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杖仙

《吳氏醫方彙編》~ 第三冊 (4)

回本書目錄

第三冊 (4)

1. 發散之劑

水煎服。

柴胡通經湯

治小兒項側有瘡,堅而不潰,曰馬刀。

柴胡,連翹,歸尾,黃芩,甘草,牛子,桔梗,三稜(各二錢),紅花(少許),黃連(五分)

水煎,熱服。

中和湯

治時毒,脈弦洪,在半表辦理者。

菖蒲,牛子,羌活,甘草(減半),川芎,防風,漏蘆,荊芥,麥冬,前胡(各等分)

共為末,每一兩,水煎服。

東垣托裡榮衛湯

治濕熱鬱於手足少陽二經,以致血脈凝澀,形勢高起,結腫作痛。其人多怒而有忿顏,其面赫赤而腫、微黯,其瘡亦赫赤而微帶黯色,其脈左手寸外洪緩、關上洪緩而弦,是客邪在於血脈之上,皮膚之間,宜急發其汗而通其榮衛,則邪自去矣。

黃耆,紅花,桂枝(各五錢),蒼朮(三錢),柴胡,連翹(各二錢),羌活,防風,歸身,炙草,黃芩(各錢半),人參(一錢)

每一兩,水酒各半,煎服。

梔子清肝飲

治三焦及足少陽風熱,耳內作癢生瘡,或出水疼痛,或胸乳間作痛,寒熱往來。

柴胡,梔子(炒),丹皮(各一錢),茯苓,川芎,白芍,當歸,牛子(炒,各七分),炙草(五分)

水煎服。若太陽疼,加羌活。

升麻葛根湯

治胃臟發咳嗽,而右脅疼痛引肩背,甚則不可以動,及無汗惡寒,發斑,欲出未出,以此發之。

升麻,白芍,甘草(各二錢),葛根(三錢)

水煎服。

右脅者,脾胃之鄉;肩者,手陽明之脈。斑由胃熱,胃主肌肉。用此方直入陽明而逐其邪熱。其治發斑,止宜於將出者。若已出而用之,重虛其表,反增斑爛矣。

人參敗毒飲

治時疫濕熱病初起,或汗無、熱不止,乃三陽之藥。及瘡瘍寒熱,拘急焮痛,頭痛,脈細無力。

人參,茯苓,羌活,柴胡,枳殼,桔梗川芎(各一錢),甘草(五分),獨活(一錢)

蔥姜為引。天氣尚寒,加麻黃;渴加葛根;瀉泄,加白朮、枳殼。

加味二陳湯

治㾦瘰。

二陳湯加羌活、荊芥各一錢,防風二錢,白芍二錢,蒼朮二錢,歸身四錢,麥冬二錢,萆薢一錢。

生薑為引,水煎服。

白話文:

發散之劑

柴胡通經湯:治療小兒頸部側面長有堅硬不潰爛的瘡瘍(俗稱馬刀瘡)。藥物包括:柴胡、連翹、當歸尾、黃芩、甘草、牛蒡子、桔梗、三稜(各二錢)、紅花(少許)、黃連(五分)。水煎服,趁熱服用。

中和湯:治療因時疫導致的邪氣入侵,脈象弦急有力,邪氣在半表半裡之間的疾病。藥物包括:菖蒲、牛蒡子、羌活、甘草(減半)、川芎、防風、漏蘆、荊芥、麥冬、前胡(各等分)。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兩,水煎服。

東垣托裡榮衛湯:治療濕熱鬱積於手少陽、足少陽經脈,導致血液運行不暢,局部腫脹疼痛的疾病。患者常伴有發怒、面紅腫微暗,瘡瘍也紅腫微暗,脈象左手寸關部位洪大而緩,略帶弦細。此方旨在發汗,疏通榮衛,驅除邪氣。藥物包括:黃耆、紅花、桂枝(各五錢)、蒼朮(三錢)、柴胡、連翹(各二錢)、羌活、防風、當歸身、炙甘草、黃芩(各一錢半)、人參(一錢)。每次服用一兩,用等量水酒煎服。

梔子清肝飲:治療三焦和足少陽經的風熱病症,症狀包括耳內瘙癢長瘡、流膿疼痛、胸乳之間疼痛、寒熱往來。藥物包括:柴胡、炒梔子、丹皮(各一錢)、茯苓、川芎、白芍、當歸、炒牛蒡子(各七分)、炙甘草(五分)。水煎服,若太陽穴疼痛,可加羌活。

升麻葛根湯:治療胃部咳嗽,並伴有右脅疼痛牽扯到肩背,嚴重時無法活動,以及無汗惡寒、發斑點(欲出未出)的症狀,以此方發散邪氣。藥物包括:升麻、白芍、甘草(各二錢)、葛根(三錢)。水煎服。右脅疼痛是脾胃部位,肩部是手陽明經脈,斑點是由於胃熱,胃主肌肉。此方直達陽明經,驅除邪熱。治療發斑,只適用於斑點將要出現的時候。若斑點已出現再用此方,反而會加重病情。

人參敗毒飲:治療時疫濕熱病初期,或無汗、高熱不止,屬於三陽經的病症。以及瘡瘍伴隨寒熱、拘緊腫痛、頭痛、脈象細弱無力的症狀。藥物包括:人參、茯苓、羌活、柴胡、枳殼、桔梗、川芎(各一錢)、甘草(五分)、獨活(一錢)。蔥薑做引藥。若天氣寒冷,加麻黃;口渴加葛根;腹瀉加白朮、枳殼。

加味二陳湯:治療瘰癧(頸部淋巴結腫大)。在二陳湯的基礎上,加入羌活、荊芥(各一錢)、防風(二錢)、白芍(二錢)、蒼朮(二錢)、當歸身(四錢)、麥冬(二錢)、萆薢(一錢)。用生薑做引藥,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