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氏醫方彙編》~ 第三冊 (2)
第三冊 (2)
1. 清解之劑
竹葉黃耆湯
治氣血虛,胃火盛,諸瘡發熱作渴。
竹葉(二兩),生地(八兩),麥冬,黃耆,當歸,川芎,白芍,甘草,人參,半夏,石膏(各二兩)
水煎服。
便秘
治陰虛有火,盜汗發熱。
當歸,生地,熟地,黃芩,黃柏,黃連,黃耆(焙)
白話文:
竹葉黃耆湯用於治療氣血虛弱、胃火旺盛、各種瘡瘍發熱口渴的症状。藥材包括竹葉、生地、麥冬、黃耆、當歸、川芎、白芍、甘草、人參、半夏、石膏,各二兩。水煎服用。
另外,竹葉黃耆湯也能治療陰虛有火、盜汗發熱的便秘症状。藥材包括當歸、生地、熟地、黃芩、黃柏、黃連、黃耆(焙)。
竹葉石膏湯
治癰疽,胃火盛,腫痛作渴。
淡竹葉,石膏(煅),桔梗,木通,薄荷,甘草(各五分)
生薑為引,煎服。
犀角升麻湯
治時毒。或風熱頭面腫痛,或咽喉不利,或風熱鬢疽、痄腮等症。
升麻,川芎,當歸(各錢半),連翹,黃連,牛子,白芷(各一錢)
白話文:
竹葉石膏湯用於治療癰疽,胃火旺盛,腫痛並伴隨口渴的症狀。藥材包括淡竹葉、煅石膏、桔梗、木通、薄荷、甘草各五分,以生薑引藥煎服。
犀角升麻湯用於治療時疫。症狀包括風熱引起的头面肿痛、咽喉不利、風熱引起的面部或耳后肿痛、腮腺炎等。藥材包括升麻、川芎、當歸各錢半,連翹、黃連、牛子、白芷各一錢。
焮痛連太陽,加羌活;連耳後加山梔、柴胡。水煎服。
黃連救苦湯
治腦疽、髮鬢、發頤,及天行時毒初起,憎寒、壯熱、頭面耳項俱腫。
黃連,升麻,葛根,柴胡,赤芍,川芎,歸尾,連翹,桔梗,黃芩,羌活,防風,忍冬草節(各一錢)
水煎服。
四順清涼飲
治腫痛發渴,大便秘結,或湯潑火燒,涼水所激,火毒內攻,致煩躁內熱。
白話文:
若腫痛蔓延到太陽穴,可加羌活;若腫痛連到耳後,則加山梔、柴胡,水煎服。
黃連救苦湯主治腦疽、頭髮、下巴等部位的腫痛,以及流行性感冒初期,伴隨畏寒、發熱、頭面耳項腫脹等症狀。
藥材包括黃連、升麻、葛根、柴胡、赤芍、川芎、歸尾、連翹、桔梗、黃芩、羌活、防風、忍冬草節,各一錢,水煎服。
四順清涼飲主治腫痛、口渴、便秘,或因熱水燙傷、冷水刺激,火毒內攻,導致煩躁、內熱等症狀。
連翹,赤芍,羌活,防風,當歸,山梔,甘草(各一錢),大黃(炒,二錢)
水煎服。
人中黃丸
治瘟疫熱毒。
大黃,蒼朮,桔梗,人中黃,滑石(各二兩),黃芩(酒炒),黃連(酒炒,各一兩),防風(五錢),香附(薑汁拌曬,二兩)
神麯打糊丸。每服二三錢,熱湯送下。大黃鬚用尿浸過。
生犀飲
犀角(二錢),蒼朮(一錢),川連(一錢),黃土(五錢),岕茶(一攝)
白話文:
-
藥方一:連翹、赤芍、羌活、防風、當歸、山梔、甘草(各一錢)、大黃(炒,二錢)。 用法:將以上藥材用水煎煮後服用。
-
