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氏醫方彙編》~ 第五冊 (2)
第五冊 (2)
1. 臍癰
臍中生瘡,由心經續積熱流入手太陽陽明二經,治宜清熱內托之劑,加何首烏等。壯者下之,勿使成膿為妙。
白話文:
【臍部發炎】
在臍帶部位長出了瘡,這是因為心臟相關的經絡長期積聚熱氣,導致熱毒流入手太陽和陽明兩條經脈。治療上應該使用能清熱解毒,並且能內服幫助排毒的藥物,可以加入何首烏等草藥。
對於身體健壯的人,可採取泄下的方法來治療,目的是避免瘡口化膿,這樣效果最好。
2. 小腹癰
生於臍下一寸五分,氣海穴。再下二寸,丹田穴;再下三寸,關元穴。三穴俱為腹癰,皆屬任脈,俱由七情不和而發。未潰宜活命飲,膿成尤宜速潰,遲則內串,參苓無功;潰後更當雙補,須防久而不斂。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小腹部長出的膿腫,位置在肚臘下約一寸五分處,也就是氣海穴位。再往下兩寸是丹田穴,再繼續往下三寸則是關元穴。這三個穴位區域如果長出膿腫,都屬於小腹癰的範疇,其主要病因多由情緒波動、壓力過大等因素引起,導致身體失調。
在膿腫還未破潰前,應服用活命飲來治療。一旦膿腫成熟形成膿包,就應盡快讓它潰破排膿,若拖延時間,恐會導致膿液向內擴散,即使使用人參、茯苓等補藥也難以奏效。在膿腫破潰後,更應該同時進行滋補,並需注意防止因長期不癒合而引起的其他併發症。
3. 腎俞發
生於脊骨第十四節腎俞穴,由房勞過度,致令腎水有虧。小兒亦有此症,乃先天不足,治宜滋陰養榮,兼能保養,往往得生。禁用灸法。
白話文:
這種病症發生在脊椎的第十四節,也就是腎俞穴的位置,主要是因為性生活過度,導致腎臟功能損耗。小孩也會有這種情況,通常是因為先天體質較弱。治療上應該注重滋補陰液和養血,同時也要注意日常的保養,這樣往往可以康復。但需注意,這種病不適合使用灸法來治療。
4. 肺癰
肺為五臟之華蓋,外司皮毛。由勞傷氣血,外邪所乘而成;或入房過度,腎水虧損,金受火克;或貪饕炙煿辛辣厚味,熏蒸於肺,皆足致此。其候口中辟辟燥,胸中隱隱痛,身皮甲錯;甚者鼻流清涕,咳出膿血。初宜桔梗湯加味治之,潰後宜排膿散,愈後須補中、六味等湯加川貝、五味子收功。
始終宜飲食知味,面色全白,膿稠無味者,吉。若膿血腥臭,惡寒身熱,顴紅氣喘,胸脅脹滿,音啞多汗者,難療。
患此者,終身忌食鯗魚、石首魚、甲魚、鴨蛋、紅蘿蔔,食則復發,不能治矣。
排膿散
治肺癰,吐膿後服之。
人參,黃耆(鹽炒),白芷,五味,川貝(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蜜水調服。
桔梗湯
桔梗,貝母,當歸,蔞仁,黃耆,枳殼,甘草節,桑白皮,防己,百合,薏米(各八分),五味,甜葶藶(隔紙炒),地骨皮,知母,杏仁
生薑為引。咳甚,加百合;熱,加柴胡、黃芩;大便不利,加蜜炙大黃;小便澀滯,加燈心、木通;煩躁,加茅根;痛甚,加人參、白芷。神效。
寧肺湯
甘桔湯加薏米一兩、敗醬草五錢,量加百合、栝蔞,水煎服之。
肺癰
元參(三兩),麥冬(三兩),生甘草(五錢),銀花(十兩)
肝癰
白芍(三兩),當歸(三兩),炒梔(三錢),生甘草(三錢),銀花(十兩)
白話文:
[肺癰]
肺是五臟中的華蓋,主管外部的皮毛。此病是由勞累傷害了氣血,使外來的邪氣有機可乘而導致;或者房事過度,導致腎水損失,肺金受到心火的剋制;又或者是貪吃烤炸和辛辣的食物,這些食物在肺部產生燻蒸,都足以引起這種疾病。症狀表現為口乾燥,胸部隱隱作痛,身體皮膚出現異常紋理;嚴重的可能鼻流清涕,咳嗽時會咳出膿血。初期應使用桔梗湯加味治療,病情轉為潰爛後應使用排膿散,康復後則需使用補中、六味等湯劑,並加入川貝和五味子來鞏固療效。
病人應該注意飲食,如果面色完全變白,膿液濃稠但沒有特殊味道,這是好的跡象。但如果膿液帶有血腥臭味,出現怕冷、身體發熱,臉頰泛紅、呼吸急促,胸脅脹滿,聲音沙啞且多汗,這些都是難以治療的徵兆。
