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杖仙

《吳氏醫方彙編》~ 第三冊 (5)

回本書目錄

第三冊 (5)

1. 攻裡之劑

機要內疏黃連湯

治瘡皮色腫硬,發熱而嘔,大便閉,脈洪實者。

黃連,赤芍,當歸,檳榔,木香,黃芩,梔子,薄荷,桔梗,甘草(各一兩),連翹(二兩),大黃(二兩半)

每一兩,入姜煎服。

托裡散

治一切惡瘡、發背、疔疽、便毒始發,脈洪實弦數,腫甚欲作膿者,三付消盡。

大黃,牡蠣,花粉,皂針,朴硝,連翹,銀花,當歸(各一兩),赤芍,黃芩(各一錢)

共為粗末。每半兩,水酒煎服。

瀉心湯

治瘡毒癰腫,發燥煩渴,脈實洪數者。

大黃(四錢),黃連,梔子,漏蘆,澤蘭,連翹,黃芩,蘇木(各二錢),犀角(一錢)

每三五錢,水煎服。

千金漏蘆湯

治積熱丹毒,五名惡瘡腫痛,脈洪實者;弦滑發熱,發煩熱者。

漏蘆,麻黃,升麻,赤芍,黃芩,甘草,白蘞,白及,枳殼(各一錢),大黃(三錢)

入姜煎服。

五利大黃湯

治時疫,焮痛、赤腫、煩渴、便秘、脈實數者。

大黃(煨),黃芩,升麻(各二錢),芒硝,梔子(各一錢二分)

水煎,空心熱服。

白話文:

[攻裏之劑]

機要內疏黃連湯

主治瘡瘍皮膚顏色腫硬,發熱且嘔吐,大便不通,脈象宏大且實的人。

黃連、赤芍、當歸、檳榔、木香、黃芩、梔子、薄荷、桔梗、甘草(各30克),連翹(60克),大黃(62.5克)

每次取一兩(30克),加入生薑煮沸後服用。

托里散

主治各種惡瘡、發背、疔疽、便毒初起,脈象宏大實弦數,腫脹嚴重有化膿趨勢的,連續服用三次可消除症狀。

大黃、牡蠣、花粉、皁針、朴硝、連翹、銀花、當歸(各30克),赤芍、黃芩(各3克)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粗末。每次取半兩(15克),用水和酒煎煮後服用。

瀉心湯

主治瘡毒癰腫,燥熱煩渴,脈象實且宏大數的人。

大黃(12克),黃連、梔子、漏蘆、澤蘭、連翹、黃芩、蘇木(各6克),犀角(3克)

每次取三至五錢(9-15克),用水煎煮後服用。

千金漏蘆湯

主治積熱引起的丹毒,五種惡瘡腫痛,脈象宏大實的人;脈象弦滑發熱,煩躁熱的人。

漏蘆、麻黃、升麻、赤芍、黃芩、甘草、白蘞、白及、枳殼(各3克),大黃(9克)

加入生薑煎煮後服用。

五利大黃湯

主治時疫,紅腫疼痛、煩渴、便祕、脈象實數的人。

大黃(炒熟)、黃芩、升麻(各6克),芒硝、梔子(各3.6克)

用水煎煮,在空腹時趁熱服用。

2. 補養之劑

保元大成湯

潰瘍,元氣素虛,精神怯弱,或膿水出多,神無所主,以致睡臥昏倦,六脈虛細,足冷身涼,食不知味,大便溏泄。

人參,白朮,炙耆(各二錢),茯苓,白芍,陳皮,歸身,炙草,附子,萸肉,五味子(各一錢),木香,砂仁(各五分)

薑棗為引,水煎服。

清震湯

治潰瘍,脾胃虛弱,誤傷生冷,或氣惱勞役,或入房夢遺,致大邪乘入,中脘痞,生飽逆。

益智仁,陳皮,半夏,茯苓,人參,甘草,香附(各一錢),柿蒂(二十四個),澤瀉(三分),熟附(手足冷者,用一錢),燈心(二十寸)

薑棗引,水煎。如身熱口乾者,加黃連五分。

醒脾益胃湯

治潰瘍,脾胃虛弱過傷飲食生冷,以致胸膈不寬,四肢面目浮腫,及小水不利。

人參,陳皮,茯苓,半夏,山藥,白朮(各一錢),蒼朮,厚朴,澤瀉,麥芽,木香,山楂,蘇子,豬苓(各五分),老黃米(炒黃,一錢),燈心(廿寸)

姜引,水煎服。

托裡健中湯

治瘡瘍,元氣素損,或因涼藥傷胃,飲食少思,或作嘔瀉等症。

人參,白朮,茯苓(各二錢),半夏,炮姜(各一錢),炙草(五分),黃耆(錢半),肉桂(三分)

薑棗為引,水煎服。

托裡益中湯

治中氣虛弱,飲食少思,或瘡不消散,或潰而不斂。

人參,白朮,陳皮,半夏,茯苓,炮姜(各一錢),木香,炙草(各五分)

薑棗為引,水煎服。

托裡抑青湯

治脾土虛弱,肝木所侮,以致飲食少思,或胸膈不利。

人參,白朮,茯苓,半夏,陳皮(各一錢),白芍,柴胡,炙草(各五分)

薑棗為引,水煎服。

托裡清中湯

治脾土虛弱,疫氣不清,飲食少思等症。

人參,白朮,陳皮,茯苓(各一錢),半夏(八分),桔梗(七分),甘草(五分)

薑棗為引,水煎溫服。

托裡益黃湯

治脾土虛寒,水反侮土,以致飲食少思。

人參,白朮,陳皮,茯苓,半夏(各一錢),炮姜,甘草,丁香(各五分)

