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杖仙

《吳氏醫方彙編》~ 第二冊 (9)

回本書目錄

第二冊 (9)

1. 奶癬

奶癬,乃小兒在胎中,母食五辛,父飧炙煿,遺熱於胎。生後頸面遍身發為奶癬,流脂成片,睡臥不安,瘙癢不絕。內服、外敷,俱以解毒為主,方能奏功。

白話文:

【奶癬】

奶癬這種病症,是因為小兒在母胎中時,母親食用了辛辣刺激的食物,父親則是常吃燒烤油炸類食品,這些導致熱氣遺留在胎兒體內。出生後,小兒在頸部、臉部乃至全身會出現奶癬,皮膚上會流出油脂,形成一片片的病竈,使孩子在睡覺時極度不舒適,而且因劇烈瘙癢而無法停止抓撓。

對於此症的治療,不管是內服藥物還是外用膏劑,主要目的都是在於解毒。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有效的療效。

2. 胎瘤

此症生於小兒之頭面或胸間,腫起如李,乃胎中瘀血凝滯而成,須候滿月外以針披之如赤豆汁出,再服五福化毒丹。

五福化毒丹

元參,桔梗,赤苓,人參(三分),黃連,膽草,青黛,牙硝,甘草(五分),冰片(五釐),硃砂(三分),金箔(二張)

共為細末,煉蜜為丸芡實大。每服一丸,燈心薄荷湯下。

白話文:

這病症通常出現在小兒的頭部、臉部或胸部,腫脹的地方形狀像李子一樣,是因為母體內血液瘀積未能順利流動所導致的。必須等到孩子滿月後,用針將腫塊刺破,會流出類似紅豆湯的液體,之後要服用「五福化毒丹」來治療。

「五福化毒丹」的成分如下:

玄參,桔梗,赤苓,人參(用量為三分),黃連,膽草,青黛,牙硝,甘草(用量為五分),冰片(用量為五釐),硃砂(用量為三分),金箔(用量為兩張)

將這些藥材磨成細粉,用煉製的蜂蜜揉成芡實大小的丸狀。每次服用一顆,需用燈心草和薄荷煮的湯送服。

3. 痘癰

痘癰者,多因痘之灌漿不足,餘毒留於脾肺二經,以致手足胸背結成漫腫,大如桃李。此多發於收靨之後。身涼不渴者吉,以馬齒莧膏敷之;元氣虛者,兼服保元湯。

馬齒莧膏

生綠豆末(五錢),豬脂油(煉淨,三錢),馬齒莧(搗去汁,一碗),赤豆末(五錢),石蜜(一兩)

熬成膏,塗腫處。

保元湯

人參(二錢),黃耆(三錢),甘草(一錢),生薑(一片)

水盅半,煎半盅,溫服。

白話文:

【關於痘癰】

痘癰的情況,大多是由於出痘時的營養供應不足,導致毒素殘留在脾臟和肺部這兩個主要經絡中,進而造成手腳、胸部及背部形成廣泛的腫塊,大小猶如桃子或李子。這種情況通常會在出痘後期發生。如果患者身體涼爽且無口渴現象,則為良好徵兆,可以使用馬齒莧膏來敷在患處;若患者元氣較弱,則可搭配服用保元湯。

馬齒莧膏製法

取生綠豆磨成粉(約五錢),加入豬油(需先提純,約三錢),馬齒莧搗碎後去汁(一碗份量),再加入赤豆磨成的粉(約五錢)以及蜂蜜(約一兩)。熬煮成膏狀後,塗抹於腫脹部位。

保元湯配方

人參(約二錢)、黃耆(約三錢)、甘草(約一錢)、生薑(一片)。將以上材料用半杯水煎至剩半杯,趁溫熱時服用。

4. 玉爛瘡

此症,乃小兒臟腑有熱,熱熏皮膚,外為濕氣所乘。初生如麻子,須臾有膿汁,乍痛乍癢,甚則潰爛,如湯火傷形。

白話文:

這個病症,是因為小孩子的內臟有過多的熱氣,這股熱氣影響到皮膚,再加上外部濕氣的影響而產生。剛開始的時候,皮膚上會出現像麻子一樣的小點,不久後這些小點就會冒出膿水,患處會時而疼痛、時而癢癢,嚴重的話,甚至會潰爛,看起來就像被熱水或火燙傷的樣子。