藥方二:人中黃丸 治療對象:瘟疫熱毒。 藥材:大黃、蒼朮、桔梗、人中黃、滑石(各二兩)、黃芩(酒炒)、黃連(酒炒,各一兩)、防風(五錢)、香附(薑汁拌曬,二兩)。 製作方法:將大黃、蒼朮、桔梗、人中黃、滑石、黃芩、黃連和香附混合,使用神麒打成糊狀,然後製成丸子。每次服用二到三錢,並以熱水送服。注意,大黃必須先用尿浸泡過。
-
藥方三:生犀飲 藥材:犀角(二錢)、蒼朮(一錢)、川連(一錢)、黃土(五錢)、岕茶(一撮)。
請注意,這些藥方是傳統中醫的配方,其治療效果、適應症狀以及副作用都可能因個體差異而有所不同。在實際應用前,應該由專業的中醫診斷和指導,並根據自身情況調整藥量和用法。
便秘加大黃,渴加花粉,虛加鹽炒人參,熱去蒼朮、加黃芩。
黃芩清肺飲
治肺經陰虛而火燥,小便不利。若因脾熱,當清其脾;心火克肺,當制其心。
黃芩,山梔,肉桂(各二錢)
水煎服。
清金導赤散
治心肺二經熱湧於上,以致口內生瘡,咽喉腫痛。
黃連,黃芩(酒炒),山梔,木通,澤瀉(各一錢),生地(二錢),麥冬(二錢),炙草(一錢)
水煎服。
面瘡驗方
白話文:
便秘就加用大黃,口渴就加用花粉,虛弱就加用鹽炒人參,發熱就減去蒼朮、加上黃芩。
黃芩清肺飲用於肺經陰虛火燥、小便不利。若因脾熱,則需清脾;若因心火克肺,則需制心。
黃芩、山梔、肉桂各二錢,水煎服。
清金導赤散用於心肺二經熱邪上涌,導致口瘡、咽喉腫痛。
黃連、黃芩(酒炒)、山梔、木通、澤瀉各一錢,生地、麥冬各二錢,炙草一錢,水煎服。
荊芥(一錢),防風(五分),山梔(五分),連翹(八分),黃連(五分),薄荷(五分),黃芩(七分),川芎(七分),白芷(八分),桔梗(二錢),枳殼(五分),炙草(一錢),銀花(一錢)
白話文:
這是一張中藥方劑,包含以下藥材:
- 荊芥 (一錢)
- 防風 (五分)
- 山梔 (五分)
- 連翹 (八分)
- 黃連 (五分)
- 薄荷 (五分)
- 黃芩 (七分)
- 川芎 (七分)
- 白芷 (八分)
- 桔梗 (二錢)
- 枳殼 (五分)
- 炙草 (一錢)
- 銀花 (一錢)
註:
- 此方劑中的藥量單位為傳統中藥的計量單位,一錢等於 3.75 公克,一分等於 0.375 公克。
2. 發散之劑
東垣黃連消毒飲
治癰疽、發背於腦項或背太陽經分,腫勢外散,熱毒焮發,麻木不痛者,宜先炙之。或痛而發熱,並宜服此。
黃連(制),羌活(各一錢),黃芩,黃柏(酒製,各五分),生地,知母(制),獨活,防風,歸尾,連翹(各四分),藁本,防己,桔梗(各五分),黃耆,蘇木,陳皮,澤瀉(各二分),人參,甘草(各三分)
白話文:
治療癰疽、發背長在頭部或背部太陽經脈分佈的地方,腫脹向外擴散,熱毒發作,麻木無痛的,應該先用灸法治療。如果疼痛伴隨發熱,也應該服用此方。
水煎服。
白芷升麻湯
治手陽明經臂上生癰,左右寸部脈皆短,中得之俱弦,按之洪緩有力,此得之八風之變者也。
