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氏醫方彙編》~ 第二冊 (1)
第二冊 (1)
1. 第二冊
2. 螻蛄串
此症乃思慮傷脾,脾氣鬱結所致。其患多生於兩手,初起骨中作癢,漸生漫腫堅硬,不熱不紅,連腫數塊;久則出如豆漿,串通諸竅,寒熱交作。首尾俱宜益氣養榮為主。補而不應者,氣血瀝盡而已矣。
益氣養榮湯
治懷抱抑鬱,或氣血損傷,四肢頸項等處患腫,不問軟硬赤白、腫痛瘰癧馬刀已潰未潰,或潰而不斂。
人參,茯苓,陳皮,貝母,香附,當歸,川芎,黃耆(鹽炒),熟地,白芍(炒,各一錢),炙草,桔梗(各五分),白朮(炒,二錢),柴胡(六分),姜(一片)
水煎服。
白話文:
這個病症是因為過度思考傷害到脾臟,導致脾氣鬱悶積結而引起的。病竈大多發生在兩手上,初期會感到骨頭裡面癢,然後逐漸形成廣泛且堅硬的腫塊,不會發熱也不會變紅,可能連續腫起好幾個塊狀物;時間久了,會像豆漿一樣滲出,連接身體各個孔道,冷熱交替發作。治療上,應從增強氣力和滋養身體著手。如果補充營養後仍無改善,可能是氣血已經消耗殆盡了。
【益氣養榮湯】
用於治療情緒抑鬱,或是氣血受損,四肢頸部等部位出現腫脹,無論軟硬、紅白,或是已經潰爛但無法收口的情況。
配方包括人參、茯苓、陳皮、貝母、香附、當歸、川芎、黃耆(鹽炒)、熟地、白芍(炒,各一錢)、炙草、桔梗(各五分)、白朮(炒,二錢)、柴胡(六分)、薑(一片)。
將以上材料用水煎煮服用。
3. 熱瘡
此症皆濕熱而生。其名不一。初起即生白膿,名膿窠;如毒極淺,只出黃汁,瘡痂積累,名肥瘡;如似肥皂喜著手足,常相對生,名瘑瘡。初起黃汁流出即結薄痂,汁之到處即成瘡,名黃水瘡。以上四症,只以滲濕清涼祛風之藥為末,敷之即愈。
白話文:
這病症都是因為濕熱所導致。它有很多不同的名稱。一開始就長出白色膿包的,叫做膿窠;如果毒性不是很深,只會流出黃色液體,然後傷口結痂堆積,這種叫做肥瘡;有的像肥皂一樣,喜歡長在手腳上,常常對稱出現,這種叫瘑瘡。一開始黃色液體流出來就會結成薄薄的痂,液體流到哪裡,哪裡就會長出瘡,這種叫做黃水瘡。對於以上四種病症,只要使用有去濕、清涼、袪風效果的藥物磨成粉末,塗抹在患處,就能治療好。
4. 疥癬
夫疥癬者,脾之濕熱及肺之風毒客於肌膚所致也。癬發於肺,而疥又兼乎脾。疥之初起,先見於手,又則延及遍身,或作痛癢,或成膿漿,或有鮮血,搔之皮起干痂。症雖不一,皆有細蟲而能染人。
癬之狀,初起癮疹,漸漸胤生,有如錢形,有如熱非疿者,浸淫若蟲行者;有如牛領之厚皮而且堅,乾溼雖異,而生赤小蟲則同,宜服當歸飲子以散其風濕,外用殺蟲滲濕之藥即愈。戴元使云:此雖皮膚小疾,不足為害,然瘡有惡瘡,癬有頑癬,疥有疥癆,不當只有外敷之藥,須內服宣毒之劑,方能奏效。
苦參丸
治遍身瘙癢、疥癬瘡瘍。
苦參(四兩),元參,黃連,獨活,枳殼,防風,黃芩,梔子,菊花(各一兩)
上為細末,煉蜜和搗千餘下,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後漿水下,日進三服。茶酒任下。壯人加大黃。
防風通聖散
麻黃,防風,芒硝,荊芥,大黃,滑石,梔子,薄荷,石膏,桔梗,黃芩,連翹,白朮,甘草,當歸,白芍,川芎
弱者,去大黃、芒硝,加參、耆。上為末,每服三錢,薑湯煎服。
本方去大黃、芒硝,名雙解散。
疥藥方
蛇床子,蕪荑(各一錢),川椒(五分,去目),硫黃(五分),苦參(一錢),雄黃(五分),大楓肉(二十個),枯礬(錢二分),輕粉(二錢),朝腦(二錢)
共為末。或豬油、柏油、核桃油,俱可調搽。每一付分作三丸搽患處,再加水銀更妙。
治癬症驗方
土蜂窩(生用),黃芩(炒),黃柏(炒),官粉(炒黃),水銀(各一錢),燈草(燒灰,五分)
同研至不見水銀星為度。入冰片少許,香油調敷。
遇癬除根方
水銀(鉛製,二錢),雄黃(錢半),硫黃(一錢),銅青(錢半),龍骨(五分),麝香(三分)
共為細末。先以姜擦過,用醋調藥搽一次,七日愈。忌水。
鯽魚散
治頑癬。
用鯽魚一尾去首尾翅及鱗臟,桃花信三錢,入魚腹中,用濕草紙裹炭或火,煨存性,為末,陳醋調擦患處。
變金錢
治金錢癬。
用靛花末敷,或鍋底灰,香油調搽亦效。甚者,用黑礬為末掩之,出汁再掩,汁盡痂干而愈。
八面風
治一切癬症。
黑礬入棗燒灰,連棗為末,如有一兩,加硫黃、陀僧各五錢,脂油調搽。