得了這種病的人,一生都要避免食用鯗魚、石首魚、甲魚、鴨蛋、紅蘿蔔,因為這些食物會導致病情復發,無法根治。
排膿散
這是治療肺癰,在吐膿後服用的藥方。
人參、黃耆(鹽炒)、白芷、五味、川貝(各等份)
以上材料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三錢,用蜂蜜水調服。
桔梗湯
主要成分包括桔梗、貝母、當歸、蔞仁、黃耆、枳殼、甘草節、桑白皮、防己、百合、薏米(各八分),五味、甜葶藶(隔紙炒)、地骨皮、知母、杏仁
使用生薑作為輔料。如果咳嗽嚴重,可以加入更多百合;如果發熱,可以加入柴胡、黃芩;如果大便不暢,可以加入蜜炙大黃;如果小便不通,可以加入燈心、木通;如果心情煩躁,可以加入茅根;如果疼痛嚴重,可以加入人參、白芷。此方非常有效。
寧肺湯
在甘桔湯的基礎上,加入一兩薏米和五錢敗醬草,根據情況再酌量加入百合、栝蔞,用水煎服。
肺癰
元參(三兩),麥冬(三兩),生甘草(五錢),銀花(十兩)
肝癰
白芍(三兩),當歸(三兩),炒梔(三錢),生甘草(三錢),銀花(十兩)
5. 腸癰
(凡小腸癰,則左腳縮;大腸癰,則右足縮)
夫腸癰者,濕熱瘀血流入小腸而成。初起惡寒發熱,小腹隱隱作痛,有似脹滿,喘急異常,大便不通,飲食不進,甚者臍突,轉側水聲,或繞臍生瘡,潰下膿血,其脈必數。如緊數者,膿未成也。去緊但數,膿已成也。初覺宜用薏仁湯托之,或活血散瘀之劑下之。瘀血已盡,其症自安。
如膿血不透者,用排膿散以助之,後用大補之劑以復其原。內經云:腸癰為病不可驚,驚則腸斷而死。故患是者,其坐臥轉側,理宜徐緩,時日少食薄粥及八珍,固其元氣,靜養調理,庶可保全。
薏苡仁湯
薏仁(三錢),瓜蔞(三錢),丹皮(二錢),桃仁(去皮尖,二錢),白芍(一錢,炒)
水煎服。
犀黃丸
治肺腸癰、瘰癧等症。
乳香,沒藥(各一兩),麝香(錢半),牛黃(三分)
共為細末。用黃米飯一兩搗爛,入末為丸桐子大。每服三錢,干黃酒送下。
治大小腸癰方
凡小腸癰則左足縮,大腸癰則右足縮是也。
用地榆一斤,水十碗,煎三碗,再用生甘草二兩、金銀花一兩,再煎一碗,空心溫服。一服即消,久亦須兩服也,但忌房事要緊。
腸癰
當歸(三兩),地榆(一兩),薏仁(五錢)
白話文:
【腸癰】
凡是小腸發生炎症,會導致左腿收縮;若是大腸有炎症,則會引起右腿收縮。
腸癰這種病症,是由濕熱和瘀血滲入小腸所引發。初期可能出現怕冷、發燒的現象,小腹部會隱隱作痛,感覺像是脹滿,呼吸急促不同於往常,大便無法順利排出,食慾不振,嚴重的情況下肚臍會突出,轉動身體時能聽到水聲,或是肚臍周圍長出瘡,潰爛後流出膿血,脈搏通常會加快。如果脈搏緊且快,表示膿尚未形成。一旦緊張感消失只剩快速,就表示膿已經形成。剛發現時,應使用薏仁湯來輔助治療,或用活血散瘀的藥物來處理。瘀血清除後,病情自然就會好轉。
如果膿血未能穿透排出,可以使用排膿散來幫助。之後,再用強身補體的藥物來恢復健康。古籍記載:腸癰這種疾病不必過度恐慌,若太過恐慌,可能會造成腸子斷裂而死亡。所以患有此病的人,在坐臥翻身時,動作應放慢,並在短時間內少量食用稀飯和八珍,以鞏固元氣,靜養調理,這樣才能確保康復。
【薏苡仁湯】
薏仁(三錢)、瓜蔞(三錢)、牡丹皮(二錢)、桃仁(去皮尖,二錢)、白芍(一錢,炒) 用水煎煮服用。
【犀黃丸】
適用於肺腸炎症、淋巴結核等病狀。 乳香、沒藥(各一兩)、麝香(錢半)、牛黃(三分) 磨成細粉,用一兩黃米飯搗爛後加入粉末,做成像桐子大的丸子。每次服用三錢,乾黃酒送下。
【治大小腸炎症的方子】
小腸炎症會導致左腳收縮,大腸炎症會引起右腳收縮。
取地榆一斤,加十碗水煎至剩三碗,再加入生甘草二兩、金銀花一兩,再煎至剩一碗,空腹溫服。一服即可消除症狀,即使需要較長時間,最多也只需服用兩次。但一定要避免性生活。
【腸癰】
當歸(三兩)、地榆(一兩)、薏仁(五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