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氏醫方彙編》~ 第三冊 (3)
第三冊 (3)
1. 清解之劑
竹葉黃耆湯
治氣血虛,胃火盛,諸瘡發熱作渴。
淡竹葉(二兩),生地(八兩),麥冬,黃耆,當歸,川芎,白芍,甘草,人參,半夏,石膏(各二兩)
水煎服。
當歸六黃湯
治陰虛有火,盜汗發熱。
當歸,生地,熟地,黃芩,黃柏,黃連,黃耆(焙)
竹葉石膏湯
治癰疽,胃火盛,腫痛作渴。
淡竹葉,石膏(煅),桔梗,木通,薄荷,甘草(各五分)
生薑為引,煎服。
犀角升麻湯
治時毒。或風熱頭面腫痛,或咽喉不利,或風熱鬢疽、痄腮等症。
升麻,川芎,當歸(各錢半),連翹,黃連,牛子,白芷(各一錢)
焮痛連太陽,加羌活;連耳後加山梔、柴胡。水煎服。
黃連救苦湯
治腦疽、髮鬢、發頤,及天行時毒初起,憎寒、壯熱、頭面耳項俱腫。
黃連,升麻,葛根,柴胡,赤芍,川芎,歸尾,連翹,桔梗,黃芩,羌活,防風,忍冬草節(各一錢)
水煎服。
四順清涼飲
治腫痛發渴,大便秘結,或湯潑火燒,涼水所激,火毒內攻,致煩躁內熱。
連翹,赤芍,羌活,防風,當歸,山梔,甘草(各一錢),大黃(炒,二錢)
水煎服。
人中黃丸
治瘟疫熱毒。
大黃,蒼朮,桔梗,人中黃,滑石(各二兩),黃芩(酒炒),黃連(酒炒,各一兩),防風(五錢),香附(薑汁拌曬,二兩)
神麯打糊丸。每服二三錢,熱湯送下。大黃鬚用尿浸過。
生犀飲
犀角(二錢),蒼朮(一錢),川連(一錢),黃土(五錢),岕茶(一攝)
便秘加大黃,渴加花粉,虛加鹽炒人參,熱去蒼朮、加黃芩。
黃芩清肺飲
治肺經陰虛而火燥,小便不利。若因脾熱,當清其脾;心火克肺,當制其心。
黃芩,山梔,肉桂(各二錢)
水煎服。
清金導赤散
治心肺二經熱湧於上,以致口內生瘡,咽喉腫痛。
黃連,黃芩(酒炒),山梔,木通,澤瀉(各一錢),生地(二錢),麥冬(二錢),炙草(一錢)
水煎服。
面瘡驗方
荊芥(一錢),防風(五分),山梔(五分),連翹(八分),黃連(五分),薄荷(五分),黃芩(七分),川芎(七分),白芷(八分),桔梗(二錢),枳殼(五分),炙草(一錢),銀花(一錢)
白話文:
[清熱解毒藥方]
竹葉黃耆湯
適用於氣血虛弱,胃火旺盛,導致各種瘡口發熱口渴的情況。
使用淡竹葉(60克)、生地(240克)、麥冬、黃耆、當歸、川芎、白芍、甘草、人參、半夏、石膏(各60克)。
用水煎煮服用。
當歸六黃湯
適用於陰虛火旺,晚上盜汗和發熱的情況。
使用當歸、生地、熟地、黃芩、黃柏、黃連、黃耆(烘烤過)。
竹葉石膏湯
適用於癰疽,胃火旺盛,腫痛口渴的情況。
使用淡竹葉、石膏(煅燒過)、桔梗、木通、薄荷、甘草(各約15克)。
以生薑為輔料,煎煮服用。
犀角升麻湯
適用於時疫或風熱導致的頭面腫痛,咽喉不適,或風熱引起的鬢疽、痄腮等症狀。
使用升麻、川芎、當歸(各約4.5克)、連翹、黃連、牛蒡子、白芷(各約3克)。
如果疼痛連到太陽穴,可加入羌活;如果連到耳後,可加入山梔、柴胡。用水煎煮服用。
黃連救苦湯
適用於腦疽、鬢部生瘡、頸部生瘡,以及天行時疫初起,寒戰、高熱,頭面部、耳頸部均腫脹的情況。
使用黃連、升麻、葛根、柴胡、赤芍、川芎、當歸尾、連翹、桔梗、黃芩、羌活、防風、忍冬草節(各約3克)。
用水煎煮服用。
四順清涼飲
適用於腫痛口渴,大便乾結,或被熱湯、熱水燙傷,或冷水刺激,導致火毒內攻,引起煩躁內熱的情況。
使用連翹、赤芍、羌活、防風、當歸、山梔、甘草(各約3克)、大黃(炒過,約6克)。
用水煎煮服用。
人中黃丸
適用於瘟疫熱毒的情況。
使用大黃、蒼朮、桔梗、人中黃、滑石(各約60克)、黃芩(酒炒過)、黃連(酒炒過,各約30克)、防風(約15克)、香附(薑汁拌曬,約60克)。
