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氏醫方彙編》~ 第三冊 (3)
第三冊 (3)
1. 攻裡之劑
機要內疏黃連湯
治瘡皮色腫硬,發熱而嘔,大便閉,脈洪實者。
黃連,赤芍,當歸,檳榔,木香,黃芩,梔子,薄荷,桔梗,甘草(各一兩),連翹(二兩),大黃(二兩半)
白話文:
機要[內疏黃連湯]
這方藥用於治療瘡瘍,其皮色紅腫堅硬,病人發熱且嘔吐,大便不通,脈象洪大有力。
藥方:
- 黃連、赤芍、當歸、檳榔、木香、黃芩、梔子、薄荷、桔梗、甘草(各一兩)
- 連翹(二兩)
- 大黃(二兩半)
每一兩,入姜煎服。
托裡散
治一切惡瘡、發背、疔疽、便毒始發,脈洪實弦數,腫甚欲作膿者,三付消盡。
大黃,牡蠣,花粉,皂針,朴硝,連翹,銀花,當歸(各一兩),赤芍,黃芩(各一錢)
共為粗末。每半兩,水酒煎服。
瀉心湯
治瘡毒癰腫,發燥煩渴,脈實洪數者。
大黃(四錢),黃連,梔子,漏蘆,澤蘭,連翹,黃芩,蘇木(各二錢),犀角(一錢)
白話文:
托裡散用於治療各種惡瘡、發背、疔疽、便毒初發,患者脈搏洪大有力、跳動頻快,腫脹嚴重將要化膿的情況,一般服用三劑即可消散。將大黃、牡蠣、花粉、皂針、朴硝、連翹、銀花、當歸各一兩,赤芍、黃芩各一錢,混合研磨成粗末,每次服用半兩,用水或酒煎服。
瀉心湯用於治療瘡毒癰腫伴有發熱煩渴、口乾舌燥,脈搏洪大有力、跳動頻快的情況。將大黃四錢,黃連、梔子、漏蘆、澤蘭、連翹、黃芩、蘇木各二錢,犀角一錢,混合研磨服用。
每三五錢,水煎服。
千金漏蘆湯
治積熱丹毒,五名惡瘡腫痛,脈洪實者;弦滑發熱,發煩熱者。
漏蘆,麻黃,升麻,赤芍,黃芩,甘草,白蘞,白及,枳殼(各一錢),大黃(三錢)
入姜煎服。
五利大黃湯
治時疫,焮痛、赤腫、煩渴、便秘、脈實數者。
大黃(煨),黃芩,升麻(各二錢),芒硝,梔子(各一錢二分)
水煎,空心熱服。
白話文:
每服藥三錢五分,用水煎煮後服用。
千金漏蘆湯
用於治療積熱導致的丹毒、五種惡瘡腫痛,脈象洪大而實者;以及脈象弦滑伴隨發熱,煩躁不安者。
藥方:漏蘆、麻黃、升麻、赤芍、黃芩、甘草、白蘞、白及、枳殼(各一錢)、大黃(三錢)
加入生薑一起煎煮後服用。
五利大黃湯
用於治療時疫,伴隨發熱疼痛、紅腫、口渴、便秘、脈象實數者。
藥方:大黃(煨)、黃芩、升麻(各二錢)、芒硝、梔子(各一錢二分)
用水煎煮,空腹熱服。
2. 補養之劑
保元大成湯
潰瘍,元氣素虛,精神怯弱,或膿水出多,神無所主,以致睡臥昏倦,六脈虛細,足冷身涼,食不知味,大便溏泄。
人參,白朮,炙耆(各二錢),茯苓,白芍,陳皮,歸身,炙草,附子,萸肉,五味子(各一錢),木香,砂仁(各五分)
白話文:
潰瘍導致元氣虛弱,精神萎靡,可能伴隨膿水大量分泌,神志不清,甚至出現昏睡、倦怠,脈象虛弱細小,四肢冰冷,食慾不振,大便稀溏。
