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氏醫方彙編》~ 第五冊 (1)
第五冊 (1)
1. 膻中疽
生於心窩兩乳間,即膻中穴,屬任脈。蓋膻中為氣海,能分布陰陽。若氣血不和,七情不平,便生此疽。宜活命飲加清解之劑,治此不可不緩,恐七惡並見,潰串皮膚,無能為矣。總之,患此者,十有八九難以獲功。
白話文:
這段文字描述的是一種發生在心窩兩乳之間的疾病,即膻中穴,屬於任脈。
膻中穴被稱為氣海,能調和陰陽。當氣血不和,七情不平時,就會導致這種疾病。治療方法應以活命飲加清解之劑,不可急於求成,因為病情發展容易出現七惡並見,潰爛穿透皮膚,難以治療。總的來說,這種疾病的治療效果並不好,十有八九難以治癒。
2. 疳疽
發於腹之第四行、三行高阜處,屬脾經兼胃經之虛所致。色赤者易,色青者難。須用解毒托裡之劑。如形似谷實瓜㼏,寒熱交作者,不治。
白話文:
「在腹部的第四行,三行高的地方出現了病症,這是由脾經和胃經的虛弱引起的。如果病徵呈現紅色,那麼治療起來相對較為容易;但如果呈現青色,則治療起來就比較困難。對於這種情況,我們應該使用具有解毒和補益作用的藥物。
如果病徵的表現形狀類似於穀粒、瓜子或瓜殼,並且患者同時出現寒熱交替的情況,這種情況下我們通常不會進行治療。」
請注意,以上內容是基於中醫理論的解釋,具體的診斷和治療應由專業的中醫師進行。
3. 脅疽
生於腋上脅間,乃肝火鬱怒氣相併而作。初起宜活命飲,加柴胡;形色不足者,加用人參養榮湯,或六君子湯加減,不可輕投攻伐之劑。如腋下至腰胯間腫痛,色赤如霞,名曰內發丹,令人嘔噦昏迷、腹脹便閉色赤者,急砭去惡血,用防風通聖去白朮、甘草,或服汗劑得汗則生。如變至青紫色者,不治。
人參養榮湯
白話文:
這段文字描述的是一種發生在腋窩上方肋骨之間的病症,是由於肝火鬱結和怒氣交織而起。
初期應該服用活命飲,並加入柴胡;如果病人體質虛弱,面色蒼白,則應該服用人參養榮湯,或者六君子湯加減使用,不可輕易使用攻伐性的藥物。
如果病症蔓延至腋窩下方,一直到腰部和胯骨之間,腫痛並且顏色紅如朝霞,稱為內發丹。這種情況會導致患者嘔吐、昏迷、腹脹、便秘,糞便顏色發紅。應當立即用砭石去除淤血,服用防風通聖散去白朮和甘草,或者服用發汗藥物,出汗後即可痊癒。
如果病症轉變成青紫色,則無法治癒。
白芍(錢半),人參,陳皮,炙耆,桂心,當歸,白朮,炙草(各一錢),熟地,五味(炒,打),茯苓(各七分五釐),遠志(五分)
薑棗為引,水煎服。
六君子湯
人參,白朮,茯苓(各二錢),甘草(一錢,炙),陳皮,半夏
薑棗為引。
防風通聖散
白話文:
白芍半錢,人參、陳皮、炙耆、桂心、當歸、白朮、炙草各一錢,熟地、五味(炒,打)、茯苓各七分五釐,遠志五分,薑棗為引,水煎服。
人參、白朮、茯苓各二錢,甘草一錢(炙),陳皮、半夏,薑棗為引。
麻黃,防風,芒硝,荊芥,川軍,滑石,梔子,薄荷,石膏,桔梗,黃芩,連翹,白朮,甘草,當歸,白芍,川芎
共為末。每服三錢,生薑煎服。
本方去大黃、芒硝,名雙解散。虛弱加參耆。
白話文:
麻黃、防風、芒硝、荊芥、川軍、滑石、梔子、薄荷、石膏、桔梗、黃芩、連翹、白朮、甘草、當歸、白芍、川芎,這些藥材一起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生薑水煎煮服用。
這個方子去掉大黃和芒硝,就叫做雙解散。體虛的人可以加人參和黃耆。
4. 胃腕癰
《聖濟總錄》云:胃腕癰由寒氣隔陽,熱聚胃口,寒熱不調,故血肉腐壞,以氣逆於胃。故胃脈沉細,以陽氣不得上升。故人迎熱甚,寒熱如瘧,身皮甲錯,或咳嗽,或嘔膿吐血。若脈洪數,膿成也。急排之;脈遲緊,瘀血也,急下之。否則毒內攻,腐爛腸胃矣。
丹溪先生云:內疽者,因飲食之毒、七情之火相鬱而發,用射干湯主之。愚常以薏苡仁湯、牡丹皮散、太乙膏選用之,不效。若吐膿血,飲食少思,助胃壯氣為主,而佐以前法,不可專治其瘡。
白話文:
《聖濟總錄》云:胃腕癰是由於寒氣阻隔陽氣,熱氣積聚於胃部,寒熱失調,導致血肉腐敗,氣逆於胃。因此胃脈沉細,陽氣無法上升。患者人迎脈熱盛,寒熱交替如瘧疾,皮膚發涼,或咳嗽,或嘔吐膿血。如果脈象洪數,表示膿已形成,應立即排膿;如果脈象遲緊,則表示瘀血,應急下瘀血。否則毒氣內攻,腐爛腸胃。