將藥材研磨成粉,加入神麯打成糊狀製成藥丸。每次服用約6至9克,用熱水送下。大黃必須先在尿液中浸泡過。
生犀飲
使用犀角(約6克)、蒼朮(約3克)、川連(約3克)、黃土(約15克)、岕茶(少許)。
如果便祕可加大黃,口渴可加花粉,虛弱可加鹽炒過的人參,如果熱度高可去掉蒼朮、加入黃芩。
黃芩清肺飲
適用於肺部陰虛火燥,小便不通的情況。如果是由脾熱引起的,應清熱脾臟;如果是心火剋制肺部,應控制心火。
使用黃芩、山梔、肉桂(各約6克)。
用水煎煮服用。
清金導赤散
適用於心肺兩經熱毒上湧,導致口腔內長瘡,咽喉腫痛的情況。
使用黃連、黃芩(酒炒過)、山梔、木通、澤瀉(各約3克)、生地(約6克)、麥冬(約6克)、炙草(約3克)。
用水煎煮服用。
面瘡驗方
使用荊芥(約3克)、防風(約1.5克)、山梔(約1.5克)、連翹(約2.4克)、黃連(約1.5克)、薄荷(約1.5克)、黃芩(約2.1克)、川芎(約2.1克)、白芷(約2.4克)、桔梗(約6克)、枳殼(約1.5克)、炙草(約3克)、銀花(約3克)。
2. 發散之劑
東垣黃連消毒飲
治癰疽、發背於腦項或背太陽經分,腫勢外散,熱毒焮發,麻木不痛者,宜先炙之。或痛而發熱,並宜服此。
黃連(制),羌活(各一錢),黃芩,黃柏(酒製,各五分),生地,知母(制),獨活,防風,歸尾,連翹(各四分),藁本,防己,桔梗(各五分),黃耆,蘇木,陳皮,澤瀉(各二分),人參,甘草(各三分)
水煎服。
白芷升麻湯
治手陽明經臂上生癰,左右寸部脈皆短,中得之俱弦,按之洪緩有力,此得之八風之變者也。
白芷(錢半),升麻,桔梗(各一錢),炙草(五分),黃耆,酒芩(各四錢),生芩(三錢),紅花(五分)
上二服。水酒各半煎,溫服。
內托黃耆柴胡湯
治瘡生腿內近膝股,或癰或附骨癰,初起腫痛勢大者,足太陰厥陰之分,脈細而弦,按之洪緩有力。
黃耆(二錢),柴胡(一錢),羌活(五分),連翹(錢半),肉桂(三分),瓜蔞根(一錢),生地(一錢),黃柏(三分),歸尾(七分半)
水二分,酒一分煎,食後服。
內托黃耆酒煎湯
治瘡生腿外側,或因寒濕得附骨癰,手足少陽經分微浸,足陽明經堅硬漫腫,行步作痛,或不能行。
柴胡(錢半),連翹,肉桂,大力子(各一錢,炒),黃耆,歸尾(各二錢),黃柏(五分),升麻(七分),炙草(五分)
水酒各半煎,食後服。
散腫潰堅湯
治馬刀瘡結,硬塊子堅如石者,在耳下至缺盆中,或至肩上,或入脅下手足少陽經中,及瘰癧遍於頦,或至頰車,堅硬如石,在陽明經中所。或二症瘡已破,流膿水,皆治之。
柴胡(四錢),升麻(三錢),膽草(酒炒,五錢),黃芩(八錢,一半用酒炒),炙草(三錢),桔梗(二錢),黃柏(酒製,去皮),知母(酒製,各五錢),歸尾,白芍(各二錢),連翹(三錢),天花粉(酒製,五錢),葛根(二錢),黃連(一錢),三稜(酒製,微炒),蓬朮(制同上,各三錢),昆布(洗,五錢)
共為細末,每服六七錢。水二中,入藥先浸多半日,煎至一中,熱服。另攢半料為細末,煉蜜為丸如綠豆大。每服四五錢,食後用此湯送下。
消腫湯
治馬刀瘡,足少陽經分。
柴胡(二錢),連翹(三錢),歸尾,甘草(各一錢),生芩(二錢),紅花(少許),黃連,牛子(炒,各五分),花粉,黃耆(各錢半)
水煎,分二次溫服。
白芷胃風湯
治手足陽明經氣虛風熱,面目麻木,或牙關緊急眼瞤動。
白芷(二錢半),升麻(二錢半),葛根,蒼朮(各八分),炙草,當歸(各錢半),草蔻,柴胡,黃柏(炒),藁本,羌活(各四錢),蔓荊子,姜蠶(三分),麻黃(去節,七分)
白話文:
發散之劑
東垣黃連消毒飲