5. 頭瘡

薛立齋云:人身諸陽之氣會於首面、聚於面,患瘡痍者,因臟腑不和,氣血凝滯於諸陽之經也。未過周歲者,惟解胎毒而已;已過周歲者,或心氣不足,虛熱上攻,治當養心為主,宜服養心湯。或食膏粱甘肥所致,須當雙解。臨症變通,筆難盡述。

養心湯

黃耆,茯苓,夏曲,當歸,川芎,辣桂,柏子仁,炒棗仁,北五味,人參(各三錢),甘草(炒,四錢)

薑棗水煎。

白話文:

薛立齋說:人體內的各種陽氣在頭部匯聚,如果長了瘡,通常是因為臟腑功能失調,導致氣血在陽氣旺盛的經絡中凝滯。對於還未滿一歲的小孩,只需要清解胎毒就可以了;但對於已經超過一歲的孩子,可能是因為心氣不足,虛火上升導致,治療時應以滋養心臟為主,適合服用養心湯。另外,有的是因為吃了太多肥甘厚味的食物造成的,這就需要同時解表和清裏。臨牀上的情況變化多端,這裡無法一一詳述。

以下是養心湯的藥方: 黃耆,茯苓,夏曲,當歸,川芎,辣桂,柏子仁,炒棗仁,北五味,人參(每種三錢),甘草(炒過的,四錢)。

用薑和棗煮水來煎藥。

6. 白禿

此因剃頭時腠理司開,外風襲入,結而不散,以致氣血不潮,皮肉乾枯,發為白禿,久則發落,最能染人,以馬齒莧膏搽之。作癢者,以熱油餅覆之,皆可奏效。愈後,大忌發物數月。

黃金膏

治痘疔及一切惡瘡疔毒,化毒解肌。

香油(一斤),豬油(十兩),官粉(一兩)

以上三件,合一處熬粉黑色,離火,下黃燭一兩,攪使化開,再入乳香、沒藥、兒茶、輕粉、牛黃、珠子各五錢,細研攪勻,入瓶內,坐涼水中,使去火毒。此膏用簪頭點於瘡上,約須指數大,空不必過多。

治小兒癖疾方

白蜀葵花根(二兩),梔子(一兩),皮硝(五錢),蟾酥(五錢),麝(三分)

共搗爛,用雞蛋清調作膏,攤油紙上,以梭布覆膏,周圍用線縫貯。先用皮硝五錢化水洗淨患處,後將此膏系患處;再攤一貼覆於腰眼處,則病根盡除,永不發矣。

鎮驚丸

治小兒受驚,大便青色。

川連(去毛,一錢),黃芩(生用,一錢),天麻(一錢),膽星(一錢),大黃(生一錢,熟一錢),礞石(煅,五分),生甘草(五分)

共為細末,麵糊丸黃豆大,硃砂為衣,薄荷、燈心湯送下一二丸。加犀角、羚羊,更效。

犀角丸

治小兒一切熱症。

滑石(八兩),石膏(煅,八錢),海浮石(煅為末,水飛,四錢),硃砂(水飛,三錢),雄黃(水飛,三錢),犀角(磨汁,二錢),羚羊(磨汁,二錢),琥珀(為細末,二錢,無此亦效)

共研細末,麵糊丸彈子大。每用一丸,清水化服,或薄荷水亦妙。

馬齒莧膏

生綠豆末(五錢),豬脂油(煉淨,三錢),馬齒莧(搗成汁,一碗),赤小豆末(五錢),石蜜(一兩)

熬成膏,塗腫處。

犀角消毒散

牛子,甘草,荊芥,防風,犀角,銀花

水煎服。

化丹湯

漏蘆(一錢),防風(一錢),黃芩(炒,二錢),獨活(五分),射干(五分),石膏(二錢),升麻(一錢),青黛(一錢,飛),麥冬(錢半,去心)

共為末,每服一錢。在表者,加麻黃去根節、炒炭、五分;在裡者,加硝黃各一錢,亦為末,俟藥煎滾入內,再滾起兌羚羊汁,溫服。

犀角消毒散

犀角(三錢),牛子(炒,二錢),防風,荊芥,黃芩(各一錢),甘草(五分)

水二盅,煎六分,溫服。外用敷藥。

胎毒驗方

硃砂(五分),雄黃(五分),官粉(焙黃,五分),松香(去油,五分),鏡子鏽(五分),冰片(一分),麝(一分)

共為細末,豬脂熟油調搽。

頭上軟癤

大枳殼半整個,去穰磨平,用生面糊塗周圍,覆癤上,即消。

頭練久不愈

核桃一個,連皮,燈上燒存性,以碗覆息,入輕粉少許,為末,香油調搽。

頭面肥瘡膿水浸淫

白話文:

