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杖仙

《吳氏醫方彙編》~ 第一冊 (17)

回本書目錄

第一冊 (17)

1. 項中疽(亦名對口)

生於頸後啞門穴,前與口相對,俗名對口。正者,屬督脈;偏者,兼屬膀胱經,乃陰氣獨盛,相火上炎而發。未潰,外用八陣圖散,內服內托之劑。已潰,用太乙膏、對口散。藥審形色,斟酌用之。子始至終,兼服地黃湯,庶可全疴。如偏對口易於走黃,連腦項俱腫,當用千墜鎮住,再以圍藥束之。

如頸兩旁,一邊腫痛,乃內有積熱,為風寒所束而致,用生薑自然汁捻之自消。如不早治,必成癰膿,甚是難潰。大人容或有之,惟小兒生此者極多。

八陣圖

治一切發背、癰疽,陰毒尤效。

紅藥子(四兩),白及(兩半),白蘞(兩半),乳香(去油),沒藥(去油各二錢),硃砂(三錢,飛),冰片(二分),麝(二分),雄黃(三錢,飛),黑狗(下頦一個,煅存性)

共為末,蜜醋調敷四周。

太乙膏

元參,白芷,當歸,赤芍,肉桂,大生地,生大黃,防風(各五錢),頭髮(一撮),香油(斤四兩)

將油熬成,按油加丹成膏。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頸後部的一種病狀,我們稱之為「項中疽」,民間也叫做「對口」。這種病長在頸後的啞門穴位置,正好對著嘴巴,所以得名。如果病竈在正中央,則歸屬於督脈的問題;如果偏離中央,則可能涉及到膀胱經絡。這種病症通常是因為體內陰氣過剩,相火上竄導致的。

在病竈還未破潰時,可以外用「八陣圖散」,並內服一些能提升體力的藥物。一旦病竈潰破,就要使用「太乙膏」和「對口散」進行治療。選擇藥物時,要根據病情的嚴重程度和症狀來決定。從開始到結束,持續服用「地黃湯」,這樣才能全面康復。若病竈偏離中心,容易形成嚴重的黃疸,甚至連帶脖子和腦部都腫脹,這時應該使用「千墜」來固定,再用圍藥束縛。

如果頸部兩側出現腫痛,通常是由於體內有積累的熱氣,又被風寒困住所導致的,可以使用生薑的自然汁液按摩,通常可以自行消退。如果不早期治療,很可能會發展成膿包,非常難以痊癒。這種情況成人也可能發生,但更常見於兒童。

接下來介紹了兩種藥方:「八陣圖」和「太乙膏」。「八陣圖」能治療各種背部、膿包疾病,對於陰毒尤其有效。「太乙膏」則是一種由多種草藥熬製而成的膏藥,用於治療皮膚病變。

2. 結喉癰

《靈樞》云:發於嗌中,名猛疽。如不急治,毒化為膿,膿不得瀉,閉塞咽喉而死。在外者,名鎖喉癰。生咽正中,屬任脈,倒屬胃經,由積熱憂憤所致,急用托裡越鞠湯或柴胡清肝散,甚者黃連解毒湯。遲則內潰,慎之慎之!

柴胡清肝散

治鬢疽,及肝、膽、三焦風熱怒大之症,或項胸作痛,或瘡毒發熱。

柴胡(錢半),黃芩(錢,炒),山梔(錢半,炒),川芎(一錢),桔梗(八分),甘草(五分),連翹(一錢)

上水煎服。

黃連解毒湯

黃連,黃芩,黃柏,梔子(各等分)

此方非實症不可輕投。本方梔子、黃柏,加熟大黃,名三化丸,治頭項腫痛,目赤口瘡,心膈煩躁,大便秘結,小便赤澀。

白話文:

【結喉癰】

《靈樞》有記載,如果疾病發生在咽喉部位,這種情況被命名為猛疽。如果不迅速治療,疾病會轉化為膿腫,一旦膿液無法排出,將會堵塞咽喉,導致死亡。若病竈在體外,則被稱為鎖喉癰。這種病通常出現在咽喉正中位置,與任脈相關,也影響到胃經。其病因多是累積的熱氣和過度的憂慮憤怒,應盡快使用託裡越鞠湯或柴胡清肝散進行治療,病情嚴重者可使用黃連解毒湯。若治療延遲,病竈可能向內爆裂,請務必小心!

