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杖仙

《吳氏醫方彙編》~ 第五冊 (1)

回本書目錄

第五冊 (1)

1. 第五冊

2. 膻中疽

生於心窩兩乳間,即膻中穴,屬任脈。蓋膻中為氣海,能分布陰陽。若氣血不和,七情不平,便生此疽。宜活命飲加清解之劑,治此不可不緩,恐七惡並見,潰串皮膚,無能為矣。總之,患此者,十有八九難以獲功。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膻中疽」這種病症,發生在心窩兩乳之間,也就是所謂的膻中穴位,這個位置屬於人體的任脈。膻中被認為是氣的海洋,能夠調節身體的陰陽平衡。一旦氣血運行不順,情緒失衡,就可能導致這種膿瘍的產生。治療上,應採用活命飲加上清熱解毒的藥方。但需注意,對於這種病的治療不能急躁,因為如果病情惡化,出現多種併發症,導致膿瘍穿破皮膚,那將會非常棘手。總的來說,患有這種病的人,大多數情況下都難以完全康復。

3. 疳疽

發於腹之第四行、三行高阜處,屬脾經兼胃經之虛所致。色赤者易,色青者難。須用解毒托裡之劑。如形似谷實瓜㼏,寒熱交作者,不治。

白話文:

「疳疽這種病發生在腹部的第四行或是第三行的隆起位置,是由脾臟和胃的虛弱所導致的。如果病竈呈現紅色比較容易治療,若為青色則較難處理。必須使用能解毒及滋補內裡的藥物來治療。然而,如果病竈形狀類似穀粒或小瓜,且患者冷熱交替發作,這種情況下是無法治癒的。」

4. 脅疽

生於腋上脅間,乃肝火鬱怒氣相併而作。初起宜活命飲,加柴胡;形色不足者,加用人參養榮湯,或六君子湯加減,不可輕投攻伐之劑。如腋下至腰胯間腫痛,色赤如霞,名曰內發丹,令人嘔噦昏迷、腹脹便閉色赤者,急砭去惡血,用防風通聖去白朮、甘草,或服汗劑得汗則生。如變至青紫色者,不治。

人參養榮湯

白芍(錢半),人參,陳皮,炙耆,桂心,當歸,白朮,炙草(各一錢),熟地,五味(炒,打),茯苓(各七分五釐),遠志(五分)

薑棗為引,水煎服。

六君子湯

人參,白朮,茯苓(各二錢),甘草(一錢,炙),陳皮,半夏

薑棗為引。

防風通聖散

麻黃,防風,芒硝,荊芥,川軍,滑石,梔子,薄荷,石膏,桔梗,黃芩,連翹,白朮,甘草,當歸,白芍,川芎

共為末。每服三錢,生薑煎服。

本方去大黃、芒硝,名雙解散。虛弱加參耆。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脅疽」,一種生在腋上脅間的病狀,主要是因為肝火旺盛,情緒鬱悶導致氣血運行不暢所致。剛開始發病的時候,應服用活命飲,並可以加入柴胡來增強效果。如果患者身體狀況不佳,臉色蒼白,則應該使用人參養榮湯或六君子湯,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加減,千萬不要隨便使用強烈的藥物來攻擊病情。

如果病情擴展到腋下到腰胯之間,出現腫痛,皮膚紅得像朝霞一樣,這種情況被稱為內發丹。會讓人嘔吐、頭昏、腹部脹滿、排便困難且顏色發紅,這種情況必須立即進行針砭治療,去除體內的惡血,然後服用防風通聖散去掉白朮和甘草,或者使用發汗的藥物,若能出汗則病情有希望好轉。但若是病情轉變為青紫,則很難治療。

人參養榮湯的配方包括:白芍、人參、陳皮、炙耆、桂心、當歸、白朮、炙草、熟地、五味、茯苓、遠志等,用水煎煮,以薑棗作為輔助材料。

六君子湯的配方有:人參、白朮、茯苓、甘草、陳皮、半夏,同樣以薑棗作為輔助材料。

防風通聖散的配方包括:麻黃、防風、芒硝、荊芥、川軍、滑石、梔子、薄荷、石膏、桔梗、黃芩、連翹、白朮、甘草、當歸、白芍、川芎等,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以生薑煎煮後服用。如果去掉大黃和芒硝,這個方子就叫雙解散。若是身體虛弱,可以再加入人參和炙耆。

5. 胃腕癰

《聖濟總錄》云:胃腕癰由寒氣隔陽,熱聚胃口,寒熱不調,故血肉腐壞,以氣逆於胃。故胃脈沉細,以陽氣不得上升。故人迎熱甚,寒熱如瘧,身皮甲錯,或咳嗽,或嘔膿吐血。若脈洪數,膿成也。急排之;脈遲緊,瘀血也,急下之。否則毒內攻,腐爛腸胃矣。

丹溪先生云:內疽者,因飲食之毒、七情之火相鬱而發,用射干湯主之。愚常以薏苡仁湯、牡丹皮散、太乙膏選用之,不效。若吐膿血,飲食少思,助胃壯氣為主,而佐以前法,不可專治其瘡。

射干湯

治胃癰吐膿血。

射干(去毛),山梔仁,赤茯苓,升麻(各一錢),赤芍(錢半),白朮(五分)