白禿

這種情況是因為剃頭時皮膚毛孔張開,外面的風邪侵入,積聚不散,導致氣血運行不暢,皮膚肌肉乾枯,頭髮變白脫落,而且容易傳染給別人。可以用馬齒莧膏塗抹。如果發癢,可以用熱油餅敷在上面,都能有效。痊癒後,幾個月內要避免食用容易引起發炎的食物。

黃金膏

可以治療痘瘡、疔瘡以及各種惡性瘡疔毒,有化解毒素、疏通肌肉的作用。

成分:香油(一斤)、豬油(十兩)、官粉(一兩)。 做法:將以上三種材料放在一起熬煮,直到粉變成黑色,然後離火,加入黃蠟一兩,攪拌使其融化,再加入乳香、沒藥、兒茶、輕粉、牛黃、珍珠各五錢,研磨成細末,攪拌均勻,裝入瓶中,放在涼水中降溫,以去除火毒。使用時,用簪子頭沾取藥膏點在瘡上,只需點到瘡的大小即可,不宜過多。

治療小兒癖疾的藥方

成分:白蜀葵花根(二兩)、梔子(一兩)、皮硝(五錢)、蟾酥(五錢)、麝香(三分)。 做法:將所有藥材搗爛,用雞蛋清調成膏狀,攤在油紙上,用粗布蓋在膏藥上,周圍用線縫好。先用皮硝五錢化水清洗患處,然後將膏藥貼在患處;再貼一貼在腰眼處,就能徹底去除病根,永不再發。

鎮驚丸

可以治療小兒受驚、大便呈青色的情況。

成分:川連(去除絨毛,一錢)、黃芩(生用,一錢)、天麻(一錢)、膽星(一錢)、大黃(生用一錢,熟用一錢)、礞石(煅燒,五分)、生甘草(五分)。 做法: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細末,用麵糊製成黃豆大小的藥丸,再用硃砂包裹藥丸。用薄荷、燈心草煮水送服一到兩顆藥丸。加入犀角、羚羊效果更好。

犀角丸

可以治療小兒一切熱性疾病。

成分:滑石(八兩)、石膏(煅燒,八錢)、海浮石(煅燒成末,水飛後使用,四錢)、硃砂(水飛後使用,三錢)、雄黃(水飛後使用,三錢)、犀角(磨汁,二錢)、羚羊角(磨汁,二錢)、琥珀(磨成細末,二錢,沒有也可以)。 做法: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細末,用麵糊製成彈珠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一顆,用清水化開服用,或用薄荷水送服也可以。

馬齒莧膏

成分:生綠豆末(五錢)、豬油(煉淨,三錢)、馬齒莧(搗成汁,一碗)、赤小豆末(五錢)、石蜜(一兩)。 做法:將所有材料熬成膏狀,塗抹在腫脹的地方。

犀角消毒散

成分:牛蒡子、甘草、荊芥、防風、犀角、金銀花。 用法:用水煎煮後服用。

化丹湯

成分:漏蘆(一錢)、防風(一錢)、黃芩(炒過,二錢)、獨活(五分)、射干(五分)、石膏(二錢)、升麻(一錢)、青黛(水飛,一錢)、麥冬(一錢半,去心)。 做法:將所有藥材研磨成末,每次服用一錢。如果病症在表,加入麻黃(去除根節、炒炭)五分;如果病症在裡,加入芒硝、大黃各一錢,也磨成末,等藥煎滾後加入,再滾起兌入羚羊角汁,溫服。

犀角消毒散

成分:犀角(三錢)、牛蒡子(炒過,二錢)、防風、荊芥、黃芩(各一錢)、甘草(五分)。 用法:用水兩碗,煎至六分,溫服。外用敷藥。

胎毒驗方

成分:硃砂(五分)、雄黃(五分)、官粉(焙黃,五分)、松香(去油,五分)、鏡子鏽(五分)、冰片(一分)、麝香(一分)。 做法: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細末,用豬油或熟油調和塗抹。

頭上軟癤

做法:取半個大枳殼,去除果瓤,磨平,用生麵糊塗在周圍,覆蓋在癤子上,就能消除。

頭上潰瘍久不癒合

做法:取一個核桃,連皮,在燈上燒成炭,用碗蓋住熄滅,加入少許輕粉,磨成細末,用香油調和塗抹。

頭面部肥瘡,流膿水 沒有詳細的說明如何治療,只提出了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