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氏醫方彙編》~ 第三冊 (10)
第三冊 (10)
1. 炮製法則
昇汞粉法
用砂鍋一口,或小鍋亦可;新磬口古大碗一個,將硝礬各研羅為細末,稱准分數調勻,按於鍋內,使其著實中杵凹,貯汞一碗覆之,騎碗縫用棉紙裁豎條和鹽泥稀糊,筋盤於四周,以牙塞之,合二為一方用石膏細末微水和沙粒護碗多須細細緩緩碾壓數次,務使胎蜜,用新穰子一塊,以水濕透貯碗底上,加重物壓住,然後升之,先以文火慢煉,或有不固處,即有黃煙漸起。
預備細沙土著力嚴摔,侍初一炷香燃盡,再武火一炷香,至第三炷香過多半之際,要視穰子深胡黃色為度。如此方可十保八九。候碗溫輕輕去其石膏紙灰,仰碗取霜,以生甘草煎湯飛過聽用。
降汞粉法
凡升煉丹霜,須用陽城罐為上。如無陽城罐,即以甘子土作罐如元寶罐樣,曬乾無再燒紅不破方可。不然,即小接白罐,外加蚯蚓糞、鹽水,和為稀糊,護一二重,以火逼干,再燒紅亦可。煉丹時,用大接白罐一個,盛水令滿,理與地平,口上坐大白碗一個。
將眾藥各為細末,先下無汁漿之藥,如白砒、硃砂、黑鉛等,次下白礬、硼砂等,一物攪之,俟結於碗底,即覆於大白碗內,靠碗邊以毛頭紙占筋護住,炭火三分,滷土七分,鹽水和泥填滿碗,用瓦片圍好罐,沿四圍排山炭六斤,發火燒之,火盡俟冷,將碗底上霜掃下聽用。
熬膏藥法
凡膏之加丹者,即硬入蠟者即軟,此一定之理也。若內有草藥者,必先煉枯,俟油微溫,以棉隔去渣滓,稱准分數。每油一兩,加丹四錢五分,冬季只用四錢。將油熬滾離火,然後徐徐入丹,丹盡再熬,視油將沸,急離火以冷水噴去煙沫,再熬,再沸再噴,熬至滴水成珠,黑如墨,四圍毫無黃色無度。若夏月,則俟至面無泡花為止。
自始至終以柳枝攪,出油中之煙盡,方能明亮。如內有細藥者,俟次日試膏軟硬得宜,方可化開。細細攪入軟膏藥法亦如是。每油一兩,入蠟三錢,冬月二錢半,慢火化盡,離火即將細藥調勻,俟冷用之。
兌散藥法
夫散藥者,至潔之物也,不可造次疏忽為之。先將藥品洗刷極淨,然後各自炮煉為末,按方稱准,合為一處。如內有冰片、麝香者,務用磁罐收貯,黃蠟封口。
三妙膏
專治癰疽、發背、對口、疔瘡、無名腫毒、濕痰流注、楊梅結毒、瘰癧、馬刀、婦人乳癰、小兒丹毒、湯火燒灼、蜂叮蠍螫;金刃所傷、出血不止;跌撲打損、瘀痛難禁;或風寒濕痹,襲入經絡,以致骨痛筋攣;或濕熱橫入脈絡,閃腰挫氣,舉動難伸;並大人小兒之五積六聚、男婦之痞塊癥瘕,並宜用之。此膏貼未成,即消;已成,即潰而斂,故名三妙。
紫荊皮,獨活,白芷,赤芍,石菖蒲(各二兩),川大黃,川黃柏,黃芩,千金子,當歸川連,桃仁,紅花,蘇木,肉桂,防風,花粉,荊芥,羌活,麻黃,細辛,半夏,銀花,牙皂,烏藥,川貝,黃耆,連翹,牛子,柴胡,苦參,姜蠶,鱉甲,全蠍,蝟皮,草烏,大戟,天麻,巴豆,蓖麻,山甲,牛膝,防己,良薑,白及白蘞,白附子,海風藤,甘草,血餘(以上各五錢)蜈蚣(三條),蛇退(一條)
白話文:
[炮製法則]
昇汞粉法
準備一個砂鍋或小鍋子,以及一個新的、邊緣平整的古老碗。將硝石和明礬分別研磨成細末,精確稱量後混合均勻,鋪在鍋內,並在中間按壓出一個凹陷。放入一碗水銀,用碗覆蓋住。用棉紙裁成豎條,與稀釋的鹽泥混合,塗抹在碗的邊緣縫隙,用牙籤或類似物將其塞緊。用石膏細末與少量水和沙粒混合,小心地在碗的周圍塗抹多層,要細緻緩慢地碾壓數次,確保完全密封。取一塊新的稻草,用水浸濕後放在碗底,再用重物壓住,然後就可以開始加熱了。先用文火慢煉,如果密封不嚴,會有黃煙冒出。