薑棗為引,水煎服。
清震湯
治潰瘍,脾胃虛弱,誤傷生冷,或氣惱勞役,或入房夢遺,致大邪乘入,中脘痞,生飽逆。
益智仁,陳皮,半夏,茯苓,人參,甘草,香附(各一錢),柿蒂(二十四個),澤瀉(三分),熟附(手足冷者,用一錢),燈心(二十寸)
薑棗引,水煎。如身熱口乾者,加黃連五分。
白話文:
以薑和棗作為引導,用水煎煮後飲用。
【清震湯】
用於治療潰瘍、脾胃虛弱、誤食生冷食物、或是因情緒激動、勞累過度、房事後夢遺所導致的體內邪氣侵入,引起中脘部脹滿、消化不良的症狀。
-
益智仁、陳皮、半夏、茯苓、人參、甘草、香附、柿蒂、澤瀉、熟附子、燈心草(各取一錢)、柿蒂(共二十四個)、澤瀉(共三分)。
-
加入薑和棗進行調理,然後用水煎煮。若出現身體發熱、口乾的情況,可再加入黃連(共五分)來調節。
醒脾益胃湯
治潰瘍,脾胃虛弱過傷飲食生冷,以致胸膈不寬,四肢面目浮腫,及小水不利。
人參,陳皮,茯苓,半夏,山藥,白朮(各一錢),蒼朮,厚朴,澤瀉,麥芽,木香,山楂,蘇子,豬苓(各五分),老黃米(炒黃,一錢),燈心(廿寸)
姜引,水煎服。
托裡健中湯
白話文:
醒脾益胃湯用於治療潰瘍,脾胃虛弱導致過度食用生冷食物,引起胸膈不舒、四肢面目浮腫,以及小便不利等症狀。配方包括人參、陳皮、茯苓、半夏、山藥、白朮、蒼朮、厚朴、澤瀉、麥芽、木香、山楂、蘇子、豬苓、炒黃的老黃米、燈心,用生薑引導,水煎服。
治瘡瘍,元氣素損,或因涼藥傷胃,飲食少思,或作嘔瀉等症。
人參,白朮,茯苓(各二錢),半夏,炮姜(各一錢),炙草(五分),黃耆(錢半),肉桂(三分)
薑棗為引,水煎服。
托裡益中湯
治中氣虛弱,飲食少思,或瘡不消散,或潰而不斂。
人參,白朮,陳皮,半夏,茯苓,炮姜(各一錢),木香,炙草(各五分)
薑棗為引,水煎服。
托裡抑青湯
治脾土虛弱,肝木所侮,以致飲食少思,或胸膈不利。
白話文:
治療瘡瘍,如果元氣受損,或者因為服用寒涼藥傷了胃,飲食不思,或者出現嘔吐腹瀉等症狀,可以使用人參、白朮、茯苓、半夏、炮姜、炙草、黃耆、肉桂,以薑棗為引,水煎服用,稱為托裡益中湯。
治療中氣虛弱,飲食不思,或者瘡瘍不消散,或者潰爛不收口,可以使用人參、白朮、陳皮、半夏、茯苓、炮姜、木香、炙草,以薑棗為引,水煎服用,稱為托裡抑青湯。
治療脾土虛弱,肝木侵犯,導致飲食不思,或者胸膈不適,可以使用人參、白朮、陳皮、半夏、茯苓、炮姜、木香、炙草,以薑棗為引,水煎服用。
人參,白朮,茯苓,半夏,陳皮(各一錢),白芍,柴胡,炙草(各五分)
薑棗為引,水煎服。
托裡清中湯
治脾土虛弱,疫氣不清,飲食少思等症。
人參,白朮,陳皮,茯苓(各一錢),半夏(八分),桔梗(七分),甘草(五分)
薑棗為引,水煎溫服。
托裡益黃湯
治脾土虛寒,水反侮土,以致飲食少思。
人參,白朮,陳皮,茯苓,半夏(各一錢),炮姜,甘草,丁香(各五分)
