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氏醫方彙編》~ 第四冊 (9)
第四冊 (9)
1. 外敷通用方
洗痱子方
苦參(一兩),白蘚皮(六錢),防風(三錢),蟬蛻(二錢),木瓜(三錢),蒼朮(四錢),明礬(三錢)
水煎洗數次,自愈。
洗癬方
川椒(二錢),蒼朮(錢半),地膚子(一把),艾葉(十片)
荊穗煎濃湯,不時熏洗。遍身風癢及生疥,加茵陳、苦參、蛇床子、何首烏,去川椒。
沫浴歸正湯
治男子陰囊濕癢久冷,或痛疼,或瘡流水;及婦人陰濕,子宮久冷。
牡蠣,蛇床子,故紙,紫梢蛇,乾荷葉,官桂(各二錢半),蔥白(六寸)
水三碗,熬一碗,趁熱先熏後洗。
繡球風方
苦參,蛇床子,地骨皮,防風,荊芥,艾,蔥(各三錢)
水四大碗,煎二碗,先熏後洗。
外腎腫痛
地膚子(三錢),白頭翁(五錢),獨活(三錢),防風(二錢),川楝子(四錢),艾葉(二錢),蔥白(十根),川椒(一錢)
熬水泡洗。
惡瘡久不愈
忍冬藤(一把),雄黃(五錢)
水二盅煎之,紙封七重,中穿一孔,以瘡對孔熏之三時久,大出黃水。後用生肌藥。
蔥熨法
治風寒襲入經絡,以致筋骨疼痛,併產後流注。
蔥一握、去葉搗爛作餅,敷腫處。上用被蓋密,以熨斗熨之。
隔皮取膿法
治一切腫毒。
驢蹄(細切,炒,一兩),蕎麥(一兩),白鹽(五錢),草烏(去皮,四錢)
上為細末,水調作餅子,漫火炙黃,去火毒。臨用時,再為細末,醋調成膏,用白紙攤貼患處。毒由毛孔而出,毒自消矣。
連環拔毒法
治已潰瘰癧並惡瘡有敗物不出者。
將先破處用面作餅貼上。用砂壺二把,入荊芥、防風、陳皮,分為二,置壺內。用一壺裝燒酒煎滾,將酒入第二把壺內,煎之,趁熱覆餅上,俟冷再易。
藥針方
甘草,甘遂,川烏,草烏(各等分)
水一中,入砂器內,同針煮乾為度。將針入筒內,再以新藥為末養之。
對口瘡法
用貓頭一個,燒灰存性,為末,調菜油塗之立愈,神效。
鵝掌風方
蜈蚣(二條,全),防風,荊芥,花椒,蘄艾,浮麥,蔥根(各一兩),爐甘石(五錢)
用水五碗,煎三碗,再人甘石。洗三四次,其厚皮自起,勿扯起,即愈。
通身風癢
茵陳蒿煎濃汁,浴癢處。
治漆瘡
雞子黃塗瘡上,干則易之,不過三次。黃櫨木煎湯頻洗。
治腳上生瘡
如小兒水痘狀,腫而癢,不能著履。
翻白草(一兩),苦參(五錢),地膚皮(五錢),黃柏(二錢)
煎湯洗之。
集香散
洗癰疽潰爛。
白芷,藿香,芋香,香附,防風(各三錢),木香,甘草(各一錢)
上用水三碗,煎數沸,去柤,浴洗患處。
癭瘤痞瘰
用鳳仙花一株,或二三株,熬膏貼之。
白話文:
外敷通用方
洗痱子方: 苦參、白蘚皮、防風、蟬蛻、木瓜、蒼朮、明礬等藥材水煎後反覆清洗患處,直至痊癒。
洗癬方: 川椒、蒼朮、地膚子、艾葉等藥材用荊穗煎煮成濃湯,不時熏洗患處。全身風癢或患疥瘡者,需加入茵陳、苦參、蛇床子、何首烏,並去除川椒。
沫浴歸正湯: 治療男性陰囊濕癢、久冷、疼痛或潰爛流膿,以及女性陰部濕癢、子宮久冷等症狀。牡蠣、蛇床子、故紙、紫梢蛇、乾荷葉、官桂、蔥白等藥材加水煎煮,趁熱先熏後洗。
繡球風方: 苦參、蛇床子、地骨皮、防風、荊芥、艾葉、蔥等藥材水煎,先熏後洗。
外腎腫痛方: 地膚子、白頭翁、獨活、防風、川楝子、艾葉、蔥白、川椒等藥材熬水泡洗患處。
惡瘡久不愈方: 忍冬藤、雄黃等藥材水煎,用紙封好,只留一小孔對準患處熏蒸,直至排出大量黃水,之後再用生肌藥。
蔥熨法: 治療風寒侵襲經絡導致的筋骨疼痛及產後風濕。將蔥搗爛成餅狀,敷於腫痛處,用被子蓋好,再用熨斗熨燙。
隔皮取膿法: 治療各種腫毒。驢蹄、蕎麥、白鹽、草烏等藥材研末,加水調成餅狀,炙烤至黃色,去除火毒。臨用時再研末,用醋調成膏狀,敷於患處,使毒素從毛孔排出。
連環拔毒法: 治療已潰瘍的瘰癧和惡瘡,且瘡瘍內有敗物未排出的情況。先用麵餅貼於患處,再用砂壺盛放荊芥、防風、陳皮煎煮的藥酒,趁熱敷於麵餅上,冷卻後更換。
藥針方: 甘草、甘遂、川烏、草烏等藥材等量混合,加水在砂器中煮乾,將藥物填入針筒中使用。
對口瘡法: 將貓頭燒成灰,研末,用菜油調和塗抹患處,即可痊癒。
鵝掌風方: 蜈蚣、防風、荊芥、花椒、蘄艾、浮麥、蔥根、爐甘石等藥材水煎,再加入爐甘石,反覆清洗患處,待厚皮自行脫落即可。
通身風癢方: 用茵陳蒿煎煮成濃汁,清洗患處。
治漆瘡方: 用雞蛋黃塗抹患處,乾燥後更換,重複三次。並用黃櫨木煎湯反覆清洗。
治腳上生瘡方: 治療類似小兒水痘的腳上腫痛瘙癢症狀。翻白草、苦參、地膚皮、黃柏等藥材水煎後清洗患處。
集香散: 清洗癰疽潰爛。白芷、藿香、芋香、香附、防風、木香、甘草等藥材水煎後清洗患處。
癭瘤痞瘰方: 用鳳仙花熬膏外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