白芷(錢半),升麻,桔梗(各一錢),炙草(五分),黃耆,酒芩(各四錢),生芩(三錢),紅花(五分)
上二服。水酒各半煎,溫服。
內托黃耆柴胡湯
治瘡生腿內近膝股,或癰或附骨癰,初起腫痛勢大者,足太陰厥陰之分,脈細而弦,按之洪緩有力。
白話文:
用水煎煮服用。
白芷升麻湯
用於治療手陽明經手臂上長癰,左右寸部脈象都短,中間得之皆弦,按之洪緩有力,這是因八風所致的病變。
白芷(半錢),升麻(一錢),桔梗(一錢),炙草(五分),黃耆,酒芩(各四錢),生芩(三錢),紅花(五分)
以上藥材共為兩劑。用水和酒各一半煎煮,溫熱服用。
內托黃耆柴胡湯
用於治療瘡生於腿內靠近膝蓋的部位,或癰或附骨癰,初起腫痛勢頭很大,足太陰厥陰之分,脈象細而弦,按之洪緩有力。
黃耆(二錢),柴胡(一錢),羌活(五分),連翹(錢半),肉桂(三分),瓜蔞根(一錢),生地(一錢),黃柏(三分),歸尾(七分半)
水二分,酒一分煎,食後服。
內托黃耆酒煎湯
治瘡生腿外側,或因寒濕得附骨癰,手足少陽經分微浸,足陽明經堅硬漫腫,行步作痛,或不能行。
柴胡(錢半),連翹,肉桂,大力子(各一錢,炒),黃耆,歸尾(各二錢),黃柏(五分),升麻(七分),炙草(五分)
白話文:
黃耆兩錢、柴胡一錢、羌活五分、連翹一錢半、肉桂三分、瓜蔞根一錢、生地一錢、黃柏三分、歸尾七分半,用水二分,酒一分煎煮,飯後服用。內托黃耆酒煎湯。此方可用於治療腿外側生瘡,或因寒濕得附骨癰,手足少陽經微浸,足陽明經堅硬漫腫,行走疼痛或不能行走。另外,柴胡、連翹、肉桂、大力子(各一錢,炒)、黃耆、歸尾(各二錢)、黃柏五分、升麻七分、炙草五分亦可作為治療此病的藥材。
水酒各半煎,食後服。
散腫潰堅湯
治馬刀瘡結,硬塊子堅如石者,在耳下至缺盆中,或至肩上,或入脅下手足少陽經中,及瘰癧遍於頦,或至頰車,堅硬如石,在陽明經中所。或二症瘡已破,流膿水,皆治之。
柴胡(四錢),升麻(三錢),膽草(酒炒,五錢),黃芩(八錢,一半用酒炒),炙草(三錢),桔梗(二錢),黃柏(酒製,去皮),知母(酒製,各五錢),歸尾,白芍(各二錢),連翹(三錢),天花粉(酒製,五錢),葛根(二錢),黃連(一錢),三稜(酒製,微炒),蓬朮(制同上,各三錢),昆布(洗,五錢)
白話文:
將水和酒各一半一起煎煮,飯後服用。
這方劑名為「散腫潰堅湯」,用於治療馬刀瘡結,堅硬如石的腫塊,位於耳下至鎖骨之間,或至肩膀,或進入脅下足少陽經中,以及瘰癧遍佈於下巴,或至頰車,堅硬如石,位於陽明經中。或者兩種症狀的瘡已經破潰,流出膿水,都可用此方治療。
共為細末,每服六七錢。水二中,入藥先浸多半日,煎至一中,熱服。另攢半料為細末,煉蜜為丸如綠豆大。每服四五錢,食後用此湯送下。
消腫湯
治馬刀瘡,足少陽經分。
柴胡(二錢),連翹(三錢),歸尾,甘草(各一錢),生芩(二錢),紅花(少許),黃連,牛子(炒,各五分),花粉,黃耆(各錢半)
水煎,分二次溫服。
白芷胃風湯