水煎服。

牡丹皮散

治腸癰,腹濡而作痛,時下膿。

粉丹皮,人參,天麻,白茯苓,黃耆,薏米,桃仁(去皮尖),白芷,當歸,川芎(各一錢),官桂,炙草(各五分),木香(三分)

水煎服。

白話文:

【胃部膿腫】

根據《聖濟總錄》的描述,胃部膿腫的發生主要是因為寒氣阻隔了身體的陽氣,導致熱量在胃口聚集,冷熱失調,造成組織腐爛。這是因為胃氣上逆,使胃部的脈象呈現出沉細的特徵,顯示陽氣無法正常上升。患者會有類似瘧疾的寒熱交替症狀,皮膚可能出現鱗片狀,或者咳嗽,甚至嘔出膿血。如果脈搏強大且頻率高,表示膿已形成,應立即引流。脈搏緩慢且緊繃,代表有瘀血,需立即清除。否則毒素將進一步侵害,導致腸胃腐爛。

丹溪先生認為,內瘍是因為飲食中毒素和情緒壓力所引發的火氣鬱結所致,他推薦使用射干湯來治療。但本人常用薏苡仁湯、牡丹皮散或太乙膏,如果效果不佳,出現嘔血或食慾減退的情況,則應以補充胃氣為主,輔以先前的療法,不能只專注於治療瘡口。

【射干湯】

用於治療胃部膿腫及吐膿血的症狀。

配方:去毛射干、山梔子、赤茯苓、升麻各一錢,赤芍一錢半,白朮五分。

用水煎煮後服用。

【牡丹皮散】

適用於腸道膿腫,腹部濕潤且疼痛,並伴有膿血排出的症狀。

配方:粉丹皮、人參、天麻、白茯苓、黃耆、薏米、去皮尖桃仁、白芷、當歸、川芎各一錢,官桂、炙甘草各五分,木香三分。

用水煎煮後服用。

6. 腹癰

腹癰生於臍下,或左或右,皮裡膜外,乃膏粱厚味、七情鬱火所致。若漫腫堅硬,肉色不變,脈遲緊者,未成膿也,四君加芎、歸、白芷、枳殼,或托裡散。腫軟而色赤,脈洪數者,已成膿也,托裡消毒散。膿成而不外潰者,氣血虛也,先用透膿散;不應,則以臥針刺之。腫焮作痛者,邪氣實也,先用仙方活命飲、隔蒜灸法,以殺其毒;後用托裡以補其氣。

若初起欲其內消,當助胃壯氣,使根本堅固,而以行經活血之藥佐之。若用克伐之劑,欲其消散,則腫不能潰,潰者不能斂。少壯者,多為難治;老弱者,十九見危。亦有食積、疝氣類此者,須當斟酌。

四君子湯

人參,白朮,茯苓(各二錢),甘草(一錢,炙),川芎,當歸,白芷,枳殼

薑棗為引。

托裡散

治瘡瘍,飲食少思,或不腐不斂。

人參,黃耆(鹽炒),當歸,川芎,白朮(土炒),茯苓,白芍(各一錢),厚朴,白芷,甘草

水煎服。

托裡消毒散

人參,川芎,白芍,黃耆,當歸,白朮,茯苓,忍冬(各一錢),白芷,甘草,皂刺(各五分)

水煎服。弱者,去白芷,倍人參。

透膿散

黃耆(四錢),山甲(一錢,炒),川芎(三錢),當歸(二錢),皂刺(錢半)

水煎服。

白話文:

【腹部長膿包】

腹部長膿包通常發生在肚臍下方,可能是左邊或是右邊,位於皮膚與肌肉之間,主要是因為過度攝取高脂肪食物及情緒壓抑引起的火氣導致。如果膿包腫脹堅硬,皮膚顏色未變,脈搏緩慢緊繃,表示膿包尚未成熟,可服用四君子湯加上川芎、當歸、白芷、枳殼,或者使用託裡散。如果膿包已經軟化且皮膚呈現紅色,脈搏洪大快速,表示膿包已經成熟,可用託裡消毒散。若膿包成熟但未自行破裂,是因為體內氣血不足,首先應用透膿散;如果效果不佳,則需使用針灸治療。如果膿包紅腫疼痛,代表病菌感染嚴重,先用仙方活命飲和隔蒜灸療法來殺菌,再用託裡消毒散來補充體力。

如果剛開始就希望它內部消散,應該補充胃部元氣,讓身體底子穩固,並輔以活血通絡的藥物。如果使用消炎藥物希望其消散,可能會導致膿包無法自然破裂,或者破裂後難以癒合。年輕人患此病較難治療;老年人或體弱者,大多會有生命危險。此外,也有因飲食過量或疝氣導致類似症狀的,需要謹慎判斷。

【四君子湯】

人參、白朮、茯苓各6公克,炙甘草3公克,川芎、當歸、白芷、枳殼,以薑棗作為引子。

【託裡散】

適用於治療瘡瘍,食慾不振,或傷口不癒合。

人參、黃耆、當歸、川芎、白朮、茯苓、白芍各3公克,厚朴、白芷、甘草,用水煎煮服用。

【託裡消毒散】

人參、川芎、白芍、黃耆、當歸、白朮、茯苓、忍冬各3公克,白芷、甘草、皁刺各1.5公克,用水煎煮服用。體弱者,去掉白芷,加倍人參。

【透膿散】

黃耆12公克、山甲3公克、川芎9公克、當歸6公克、皁刺4.5公克,用水煎煮服用。