【柴胡清肝散】

這款藥方主要用來治療鬢部的癰疽,以及因肝、膽、三焦風熱所引起的高熱症狀,或是頸部胸部疼痛,或是因創傷導致的發燒。

藥方成分包括:柴胡(錢半),黃芩(錢,炒),山梔(錢半,炒),川芎(一錢),桔梗(八分),甘草(五分),連翹(一錢)。將這些材料用水煎煮後服用。

【黃連解毒湯】

黃連,黃芩,黃柏,梔子(各等分)。

這個藥方除非病情確實需要,否則不可隨意使用。本方加上熟大黃,再加入梔子和黃柏,即為三化丸,可以治療頭頸部的腫痛,眼睛紅腫,口腔潰瘍,心臟和膈肌的煩躁感,以及大便乾燥和小便刺痛的症狀。

3. 瘰癧

此症由積怒怫鬱,或憂思過甚,風熱邪氣內搏所致。故令筋縮結核,初如豆粒,後若梅李,累累相連,大小不一。其候生於頸項,沿及頤頷,連至缺盆。其毒出肝經,非追肝經之毒不效。氣血勝者,用立應散;稍弱者,用連翹散堅湯。如已破者,用太乙膏蓋之。靈樞云:患瘰癧者,審其目中有赤脈貫瞳子。

見一脈者,一歲死;見二脈者,二歲夭。脈不下貫者,可治。

立應散

治瘰癧,無論遠年近日、已潰未潰,氣血盛者,立效。

白姜蠶(洗去絲灰,二十八條),紅花斑蝥(同江米炒,二十八個),乳香(去油),沒藥(去油),黑醜(取頭末,各一錢)

共為細末,每付一錢五,更溫酒調服,午後小便見膿為效。如腹痛者,以琥珀為末湯調解之;如不應,再以茶滷解之;如再不應,用羌活三錢煎湯解之,一付病去。如失下膿後小便澀痛,以利小便之方二三付方可。

連翹散堅湯

已潰未潰瘰癧,並皆治之。

當歸,黃芩,連翹,莪朮,三稜(各五分),花粉,膽草(各一錢),柴胡(二分),炙草(六分),黃連,蒼朮(各三分),白芍(二分)

壯人加大黃,服一二付。

瘰癧驗方

用八兩熟地的六味地黃湯劑,加酒製香附四兩,用夏枯草二斤熬膏。以川貝末四兩同煉蜜收,開水沖服。

瘰癧初起

川芎(三錢),生梔(連皮研,三錢)

水二盅,煎四分,調蕎麵為稀糊,臨臥㧾之。清晨揭去,至晚再㧾,數天自愈。

瘰癧潰爛

屢試屢驗。

雞子十數個,連皮置白米中,或蒸或煮十數次,去清將黃炒黑枯,帶渣並其內自來油碾細,以臘月豬脂調敷患處。

烏金丹

乾花椒木(二三寸長,四五段,香油內浸一晝夜,燒炭研細,一兩),白砒(打為豆許,以生棗去核入內,將棗燒為炭,研細,一兩),冰片(二分),麝(五分)

共為細末。先以米泔水洗淨爛肉,香油調搽少許。如被膿水衝去,再搽,連三四次,以膏封之,待三天,結核一塊,四圍離皮,俟其自落,再上生肌敗毒藥。

夏枯草膏

香油(一斤),黃丹,貝母(各一兩),貓眼草(四兩),夏枯草(四兩)

將藥炸枯,濾去渣,稱油若干,按二油一丹熬之,以帛攤貼。

太乙膏

治瘰癧神效。

冰片(一錢),輕粉(二錢),乳香(二錢),沒藥(四錢),麝(三錢)

