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杖仙

《吳氏醫方彙編》~ 第五冊 (13)

回本書目錄

第五冊 (13)

1. 腎臟風瘡

腎臟風,屬腎虛,風邪乘虛入於臁脛,以致皮膚如癬,或漸延上腿,久則延及遍身。在外則搔癢成瘡,膿水淋漓,眼目昏花;在內則口燥舌乾,腰腿倦怠,吐痰發熱,盜汗體瘦。治法用六味丸為主,佐以四生散。若脾胃虛弱者,用補中益氣為主,佐以六味丸、四生散為善。

四生散

白附子,蒺藜(炒,去刺),黃耆(炙),羌活(各等分)

共為細末,每服二錢,鹽酒調下。

白話文:

【腎臟風疹】

腎臟風疹,是由於腎臟虛弱,風邪趁機侵入小腿,導致皮膚出現類似癬的症狀,可能逐漸蔓延到大腿,嚴重時會擴及全身。外在表現為皮膚癢痛,形成傷口,膿水不斷流出,眼睛視力模糊;內部則有口乾舌燥,腰部和腿部疲憊無力,咳嗽有痰,身體發熱,夜晚出汗,身體消瘦的症狀。治療方法主要使用六味地黃丸,輔助以四生散。如果患者同時有脾胃虛弱的情況,應以補中益氣湯為主,再輔以六味地黃丸和四生散。

【四生散配方】

白附子,炒過的蒺藜(去除刺),炙過的黃耆,羌活(份量相等)

將以上材料磨成細粉,每次服用兩錢,用鹽和酒調和後飲下。

2. 臁瘡

臁瘡生於膝下踝上,臁骨之間。初起赤腫,久而腐爛,或浸淫瘙癢,破而膿水淋漓。蓋因飲食起居,虧損肝腎,或因陰火下流,外邪相搏而致。外臁屬足三陽,濕熱可治;內臁屬足三陰,虛熱難治。若初起惡寒壯熱、焮腫作痛者,屬濕熱,用檳蘇散。若漫腫作痛,或不腫不痛者,屬陰虛,須大補真陰。

若膿水淋漓,體倦食少,內熱口乾者,屬脾虛,用補中益氣湯加茯苓、酒芍。若怒動肝火而甚者,用補中益氣湯加川芎、山梔、黃芩。內熱口乾、肢體倦怠,或痰涎上升,或口舌生瘡,屬脾腎虛熱,用六味地黃丸、補中益氣湯。若患處黑黯,肢體畏寒,飲食少思,屬脾腎虛,用八味地黃丸。

若誤用攻伐,復損胃氣,絕其化源,治亦難矣。

檳蘇敗毒散

治風濕流注、腳脛痠痛,或嘔吐不食。

檳榔,木瓜(各一錢),香附米,紫蘇(各三分),陳皮,甘草(各一錢)

作一劑,水一盅半,姜三片,蔥白二寸,煎一盅,空心服。

白話文:

[臁瘡]的問題通常出現在膝蓋下方到腳踝上方,小腿骨周圍的位置。初期可能只是紅腫,時間久了會開始潰爛,甚至出現濕疹和瘙癢的情況,一旦破裂,就會流出大量膿水。這類情況通常是由於飲食和生活作息不當,導致肝腎功能下降,或是體內的火氣向下移動,加上外部病原體入侵所導致的。小腿外側的問題通常與足部的三個陽經有關,這種由濕熱引起的問題是比較容易治療的;而小腿內側的問題則與足部的三個陰經有關,這種由虛熱引起的情況則較難治癒。

如果剛開始有發冷、高燒、紅腫疼痛的症狀,這通常是由濕熱引起的,可以使用檳蘇散來治療。如果腫脹且疼痛,或者完全沒有腫脹和疼痛,這可能是由陰虛引起的,需要大量補充真陰。

如果膿水流淌不止,感到疲憊,食慾減退,身體內部熱度高,口乾舌燥,這可能是脾臟虛弱,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加上茯苓和酒炒白芍。

如果因為情緒激動導致肝火旺盛,情況加重,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加上川芎、山梔、黃芩。如果內部熱度高,口乾舌燥,四肢無力,或是痰多,或是口腔長瘡,這可能是脾腎虛熱,可以使用六味地黃丸和補中益氣湯。如果患處顏色暗沉,四肢怕冷,食慾不佳,這可能是脾腎虛弱,可以使用八味地黃丸。

如果錯誤地使用攻擊性療法,進一步損壞胃氣,切斷了身體的自然調節能力,治療將會變得非常困難。

【檳蘇敗毒散】

適用於治療風濕引發的腳部疼痛,或因嘔吐無法進食的狀況。

主要成分包括:檳榔,木瓜(各約3克),香附米,紫蘇(各約1克),陳皮,甘草(各約3克)。

將這些材料製成一副藥,用大約250毫升的水,加入三片薑和兩寸長的蔥白,煮至剩下大約125毫升,空腹服用。

3. 足跟瘡

足跟者,乃督脈發之所、腎經脈過之地也。若飲食失節,起居失宜,虧損足少陰經,則成瘡矣。如漫腫寒熱,或體倦少食,屬脾虛下陷也,用補中益氣湯。若晡熱作痛,頭目不清,用前湯,兼服六味丸。如痰涎上升,或口舌生瘡,用前湯,兼服七味丸。若專治外,則誤矣。俗謂兔齒,則非矣。兔齒者,乃獵人被兔咬傷足跟而得。若久而不斂,亦能瀝盡氣血而死。

補中益氣湯

炙耆(錢半),人參,歸身,甘草,白朮(土炒,各一錢),陳皮(五分),升麻,柴胡(各三分)

