹,蓖麻仁(等分)

共研成膏夾油紙內,以針刺數孔敷患處,以帛束之,五天一換。重者,數天即愈。

流氣飲

治無名惡腫、癰疽、流注、結腫,肉色不變,或漫腫無頭、風寒濕熱氣,隨證加減。

當歸,川芎,白芍,防風,木香,烏藥,甘草,香附(酒炒)

水煎服。虛加參,寒加桂,濕則滲之,鬱則開之。

苦參丸

治麻風,毋論新久,穿破潰爛,老幼俱可用。

白芷(六兩),全蠍(五兩),何首烏(五兩),苦參(一斤),枸杞(五兩),威靈仙(五兩),當歸(五兩),白附子(五兩),大楓肉(六兩),川芎(五兩),蒺藜(五兩),大皂角(五兩),大胡麻(五兩),荊芥(一斤),牛膝(五兩),獨活(五兩),蔓荊子(一兩),牛蒡(五兩),防風(六兩),羌活(一兩),連翹(一兩),蒼朮(一兩),風藤(一兩),天麻(一兩),杜仲(一兩),草烏(制,去皮尖,一兩),甘草(一兩),人參(一兩),砂仁(二兩),白花蛇(咀碎,炙黃,二兩)

上共為細末,醋泛為丸桐子大。每服四五錢,黃酒送下。

換腿丸

治足三陰經為四氣所乘,攣痹緩縱,或上攻胸肩、或註腳膝作痛,足心發熱,行步艱辛。

薏米(四兩),南星制(四兩),石楠葉,石斛,檳榔,萆薢(炙),川牛膝(酒蒸),羌活,防風,木瓜(各四兩),天麻,續斷,黃耆(炙),當歸(各一兩)

共為末,煉蜜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淡鹽水送下。

白話文:

下注瘡

這種瘡長在小腿內外側,會不斷流膿水,多年都無法痊癒。這是因為濕熱之氣往下流注,導致肌肉失去知覺。長在小腿外側前方的屬於膽經,內側前方的屬於肝經,小腿前方的屬於脾經,小腿後方的屬於膀胱經,外側前方的屬於胃經,外側後方的屬於腎經。應該服用當歸拈痛柏術丸,再加一些引導藥效的藥材,外敷豬胰膏或黃丹夾紙膏。如果腫脹範圍很大且沒有膿頭,皮膚顏色也沒有改變,這是因為氣血衰弱,有氣血凝滯的現象,應該服用流氣飲。

當歸拈痛湯

這個藥方治療各種風濕熱毒、皮膚潰爛、濕熱往下流注引起的毒瘡、腳和膝蓋長瘡紅腫、小腿內外側的瘡、膿水不斷、又癢又痛等症狀,如果脈象呈現沉、緊、實、數、動、滑等情形,都適合服用此藥。

藥材包含羌活、人參、苦參(用酒製過)、升麻、葛根、蒼朮(用酒炒過)、澤瀉、豬苓,白朮。

每次服用一兩,用水煎煮,空腹時服用,睡前再服用一次。

柏術丸

這個藥方治療濕熱往下流注引起的疾病。

藥材包含黃柏(用酒炒過)、川牛膝(用酒炒過)、蒼朮(製過)、木瓜。

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細末,用麵糊做成丸子,大小像桐子一樣。每次服用三到四錢,用淡鹽水送服,效果很好。《肘後方》這個藥方有加丹皮。

豬胰方

這個藥方治療下半身各種惡性瘡瘍。

藥材包含香油、豬胰油、白蠟、藤黃。

先將香油熬煮到滴水成珠的程度,再加入煉好的豬胰油,將白蠟一起融化,最後加入藤黃粉攪拌均勻,離火去除火氣,用乾淨的棉布或紗布塗抹藥膏後敷在患處。

黃丹夾紙膏

藥材包含松香、黃丹、蓖麻仁。

將這些藥材研磨成膏狀,夾在油紙裡面,用針在油紙上刺幾個洞,敷在患處,用布包紮固定,五天換一次藥。情況嚴重的,幾天就可以痊癒。

流氣飲

這個藥方治療不明原因的惡性腫塊、癰疽、流注、結腫,皮膚顏色沒有改變,或是腫脹範圍很大卻沒有膿頭,以及風寒濕熱等各種原因引起的疾病,可以根據情況調整藥方。

藥材包含當歸、川芎、白芍、防風、木香、烏藥、甘草、香附(用酒炒過)。

用水煎煮服用。虛弱的可以加人參,寒冷的可以加肉桂,濕氣重的要用利濕藥,氣滯的要用疏肝理氣藥。

苦參丸

這個藥方治療痲瘋病,無論新發病或舊病,皮膚破潰流膿,大人小孩都可以使用。

藥材包含白芷、全蠍、何首烏、苦參、枸杞、威靈仙、當歸、白附子、大楓肉、川芎、蒺藜、大皂角、大胡麻、荊芥、牛膝、獨活、蔓荊子、牛蒡、防風、羌活、連翹、蒼朮、風藤、天麻、杜仲、草烏(處理過,去掉皮和尖端)、甘草、人參、砂仁、白花蛇(搗碎,烤黃)。

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細末,用醋做成丸子,大小像桐子一樣。每次服用四到五錢,用黃酒送服。

換腿丸

這個藥方治療足部三陰經被風、寒、濕、熱等邪氣侵襲,導致腿部肌肉攣縮、麻木、無力,或是向上侵犯到胸部肩膀,或是向下侵犯到腳和膝蓋引起疼痛,腳心發熱,行走困難等症狀。

藥材包含薏米、南星(製過)、石楠葉、石斛、檳榔、萆薢(炙烤過)、川牛膝(用酒蒸過)、羌活、防風、木瓜、天麻、續斷、黃耆(炙烤過)、當歸。

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細末,用蜂蜜做成丸子,大小像桐子一樣。每次服用五十丸,用淡鹽水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