薑棗為引,水煎服。
白話文:
人參、白朮、茯苓、半夏、陳皮各一錢,白芍、柴胡、炙草各五分,薑棗為引,水煎服,可治脾土虛弱,疫氣不清,飲食少思等症。
人參、白朮、陳皮、茯苓各一錢,半夏八分,桔梗七分,甘草五分,薑棗為引,水煎溫服,可治脾土虛寒,水反侮土,以致飲食少思。
人參、白朮、陳皮、茯苓、半夏各一錢,炮姜、甘草、丁香各五分,薑棗為引,水煎服。
托裡當歸湯
治潰瘍,氣血俱虛,瘡口不斂,或晡熱內熱,寒熱往來,或婦人諸瘡,經水不調,小便頻數,大便不實等症。
當歸,黃耆,人參,熟地,川芎,白芍(各一錢),柴胡,甘草(各五分)
水煎服。
當歸補血湯
治傷於勞役,肌熱面赤,煩渴引飲。
黃耆(一兩,炙),當歸(二錢)
水煎服。
加味健脾丸
白話文:
托里當歸湯主要用於治療潰瘍,患者氣血虛弱,傷口難以癒合,可能伴隨午後發熱、體內燥熱、寒熱交替,或女性患有各種瘡瘍、月經不調、頻尿、大便稀薄等症狀。方劑包含當歸、黃耆、人參、熟地、川芎、白芍、柴胡、甘草,水煎服。
當歸補血湯則用於治療因勞累過度導致的肌肉發熱、面部紅赤、口渴想要喝水等症狀。方劑包含黃耆(炙)、當歸,水煎服。
加味健脾丸則…
白朮(土炒,四兩八錢),人參(一兩),廣皮(一兩六錢),雲苓(一兩六錢),青皮(醋炒,五錢),枳實(麩炒,八錢),神麯(炒,八錢),穀芽(炒,八錢),當歸(六錢),木香(二錢),黃連(姜炒,八錢),吳萸(泡去苦水,五錢,炒),白蔻(三錢)
共為細末,水煮紅米荷葉湯為丸。每服七八丸,米湯白水任下。
四神丸
治腎瀉、脾瀉。腎瀉者,五更時瀉也。脾瀉者,脾之清陽下陷,不能運化,不能分別水穀,不痛而瀉也。
白話文:
白朮(土炒,四兩八錢),人參(一兩),廣皮(一兩六錢),雲苓(一兩六錢),青皮(醋炒,五錢),枳實(麩炒,八錢),神麯(炒,八錢),穀芽(炒,八錢),當歸(六錢),木香(二錢),黃連(姜炒,八錢),吳萸(泡去苦水,五錢,炒),白蔻(三錢),將這些藥材磨成細粉,用紅米和荷葉煮成的湯水做成丸子。每次服七八丸,可以用米湯或白水送服。
此方名為四神丸,用於治療腎瀉和脾瀉。腎瀉是指五更時分腹瀉,脾瀉則是脾氣虛弱,清陽下降,不能運化水穀,不痛而瀉。
故紙(酒浸炒,四兩),五味子(炒,三兩),肉菓(麵煨,二兩),吳萸(鹽水泡,一兩)
大棗百枚,生薑八兩切片,同煮棗爛,去姜,以棗肉為丸,每服二錢,臨臥,鹽湯下。
本方單用故紙、肉豆蔻,名二神丸。治同。
白話文:
取故紙四兩,用酒浸泡後炒乾;五味子三兩,炒香;肉豆蔻二兩,用麵粉包裹後蒸熟;吳萸一兩,用鹽水浸泡。再取大棗一百枚,生薑八兩切片,一同煮至大棗軟爛,去除生薑,用大棗肉製成丸子,每服兩錢,睡前用鹽湯送服。
此方單獨使用故紙和肉豆蔻,稱為二神丸,功效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