薑棗為引,水煎服。

托裡當歸湯

治潰瘍,氣血俱虛,瘡口不斂,或晡熱內熱,寒熱往來,或婦人諸瘡,經水不調,小便頻數,大便不實等症。

當歸,黃耆,人參,熟地,川芎,白芍(各一錢),柴胡,甘草(各五分)

水煎服。

當歸補血湯

治傷於勞役,肌熱面赤,煩渴引飲。

黃耆(一兩,炙),當歸(二錢)

水煎服。

加味健脾丸

白朮(土炒,四兩八錢),人參(一兩),廣皮(一兩六錢),雲苓(一兩六錢),青皮(醋炒,五錢),枳實(麩炒,八錢),神麯(炒,八錢),穀芽(炒,八錢),當歸(六錢),木香(二錢),黃連(姜炒,八錢),吳萸(泡去苦水,五錢,炒),白蔻(三錢)

共為細末,水煮紅米荷葉湯為丸。每服七八丸,米湯白水任下。

白話文:

[補養之劑]

保元大成湯 用於治療潰瘍,患者原本元氣虛弱,精神疲憊,或是膿水大量排出,導致神智恍惚,因而出現昏睡倦怠,脈象虛細,腳冷身涼,食慾不振,大便稀軟。 配方有人參、白朮、炙耆各二錢,茯苓、白芍、陳皮、歸身、炙草、附子、萸肉、五味子各一錢,木香、砂仁各五分。 薑棗作為引導,用水煎煮後服用。

清震湯 用於治療潰瘍,脾胃虛弱,誤食生冷食物,或因情緒煩躁、勞累、性事過度,導致邪氣侵入,造成上腹脹滿,反酸。 配方有益智仁、陳皮、半夏、茯苓、人參、甘草、香附各一錢,柿蒂二十四個,澤瀉三分,熟附(手腳冰涼者,用一錢),燈心二十寸。 薑棗作為引導,用水煎煮。若身體發熱口乾,可加黃連五分。

醒脾益胃湯 用於治療潰瘍,脾胃虛弱,過量食用生冷食物,導致胸悶,四肢及臉部浮腫,以及小便不暢。 配方有人參、陳皮、茯苓、半夏、山藥、白朮各一錢,蒼朮、厚朴、澤瀉、麥芽、木香、山楂、蘇子、豬苓各五分,老黃米(炒黃,一錢),燈心廿寸。 薑作為引導,用水煎煮後服用。

託裡健中湯 用於治療瘡瘍,原本元氣受損,或是因服用涼藥影響胃部,導致食慾不佳,或是出現嘔吐、腹瀉等症狀。 配方有人參、白朮、茯苓各二錢,半夏、炮姜各一錢,炙草五分,黃耆錢半,肉桂三分。 薑棗作為引導,用水煎煮後服用。

託裡益中湯 用於治療中氣虛弱,食慾不佳,或是瘡口不易癒合,或是潰瘍久不收口。 配方有人參、白朮、陳皮、半夏、茯苓、炮姜各一錢,木香、炙草各五分。 薑棗作為引導,用水煎煮後服用。

託裡抑青湯 用於治療脾臟虛弱,肝臟功能過盛,導致食慾不佳,或是胸悶不適。 配方有人參、白朮、茯苓、半夏、陳皮各一錢,白芍、柴胡、炙草各五分。 薑棗作為引導,用水煎煮後服用。

託裡清中湯 用於治療脾臟虛弱,疫病不清,食慾不佳等症狀。 配方有人參、白朮、陳皮、茯苓各一錢,半夏八分,桔梗七分,甘草五分。 薑棗作為引導,用水煎煮溫服。

託裡益黃湯 用於治療脾臟虛寒,水濕過盛,導致食慾不佳。 配方有人參、白朮、陳皮、茯苓、半夏各一錢,炮姜、甘草、丁香各五分。 薑棗作為引導,用水煎煮後服用。

託裡當歸湯 用於治療潰瘍,氣血皆虛,瘡口不易癒合,或是傍晚發熱,或是婦女各種潰瘍,月經不調,小便頻繁,大便不成形等症狀。 配方有當歸、黃耆、人參、熟地、川芎、白芍各一錢,柴胡、甘草各五分。 用水煎煮後服用。

當歸補血湯 用於治療勞累過度,肌肉發熱臉色紅潤,口渴想喝水。 配方有炙黃耆一兩,當歸二錢。 用水煎煮後服用。

加味健脾丸 配方有土炒白朮四兩八錢,人參一兩,廣皮一兩六錢,雲苓一兩六錢,醋炒青皮五錢,麩炒枳實八錢,炒神麯八錢,炒穀芽八錢,當歸六錢,木香二錢,姜炒黃連八錢,泡去苦水吳萸五錢(炒),白蔻三錢。 以上材料研磨成細粉,用水煮紅米荷葉湯製成丸狀。每次服用七八粒,可用米湯或白水吞服。

四神丸 用於治療腎瀉、脾瀉。腎瀉是指清晨五更時瀉肚。脾瀉是指脾臟功能下降,無法正常運化和區分食物和水分,雖無疼痛但會瀉肚。 配方有酒浸炒故紙四兩,炒五味子三兩,麵煨肉菓二兩,鹽水泡吳萸一兩。 取一百枚大棗和八兩生薑切片,一同煮至棗子軟爛,去掉薑片,用棗肉製成丸狀,每次服用二錢,睡前用鹽水送服。 此方單獨使用故紙和肉豆蔻,稱為二神丸,用法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