事先準備好細沙土,以便在有漏氣時迅速填補。當第一炷香燒完時,轉用武火燒一炷香,到第三炷香過半時,要觀察稻草是否變成深黃色,達到這個程度才算成功,成功率約八九成。等碗稍微冷卻後,輕輕除去石膏和紙灰,將碗倒扣,取下附著在碗上的汞霜,用甘草煎湯將汞霜洗淨備用。
降汞粉法
凡是煉製昇華的藥霜,最好使用陽城出產的瓦罐。如果沒有,可以用甘子土製作一個像元寶形狀的罐子,曬乾後燒紅而不破裂才可使用。如果不行,就用普通的白色小罐子,外層用蚯蚓糞和鹽水混合成稀泥,塗抹一兩層,用火烘乾後再燒紅也可以。煉藥時,準備一個大的白色罐子,裝滿水並與地面水平,在罐口上放一個大白碗。
將所有藥材分別研磨成細末,先放入沒有汁液的藥材,如砒霜、硃砂、黑鉛等,再放入白礬、硼砂等,邊放邊攪拌。等到藥材凝結在碗底,就將碗倒扣在大白碗內,用毛頭紙包住碗邊並固定。用炭火佔三分,爐土佔七分,用鹽水和泥填滿碗,用瓦片圍住罐子,沿著罐子四周堆放六斤炭,點火燒煉。火燒盡後等冷卻,將碗底上的藥霜掃下來備用。
熬膏藥法
凡是膏藥中加入丹砂的,就會變硬;加入蠟的就會變軟,這是一定的道理。如果膏藥中有草藥,必須先煎煮至枯,待油稍微溫熱時,用棉布隔去藥渣,然後精確稱量油的用量。每油一兩,加入丹砂四錢五分,冬季只用四錢。將油熬滾後離火,然後慢慢加入丹砂,加完後繼續熬。當油快要沸騰時,迅速離火用冷水噴灑以去除煙沫,再次熬煮,再次沸騰再次噴灑。如此反覆,熬到油滴入水中能凝結成珠狀,顏色黑如墨,四周沒有黃色才算合格。如果是夏天,則要等到油表面沒有泡沫時才算完成。
從頭到尾都要用柳枝攪拌,直到油中的煙完全散去,膏藥才能變得明亮。如果膏藥中有細小藥材,要等到隔天試膏藥軟硬度合適時,才能化開。慢慢攪拌進軟膏藥的方法也相同。每油一兩,加入蠟三錢,冬季則用二錢半,用慢火將蠟化盡後離火,立即將細藥攪拌均勻,冷卻後使用。
兌散藥法
散藥是最為純淨的藥物,不能隨意疏忽。要先將藥材洗刷乾淨,然後分別炮製成末,再按照藥方精確稱量,混合在一起。如果散藥中含有冰片、麝香等,必須用瓷罐儲存,用黃蠟封口。
三妙膏
專門治療癰疽、發背、對口瘡、疔瘡、無名腫毒、濕痰流注、楊梅瘡毒、瘰癧、馬刀瘡、婦女乳癰、小兒丹毒、湯火燒傷、蜂叮蠍螫;刀劍等利器所傷,出血不止;跌打損傷,瘀血疼痛難忍;或是風寒濕邪侵入經絡,導致骨痛筋攣;或是濕熱侵入脈絡,閃腰岔氣,舉動困難;以及成人和兒童的五積六聚、婦女的痞塊癥瘕,都適合使用此膏。此膏貼敷在未成形的瘡瘍上,可以消散;貼敷在已成形的瘡瘍上,可以使其潰破後收斂,所以稱為三妙膏。
藥方組成:紫荊皮、獨活、白芷、赤芍、石菖蒲(各二兩),川大黃、川黃柏、黃芩、千金子、當歸、川連、桃仁、紅花、蘇木、肉桂、防風、花粉、荊芥、羌活、麻黃、細辛、半夏、銀花、牙皂、烏藥、川貝、黃耆、連翹、牛子、柴胡、苦參、僵蠶、鱉甲、全蠍、蝟皮、草烏、大戟、天麻、巴豆、蓖麻、穿山甲、牛膝、防己、良薑、白及、白蘞、白附子、海風藤、甘草、血餘(以上各五錢),蜈蚣(三條),蛇蛻(一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