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氏醫方彙編》~ 第一冊 (18)
第一冊 (18)
1. 肩疽
發於肩尖肩隅穴,屬於手足少陽經,由風濕熱結所致,或負重損傷而作。初起活命飲加柴胡。前側,手陽明經積熱所致。初起活命飲加白芷。後側,屬於手太陽經鬱怒所致。初起加羌活柴胡。三者,亦視人之強弱,或汗或下。潰後須托裡養血。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肩部的膿瘍」,主要發生在肩部的尖端,靠近所謂的肩隅穴位,與手部和腳部的少陽經脈有關。這種病通常是由風濕和熱毒聚結所導致,也可能因為過度負重造成損傷而引發。剛開始發病時,治療上會使用活命飲,並添加柴胡。
如果膿瘍出現在肩膀前方和側邊,通常是由手部陽明經絡的熱毒積聚所導致。初期同樣使用活命飲,但要加入白芷。
如果出現在肩膀後方,則通常是由手部太陽經絡因鬱悶生氣所導致。初期治療則是在活命飲中加入羌活和柴胡。
以上三種情況,還需根據患者身體狀況的強弱,選擇用出汗法或瀉下法來輔助治療。等到膿瘍破潰後,必須使用補養藥物來調理體質,滋養血液。
2. 夾肢癰
生於肩膊下隙內,屬心與胞絡經風熱所致。宜千金散加柴胡,壯實者下之。潰後,治同肩疽。
白話文:
「夾肢癰」通常發生在肩膀下方的肌肉間隙內,是由心臟和胞絡經的風熱所引起的。治療上,適合使用千金散並添加柴胡,對於身體強壯的人可以進行瀉下療法。在病竈化膿後,其治療方式就跟肩部的膿瘡相同。
3. 膈臂疽
按骨度云:肩至肘曰臑,肘至腕曰臂。肘之上下生癰,治同諸瘡。但服藥內務用引經藥,前廉手陽明,加白芷;後廉手太陽,加羌活;內廉手厥陰,加丹皮;外廉手少陽,加川芎;內前廉手太陰,加桔梗;內後廉手少陰,加白芷。奈多生骨空,舉動不便,垂手墜痛,須防傷筋,醫者加意審經,視色臨症施方。
白話文:
根據骨度分法,肩膀到肘部這段稱為臑,肘部到手腕這段則稱為臂。若是在肘部上下長出膿包,其治療方式與其他各種瘡口相同。但在服用藥物時,必須使用能導向特定經絡的藥材:如果是前側的手陽明經,應添加白芷;若是後側的手太陽經,應添加羌活;若是內側的手厥陰經,應添加牡丹皮;若是外側的手少陽經,應添加川芎;若是內前側的手太陰經,應添加桔梗;若是內後側的手少陰經,應添加白芷。然而,此病常在骨頭周圍產生膿包,使肢體活動不便,垂下手臂會感到疼痛,必須小心避免傷及筋絡。醫生在診斷時,需仔細辨認病人的經絡,觀察皮膚顏色,並根據病情開立處方。
4. 手臂毒
初起漫腫無頭,驟然聚毒,久則入骨,難於消散,須得內潰。由於手三陰經風熱鬱滯而發,宜活命飲加芩連,或桂枝薑黃,外以黃靈藥點之。
白話文:
[手臂感染]
剛開始的時候,會出現大範圍的腫脹但看不出明顯的感染中心,毒氣會突然集中,若時間久了就會侵入到骨骼,變得難以消除,通常需要從內部破潰排膿。此症是因為手部的三條陰性經絡(肺經、心包經、心經)風熱積聚,導致血液循環不暢所引起,治療上可以使用活命飲加上黃芩和黃連,或者用桂枝薑黃湯,外部治療則可以塗抹黃靈藥膏。
5. 鵝掌風
初起斑點,漸至皮枯破裂,由於三陽經血燥兼外受風寒所致,以大楓子,去殼,研如泥,搓掌上,以火烤之。
白話文:
起初會出現一些斑點,然後逐漸導致皮膚乾燥龜裂,這是由於身體的三條陽經血液乾燥,同時受到外界風寒影響所導致的。治療方式是使用大楓子,去掉其外殼,將其研磨成泥狀,然後塗抹在手掌上,再用火烤手掌。
這裡的大楓子是一種藥材,去殼後研磨成泥狀,然後將其塗在受影響的手掌上,並用火烤熱,以促進藥效的吸收。
6. 天蛇頭
此症生於指頭,有膿,開裂,狀似蛇頭,是以名之。由本經中素有積熱所致。甚至色黑、潰爛,脫落不至傷生,外用千金墜拔其毒,內黃連解毒,加引經藥。
黃連解毒湯
黃連,黃芩,黃柏,梔子(各等分)
白話文:
這個病症會出現在手指上,會產生膿液,患處會裂開,形狀看起來像蛇頭,因此有了這個名字。此病是由於身體裡長期累積的熱氣所導致。嚴重時,患部可能會變黑、潰爛,即使組織脫落也不會危及生命。治療上,外用「千金墜」來拔除毒素,內部則服用黃連來清熱解毒,並配合相關的引經藥物。
