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杖仙

《吳氏醫方彙編》~ 第三冊 (1)

回本書目錄

第三冊 (1)

1. 引經報使

手太陽小腸,足太陽膀胱,上用藁本、羌活,下用黃柏。

手少陽三焦,足少陽膽經,上用柴胡、川芎,下用青皮。

手陽明大腸,足陽明胃經,上用升麻、白芷,下用石膏。

手少陰心經,足少陰腎經,上用白芷、獨活,下用知母。

白話文:

手太陽小腸經和足太陽膀胱經,上半身用藁本和羌活,下半身用黃柏。手少陽三焦經和足少陽膽經,上半身用柴胡和川芎,下半身用青皮。手陽明大腸經和足陽明胃經,上半身用升麻和白芷,下半身用石膏。手少陰心經和足少陰腎經,上半身用白芷和獨活,下半身用知母。

手厥陰胞絡,足厥陰肝經,上用柴胡、川芎,下用青皮。

手太陰肺經,足太陰脾經,上用白芷、桔梗,下用白芍。

臑臂,再加桂枝;脾經,再加牛膝;腰腎,再加杜仲。

白話文:

手厥陰胞絡和足厥陰肝經的病症,上方用柴胡、川芎,下方用青皮。手太陰肺經和足太陰脾經的病症,上方用白芷、桔梗,下方用白芍。如果病症在手臂,再加桂枝;如果病症在脾經,再加牛膝;如果病症在腰腎,再加杜仲。

2. 十八反

芍藥細辛與諸參,一見藜蘆便相侵。白及白蘞並半夏,栝蔞貝母五般真,莫會烏頭共烏啄,逢之其害疾如神。大戟芫花並海藻,甘遂之類反甘草,更有藿蔥同生蜜,用之若犯命難保。

白話文:

芍藥與細辛,以及各種參類,一旦遇到藜蘆就會相互排斥。白及與白蘞,還有半夏、栝蔞、貝母這五種藥材,都是真品,不能與烏頭混用,否則會產生劇毒,如同神速般使人患病。大戟、芫花與海藻,以及甘遂等類藥物,都與甘草相剋,不可同時服用。還有藿香與蔥,以及蜂蜜,同用也會產生毒性,如同觸犯天命一般,性命難保。

3. 十九畏

硫磺原是火之精,火硝一見便相爭。水銀莫與砒霜見,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為上,偏與牽牛不順情。丁香莫與鬱金見,牙硝難合京三稜。川烏草烏不順犀,人參最怕五靈脂。官桂善能調氣冷,若逢石脂便相欺。大凡修合,看順逆炮煉炙煿相依。

白話文:

硫磺是火的精華,遇到火硝就會相互爭鬥。水銀不能和砒霜相遇,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是最上等的藥材,但和牽牛不和。丁香不能和鬱金相遇,牙硝難以與三稜相合。川烏、草烏和犀角不和,人參最怕五靈脂。官桂善於調節氣冷,遇到石脂就會被欺負。總之,配藥要看藥性是否相順,炮製方法也要相依相存。

4. 托裡之劑

內托復煎散

治瘡瘍,腫焮在外,其脈多浮,邪氣盛,必侵內,宜此托之。

地骨皮,黃芩(炒),茯苓,白芍,人參,黃耆(鹽水拌炒),白朮(炒),桂皮,炙草,防己(酒拌),當歸(酒拌,各一錢),防風(二錢)

白話文:

內托復煎散

此方用於治療瘡瘍,腫脹發紅在體表,脈象多浮,邪氣盛盛,有向內部侵犯之勢,宜用此方托之。

配方:

  • 地骨皮、黃芩(炒)、茯苓、白芍、人參、黃耆(鹽水拌炒)、白朮(炒)、桂皮、炙草、防己(酒拌)、當歸(酒拌,各一錢)、防風(二錢)。

水五中,煎一中,分為二服。一方加蒼朮錢半。

托裡散

治瘡瘍,飲食少思,或不腐不潰。

人參,黃耆(鹽炒),當歸(酒炒),川芎,白朮(炒),茯苓,白芍(各一錢),厚朴,白芷,甘草

水煎服。

沖和湯

治瘡,屬半陰半陽,似潰非潰,似腫非腫者,因氣虛弱失於補托所致。

人參(二錢),黃耆,白朮,當歸,白芷(各錢半),茯苓,川芎,皂刺(炒),乳香,沒藥(各一錢),忍冬(一錢),陳皮(二錢),甘草節(一錢)