丹溪先生云:內疽是由於飲食中毒、七情鬱結而導致的,可用射干湯治療。我常使用薏苡仁湯、牡丹皮散、太乙膏等方選用,但效果不佳。若患者吐膿血,飲食減少,思慮不集中,應以助胃壯氣為主,並輔以上述方法治療,不可專注於治療瘡瘍。
射干湯
治胃癰吐膿血。
射干(去毛),山梔仁,赤茯苓,升麻(各一錢),赤芍(錢半),白朮(五分)
水煎服。
牡丹皮散
治腸癰,腹濡而作痛,時下膿。
粉丹皮,人參,天麻,白茯苓,黃耆,薏米,桃仁(去皮尖),白芷,當歸,川芎(各一錢),官桂,炙草(各五分),木香(三分)
水煎服。
白話文:
射干湯
主治: 胃部化膿感染,伴隨吐出膿血。
藥物組成:
- 射干(去毛):1錢
- 山梔仁:1錢
- 赤茯苓:1錢
- 升麻:1錢
- 赤芍:1.5錢
- 白朮:0.5錢
用法: 水煎服。
牡丹皮散
主治: 腸道化膿感染,腹部濕潤疼痛,時而排泄膿液。
藥物組成:
- 丹皮(粉末):1錢
- 人參:1錢
- 天麻:1錢
- 白茯苓:1錢
- 黃耆:1錢
- 薏米:1錢
- 桃仁(去皮尖):1錢
- 白芷:1錢
- 當歸:1錢
- 川芎:1錢
- 官桂:0.5錢
- 炙草:0.5錢
- 木香:0.3錢
5. 腹癰
腹癰生於臍下,或左或右,皮裡膜外,乃膏粱厚味、七情鬱火所致。若漫腫堅硬,肉色不變,脈遲緊者,未成膿也,四君加芎、歸、白芷、枳殼,或托裡散。腫軟而色赤,脈洪數者,已成膿也,托裡消毒散。膿成而不外潰者,氣血虛也,先用透膿散;不應,則以臥針刺之。腫焮作痛者,邪氣實也,先用仙方活命飲、隔蒜灸法,以殺其毒;後用托裡以補其氣。
白話文:
腹部的癰瘡通常生長在肚臍下方,可能出現在左側或右側,位於皮膚與肌肉之間。這是由於經常食用肥甘厚味的食物,以及七情鬱結所導致的內火積聚。
如果腫塊漫無邊際且堅硬,肉色沒有變化,脈象遲緩緊縮,表示尚未形成膿液,可以使用四君子湯加入川芎、當歸、白芷、枳殼,或者服用托裡散。
如果腫塊柔軟且呈現紅色,脈象洪大而數,表示已經形成膿液,應該使用托裡消毒散。
膿液形成但沒有外露,說明氣血虛弱,首先應該服用透膿散;如果效果不佳,就需要用針刺穿腫塊。
腫脹發紅並且疼痛,說明邪氣實盛,應該先服用仙方活命飲,配合隔蒜灸的方法,以殺滅毒素;之後再服用托裡散,以補益氣血。
若初起欲其內消,當助胃壯氣,使根本堅固,而以行經活血之藥佐之。若用克伐之劑,欲其消散,則腫不能潰,潰者不能斂。少壯者,多為難治;老弱者,十九見危。亦有食積、疝氣類此者,須當斟酌。
四君子湯
人參,白朮,茯苓(各二錢),甘草(一錢,炙),川芎,當歸,白芷,枳殼
薑棗為引。
托裡散
治瘡瘍,飲食少思,或不腐不斂。
白話文:
如果剛開始患病,想要讓它從內部消退,就要幫助脾胃,增強元氣,讓根本強健,再配合行經活血的藥物。如果使用攻伐的藥物,想要讓它消散,腫塊就無法潰破,潰破了也無法癒合。年輕力壯的人,大多難治;年老體弱的人,十之八九會出現危險。也有一些食物積滯、疝氣等情況,需要仔細斟酌。
四君子湯:人參、白朮、茯苓各二錢,甘草一錢(炙),川芎、當歸、白芷、枳殼,用生薑和紅棗引藥。
托裡散:治療瘡瘍,飲食減少,或不腐不斂。
人參,黃耆(鹽炒),當歸,川芎,白朮(土炒),茯苓,白芍(各一錢),厚朴,白芷,甘草
水煎服。
托裡消毒散
人參,川芎,白芍,黃耆,當歸,白朮,茯苓,忍冬(各一錢),白芷,甘草,皂刺(各五分)
水煎服。弱者,去白芷,倍人參。
透膿散
黃耆(四錢),山甲(一錢,炒),川芎(三錢),當歸(二錢),皂刺(錢半)
水煎服。
白話文:
-
託裡消毒散:組成包括人參、川芎、白芍、黃耆、當歸、白朮、茯苓、忍冬、白芷、甘草、皁刺等藥材。用法是將這些藥材加水煎煮後服用。
-
透膿散:主要由黃耆、山甲、川芎、當歸、皁刺等藥材組成。同樣地,使用方式為將藥材加水煎煮後飲用。
請注意,這些方劑需在合格中醫師的指導下使用,並根據個體情況進行適當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