以下是黃連解毒湯的成分:
- 黃連
- 黃芩
- 黃柏
- 梔子 (以上四種藥材份量相等)
7. 代指
代指者,腫痛焮熱,色不青黑;甚者爪甲脫落,急以托裡解毒之劑,須防毒氣內歸。如初起麻木漸腫,色白,痛癢不已,即用小托毒,屢屢換之,以愈為度。
白話文:
【代指】指的是手指或腳趾的腫脹疼痛且發熱,但皮膚顏色未轉為青黑。嚴重的情況下,可能會導致指甲脫落,這時應立即使用能扶正固本、解毒的藥物,必須預防毒素在體內擴散。
如果剛開始只是感覺到麻木,隨後逐漸腫脹,皮膚呈現白色,並且痛癢持續不止,應立即使用輕微的解毒藥物,並頻繁更換,直到病情完全恢復為止。
8. 發背(附搭手陰陽症)
生於脊背,除頸骨三節,相按下數第三節身柱穴為上發背,第五節神道穴為中發背,第九節筋縮穴為下發背,俱屬督脈兼膀胱經。外側各開一寸五分,亦如是數之。肺俞穴為上搭手,心俞穴為中搭手,肝俞穴為下搭手,屬膀胱兼督脈。此症須分陰陽。症之由來如積熱怒而得者,初如黍米,漸大如碗,焮痛腫疼,宜活命飲、托裡消毒散加減。
由服金石之藥而得者,初如丹疹湯火之形,當解藥毒。由房勞而得者,堅腫拘急,口苦便澀,急服透膿散使毒外潰。潰後俱宜地黃湯加八珍加減,方能奏效。總之,神清食甘有膿者可治,昏迷躁亂,七惡有二三者難療。若生於肩骨者,其中有膈膜一層,須開通,膿方得透;如形勢大瘡口小,須開寸許,敗肉易出,膿毒易消。
活命飲
銀花(三錢),陳皮,當歸(各錢半),防風(七分),赤芍,白芷,甘草節,川貝,花粉,乳香(一錢),沒藥(一錢二分,另研,候藥熟下),皂刺(五分),川山甲(三大片,銼,蛤粉炒,去粉用)
用好酒煎。毒在上,飽服;在下,飢服。善飲者,多飲酒以行藥勢,忌酸物鐵器。酸性收斂,凡藥多忌鐵器。
托裡消毒散
人參,川芎,白芍,黃耆,當歸,白朮,茯苓,忍冬(各一錢),白芷,甘草,皂刺(各五分)
水煎服。脾弱者,去白芷、倍人參。
透膿散
治癰疽諸毒、內膿已成、不穿破者。
黃耆(四錢),山甲(炒末,一錢),當歸(二錢),皂刺(錢半)
水煎,入酒一盅服。
白話文:
病症生於脊背部位,除了頸骨三節以外,從第三節身柱穴開始,到第五節神道穴為上部發背,第五節到第九節筋縮穴為中部發背,第九節往後則為下部發背,這些都和督脈與膀胱經有關。在脊椎兩側各距離1.5寸的地方,也有類似區分。肺俞穴為上部搭手,心俞穴為中部搭手,肝俞穴為下部搭手,這些也和膀胱經及督脈有關。診斷時需辨別陰陽。
病症的來源可能因過度累積熱氣或生氣而得,初期像小米粒大小,逐漸增大至碗口大小,紅腫疼痛,適合使用活命飲或託裡消毒散,視情況增減藥量。
若是因服用金石藥物而得,初期像丹疹或湯火的形狀,應先解藥毒。若因房事過度而得,會有堅硬腫脹且口苦便澀的症狀,應立即服用透膿散使毒氣從外部排出。排出後,都適合使用地黃湯加八珍,再視情況增減藥量,才能見效。總的來說,若患者精神清醒,胃口正常且有膿,可以治療;但若出現昏迷、煩躁、七惡等症狀,則較難治癒。若生長在肩骨部位,由於其中有一層膈膜,必須打通,膿液才得以透出;若傷口大但膿口小,應開一個小口,讓壞死組織容易排出,膿毒才能消散。
活命飲的成分包含:銀花、陳皮、當歸、防風、赤芍、白芷、甘草節、川貝、花粉、乳香、沒藥(另研,待藥煮熟再加入)、皁刺、川山甲。使用好酒煎煮,若毒在上部,應在飽腹時服用;若在下部,則應在飢餓時服用。善飲者應多喝酒以助藥力,避免食用酸性食物及使用鐵器。酸性食物有收斂作用,且多數藥物都應避免使用鐵器。
託裡消毒散的成分有:人參、川芎、白芍、黃耆、當歸、白朮、茯苓、忍冬、白芷、甘草、皁刺。用水煎煮後服用。若脾臟功能弱,應去掉白芷,並增加人參的份量。
透膿散適用於治療已形成內膿但未穿破的癰疽。成分有:黃耆、山甲(炒後磨成粉)、當歸、皁刺。用水煎煮,加入一盅酒後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