白話文:

水煎藥,用五碗水煎成一碗,分為兩次服用。其中一次藥方要加蒼朮一錢半。托裡散可以治療瘡瘍,患者飲食減少、思慮不周,或瘡瘍不腐不潰。藥方包括人參、黃耆(鹽炒)、當歸(酒炒)、川芎、白朮(炒)、茯苓、白芍(各一錢)、厚朴、白芷、甘草。

沖和湯則是用於治療瘡瘍,屬於半陰半陽,似潰非潰,似腫非腫的病症,由於氣虛弱失於補托而導致。藥方包括人參(二錢)、黃耆、白朮、當歸、白芷(各錢半)、茯苓、川芎、皂刺(炒)、乳香、沒藥(各一錢)、忍冬(一錢)、陳皮(二錢)、甘草節(一錢)。

水酒各半,煎服。

濟陰湯

治瘡屬純陽,腫痛發熱。

連翹,山梔(炒),黃芩,黃連(各一錢,炒),白芍(錢半),銀花(三錢),甘草(一錢),丹皮(錢二分)

水煎服。便秘量加大黃一二錢,俟藥煎將好時入。

回陽湯

治脾胃虛寒,瘡屬純陰;或藥損元氣,不腫潰不痛;或腹痛泄瀉,嘔吐厥逆;或陽氣脫陷等症。

炮姜,炮附子(各三錢),人參,白朮,黃耆(各三錢),當歸,陳皮,炙草(各二錢),柴胡,升麻(各五分)

白話文:

濟陰湯用水和酒各半煎服,主治瘡瘍屬陽性,腫痛發熱。藥材包括連翹、山梔子(炒)、黃芩、黃連(各一錢,炒)、白芍(錢半)、銀花(三錢)、甘草(一錢)、丹皮(錢二分)。便秘者可於藥將煎好時加入大黃一二錢。回陽湯則用炮姜、炮附子(各三錢)、人參、白朮、黃耆(各三錢)、當歸、陳皮、炙草(各二錢)、柴胡、升麻(各五分)水煎服,主治脾胃虛寒、瘡瘍屬陰性,或藥物損傷元氣、不腫不潰不痛,或腹痛泄瀉、嘔吐厥逆,或陽氣脫陷等症。

水酒煎。如不應,倍姜附。

姜附湯

治瘡瘍真陽虧損,或誤行汗下,或膿血出多,以致上氣喘急、自汗盜汗、氣短頭暈。

人參(一兩或二兩俱可),附子(炮,一兩),乾薑(炒),白朮(各五錢)

分二劑水煎。

陽和湯

治跗骨、多骨、鶴膝一切陰症。

熟地(一兩),白芥子(二錢),鹿角膠(三錢),肉桂(一錢),薑炭(五分),麻黃(五分)

白話文:

水酒煎藥,如果效果不好,就加倍生薑和附子。

姜附湯主治瘡瘍因陽氣不足所致,或因誤用汗藥或膿血流失過多導致上氣喘急、自汗盜汗、氣短頭暈。

方劑:人參(一兩或二兩皆可)、附子(炮製,一兩)、乾薑(炒)、白朮(各五錢),分兩劑水煎服。

陽和湯主治跗骨、多骨、鶴膝等一切陰症。

方劑:熟地(一兩)、白芥子(二錢)、鹿角膠(三錢)、肉桂(一錢)、薑炭(五分)、麻黃(五分)。

當歸川芎散

治手足少陽經血虛瘡症,或風熱耳內癢痛生瘡出水,或頭目不清,寒熱少食。

當歸,川芎,柴胡,白朮,白芍(各一錢),山梔(炒),丹皮,茯苓,蔓荊子,甘草(各五分)

水煎服。若肝氣不平,寒熱,加地骨皮;肝氣實,加柴胡、黃芩;氣血虛,加參、耆、歸、地;脾虛飲食少思,加茯苓、白朮;脾虛胸膈不利,加參耆;痰滯胸膈,加朮半;肝氣不順,胸膈不利,或小腹痞滿,或時攻痛,加青皮;肝血不足,胸膈不利,或小腹痞滿,或時作痛,加熟地;內托散寒,小腹時痛,加肉桂;日晡發熱,加歸、地。

白話文:

當歸川芎散

功效:

  • 治療手足少陽經血虛引起的瘡症,
  • 或風熱引起的耳內癢痛、生瘡流膿,
  • 或頭昏眼花,寒熱交替、食慾不振等症狀。

藥物組成:

  • 當歸、川芎、柴胡、白朮、白芍(各 1 钱)
  • 山梔(炒)、丹皮、茯苓、蔓荊子、甘草(各 5 分)

用法: 水煎服。

加減:

  • 肝氣不平,寒熱交替:加地骨皮。
  • 肝氣實:加柴胡、黃芩。
  • 氣血虛弱:加人參、黃芪、當歸、熟地。
  • 脾虛飲食少思:加茯苓、白朮。
  • 脾虛胸膈不利:加人參、黃芪。
  • 痰滯胸膈:加白朮半钱。
  • 肝氣不順,胸膈不利,或小腹脹滿,或時常疼痛:加青皮。
  • 肝血不足,胸膈不利,或小腹脹滿,或時常疼痛:加熟地。
  • 內托散寒,小腹時常疼痛:加肉桂。
  • 日晡發熱:加當歸、熟地。

神攻內托散

治癰疽、腦疽、諸發等瘡至十四日後,當腐潰而不腐,或潰而瘡不高腫,脈細身涼。

當歸,白朮,黃耆,人參(各錢半),白芍,茯苓,陳皮,附子(各一錢)

薑棗為引,水煎服。

托裡溫中散

治瘡為寒變而內陷者,膿出清鮮,皮膚涼,心下痞,腸鳴切痛,大便微溏,食則嘔,短,不得安臥,時發昏憒。

羌活(三錢),附子(炮,去皮尖,四錢),乾薑(三錢,炮),益智仁,沉香,丁香,木香,茴香,陳皮(各一錢),炙草(二錢),生薑(五片)

白話文:

神攻內托散是用於治療癰疽、腦疽、各種瘡瘍等疾病,在發病十四天后,瘡瘍應該腐爛潰瘍,但卻沒有腐爛,或者已經潰瘍卻沒有腫脹,脈象細弱,身體冰冷。方劑包含當歸、白朮、黃耆、人參各半錢,白芍、茯苓、陳皮、附子各一錢,以薑棗為引,水煎服。

托裡溫中散是用於治療瘡瘍因寒氣入侵而內陷,膿液清稀,皮膚冰冷,心下痞悶,腸鳴腹痛,大便稀溏,進食則嘔吐,呼吸短促,無法安臥,時常昏昏沉沉。方劑包含羌活三錢,炮附子去皮尖四錢,炮乾薑三錢,益智仁、沉香、丁香、木香、茴香、陳皮各一錢,炙草二錢,生薑五片。

水煎服。

東垣黃耆人參湯

治諸瘡破後,食少無睡,及有虛熱,並穢物所觸者。

人參,麥冬,陳皮,白朮,蒼朮(各五分),黃耆(一錢),黃柏(四分,炒),升麻(六分),歸身(五分),炒麵(三分),炙草(五分),五味子(九粒)

水煎服。

東垣聖愈湯

治諸瘡已潰未潰,血出多或膿水多,而心煩不安不得眠者,血亡故也。

熟地,生地,川芎,人參(各五分),歸身,黃耆(各一錢)

白話文:

水煎服。

東垣《黃耆人參湯》

治療各種瘡傷破裂後,食慾不振、睡眠不足,以及有虛熱、接觸穢物者。

人參、麥冬、陳皮、白朮、蒼朮(各五分)、黃耆(一錢)、黃柏(四分,炒)、升麻(六分)、歸身(五分)、炒麵(三分)、炙草(五分)、五味子(九粒)

水煎服。

東垣《聖愈湯》

治療各種瘡傷已潰或未潰,出血過多或膿水過多,導致心煩不安、失眠者,這是由於失血造成的。

熟地、生地、川芎、人參(各五分)、歸身、黃耆(各一錢)

水煎服。

內補黃耆湯

治諸瘡腫發背已破後,虛弱無力,體倦懶言語,食無味,少睡,脈澀。自汗,口乾,並宜服之。

黃耆,麥冬(各一錢),熟地,人參,茯苓,炙草(各三分),白芍,川芎,官桂,遠志,當歸(各五分)

薑棗煎服。

內消散

治癰疽發背,一切反瘡。此藥能令內消化毒為黑水,從小便而出。勢大者,再服。

忍冬,知母,花粉,白芨,半夏,山甲,皂刺,乳香(各一錢)

白話文:

用清水煎煮後服用。

內補黃耆湯

用於治療各種瘡腫發背破裂之後,患者虛弱無力,身體疲倦,懶得說話,食慾不振,睡眠少,脈象澀,容易自汗,口乾,這些情況都適合服用此湯。

黃耆、麥冬(各一錢),熟地、人參、茯苓、炙草(各三分),白芍、川芎、官桂、遠志、當歸(各五分)

用薑棗煎煮後服用。

內消散

用於治療癰疽發背,以及一切反覆發作的瘡瘍。此藥能使毒素在體內消化轉化為黑色水,從尿液排出。病情嚴重者,可以再次服用。

忍冬、知母、花粉、白芨、半夏、山甲、皂刺、乳香(各一錢)

水一碗,煎八分,藥渣搗爛,加芙蓉葉一兩、白蜜五匙,調敷瘡上,一夜自消。忌口。

清熱消風散

治癰疽瘡腫諸毒,已成未成之間,外不惡寒,內不便秘,紅赤高腫,有頭焮痛。

防風,川芎,當歸,黃芩,白芍,花粉,忍冬,甘草(各五分),連翹,紅花,柴胡,蒼朮,陳皮,黃耆,皂刺(各一錢)

水煎服。婦人加便炒香附。

排膿內托散

治諸瘡已潰。流膿時,宜服此藥。

白話文:

準備一碗水,煎煮八分,藥渣搗爛,加入芙蓉葉一兩、白蜜五匙,混合後敷於瘡口,一夜即可消退。忌口。

清熱消風散可治療癰疽瘡腫等各種毒症,無論是已成或未成,外不惡寒,內無便秘,紅腫高起,並伴隨頭部腫痛者,皆可服用。

方劑包括防風、川芎、當歸、黃芩、白芍、花粉、忍冬、甘草各五分,連翹、紅花、柴胡、蒼朮、陳皮、黃耆、皂刺各一錢,水煎服。婦女患者可加炒香附。

排膿內托散適用於瘡瘍潰爛後流膿的患者。

當歸,白朮,人參(各二錢),川芎,白芍,黃耆,陳皮,茯苓(各一錢),香附,肉桂(各八分),甘草(五分),白芷(項之上,加三分),桔梗(胸之上,加五分),牛膝(下部,加五分)

水煎服。

越鞠丸

治六郁。胸膈痞悶,吞酸嘔吐,飲食不化。

香附,梔子(姜炒),蒼朮,神麯(炒),扶芎

神麯打糊為丸,空心白湯下。血鬱加桃仁、紅花;濕鬱加白芷、茯苓;火鬱加青黛;食鬱加山楂、麥芽、砂仁;痰鬱加南星、栝蔞、海石、半夏;氣鬱加木香、檳榔。

白話文:

當歸、白朮、人參各兩錢,川芎、白芍、黃耆、陳皮、茯苓各一錢,香附、肉桂各八分,甘草五分,白芷加三分(加於頭部),桔梗加五分(加於胸部),牛膝加五分(加於下部)。水煎服。此方名為越鞠丸,用於治療六郁,症狀包括胸膈痞悶、吞酸嘔吐、飲食不化。

香附、梔子(姜炒)、蒼朮、神麯(炒)、川芎,將神麯打成糊狀製成丸藥,空腹用白湯送服。血鬱者加桃仁、紅花;濕鬱者加白芷、茯苓;火鬱者加青黛;食鬱者加山楂、麥芽、砂仁;痰鬱者加南星、栝蔞、海石、半夏;氣鬱者加木香、檳榔。

本方去神麯,加人參、白朮、陳皮、半夏、炙草,名托裡越鞠湯,治瘍症鬱結,胃弱少食。薑棗為引。

托裡黃耆湯

黃耆(六分,炒),甘草(炙),天花粉(各一錢)

作一劑。水二中,煎八分,頻服之。加人參一錢亦可。愚按:此方治氣虛作渴甚效。若氣血俱虛,或膿水大瀉作渴,或兼發熱者,宜用托裡養榮湯治之。

白話文:

此方去掉神麴,加入人參、白朮、陳皮、半夏、炙草,稱為托裡越鞠湯,用於治療瘍症鬱結、胃弱少食,以薑棗引導藥性。

托裡黃耆湯的組成是黃耆(六分,炒)、甘草(炙)、天花粉(各一錢),水煎服用。可加人參一錢。此方主要用於治療氣虛作渴,若氣血俱虛、膿水大瀉作渴,或伴隨發熱等症狀,則宜用托裡養榮湯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