不過三
治大疥。
硫黃(二兩),頭髮(一兩,炒黏離火為末)
用鐵勺一個,將硫黃化開。若黃燃則以醋噴殺,再熬為汁,入發灰攪勻,深埋地內,俟三五天後,去其毒性,方可為末,香油調搽,再以捍草火烘之,不過三次而愈。
治惡癬
斑蝥,生半夏(為末,等分)
先抓破瘡痂,以陳醋搽,忍痛,須臾,黃水流出即愈,神驗。
陰癬
生在兩腿合縫間,痛癢不已。
野根宕菜疙瘩(切成三四分厚片)
白話文:
疥癬
疥癬的形成,是因為脾臟的濕熱和肺部的風毒侵入皮膚所導致的。癬病主要與肺有關,而疥瘡則同時與脾有關。疥瘡初期通常從手部開始,然後擴散到全身,可能會感到疼痛或搔癢,甚至會出現膿液或血水,搔抓後皮膚會起皮,形成乾燥的痂皮。雖然症狀不盡相同,但都與一種細小的蟲有關,並且可以傳染給他人。
癬的症狀,初期像皮膚上的癮疹,之後會慢慢增生,形狀如同錢幣,或是像熱疹一樣,蔓延開來像蟲子爬行。有些癬則像牛脖子上的厚皮一樣堅硬。雖然有乾濕之分,但都會產生紅色的小蟲。治療上,宜服用當歸飲子來散除風濕,並外用具有殺蟲和滲濕作用的藥物即可治癒。戴元使說過,這雖然是皮膚小病,但也有惡瘡、頑癬和疥癆之分,不能只靠外敷藥物,還需要內服解毒的藥劑,才能有效。
苦參丸
可治療全身搔癢、疥癬瘡瘍。
藥材包括:苦參(四兩)、元參、黃連、獨活、枳殼、防風、黃芩、梔子、菊花(各一兩)。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細末,加入煉製過的蜂蜜搗打上千次,製成如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三十丸,飯後用米湯送服,每日三次。可以用茶或酒送服。體格健壯的人可以加入大黃。
防風通聖散
藥材包括:麻黃、防風、芒硝、荊芥、大黃、滑石、梔子、薄荷、石膏、桔梗、黃芩、連翹、白朮、甘草、當歸、白芍、川芎。
體質虛弱的人,可以去掉大黃和芒硝,加入人參和黃耆。將以上藥材研磨成末,每次服用三錢,用薑湯煎服。
本方去掉大黃和芒硝,就叫做雙解散。
疥瘡藥方
藥材包括:蛇床子、蕪荑(各一錢)、川椒(五分,去籽)、硫黃(五分)、苦參(一錢)、雄黃(五分)、大楓肉(二十個)、枯礬(一錢二分)、輕粉(二錢)、冰片(二錢)。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末,可以用豬油、柏油或核桃油調和塗抹患處。每次取一份藥分成三份塗抹,如果再加入水銀效果更好。
治療癬症驗方
藥材包括:土蜂窩(生用)、黃芩(炒)、黃柏(炒)、官粉(炒黃)、水銀(各一錢)、燈草(燒成灰,五分)。
將以上藥材一同研磨至看不到水銀的顆粒為止,加入少許冰片,用香油調和後塗抹。
遇癬除根方
藥材包括:水銀(鉛製,二錢)、雄黃(一錢半)、硫黃(一錢)、銅青(一錢半)、龍骨(五分)、麝香(三分)。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先用薑擦拭患處,再用醋調藥塗抹一次,七天即可痊癒,但要忌水。
鯽魚散
可治療頑固的癬。
取一條鯽魚,去掉頭尾、魚翅、鱗片和內臟,將桃花蕊三錢放入魚腹中,用濕草紙包好,用炭火或火煨烤至熟透,將魚與藥材一起研磨成末,用陳醋調和後塗抹患處。
變金錢
可治療金錢癬。
使用靛花末塗抹,或用鍋底灰用香油調和塗抹也有效果。病情嚴重者,可用黑礬研磨成末敷在患處,等滲出汁液後再敷,等汁液乾涸結痂後即可痊癒。
八面風
可治療各種癬症。
將黑礬放入棗子中燒成灰,連同棗子一起研磨成末,如果有一兩,則加入硫黃、陀僧各五錢,用油脂調和後塗抹。
不過三
可治療大疥。
藥材包括:硫黃(二兩)、頭髮(一兩,炒至黏住離火,再研磨成末)。
用鐵勺將硫黃融化,如果硫黃燃燒,則用醋噴滅,再次熬成汁,加入頭髮灰攪拌均勻,深埋於地下,等三五天後,去除毒性,再將其研磨成末,用香油調和後塗抹,再用艾草火烘烤患處,三次即可痊癒。
治療惡性癬
藥材包括:斑蝥、生半夏(研磨成末,等量)。
先將瘡痂抓破,用陳醋擦拭,忍住疼痛,片刻後黃水流出即能痊癒,效果神奇。
陰癬
生長在兩腿交界處,會持續感到疼痛和搔癢。
使用野生的宕菜疙瘩根部(切成三四分厚的薄片)敷在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