共為細末。蔥白七根,共用香油十兩。先將蔥七枝炸枯,胡黃色,以柳枝攪之,遂去蔥,以綿紙濾淨,稱油若干,兌丹成膏,再下細藥,聽用。

瘰癧不斂

乾薑為末,生薑汁打糊為丸,和作劑,黃丹為衣,隨症大小入瘡內,膿淨口合。如不合,以蔥汁調大黃末搽之即愈。

治瘰癧方

陳羊角煅過存性,為末,好醋調敷患處即愈。

白話文:

[瘰癧]

這病症是由於長期的憤怒鬱悶,或是過度憂慮,導致風熱邪氣在體內鬱積所引起的。所以會出現筋肉縮結成硬塊的情況,最初像豆子大小,後來可能增大如梅李,一顆接一顆相連,大小不一。這種情況通常發生在頸部,蔓延到下巴,甚至連到鎖骨區。其毒素主要來自肝臟,如果不處理肝臟的毒素,病情不會改善。對於氣血旺盛的人,可以使用立應散;稍微虛弱一些的,可以使用連翹散堅湯。如果已經潰爛,則可用太乙膏覆蓋。

[立應散]

治療瘰癧,不管是遠年還是近期的,不管是已經潰爛還是尚未潰爛,只要氣血旺盛,就可以立即見效。

白薑蠶、紅花斑蝥、乳香、沒藥、黑醜等藥材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一錢五,用溫酒調服,下午小便時會看到膿液,那就是有效的表現。如果出現腹痛,可以用琥珀粉調湯緩解;如果不見效,再用茶鹵解毒;如果還是不行,用羌活煎湯解毒,一劑藥就可以把病治好。如果排出膿液後小便疼痛,可以用利尿的藥方幾劑才會好。

[連翹散堅湯]

無論是已經潰爛還是尚未潰爛的瘰癧,都可以治療。

當歸、黃芩、連翹、莪朮、三稜、花粉、膽草、柴胡、炙草、黃連、蒼朮、白芍等藥材適量,壯實的人可以加大黃,服用一兩劑即可。

[瘰癧驗方]

使用八兩熟地的六味地黃湯,加入四兩酒製香附,用二斤夏枯草熬膏,與四兩川貝粉和煉蜜一起收膏,開水沖服。

[瘰癧初起]

川芎、生梔各三錢,用水二盅煎至四分,調入蕎麥面做成稀糊,睡前塗抹,清晨揭去,晚上再塗,數天後就會痊癒。

[瘰癧潰爛]

多次實踐,效果顯著。

將十多個雞蛋連殼放入白米中,蒸煮十幾次,去掉蛋清,將蛋黃炒黑,連同渣滓和內部的油一同磨細,用臘月的豬油調和敷在患處。

[烏金丹]

乾花椒木二三寸長,四五段,在香油中浸泡一天一夜,燒成炭研細,一兩;白砒,打成豆粒狀,用生棗去核包住,將棗燒成炭,研細,一兩;冰片,二分;麝香,五分。

共研成細粉。先用米泔水清洗患處,再用香油調和少許藥粉塗抹。如果被膿水沖掉,再塗,連續三四次,然後用膏藥封住,等待三天,結成一塊,四周皮膚脫離,等待自行掉落,再敷上生肌敗毒藥。

[夏枯草膏]

香油一斤,黃丹、貝母各一兩,貓眼草、夏枯草各四兩。

將藥材炸枯,濾去渣滓,按油二丹一的比例熬製,用布攤開貼在患處。

[太乙膏]

治療瘰癧非常有效。

冰片一錢,輕粉二錢,乳香二錢,沒藥四錢,麝香三錢。

共研成細粉。用七根蔥白,十兩香油。先將蔥炸枯,呈胡黃色,用柳枝攪拌,然後去蔥,用綿紙過濾,稱量油的重量,按比例加入黃丹,再加入細藥,備用。

[瘰癧不斂]

乾薑磨成粉,用生薑汁和成糊狀,做成藥丸,黃丹做外衣,根據傷口大小放入傷口中,等到膿液排淨,傷口就會合上。如果傷口沒有合上,用蔥汁調大黃粉塗抹即可痊癒。

[治瘰癧方]

陳舊的羊角燒過後存性,磨成粉,用好醋調和敷在患處即可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