治手足陽明經氣虛風熱,面目麻木,或牙關緊急眼瞤動。
白話文:
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六七錢。用兩碗水,先將藥材浸泡半日,然後煎煮至剩下一碗,趁熱服用。另外取藥材的半份量研磨成細末,用蜂蜜製成丸子,大小如綠豆。每次服用四五錢,飯後用藥湯送服。
消腫湯
主治馬刀瘡,屬於足少陽經分。
柴胡二錢,連翹三錢,歸尾一錢,甘草一錢,生芩二錢,紅花少許,黃連五分,牛子(炒)五分,花粉一錢半,黃耆一錢半。
水煎,分兩次溫服。
白芷胃風湯
主治手足陽明經氣虛風熱,面部麻木,或牙關緊閉、眼跳。
白芷(二錢半),升麻(二錢半),葛根,蒼朮(各八分),炙草,當歸(各錢半),草蔻,柴胡,黃柏(炒),藁本,羌活(各四錢),蔓荊子,姜蠶(三分),麻黃(去節,七分)
水煎服。
柴胡通經湯
治小兒項側有瘡,堅而不潰,曰馬刀。
柴胡,連翹,歸尾,黃芩,甘草,牛子,桔梗,三稜(各二錢),紅花(少許),黃連(五分)
水煎,熱服。
中和湯
白話文:
白芷、升麻各二錢半,葛根、蒼朮各八分,炙草、當歸各錢半,草蔻、柴胡、黃柏(炒)、藁本、羌活各四錢,蔓荊子、姜蠶各三分,麻黃(去節)七分,水煎服,此為柴胡通經湯,用於治療小兒頸側堅硬不潰的瘡瘍,俗稱馬刀。
柴胡、連翹、歸尾、黃芩、甘草、牛子、桔梗、三稜各二錢,紅花少許,黃連五分,水煎熱服,此為中和湯。
治時毒,脈弦洪,在半表辦理者。
菖蒲,牛子,羌活,甘草(減半),川芎,防風,漏蘆,荊芥,麥冬,前胡(各等分)
共為末,每一兩,水煎服。
東垣托裡榮衛湯
治濕熱鬱於手足少陽二經,以致血脈凝澀,形勢高起,結腫作痛。其人多怒而有忿顏,其面赫赤而腫、微黯,其瘡亦赫赤而微帶黯色,其脈左手寸外洪緩、關上洪緩而弦,是客邪在於血脈之上,皮膚之間,宜急發其汗而通其榮衛,則邪自去矣。
黃耆,紅花,桂枝(各五錢),蒼朮(三錢),柴胡,連翹(各二錢),羌活,防風,歸身,炙草,黃芩(各錢半),人參(一錢)
白話文:
東垣托裡榮衛湯
治時毒,脈弦洪,在半表半裡者。
方藥:
菖蒲、牛子、羌活、甘草(減半)、川芎、防風、漏蘆、荊芥、麥冬、前胡(各等分)
用法:
共研為末,每次取一兩,水煎服。
主治:
濕熱鬱於手足少陽二經,導致血脈凝澀,形勢高起,結腫作痛。患者常怒而有忿顏,面色紅赤腫脹且微黯,瘡瘍亦紅赤帶微黯,脈象左手寸口外洪緩、關上洪緩而弦,此乃外邪侵犯血脈及皮膚之間,宜急發汗以通暢榮衛,則邪氣自消。
藥材:
黃耆、紅花、桂枝(各五錢)、蒼朮(三錢)、柴胡、連翹(各二錢)、羌活、防風、歸身、炙草、黃芩(各錢半)、人參(一錢)
注:
- 東垣指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杲,托裡榮衛湯為其所創。
- 時毒:指當時流行的疾病。
- 弦洪:脈象弦緊有力,多為邪氣侵犯血脈所致。