薑棗為引,水煎。

白話文:

【腳後跟潰瘍】

腳後跟是督脈起始之處,也是腎經脈路徑之地。如果飲食不節制,生活作息不當,導致足少陰經脈受損,就會形成潰瘍。如果出現局部腫脹,伴有發燒,或是感到疲倦,食慾不振,這屬於脾虛下陷,應服用補中益氣湯。如果在傍晚時分感到熱痛,頭腦不清,應服用補中益氣湯,同時搭配服用六味丸。如果口中有痰,或是口腔內長瘡,應服用補中益氣湯,同時搭配服用七味丸。如果只專注於外治,那會是錯誤的。俗稱此病為「兔齒」,這是不正確的。所謂「兔齒」,是指獵人被兔子咬傷腳後跟所得到的病。如果病情長期無法痊癒,也會耗盡人的氣血,導致死亡。

補中益氣湯的成分

炙黃耆(1.5錢),人參,熟地黃,甘草,白朮(土炒,各1錢),陳皮(0.5錢),升麻,柴胡(各0.3錢)

用水煎煮,薑和棗作為輔助藥材。

4. 腳發

腳發之症,屬足三陰經精血虧損,或足三陽經濕熱下注。若色赤腫痛而潰膿者,屬濕熱下注,為可治。若色微赤,微腫而膿清者,屬精血虧損,為難治。若黑黯,不腫痛,不潰膿,煩熱作渴,小便淋漓者,為不治。其法:濕熱下注者,外先用隔蒜灸,內服活命飲,以解壅毒;次服益元湯、六味丸以補之。

若色黯不痛者,著肉用桑枝灸法,以行其壅滯而助其陽氣,更用十全大補湯、八味丸壯脾胃、滋化源,多有復生者。若復傷生氣而能得生者,吾未之見也。

活命飲

銀花(三錢),陳皮(去白),當歸(錢半),防風(七分),白芷,甘草節,川貝,天花粉,乳香,沒藥(各一錢,乳沒二味另研,候藥熟下),皂針(五分),山甲(三大片,銼,蛤粉炒)

用好酒煎服。忌酸物、鐵器。

桑枝灸法

治發背不起、或瘀肉不潰,此陽氣虛弱。用桑枝燃著,吹熄其焰,用火灸患處片時,日三五次,以助腫潰。若腐已去,新肉生遲,宜灸四畔。其陰瘡、瘰癧、流注、臁瘡、惡瘡久不愈者,亦宜用之。大抵此法,未潰則解熱毒、止疼痛、消瘀腫;已潰則補陽氣、散餘毒、生肌肉。

若陽證腫痛,甚或重如負石,初起用此法出毒水,即內消;其日久者,用之雖潰亦淺,且無苦楚。惜患者不知有此,治亦不肯用此也。

十全大補湯

即八珍湯加肉桂、黃耆。

八味丸

熟地,山藥(炒),萸肉,丹皮,澤瀉,茯苓,肉桂,附子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四錢,滾水送下。

白話文:

【腳部疾病】

腳部疾病的狀況,可能是因為足部的三條陰經脈(肝、脾、腎)精血不足,或是足部的三條陽經脈(膽、胃、膀胱)濕熱向下積聚。如果腳部顏色紅、腫脹且疼痛,並有膿包的情況,這屬於濕熱向下積聚,是可以治療的。如果腳部顏色略紅,輕微腫脹但膿包清澈,這屬於精血不足,較難治療。如果腳部顏色暗黑,沒有腫脹和疼痛,膿包不破,伴有煩躁熱感,口渴,以及尿頻尿急的症狀,這是無法治療的。

治療方式:對於濕熱向下積聚的情況,首先應使用隔蒜灸法,再服用「活命飲」來消除毒素;接下來服用「益元湯」、「六味丸」進行補充。

如果腳部顏色暗淡,不疼痛,可使用桑樹枝灸法,以促進血液循環,增強陽氣,再服用「十全大補湯」、「八味丸」來壯健脾胃,滋養身體,許多患者可以因此康復。然而,如果病況嚴重到影響生命力,還能康復的情況,我尚未見過。

【活命飲】

藥材包括銀花、陳皮(去除白色部分)、當歸、防風、白芷、甘草節、川貝、天花粉、乳香、沒藥(乳香和沒藥需另外研磨,待藥煮熟後再加入)、皁針、山甲等,用好酒煎煮後服用。忌食酸性食物,不可使用鐵製器皿。

【桑枝灸法】

用於治療背部腫脹無法起身,或肉塊不破潰的情況,這通常是因陽氣虛弱。用桑樹枝燃燒後,吹熄火焰,用燃燒產生的熱力灸患處片刻,每日3至5次,以幫助腫脹潰破。如果腐爛部位已經清除,新生肉長得慢,可以在周圍進行灸療。對於陰部瘡、瘰癧、流注、臁瘡、惡性瘡久治不愈的情況,也適用此方法。總體而言,此法在未潰破前能解熱毒、止疼、消瘀腫;在已潰破後能補陽氣、散餘毒、生肌肉。

對於陽性症狀的腫脹和疼痛,甚至重到像背負石頭一樣,剛開始用此法排除毒水,即可內部消解;對於長期病情,即使潰破,也能使傷口淺,且減輕痛苦。可惜患者往往不知道這種方法,即便知道也不願使用。

【十全大補湯】

即八珍湯加上肉桂和黃耆。

【八味丸】

藥材包括熟地、山藥(炒過)、萸肉、丹皮、澤瀉、茯苓、肉桂、附子。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蜂蜜煉製成如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三四錢,用熱水吞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