這個方子是用來治療癰疽、發背等疾病,這些病症發生在頭頸部或背部太陽經的部位,腫脹向外擴散,熱毒很盛,發紅發熱,麻木而不痛的,應該先用艾灸來處理。如果病症表現為疼痛和發熱,也適合服用這個藥方。
藥方組成:黃連(處理過的)、羌活(各4克),黃芩、黃柏(用酒炮製過的,各2克),生地、知母(處理過的)、獨活、防風、當歸尾、連翹(各1.6克),藁本、防己、桔梗(各2克),黃耆、蘇木、陳皮、澤瀉(各0.8克),人參、甘草(各1.2克)。
用水煎煮後服用。
白芷升麻湯
這個方子是用來治療手陽明經絡上臂長癰瘡,左右手寸口的脈搏都顯得短促,按下去都呈現弦脈,而且是洪大而緩慢有力的脈象。這種情況是因為感受了八方之風的變異所導致的。
藥方組成:白芷(6克),升麻、桔梗(各4克),炙甘草(2克),黃耆、酒黃芩(各16克),生黃芩(12克),紅花(2克)。
以上藥材分兩次服用。用水和酒各一半煎煮,溫熱服用。
內托黃耆柴胡湯
這個方子是用來治療長在腿內側,靠近膝蓋或大腿根部的瘡瘍,可能是癰或附骨疽。剛開始發病時,腫脹疼痛得很厲害,病位在足太陰經或足厥陰經的部位。脈象細而且弦,按下去卻是洪大而緩慢有力的。
藥方組成:黃耆(8克),柴胡(4克),羌活(2克),連翹(6克),肉桂(1.2克),瓜蔞根(4克),生地(4克),黃柏(1.2克),當歸尾(3克)。
用水二份,酒一份煎煮,飯後服用。
內托黃耆酒煎湯
這個方子是用來治療長在腿外側的瘡瘍,可能是因為感受寒濕導致的附骨疽,病位在手少陽經或足少陽經的邊緣,稍微有些浸潤,而足陽明經的部位則堅硬腫脹,行走時會疼痛,甚至不能走路。
藥方組成:柴胡(6克),連翹、肉桂、大力子(炒過,各4克),黃耆、當歸尾(各8克),黃柏(2克),升麻(3克),炙甘草(2克)。
用水和酒各一半煎煮,飯後服用。
散腫潰堅湯
這個方子是用來治療馬刀瘡結,這種瘡結像堅硬的石頭一樣,病位在耳朵下方到鎖骨上窩,或者到肩膀上,或者侵入脅肋下方,屬於手少陽經或足少陽經的範圍,也有可能是瘰癧,遍布下巴,甚至到面頰,堅硬如石,屬於陽明經的範圍。無論是這兩種情況,或是瘡瘍已經破潰,流出膿液,都可以用這個方子治療。
藥方組成:柴胡(16克),升麻(12克),龍膽草(用酒炒過,20克),黃芩(32克,一半用酒炒),炙甘草(12克),桔梗(8克),黃柏(用酒炮製,去皮)、知母(用酒炮製,各20克),當歸尾、白芍(各8克),連翹(12克),天花粉(用酒炮製,20克),葛根(8克),黃連(4克),三稜(用酒炮製,稍微炒過)、蓬朮(炮製方法同上,各12克),昆布(洗淨,20克)。
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每次服用25-30克。用水兩份,先將藥粉浸泡大半天,然後煎煮至一份,趁熱服用。另外取一半的藥粉磨成細末,用煉製過的蜂蜜做成綠豆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15-20克,飯後用前面煎好的湯藥送服。
消腫湯
這個方子是用來治療馬刀瘡,病位在足少陽經。
藥方組成:柴胡(8克),連翹(12克),當歸尾、甘草(各4克),生黃芩(8克),紅花(少量),黃連、牛蒡子(炒過,各2克),天花粉、黃耆(各6克)。
用水煎煮,分兩次溫服。
白芷胃風湯
這個方子是用來治療手足陽明經氣虛風熱引起的疾病,症狀有面部和眼睛麻木,或者牙關緊閉,眼皮跳動。
藥方組成:白芷(10克),升麻(10克),葛根、蒼朮(各3克),炙甘草、當歸(各6克),草蔻、柴胡、黃柏(炒過)、藁本、羌活(各16克),蔓荊子、僵蠶(1.2克),麻黃(去節,2.8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