- 半表半裡:指病邪兼夾表裡,既有外感之症,又有內傷之象。
- 牛子:即牛膝。
- 炙草:指甘草經炮製後使用。
- 錢:古代重量單位,約等於現代的三克。
每一兩,水酒各半,煎服。
梔子清肝飲
治三焦及足少陽風熱,耳內作癢生瘡,或出水疼痛,或胸乳間作痛,寒熱往來。
柴胡,梔子(炒),丹皮(各一錢),茯苓,川芎,白芍,當歸,牛子(炒,各七分),炙草(五分)
水煎服。若太陽疼,加羌活。
升麻葛根湯
治胃臟發咳嗽,而右脅疼痛引肩背,甚則不可以動,及無汗惡寒,發斑,欲出未出,以此發之。
升麻,白芍,甘草(各二錢),葛根(三錢)
白話文:
每一兩藥材,用水和酒各一半煎煮服用。
此方名為梔子清肝飲,用於治療三焦及足少陽經的風熱,表現為耳內發癢、生瘡、流膿、疼痛,或胸乳間疼痛,寒熱交替等症狀。
藥材包括:柴胡、梔子(炒)、丹皮(各一錢)、茯苓、川芎、白芍、當歸、牛子(炒,各七分)、炙草(五分)。
水煎服。若太陽穴疼痛,可加羌活。
此方名為升麻葛根湯,用於治療胃臟引起咳嗽,同時伴隨右脅疼痛,疼痛牽連肩背,嚴重時無法活動,並且無汗、惡寒、發斑,欲出未出等症狀,可用此方促使其發散出來。
藥材包括:升麻、白芍、甘草(各二錢)、葛根(三錢)。
水煎服。
右脅者,脾胃之鄉;肩者,手陽明之脈。斑由胃熱,胃主肌肉。用此方直入陽明而逐其邪熱。其治發斑,止宜於將出者。若已出而用之,重虛其表,反增斑爛矣。
人參敗毒飲
治時疫濕熱病初起,或汗無、熱不止,乃三陽之藥。及瘡瘍寒熱,拘急焮痛,頭痛,脈細無力。
人參,茯苓,羌活,柴胡,枳殼,桔梗川芎(各一錢),甘草(五分),獨活(一錢)
蔥姜為引。天氣尚寒,加麻黃;渴加葛根;瀉泄,加白朮、枳殼。
加味二陳湯
白話文:
將藥材用水煎煮後服用。
右邊脅肋是脾胃所在的部位,肩膀則是手陽明經脈經過的地方。斑點是由於胃熱引起的,而胃主宰著肌肉。這個方子直達陽明經脈,驅逐邪熱。治療發斑,只適合在斑點即將出現時使用。如果斑點已經出現才使用這個方子,會過度損傷表層,反而會加重斑點和潰爛。
人參敗毒飲
用於治療時疫濕熱病初起,或伴有不出汗、發熱不止的情況,是治療三陽經病的藥方。也可用於治療瘡瘍寒熱、肢體拘急疼痛、頭痛、脈細無力的情況。
藥方:人參、茯苓、羌活、柴胡、枳殼、桔梗、川芎(各一錢)、甘草(五分)、獨活(一錢)
蔥姜作為引藥。如果天氣還很寒冷,可以加麻黃;口渴可以加葛根;腹瀉可以加白朮和枳殼。
加味二陳湯
治㾦瘰。
二陳湯加羌活、荊芥各一錢,防風二錢,白芍二錢,蒼朮二錢,歸身四錢,麥冬二錢,萆薢一錢。
生薑為引,水煎服。
白話文:
治療膿腫結塊。
使用二陳湯作為基礎,再加入羌活、荊芥各一份錢,防風兩份錢,白芍兩份錢,蒼朮兩份錢,當歸根四份錢,麥冬兩份錢,以及萆薢一份錢。
以生薑為引導,用清水煎煮後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